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是如何開口才能說服才是難點,至少理論底子要清,而且還不能出錯,我剛‘借用’其子靈魂,立馬就變得跟往常完全不一樣,顯然也不好,至少要有一個過渡時期,免得大家都懷疑。看來現在還是需要熬一段時間,表麵上一定要有一個打起十二分精神學習勁。
得了,那就先表現後開口。
一天就這樣過去,夜幕降臨,姬葉光,哦,不,馬步霆依然在有條不紊的辨認藥材,同時做好藥材分類,藥性特點的表述,更做到用手摸,而且是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力度,不同的方位去感知一種藥材在不同情況下的區別。
這一幕正好被迴來的馬代維看個正著,也從一開始的疑惑變得欣慰,看來兒子經過這場大病確實變了。原本這種枯燥的藥材認知,他一定是想方設法逃離,到現在還在,而且還是一而再再而三的重複認知,且還利用上手、鼻、口的他是見都沒見過。
這一刻他感到非常滿足,這一刻也讓他更加堅信自己的孩子還是很有希望能繼承衣缽,這一刻他做為丈夫和兒子也總算對得起妻子和父親。
都說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拚。姬葉光的十二分努力,第一天就收到了滿滿的迴報,父親對他的看法也在這一天徹底改變。
接著一天又一天,一周又一周,時間一下子過去了一個月。姬葉光認為時機差不多了,就提出來希望能夠隨診,如果可以還請父親先讓兒子看,看了後父親再斧正。
一個月的辛勤揮灑,馬代維是看在眼裏的,不管是藥材、藥性、藥方等他都能有效應答,且不出錯,但理論畢竟和實際不同,如果理論得不到實踐的應用,就會成為空談。
所以,馬代維在權衡後認為兒子的想法不錯,隻是讓兒子先珍又不是直接開方,這樣既可以鍛煉兒子麵對病患的處理能力,也可以讓他學到的東西用在病人上得到印證。
一舉多得不說,而且還能隨時檢驗是否已經學到並能隨時應用的能力,可謂是最佳的學醫方法了。更重要的是,自己的兒子隻要慢慢的適應了,沒有診錯這樣將來繼承哪怕獨自坐診也不用擔心,反而更能積累他的出診經驗。不像我被父親一步一步的走過來,剛上手的時候就錯亂百出,不僅沒學到還讓自己產生懷疑。嗯,兒子提出來的方法如果有效以後可以大力推廣,帶徒就應該是邊學邊帶邊提高。
第二天,人們就看到馬代維的旁邊站著馬步霆,來看病的病人隻要是不嚴重的都是先經馬步霆的手,然後等著父親看好後,先由馬步霆說出病理再其父診斷。
病理的辯證是一門大學問,有時候同一個人通過‘望、聞、問、切’後得到的表象可能會有所不同。
‘四診法’是戰國時期名醫扁鵲根據民間流傳的經驗和他自己多年的醫療實踐,總結出來的診斷疾病的四種基本方法。雖然隻是簡單的‘望、聞、問、切’,但是它卻是陰陽五行、藏象經絡、病因病機等基礎理論的具體運用。
所以,辯證必須準確無誤的認識到位才能對症下藥,起到藥效。當然,如果要完全認知人體,那還必須對人體構造有一定的了解,什麽經絡、器官等都是需要了解熟知的,要不然可能因為方位、四氣等不同就會差之毫厘。而且有些藥物可能本身沒有毒性,但其他藥物並用就產生毒素;也有可能量大量小也是問題所在。
中醫,似乎在劑量上的用藥,是決定療效的主要因素。
在用量上是直接影響的,如果本來應該用大劑量來治療的,不小心用了小量藥物,可能因藥量太小,效力不夠,不能及時痊愈,以致貽誤病情;或者本來應該用小劑量來治療的,反而用大量藥物,可能因用藥過量,以致克伐人體的正氣,都將對疾病的治療帶來不利的後果。
