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個月後,針對最近傳授,馬代維提了幾個問題,姬葉光都迴答的不錯。
“現有一病人惡寒發熱、無汗而喘、頭痛、脈浮緊。其辯證是風寒表實證,擇用麻黃湯治療。現你來分析下哪是君、哪是臣、佐、使?”
“麻黃湯,主要藥材由麻黃、桂枝、杏仁、甘草組成。方中之麻黃,辛溫,發汗解表,以除其病因(風寒)而治主證為主藥;至於桂枝,辛甘溫,溫經解肌,協助麻黃增強發汗解表之功,為輔藥;杏仁,甘苦溫,助麻黃宣肺平喘,以治咳喘之兼證為佐藥;甘草,甘溫,調和諸藥為使藥。”
“不錯,這段時間還算用心。但也要謹記,並不是所有的方劑都是有主藥、輔藥等四個成分,如芍藥甘草湯,就隻有主、輔藥;獨參湯,隻有主藥人參。好了,接下來,開始學習《傷寒論》。”
“是,父親。”此時的姬葉光無比興奮,總算是開始步入正式的‘看病’環節,並不是簡單的陪診,隻是看看評論和討教下藥材的使用。
《傷寒論》是一書所運用的辯證論治原則和方法,不僅確立了中醫診治疾病的規範,其記述的理法方藥相結合的辨治經驗,對中醫臨證醫學的發展影響極其深遠,所記載的大量複方,組方嚴謹,療效顯著,更被稱作“眾方之祖”。
所有行醫之人,無不以學習傷寒論為榮,無不以學習傷寒論為基。
“首先我們要了解辨脈法。脈有陰陽,何謂也?”
脈象有陰脈和陽脈的分別,指的各是什麽?
大體說來,凡脈象表現為大、浮、數、動、滑的,為有餘之脈,屬於陽脈;凡脈象沉、澀、弱、弦、微的,為不足之脈,屬於陰脈。凡陰性病症出現陽脈的,這是正能勝邪,疾病向愈,預後良好;凡陽性病症出現陰脈的,這是正不勝邪,多屬危候。
“脈有陽結、陰結者,何以別之?”
脈浮而數,能進食,大便秘結的,這是陽熱實證,叫陽結,到第十七天病情應當加重。脈沉而遲,不能進食,身體沉重,大便反而結硬不通的,叫陰結,到第十四天病情應當加重。
說明陽結、陰結的脈症特征,及對病情轉劇日期的推斷。
陽結症,是由於陽氣偏勝而陰不足,所以脈浮數,陽勝故能食,陰不足以濟陽,故大便秘結。陰結症,是由於陰氣偏勝而陽不足,所以脈沉遲,陰勝故不能食而身重,陽不足以化陰,故大便反硬。關於預後推斷,大多數注家據傳經日期與陰陽相互製約之理來解釋,盡管都有理致,然而臨床上絕不如此機械,病勢的轉輕轉劇,有著各方麵的因素,必須根據具體病情進行具體分析,才能作出比較準確的預斷。
“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脈浮”是外邪襲表、衛氣向外抗邪的反映,解釋病位在表,正氣未虛,為表病的主脈。“惡寒”是太陽病出現最早和貫穿始終的病狀,後人將其作為診斷太陽表證的必有症狀,並總結出“有一分惡寒,便有一分表證”的規律和經驗。
“脈浮、頭項強痛、惡寒”三症並見,反映了外邪侵襲太陽,人體肌表受邪,正邪交爭於體表的病理機轉,是太陽病的基本特征,也是表證的共有症狀,所以列在太陽病篇之首。
“脈浮、頭項強痛、惡寒”三症同時並見於外感病的早期才是太陽表證。如隻有惡寒,而脈象不浮甚或沉微,則有可能是三陰虛寒病證,尤其是少陰陽虛寒化症,心腎陽氣虛衰,陰寒內盛,常見惡寒,且四肢逆冷,下利清穀,後世稱之為“形寒怕冷”,這是陽虛不能溫煦周身所致,與太陽表證的惡寒相去甚遠,臨床需作仔細辨別,切勿混淆。
……
