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話裏有個“可能”,但丁玉蝶還是眼睛都亮了:“怎麽說?”
實在找不著紙筆,易颯拆了一支步槍上的刺刀,在地上劃了兩道平行的刻痕,把那一塊劃分成上、中、下三個部分。
然後拿了粒金花生,放在最下麵那一塊:“我們在這裏。”
又拿了一粒,擺在中間那一塊:“這是鄱陽湖。”
最後指最上麵那一塊,劃了個從下往上的方向箭頭:“我們最終要去這兒,沒錯吧?”
丁玉蝶說:“沒錯啊,是人都知道啊。”
易颯豎起手指,指向頭頂:“所以,我們要往上頭去。”
丁玉蝶泄氣:“開什麽玩笑,上頭是洞頂。”
易颯糾正他:“是洞頂,也是息壤。”
她重新劃圖,這次是個簡筆的穹洞,中間一道豎線,把穹洞一分為二,豎線上斜倚了個梭子。
丁玉蝶沒看懂,宗杭給他解釋:“你就把它當成兩室房,左邊這個是船塚,這個梭子形是神戶丸號,右邊是剛剛我們去救易颯的那個……太平間。”
這就比較形象了,就是忽然又想起那個所謂的“太平間”,丁玉蝶有點瘮得慌。
易颯問丁玉蝶:“你已經知道什麽是息壤了對吧?”
丁玉蝶點頭。
很好,節省口舌了,易颯盡量言簡意賅:“息壤可以無限生長,給人感覺,它是一種自帶‘生命力’的物質。我推測,息壤按照年紀,分三種,幼年、壯年、老年。”
不就是土疙瘩塊嗎?還分年紀?丁玉蝶想表示不屑,念頭一轉,又接受了:動植物有年紀,東西嶄新和老舊,也是年紀,那息壤有年紀,也不是很難理解。
易颯指圖上的穹洞頂:“這裏是幼年息壤,就跟年輕人一樣,不定性,好動,鄱陽湖上流傳的大掃帚一樣的白色水怪,就是它,大概是因為初長成,要保持活性,經常舒展,而且息壤要和水對抗相生——所以它頻繁地與水接觸,是這個地下穹洞的‘門戶’、‘蓋子’。”
又在右半側的穹洞裏劃了幾根下垂的線,代表一扇扇的巢脾:“那個太平間,應該是這個穹洞最重要的中心部分,像蜂窩巢一樣,那麽多巢房,密密麻麻,每一扇都像巢脾,也是息壤組成的,壯年息壤——性子已經定了,比較可靠,用來擔負重任。”
“幼年息壤的生命力在於生長、舒展、外放,而壯年在於內收,它之所以能拿來保存屍體,還保存得那麽好,也許就是因為把那股生長的力用來防腐、維持屍體狀態了。”
丁玉蝶聽得愣愣的:“那老年呢?”
“老年息壤,漸漸沒了活性,可能用來修補這個穹洞,幹些瑣碎的事,再老得厲害,也許就死了。”
“幼年、壯年、老年息壤,一直做著輪班更替,幼年息壤長成之後,可以替換活性下降的壯年息壤,被替換下來的壯年息壤又接任老年息壤的位置,而死去的老年息壤成了最普通的土、沙,被幼年息壤定期清掃出去。”
頗像人類社會,永遠有新生,以新易老,代代更替。
宗杭越聽越是振奮,忽然想到什麽,看向丁玉蝶,激動得說話都有點打磕絆:“你不是說,專家在鄱陽湖拍過紅外航空照,發現這湖底有一條巨大的沙壩嗎?長江不是黃河,黃河是一碗水半碗沙,長江含沙量沒那麽高,這沙壩,會不會就是……”
老年息壤死後被清掃出去的、日積月累堆積起來的墳塚?
也許吧,丁玉蝶腦子幾乎木了:“但是,帶出去就帶出去唄,化成湖底的淤泥好了,為什麽還堆成沙壩?不是存心引人關注嗎?”
