第169章 歸途(上)
宋代魂變:齊淩之抉擇 作者:老薑頭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每一位帝王都夢想成為明君,而非昏庸之主。
自大瀚帝國以來,李世民一直是千古明君的典範。
因此,劉娥口中提及的魏征、李靖,還有那輝煌的太宗之治,令趙恆大為振奮,仿佛腳下生出祥雲,讓他恍惚間覺得自己就是第二個李世民,正引領大瀚邁向史無前例的繁榮盛世。
他喜悅之下,心胸寬廣,任何諫言都能接納。
即使王旦與寇準一同前來,以冰冷的言語提醒他,介入屬國權力更迭隻能是唯一一次,不能再有第二次,否則必遭反噬。他依然微笑接受,心底已將王旦視為魏征般的直臣。
寇準提出利用這大好時機,在永恆繁榮之路建立養馬場,大量購入蠻荒戰馬繁衍,以盡快填補大瀚戰馬的空缺,他欣然應允。
然而,當三人討論如何表彰功臣時,意見開始分歧。
在趙恆看來,齊淩接到李德昭的請求後,果決奔赴夏州,除掉李德明,為大瀚掃清障礙。他還成功勸說李德昭在即位後主動獻上族譜和地界圖,其功績可比肩張騫、班超,封為開國縣公也毫不為過。(注:大瀚爵位體係中,開國縣公為第八級,級別較低。)
寇準在接到齊淩的報告後,展現出勇敢擔當的一麵,全力支持年淩人,並預先規劃了失敗的應對策略,充分體現了賢臣的風采,晉升為同平章事(宰相)實至名歸。
然而,無論是對齊淩的賞賜,還是對寇準本人的嘉獎,王旦都堅決反對。
特別是對於前者,王旦認為,未經請示擅自介入蠻荒,幹涉屬國內政,已然觸犯了“輕視君主”、“專斷獨行”、“好戰亂政”等多項重罪。朝廷鑒於他出於為國考慮,準許功過相抵已是寬大處理,不能再有額外的封賞,以免他人爭相效仿。
至於寇準,作為參知政事,他近期的行動隻是履行職責。晉升為同平章事可行,但不能因他這次大力支持齊淩擾亂蠻荒而成為理由。以免大瀚的其他附屬國聞之皆感不安。
“臣讚同!”王旦話音剛落,寇準立即表達了他的支持,絲毫沒有因為王旦的貶低而動怒。
同平章事的頭銜,他並不看重。名義上高於參知政事一級,但實際上並無更多權力。況且,無論是冊封嬪妃還是發布任何旨意,帝王都需要與同平章政事商議...
若是在遠古的黃金時代,陛下尚且年幼或步入暮年,無力統治,或許他會聽取同平章事的諫言。然而當今大宋之主,正值壯年,雄心勃發,這樣的職責對他而言,無異於自尋煩惱,遠不如寇準的參知政事兼開封府尹職務來得實惠!
“寇卿,你的附議何在?難道不願成為朕的同平章事?還是期望朕三度下令,你才肯屈就?”趙恆興致高昂,對王旦的異議並無絲毫慍怒,反而戲謔地詢問寇準。
“微臣不敢!”寇準一怔,連忙施禮解釋,“微臣才疏學淺,不堪擔此重任。況且,王樞密的諫言確有其理。”
“你的才華與品德,父皇與朕皆看在眼裏。朕期盼你擔任同平章事已久,勿再推辭。”趙恆揮手示意,將寇準的謙遜視為恭敬。
“如此,微臣謹遵聖命,感謝陛下厚恩。”寇準聞言,隻得躬身致謝。心中卻已開始盤算,究竟將開封府尹之職托付給何人才適宜。
前任開封府尹留下的諸多難題,實如一團亂麻。在未能解決這些隱患,徹底清除汴梁城內的威脅之前,寇準確實不願輕易交接這個職位。
然而,同時擔任同平章事,再兼開封府尹,權力將過大。今日趙恆雖心情暢快,不介意他的權勢,但一旦趙恆恢複冷靜,帝王的疑慮便會滋生,必定會懷疑他握緊開封府的目的。
還未等他想出合適人選,趙恆又開口道:“齊淩,控鶴署判官,施展間諜之術,正是他的職責所在。稱其‘好戰’、‘亂政’,未免過苛。至於‘慢君’、‘擅專’,在那樣的境況下,他也無從向朕稟報。王卿憂慮他人效仿,而朕擔憂的,是若不獎賞如此功績,將來再有類似情境,無人敢於為國獻身。”
“大宋四境之內,再無第二個黨項之患。京東東路控鶴署,不應幹涉永興軍事務。”王旦不假思索,再次反駁。“況且,討伐叛逆,應派出良將精兵,光明正大地戰勝。不宜因一次僥幸取勝,便坐等獵物自投羅網!”