經過一番學習,姬葉光的頭如炸開一樣,看樣子這傷寒論並不像藥材那麽簡單,光憑記憶是無法完成藥理、藥效、藥證等認知的。有些什麽表證、脈象、經絡等都夠現在的他吃一壺,原本還想著現在自己修真有成,記一些東西而已,現在學來果然沒那麽簡單,不僅要記得住,還要聯係好,更要應用實踐到位。
這一日後,整整三年,姬葉光沒有再多想一個快點行醫的念頭,一門心思撲在了藥材、藥理、藥證等基礎要義上,更是將《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中醫四大經典讀了一遍又一遍,翻了又翻,背了又背,學了又學。
《黃帝內經》是研究人的生理學、病理學、診斷學、治療原則和藥物學的醫學巨著。在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症”、“診法”、論治及“養生學”、“運氣學”等學說。
其醫學理論是建立在我國古代道家理論的基礎之上的,反映了古代天人合一思想。這和修真悟道的天人合一不謀而合。
《傷寒雜病論》論述人體感受風寒之邪而引起的一係列病理變化及如何進行辯證施治的方法。他把病症分為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厥陰、少陰六種,即所謂“六經”。根據人體抗病力的強弱,病勢的進退緩急等方麵的因素,將外感疾病演變過程中所表現的各種症候歸納出症候特點、病變部位、損及何髒何腑,以及寒熱趨向、邪正盛衰等作為診斷治療的依據。
《難經》對人體的腑髒功能形態、診法脈象、經脈針法等諸多問題逐一進行了論述。內容包括脈診、經絡、髒腑、陰陽、病因、病理、營衛、腧穴、針刺等基礎理論,豐富和發展了中醫學的理論體係。
《難經》和《傷寒雜病論》在一定程度上探索和研究了人體因內外變化而產生的病證,又從不同表象進行診治,在一定程度上為修真打開人體自身啟迪了方向,從另一麵闡述了修真是如何提升人體自身,從而感知靈氣,進而得道以助,最後悟道成仙的一個潛在過程。
“現有一病人惡寒發熱、無汗而喘、頭痛、脈浮緊。其辯證是風寒表實證,擇用麻黃湯治療。現你來分析下哪是君、哪是臣、佐、使?”
“麻黃湯,主要藥材由麻黃、桂枝、杏仁、甘草組成。方中之麻黃,辛溫,發汗解表,以除其病因(風寒)而治主證為主藥;至於桂枝,辛甘溫,溫經解肌,協助麻黃增強發汗解表之功,為輔藥;杏仁,甘苦溫,助麻黃宣肺平喘,以治咳喘之兼證為佐藥;甘草,甘溫,調和諸藥為使藥。”
“不錯,這段時間還算用心。但也要謹記,並不是所有的方劑都是有主藥、輔藥等四個成分,如芍藥甘草湯,就隻有主、輔藥;獨參湯,隻有主藥人參。好了,接下來,開始學習《傷寒論》。”
“是,父親。”此時的姬葉光無比興奮,總算是開始步入正式的‘看病’環節,並不是簡單的陪診,隻是看看評論和討教下藥材的使用。
《傷寒論》是一書所運用的辯證論治原則和方法,不僅確立了中醫診治疾病的規範,其記述的理法方藥相結合的辨治經驗,對中醫臨證醫學的發展影響極其深遠,所記載的大量複方,組方嚴謹,療效顯著,更被稱作“眾方之祖”。
所有行醫之人,無不以學習傷寒論為榮,無不以學習傷寒論為基。
“首先我們要了解辨脈法。脈有陰陽,何謂也?”
脈象有陰脈和陽脈的分別,指的各是什麽?
大體說來,凡脈象表現為大、浮、數、動、滑的,為有餘之脈,屬於陽脈;凡脈象沉、澀、弱、弦、微的,為不足之脈,屬於陰脈。凡陰性病症出現陽脈的,這是正能勝邪,疾病向愈,預後良好;凡陽性病症出現陰脈的,這是正不勝邪,多屬危候。
“脈有陽結、陰結者,何以別之?”