還有一張配方往往是多個藥材,那麽在劑量上如果不嚴格遵守,必然會出現你多我少,我少你多,這樣通過再次配伍而成的處方,在藥物上出現了偏差,它的功效和適應範圍也就有所不同,有些甚至天差地別。
步霆,你要記住。在使用藥物、確定劑量的時候,要從以下三個方麵來考慮:藥物的性質與劑量的關係,劑型、配伍與劑量的關係,年齡、體質、病情與劑量的關係。
還有,比如此方由六種藥材配伍而成,還需煎製而成,那就要注意煎藥時間、煎前浸泡、溫度、器具以及用水。這些等你慢慢熟悉後再學習,現在你主要的精力要放在藥材上,切忌急功近利。
隻有把藥材搞得搞明白了,才能說是入了中藥的門檻。繼而才能學習我們的醫道,中醫學是以陰陽五行作為理論基礎,將人體看成是氣、形、神的統一體,通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機及人體內五髒六腑、經絡關節、氣血津液的變化、判斷邪正消長,進而得出病名,歸納出證型,以辨證論治原則,製定“汗、吐、下、和、溫、清、補、消”等治法,使用中藥、艾灸、針灸、推拿、按摩、拔罐、氣功、食療等多種治療手段,使人體達到陰陽調和而康複。
所以,這裏麵中藥是基礎,也是基石,基石不穩一切白搭。我光做學徒認識藥材就被你爺爺硬是苦逼了八年,我對你也沒太多要求,不過必須要沒有一個錯誤。你也別瞪眼,如果你能連續三次抽查都沒有錯誤,那我就讓你開始真正行醫。
一聽還有戲,也就不能多言了,老頭子自己被逼了八年,怎麽的也要為難你的,要不然心理上都不平衡。沒辦法,誰讓我還是一個隻有十二歲的孩子,那就先熬吧,多學點也是好的。
現在說開方,肯定是天方夜譚,哪怕真是天才,父親也不會放心,不過其中關係到是可以先行掌握。配伍成方需分析“君、臣、佐、使”,必須是針對性強、組方嚴謹、方義明確、重點突出、少而精悍。
還有中藥不可恣意而用,需謹記“十八反”與“十九畏”、用藥禁忌、服藥時的飲食禁忌。
得了,那就先表現後開口。
一天就這樣過去,夜幕降臨,姬葉光,哦,不,馬步霆依然在有條不紊的辨認藥材,同時做好藥材分類,藥性特點的表述,更做到用手摸,而且是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力度,不同的方位去感知一種藥材在不同情況下的區別。
這一幕正好被迴來的馬代維看個正著,也從一開始的疑惑變得欣慰,看來兒子經過這場大病確實變了。原本這種枯燥的藥材認知,他一定是想方設法逃離,到現在還在,而且還是一而再再而三的重複認知,且還利用上手、鼻、口的他是見都沒見過。
這一刻他感到非常滿足,這一刻也讓他更加堅信自己的孩子還是很有希望能繼承衣缽,這一刻他做為丈夫和兒子也總算對得起妻子和父親。
都說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拚。姬葉光的十二分努力,第一天就收到了滿滿的迴報,父親對他的看法也在這一天徹底改變。
接著一天又一天,一周又一周,時間一下子過去了一個月。姬葉光認為時機差不多了,就提出來希望能夠隨診,如果可以還請父親先讓兒子看,看了後父親再斧正。
一個月的辛勤揮灑,馬代維是看在眼裏的,不管是藥材、藥性、藥方等他都能有效應答,且不出錯,但理論畢竟和實際不同,如果理論得不到實踐的應用,就會成為空談。
所以,馬代維在權衡後認為兒子的想法不錯,隻是讓兒子先珍又不是直接開方,這樣既可以鍛煉兒子麵對病患的處理能力,也可以讓他學到的東西用在病人上得到印證。