“朕非坐等獵物之人,朕期待大宋能湧現更多王玄策般的英雄!”連續受到質疑,趙恆大感失落,皺眉強調。
“王玄策的功勳,不過封為從五品朝散大夫,而齊淩已是正五品提點刑獄公事。”王旦的性格讓他搖頭,繼續進諫。“我朝進士登科,初任不過一縣主簿。他戴罪立功,已超越進士數十年的努力,此事傳開,誰還願專心讀書,投身科舉之路呢?”
此言誠然無誤。齊淩近來功勳卓著,仕途步步高升,其升遷速度已超乎多數科舉登科之士數十年之功,引來同僚們的諸多議論,實乃情理之中。
若趙恆再欲封其為建國伯,抑或賦予更高官職,必惹眾多士子不滿,亦違大宋重文輕武的國是方針。
然而,趙恆大誌在胸,欲仿唐太宗之偉業,施展抱負。奈何提拔一青年才俊,竟屢遭王旦阻撓,心內不禁煩躁萬分,眉峰緊鎖,冷笑而言:“二十年勤勉不懈,嗬嗬,若官員皆如此盡職,紅蓮邪教又怎會坐大?開封府軍事司使又怎會在天朗氣清之時遭襲,幕後黑手至今未明?假若有哪位科舉出身者能在半年內鏟除彌勒教與純陽教,朕絕不吝惜讓他擔當正五品刑獄提點。如若有士子能使新羅或大理自願獻上戶籍圖籍,朕亦必不吝封賞其為建國公!”
“陛下恕罪,微臣非為科舉士子爭權益。”王旦本性溫和,察覺趙恆不悅,便主動緩和語調,低聲辯解,“隻是憂慮他過於突出。況且,他年方二十,日後建功立業的機會多的是。若年年躍升數級,將來何以封賞?”
“陛下器重他,可多予其曆練之機,讓他慢慢磨礪。如此,他方能走得更穩健。”寇準早已知曉,王旦對齊淩的指責在趙恆心中並無立足之地,微笑間,為雙方搭橋下台。“當年陛下也是這般錘煉微臣,如今微臣心中唯有感激。”
“微臣亦是如此。”王旦心中一歎,隨寇準之意應和。
他對齊淩並無反感,甚至暗含幾分讚賞。但齊淩之舉在他看來,雖短期內利於大宋,長遠恐有禍端。
然今日,帝王對他的話語全然不入耳,而寇準又在旁調解。他若再執意阻止齊淩晉升,隻會招致君王的怒意,別無他用。
故隻能退一步,從愛護人才之立場出發,讓陛下放棄對齊淩過分獎賞的打算... ...