這問題易颯倒沒想過,但是人在思路順暢的時候,突破起來往往特別快。
她心念一動:“它在清理湖底的‘密碼盤’,保證盤麵上沒障礙、沒大的積淤!這麽多年來,鄱陽湖因為地勢原因、狹管效應,沉了那麽多船,用當地人的老話說,上千條船,都能把湖底給填平了,如果湖裏頭船堆著船,還怎麽輸密碼?還怎麽給金湯開門?所以,它一方麵清障,一方麵把帶出來的老年息壤給掃開。”
那條湖底沙壩,足有兩三公裏長,還真像是被巨大的掃帚掃開的。
密碼盤又是什麽?可能又是她想當然的比喻或者指代吧,丁玉蝶覺得自己在囫圇吞肉,半生不熟,半懂不懂:“幼年息壤清理密碼盤……那這麽說,那些沉船事故,不是息壤作怪?”
應該不是。
易颯記得丁玉蝶提過,鄱陽湖的沉船,多發生在九十年代之前,九十年代之後,國內外科考隊專門研究過老爺廟水域,發現了狹管效應和亂流渦流對行船的影響,專門成立了氣象觀測站,對過往船隻進行提醒、預警,那之後,沉船的事幾乎沒再發生了。
所以,曆史上的那些沉船,是真的遭遇了自然災害、而非被息壤卷下去的。
但息壤之所以經常伴隨沉船出現……
易颯心裏一動:會不會是因為大船或者數量較多的船隻遭遇風浪沉沒時,對湖底造成紊亂的推力,如同有人在輸入密碼,卻頻頻出錯,作為門戶的息壤受到擾動,當然會精神緊張,出來查看,然後清障……
不過這些都不是重點。
她直奔主題,點出自己的想法:“我們去息巢那頭,從巢脾爬到頂,火燒息壤,燒出個空間,把自己‘燒’進去,或許能借助幼年息壤往外推湧的力量,一直往上,迴到湖底。”
這話說完,房間裏立馬安靜了。
宗杭渾身雞皮疙瘩都起來了,他想起之前從息壤裏逃出來的經曆,那種幽閉的、下一刻就要成為石中人的噩夢,這輩子都不想再經曆第二次了,她還要把自己“燒”進去。
丁玉蝶半張著嘴巴,像個泥雕木塑。
良久才喃喃:“不不不,你真是瘋了。”
***
丁玉蝶覺得這法子完全不可行。
“體力呢?那麽高,我們哪有體力爬到那麽高?”
易颯說:“這是我們受困的第二還是第三天,雖然餓得發慌,還沒到體力衰竭,找東西把肚子裹起來紮緊,還可以拚一把。”
“那……息巢裏那些屍體呢?誰知道它們是死是活?萬一……”
萬一爬到一半,那些屍體傾巢出動,想想看吧,一張豎立的、高達幾百米的巢脾上密密麻麻爬滿了人,還在追他……
易颯打斷他:“目前看下來,息壤沒有讓人起死迴生的功效,它不攻擊人、會修補破洞、畏火。我和薑駿之前在巢脾上動了手,也沒見哪具屍體出來看熱鬧。”
頓了頓又補充:“再說了,真是死路,拚一把,也好過在這兒餓死吧,你堂堂水鬼,畏畏縮縮餓死在這兒,不覺得很難聽嗎?”
丁玉蝶幹咽著少得可憐的唾沫:“就算我們把自己‘燒’進去了,你怎麽知道息壤會把你推出去,而不是拉進來呢?”
易颯說:“這一點,我也隻是推測。但息壤每次把船或者人拽進來,都是在它極度舒展之後,就像打拳,胳膊想收迴來,先得伸出去。你就想象著,自己是息壤裏夾帶的一粒沙,當你混在它們中間的時候,它們不會清障,反而會帶著你走,推著你動。我之前從蛤洞出來的時候,也沒見息壤拽著我不讓走。”
丁玉蝶覺得自己都快被她說服了:“如果運氣沒那麽好,我們‘燒’進去了,它正在休息,不把我們往外推呢?”
易颯指了指窗外:“我傾向於認為,它不亮的時候,才是在休息。現在天亮了,應該趨向活躍。不過保險起見,我們是要做好準備,萬一它不把我們往外推怎麽辦。”
她停了會,拿手把小腹往裏摁,一口氣講這麽多話,真特麽耗體力啊。
“有沒有注意到,息壤跟變色龍似的。它修補破洞,呈現出來的材質,跟原本洞的材質是一樣的?”