脈浮而數,能進食,大便秘結的,這是陽熱實證,叫陽結,到第十七天病情應當加重。脈沉而遲,不能進食,身體沉重,大便反而結硬不通的,叫陰結,到第十四天病情應當加重。
說明陽結、陰結的脈症特征,及對病情轉劇日期的推斷。
陽結症,是由於陽氣偏勝而陰不足,所以脈浮數,陽勝故能食,陰不足以濟陽,故大便秘結。陰結症,是由於陰氣偏勝而陽不足,所以脈沉遲,陰勝故不能食而身重,陽不足以化陰,故大便反硬。關於預後推斷,大多數注家據傳經日期與陰陽相互製約之理來解釋,盡管都有理致,然而臨床上絕不如此機械,病勢的轉輕轉劇,有著各方麵的因素,必須根據具體病情進行具體分析,才能作出比較準確的預斷。
“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脈浮”是外邪襲表、衛氣向外抗邪的反映,解釋病位在表,正氣未虛,為表病的主脈。“惡寒”是太陽病出現最早和貫穿始終的病狀,後人將其作為診斷太陽表證的必有症狀,並總結出“有一分惡寒,便有一分表證”的規律和經驗。
“脈浮、頭項強痛、惡寒”三症並見,反映了外邪侵襲太陽,人體肌表受邪,正邪交爭於體表的病理機轉,是太陽病的基本特征,也是表證的共有症狀,所以列在太陽病篇之首。
“脈浮、頭項強痛、惡寒”三症同時並見於外感病的早期才是太陽表證。如隻有惡寒,而脈象不浮甚或沉微,則有可能是三陰虛寒病證,尤其是少陰陽虛寒化症,心腎陽氣虛衰,陰寒內盛,常見惡寒,且四肢逆冷,下利清穀,後世稱之為“形寒怕冷”,這是陽虛不能溫煦周身所致,與太陽表證的惡寒相去甚遠,臨床需作仔細辨別,切勿混淆。
……
經過一番學習,姬葉光的頭如炸開一樣,看樣子這傷寒論並不像藥材那麽簡單,光憑記憶是無法完成藥理、藥效、藥證等認知的。有些什麽表證、脈象、經絡等都夠現在的他吃一壺,原本還想著現在自己修真有成,記一些東西而已,現在學來果然沒那麽簡單,不僅要記得住,還要聯係好,更要應用實踐到位。
這一日後,整整三年,姬葉光沒有再多想一個快點行醫的念頭,一門心思撲在了藥材、藥理、藥證等基礎要義上,更是將《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中醫四大經典讀了一遍又一遍,翻了又翻,背了又背,學了又學。
《黃帝內經》是研究人的生理學、病理學、診斷學、治療原則和藥物學的醫學巨著。在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症”、“診法”、論治及“養生學”、“運氣學”等學說。
其醫學理論是建立在我國古代道家理論的基礎之上的,反映了古代天人合一思想。這和修真悟道的天人合一不謀而合。
《傷寒雜病論》論述人體感受風寒之邪而引起的一係列病理變化及如何進行辯證施治的方法。他把病症分為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厥陰、少陰六種,即所謂“六經”。根據人體抗病力的強弱,病勢的進退緩急等方麵的因素,將外感疾病演變過程中所表現的各種症候歸納出症候特點、病變部位、損及何髒何腑,以及寒熱趨向、邪正盛衰等作為診斷治療的依據。
《難經》對人體的腑髒功能形態、診法脈象、經脈針法等諸多問題逐一進行了論述。內容包括脈診、經絡、髒腑、陰陽、病因、病理、營衛、腧穴、針刺等基礎理論,豐富和發展了中醫學的理論體係。
《難經》和《傷寒雜病論》在一定程度上探索和研究了人體因內外變化而產生的病證,又從不同表象進行診治,在一定程度上為修真打開人體自身啟迪了方向,從另一麵闡述了修真是如何提升人體自身,從而感知靈氣,進而得道以助,最後悟道成仙的一個潛在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