\"的確,你們所言有理!\"聆聽了寇準與王旦以他們在魔法世界的曆練為例,提及各自的家族傳承,趙恆心中的怒意迅速消退。他勉強露出笑容,補充道:\"在他二十歲之際,便授予侯爵與宰相之位,或許顯得過於突出。但他平息西北邊界的妖魔侵擾,功勳不可抹滅。這樣吧,他的父母早已仙逝多年,他能立下如此奇異的戰功,全賴他祖輩的悉心教誨。而他的祖父,曾有護駕之功,卻因傷痛耽誤了仕途,直至年邁之時才被封為開國郡公。朕晉升他祖父為開國公,諒他人也不敢妄言非議。至於齊淩,暫時封為開國伯,增加五百戶領地,待他日後再立新功,朕自會另有獎賞。\"
自大瀚帝國以來,李世民一直是千古明君的典範。
因此,劉娥口中提及的魏征、李靖,還有那輝煌的太宗之治,令趙恆大為振奮,仿佛腳下生出祥雲,讓他恍惚間覺得自己就是第二個李世民,正引領大瀚邁向史無前例的繁榮盛世。
他喜悅之下,心胸寬廣,任何諫言都能接納。
即使王旦與寇準一同前來,以冰冷的言語提醒他,介入屬國權力更迭隻能是唯一一次,不能再有第二次,否則必遭反噬。他依然微笑接受,心底已將王旦視為魏征般的直臣。
寇準提出利用這大好時機,在永恆繁榮之路建立養馬場,大量購入蠻荒戰馬繁衍,以盡快填補大瀚戰馬的空缺,他欣然應允。
然而,當三人討論如何表彰功臣時,意見開始分歧。
在趙恆看來,齊淩接到李德昭的請求後,果決奔赴夏州,除掉李德明,為大瀚掃清障礙。他還成功勸說李德昭在即位後主動獻上族譜和地界圖,其功績可比肩張騫、班超,封為開國縣公也毫不為過。(注:大瀚爵位體係中,開國縣公為第八級,級別較低。)
寇準在接到齊淩的報告後,展現出勇敢擔當的一麵,全力支持年淩人,並預先規劃了失敗的應對策略,充分體現了賢臣的風采,晉升為同平章事(宰相)實至名歸。
然而,無論是對齊淩的賞賜,還是對寇準本人的嘉獎,王旦都堅決反對。
特別是對於前者,王旦認為,未經請示擅自介入蠻荒,幹涉屬國內政,已然觸犯了“輕視君主”、“專斷獨行”、“好戰亂政”等多項重罪。朝廷鑒於他出於為國考慮,準許功過相抵已是寬大處理,不能再有額外的封賞,以免他人爭相效仿。
至於寇準,作為參知政事,他近期的行動隻是履行職責。晉升為同平章事可行,但不能因他這次大力支持齊淩擾亂蠻荒而成為理由。以免大瀚的其他附屬國聞之皆感不安。
“臣讚同!”王旦話音剛落,寇準立即表達了他的支持,絲毫沒有因為王旦的貶低而動怒。
同平章事的頭銜,他並不看重。名義上高於參知政事一級,但實際上並無更多權力。況且,無論是冊封嬪妃還是發布任何旨意,帝王都需要與同平章政事商議...
若是在遠古的黃金時代,陛下尚且年幼或步入暮年,無力統治,或許他會聽取同平章事的諫言。然而當今大宋之主,正值壯年,雄心勃發,這樣的職責對他而言,無異於自尋煩惱,遠不如寇準的參知政事兼開封府尹職務來得實惠!
“寇卿,你的附議何在?難道不願成為朕的同平章事?還是期望朕三度下令,你才肯屈就?”趙恆興致高昂,對王旦的異議並無絲毫慍怒,反而戲謔地詢問寇準。
“微臣不敢!”寇準一怔,連忙施禮解釋,“微臣才疏學淺,不堪擔此重任。況且,王樞密的諫言確有其理。”
“你的才華與品德,父皇與朕皆看在眼裏。朕期盼你擔任同平章事已久,勿再推辭。”趙恆揮手示意,將寇準的謙遜視為恭敬。
“如此,微臣謹遵聖命,感謝陛下厚恩。”寇準聞言,隻得躬身致謝。心中卻已開始盤算,究竟將開封府尹之職托付給何人才適宜。
前任開封府尹留下的諸多難題,實如一團亂麻。在未能解決這些隱患,徹底清除汴梁城內的威脅之前,寇準確實不願輕易交接這個職位。
然而,同時擔任同平章事,再兼開封府尹,權力將過大。今日趙恆雖心情暢快,不介意他的權勢,但一旦趙恆恢複冷靜,帝王的疑慮便會滋生,必定會懷疑他握緊開封府的目的。
還未等他想出合適人選,趙恆又開口道:“齊淩,控鶴署判官,施展間諜之術,正是他的職責所在。稱其‘好戰’、‘亂政’,未免過苛。至於‘慢君’、‘擅專’,在那樣的境況下,他也無從向朕稟報。王卿憂慮他人效仿,而朕擔憂的,是若不獎賞如此功績,將來再有類似情境,無人敢於為國獻身。”
“大宋四境之內,再無第二個黨項之患。京東東路控鶴署,不應幹涉永興軍事務。”王旦不假思索,再次反駁。“況且,討伐叛逆,應派出良將精兵,光明正大地戰勝。不宜因一次僥幸取勝,便坐等獵物自投羅網!”