宗杭點頭,何止一樣,簡直銜接得土生土長、天衣無縫,岩石破口,修補之後也是岩石,不可能給你砌一堵水泥牆充數。
易颯看丁玉蝶:“咱們是水鬼,學過掛水湖的水下構造,湖底下是淤泥,淤泥對我們來說,根本不是問題;淤泥下頭是隔水岩層,紅頁岩,屬於軟性岩層,這種岩層不抗擊打;再下頭才是這個穹洞,石灰岩。也就是說,我們依次要突破石灰岩、紅頁岩、淤泥,越往上越容易。它不推我們,我們就想辦法,持續‘燃燒’這個動作,把火一直燒上去。”
沒錯,淤泥就當做麵膜了,真正要突破的,就是石灰岩和紅頁岩,丁玉蝶恨恨:“就是不知道這岩層有多厚,要是幾米厚,還能咬牙搞一搞,太厚的話,息壤很快封上,火燒是需要氧氣的,到時候火滅了,我們困在石頭裏頭……”
易颯昏睡的時候,他聽宗杭講了蛤窩的經曆,沒親曆都覺得後怕:虧得那石壁不算特別厚,一腦袋撞出來了。
但這洞頂到湖底之間,誰知道有多少米的距離呢?
易颯說:“多少米都不是問題,隻要保證息壤不封口。”
她劃下最後一個圖,是個高聳的煙囪柱。
然後拿刺刀在煙囪頂部劃了道刻痕:“這是第一個人,負責向上開路。”
丁玉蝶不覺挺直了背,明明還在商量,但一路聽下來,已經像在分工布置了。
易颯在挨近第一個人的地方,劃下第二道橫的刻痕,然後一溜豎線下去,一直豎到煙囪底部,像個拉得奇長的細瘦“t”字。
“這是第二個人。”
宗杭有點奇怪,指了指那道很長的豎線:“那這是什麽呢?”
“繩子。”
丁玉蝶怔了一下,瞬間反應過來,激動得一拳搗在地上:“臥槽!”
他懂了。
怎麽樣保證火一直燒,息壤不封口?
結一條很長的繩子,十米,二十米,百米,想要多長都可以,繩子上每隔一段距離,結一根橫木——反正船塚裏多的是纜繩、木頭,運氣好的話,沒準還能找到油料——木頭兩頭點上,人往上一段,就往下放繩子,或者轉動、上下提放繩身,道理跟火圈是一樣的,這樣,洞壁的息壤有忌憚,就不會封過來。
底下的息壤隻要不封口,有空氣供應,火就可以持續較長的一段時間。
易颯在煙囪底部劃下第三道刻痕:“這是第三個人。”
第三個人居然在這麽靠下的位置,危險性好像挺高的,不知道輪到誰……
丁玉蝶有點緊張。
“防備薑駿出現,斷了我們的後路。也負責維護這條火繩架,抽換橫木,防止下頭的火熄滅、或者燒到繩子。”
計劃說完了。
丁玉蝶前後再合計了一遍過程,背上不覺冒汗,喃喃了句:“好險啊。”
都是險棋、險步,還得防備薑駿會不會突然出現,但是又覺得刺激,一生裏,有這麽一次經曆,老來都會念念不忘吧?
易颯看看他,又看宗杭,咣啷一聲把刺刀丟下:“怎麽說,幹不幹?”
丁玉蝶吼:“幹!幹!幹死這群狗日的!”
他仰躺到地上,哈哈大笑。
易颯也是頭一次發現,丁玉蝶文氣的外表和發揪上顫巍巍的穿花蝶背後,還真有北方男人粗獷的一麵。
情緒是會感染人的,宗杭血脈賁張,也學丁玉蝶喊號子:“對,幹死這群……”
易颯白了他一眼。
宗杭後半句話生生咽迴去了。
易颯說:“你說這種話幹嘛?別跟著他亂學。”
也是,這是髒話,說起來不是很文雅。
易颯不讓,那他不說了。
實在找不著紙筆,易颯拆了一支步槍上的刺刀,在地上劃了兩道平行的刻痕,把那一塊劃分成上、中、下三個部分。
然後拿了粒金花生,放在最下麵那一塊:“我們在這裏。”
又拿了一粒,擺在中間那一塊:“這是鄱陽湖。”
最後指最上麵那一塊,劃了個從下往上的方向箭頭:“我們最終要去這兒,沒錯吧?”