一舉多得不說,而且還能隨時檢驗是否已經學到並能隨時應用的能力,可謂是最佳的學醫方法了。更重要的是,自己的兒子隻要慢慢的適應了,沒有診錯這樣將來繼承哪怕獨自坐診也不用擔心,反而更能積累他的出診經驗。不像我被父親一步一步的走過來,剛上手的時候就錯亂百出,不僅沒學到還讓自己產生懷疑。嗯,兒子提出來的方法如果有效以後可以大力推廣,帶徒就應該是邊學邊帶邊提高。
第二天,人們就看到馬代維的旁邊站著馬步霆,來看病的病人隻要是不嚴重的都是先經馬步霆的手,然後等著父親看好後,先由馬步霆說出病理再其父診斷。
病理的辯證是一門大學問,有時候同一個人通過‘望、聞、問、切’後得到的表象可能會有所不同。
‘四診法’是戰國時期名醫扁鵲根據民間流傳的經驗和他自己多年的醫療實踐,總結出來的診斷疾病的四種基本方法。雖然隻是簡單的‘望、聞、問、切’,但是它卻是陰陽五行、藏象經絡、病因病機等基礎理論的具體運用。
所以,辯證必須準確無誤的認識到位才能對症下藥,起到藥效。當然,如果要完全認知人體,那還必須對人體構造有一定的了解,什麽經絡、器官等都是需要了解熟知的,要不然可能因為方位、四氣等不同就會差之毫厘。而且有些藥物可能本身沒有毒性,但其他藥物並用就產生毒素;也有可能量大量小也是問題所在。
中醫,似乎在劑量上的用藥,是決定療效的主要因素。
在用量上是直接影響的,如果本來應該用大劑量來治療的,不小心用了小量藥物,可能因藥量太小,效力不夠,不能及時痊愈,以致貽誤病情;或者本來應該用小劑量來治療的,反而用大量藥物,可能因用藥過量,以致克伐人體的正氣,都將對疾病的治療帶來不利的後果。
還有一張配方往往是多個藥材,那麽在劑量上如果不嚴格遵守,必然會出現你多我少,我少你多,這樣通過再次配伍而成的處方,在藥物上出現了偏差,它的功效和適應範圍也就有所不同,有些甚至天差地別。
步霆,你要記住。在使用藥物、確定劑量的時候,要從以下三個方麵來考慮:藥物的性質與劑量的關係,劑型、配伍與劑量的關係,年齡、體質、病情與劑量的關係。
還有,比如此方由六種藥材配伍而成,還需煎製而成,那就要注意煎藥時間、煎前浸泡、溫度、器具以及用水。這些等你慢慢熟悉後再學習,現在你主要的精力要放在藥材上,切忌急功近利。
隻有把藥材搞得搞明白了,才能說是入了中藥的門檻。繼而才能學習我們的醫道,中醫學是以陰陽五行作為理論基礎,將人體看成是氣、形、神的統一體,通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機及人體內五髒六腑、經絡關節、氣血津液的變化、判斷邪正消長,進而得出病名,歸納出證型,以辨證論治原則,製定“汗、吐、下、和、溫、清、補、消”等治法,使用中藥、艾灸、針灸、推拿、按摩、拔罐、氣功、食療等多種治療手段,使人體達到陰陽調和而康複。
所以,這裏麵中藥是基礎,也是基石,基石不穩一切白搭。我光做學徒認識藥材就被你爺爺硬是苦逼了八年,我對你也沒太多要求,不過必須要沒有一個錯誤。你也別瞪眼,如果你能連續三次抽查都沒有錯誤,那我就讓你開始真正行醫。
一聽還有戲,也就不能多言了,老頭子自己被逼了八年,怎麽的也要為難你的,要不然心理上都不平衡。沒辦法,誰讓我還是一個隻有十二歲的孩子,那就先熬吧,多學點也是好的。
現在說開方,肯定是天方夜譚,哪怕真是天才,父親也不會放心,不過其中關係到是可以先行掌握。配伍成方需分析“君、臣、佐、使”,必須是針對性強、組方嚴謹、方義明確、重點突出、少而精悍。
還有中藥不可恣意而用,需謹記“十八反”與“十九畏”、用藥禁忌、服藥時的飲食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