“朕非坐等獵物之人,朕期待大宋能湧現更多王玄策般的英雄!”連續受到質疑,趙恆大感失落,皺眉強調。
“王玄策的功勳,不過封為從五品朝散大夫,而齊淩已是正五品提點刑獄公事。”王旦的性格讓他搖頭,繼續進諫。“我朝進士登科,初任不過一縣主簿。他戴罪立功,已超越進士數十年的努力,此事傳開,誰還願專心讀書,投身科舉之路呢?”
此言誠然無誤。齊淩近來功勳卓著,仕途步步高升,其升遷速度已超乎多數科舉登科之士數十年之功,引來同僚們的諸多議論,實乃情理之中。
若趙恆再欲封其為建國伯,抑或賦予更高官職,必惹眾多士子不滿,亦違大宋重文輕武的國是方針。
然而,趙恆大誌在胸,欲仿唐太宗之偉業,施展抱負。奈何提拔一青年才俊,竟屢遭王旦阻撓,心內不禁煩躁萬分,眉峰緊鎖,冷笑而言:“二十年勤勉不懈,嗬嗬,若官員皆如此盡職,紅蓮邪教又怎會坐大?開封府軍事司使又怎會在天朗氣清之時遭襲,幕後黑手至今未明?假若有哪位科舉出身者能在半年內鏟除彌勒教與純陽教,朕絕不吝惜讓他擔當正五品刑獄提點。如若有士子能使新羅或大理自願獻上戶籍圖籍,朕亦必不吝封賞其為建國公!”
“陛下恕罪,微臣非為科舉士子爭權益。”王旦本性溫和,察覺趙恆不悅,便主動緩和語調,低聲辯解,“隻是憂慮他過於突出。況且,他年方二十,日後建功立業的機會多的是。若年年躍升數級,將來何以封賞?”
“陛下器重他,可多予其曆練之機,讓他慢慢磨礪。如此,他方能走得更穩健。”寇準早已知曉,王旦對齊淩的指責在趙恆心中並無立足之地,微笑間,為雙方搭橋下台。“當年陛下也是這般錘煉微臣,如今微臣心中唯有感激。”
“微臣亦是如此。”王旦心中一歎,隨寇準之意應和。
他對齊淩並無反感,甚至暗含幾分讚賞。但齊淩之舉在他看來,雖短期內利於大宋,長遠恐有禍端。
然今日,帝王對他的話語全然不入耳,而寇準又在旁調解。他若再執意阻止齊淩晉升,隻會招致君王的怒意,別無他用。
故隻能退一步,從愛護人才之立場出發,讓陛下放棄對齊淩過分獎賞的打算... ...
\"的確,你們所言有理!\"聆聽了寇準與王旦以他們在魔法世界的曆練為例,提及各自的家族傳承,趙恆心中的怒意迅速消退。他勉強露出笑容,補充道:\"在他二十歲之際,便授予侯爵與宰相之位,或許顯得過於突出。但他平息西北邊界的妖魔侵擾,功勳不可抹滅。這樣吧,他的父母早已仙逝多年,他能立下如此奇異的戰功,全賴他祖輩的悉心教誨。而他的祖父,曾有護駕之功,卻因傷痛耽誤了仕途,直至年邁之時才被封為開國郡公。朕晉升他祖父為開國公,諒他人也不敢妄言非議。至於齊淩,暫時封為開國伯,增加五百戶領地,待他日後再立新功,朕自會另有獎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