丁玉蝶說:“沒錯啊,是人都知道啊。”
易颯豎起手指,指向頭頂:“所以,我們要往上頭去。”
丁玉蝶泄氣:“開什麽玩笑,上頭是洞頂。”
易颯糾正他:“是洞頂,也是息壤。”
她重新劃圖,這次是個簡筆的穹洞,中間一道豎線,把穹洞一分為二,豎線上斜倚了個梭子。
丁玉蝶沒看懂,宗杭給他解釋:“你就把它當成兩室房,左邊這個是船塚,這個梭子形是神戶丸號,右邊是剛剛我們去救易颯的那個……太平間。”
這就比較形象了,就是忽然又想起那個所謂的“太平間”,丁玉蝶有點瘮得慌。
易颯問丁玉蝶:“你已經知道什麽是息壤了對吧?”
丁玉蝶點頭。
很好,節省口舌了,易颯盡量言簡意賅:“息壤可以無限生長,給人感覺,它是一種自帶‘生命力’的物質。我推測,息壤按照年紀,分三種,幼年、壯年、老年。”
不就是土疙瘩塊嗎?還分年紀?丁玉蝶想表示不屑,念頭一轉,又接受了:動植物有年紀,東西嶄新和老舊,也是年紀,那息壤有年紀,也不是很難理解。
易颯指圖上的穹洞頂:“這裏是幼年息壤,就跟年輕人一樣,不定性,好動,鄱陽湖上流傳的大掃帚一樣的白色水怪,就是它,大概是因為初長成,要保持活性,經常舒展,而且息壤要和水對抗相生——所以它頻繁地與水接觸,是這個地下穹洞的‘門戶’、‘蓋子’。”
又在右半側的穹洞裏劃了幾根下垂的線,代表一扇扇的巢脾:“那個太平間,應該是這個穹洞最重要的中心部分,像蜂窩巢一樣,那麽多巢房,密密麻麻,每一扇都像巢脾,也是息壤組成的,壯年息壤——性子已經定了,比較可靠,用來擔負重任。”
“幼年息壤的生命力在於生長、舒展、外放,而壯年在於內收,它之所以能拿來保存屍體,還保存得那麽好,也許就是因為把那股生長的力用來防腐、維持屍體狀態了。”
丁玉蝶聽得愣愣的:“那老年呢?”
“老年息壤,漸漸沒了活性,可能用來修補這個穹洞,幹些瑣碎的事,再老得厲害,也許就死了。”
“幼年、壯年、老年息壤,一直做著輪班更替,幼年息壤長成之後,可以替換活性下降的壯年息壤,被替換下來的壯年息壤又接任老年息壤的位置,而死去的老年息壤成了最普通的土、沙,被幼年息壤定期清掃出去。”
頗像人類社會,永遠有新生,以新易老,代代更替。
宗杭越聽越是振奮,忽然想到什麽,看向丁玉蝶,激動得說話都有點打磕絆:“你不是說,專家在鄱陽湖拍過紅外航空照,發現這湖底有一條巨大的沙壩嗎?長江不是黃河,黃河是一碗水半碗沙,長江含沙量沒那麽高,這沙壩,會不會就是……”
老年息壤死後被清掃出去的、日積月累堆積起來的墳塚?
也許吧,丁玉蝶腦子幾乎木了:“但是,帶出去就帶出去唄,化成湖底的淤泥好了,為什麽還堆成沙壩?不是存心引人關注嗎?”
這問題易颯倒沒想過,但是人在思路順暢的時候,突破起來往往特別快。
她心念一動:“它在清理湖底的‘密碼盤’,保證盤麵上沒障礙、沒大的積淤!這麽多年來,鄱陽湖因為地勢原因、狹管效應,沉了那麽多船,用當地人的老話說,上千條船,都能把湖底給填平了,如果湖裏頭船堆著船,還怎麽輸密碼?還怎麽給金湯開門?所以,它一方麵清障,一方麵把帶出來的老年息壤給掃開。”
那條湖底沙壩,足有兩三公裏長,還真像是被巨大的掃帚掃開的。
密碼盤又是什麽?可能又是她想當然的比喻或者指代吧,丁玉蝶覺得自己在囫圇吞肉,半生不熟,半懂不懂:“幼年息壤清理密碼盤……那這麽說,那些沉船事故,不是息壤作怪?”
應該不是。
易颯記得丁玉蝶提過,鄱陽湖的沉船,多發生在九十年代之前,九十年代之後,國內外科考隊專門研究過老爺廟水域,發現了狹管效應和亂流渦流對行船的影響,專門成立了氣象觀測站,對過往船隻進行提醒、預警,那之後,沉船的事幾乎沒再發生了。
所以,曆史上的那些沉船,是真的遭遇了自然災害、而非被息壤卷下去的。
但息壤之所以經常伴隨沉船出現……
易颯心裏一動:會不會是因為大船或者數量較多的船隻遭遇風浪沉沒時,對湖底造成紊亂的推力,如同有人在輸入密碼,卻頻頻出錯,作為門戶的息壤受到擾動,當然會精神緊張,出來查看,然後清障……
不過這些都不是重點。
她直奔主題,點出自己的想法:“我們去息巢那頭,從巢脾爬到頂,火燒息壤,燒出個空間,把自己‘燒’進去,或許能借助幼年息壤往外推湧的力量,一直往上,迴到湖底。”
這話說完,房間裏立馬安靜了。
宗杭渾身雞皮疙瘩都起來了,他想起之前從息壤裏逃出來的經曆,那種幽閉的、下一刻就要成為石中人的噩夢,這輩子都不想再經曆第二次了,她還要把自己“燒”進去。
丁玉蝶半張著嘴巴,像個泥雕木塑。
良久才喃喃:“不不不,你真是瘋了。”
***
丁玉蝶覺得這法子完全不可行。
“體力呢?那麽高,我們哪有體力爬到那麽高?”
易颯說:“這是我們受困的第二還是第三天,雖然餓得發慌,還沒到體力衰竭,找東西把肚子裹起來紮緊,還可以拚一把。”
“那……息巢裏那些屍體呢?誰知道它們是死是活?萬一……”
萬一爬到一半,那些屍體傾巢出動,想想看吧,一張豎立的、高達幾百米的巢脾上密密麻麻爬滿了人,還在追他……
易颯打斷他:“目前看下來,息壤沒有讓人起死迴生的功效,它不攻擊人、會修補破洞、畏火。我和薑駿之前在巢脾上動了手,也沒見哪具屍體出來看熱鬧。”
頓了頓又補充:“再說了,真是死路,拚一把,也好過在這兒餓死吧,你堂堂水鬼,畏畏縮縮餓死在這兒,不覺得很難聽嗎?”
丁玉蝶幹咽著少得可憐的唾沫:“就算我們把自己‘燒’進去了,你怎麽知道息壤會把你推出去,而不是拉進來呢?”
易颯說:“這一點,我也隻是推測。但息壤每次把船或者人拽進來,都是在它極度舒展之後,就像打拳,胳膊想收迴來,先得伸出去。你就想象著,自己是息壤裏夾帶的一粒沙,當你混在它們中間的時候,它們不會清障,反而會帶著你走,推著你動。我之前從蛤洞出來的時候,也沒見息壤拽著我不讓走。”
丁玉蝶覺得自己都快被她說服了:“如果運氣沒那麽好,我們‘燒’進去了,它正在休息,不把我們往外推呢?”
易颯指了指窗外:“我傾向於認為,它不亮的時候,才是在休息。現在天亮了,應該趨向活躍。不過保險起見,我們是要做好準備,萬一它不把我們往外推怎麽辦。”
她停了會,拿手把小腹往裏摁,一口氣講這麽多話,真特麽耗體力啊。
“有沒有注意到,息壤跟變色龍似的。它修補破洞,呈現出來的材質,跟原本洞的材質是一樣的?”
宗杭點頭,何止一樣,簡直銜接得土生土長、天衣無縫,岩石破口,修補之後也是岩石,不可能給你砌一堵水泥牆充數。
易颯看丁玉蝶:“咱們是水鬼,學過掛水湖的水下構造,湖底下是淤泥,淤泥對我們來說,根本不是問題;淤泥下頭是隔水岩層,紅頁岩,屬於軟性岩層,這種岩層不抗擊打;再下頭才是這個穹洞,石灰岩。也就是說,我們依次要突破石灰岩、紅頁岩、淤泥,越往上越容易。它不推我們,我們就想辦法,持續‘燃燒’這個動作,把火一直燒上去。”
沒錯,淤泥就當做麵膜了,真正要突破的,就是石灰岩和紅頁岩,丁玉蝶恨恨:“就是不知道這岩層有多厚,要是幾米厚,還能咬牙搞一搞,太厚的話,息壤很快封上,火燒是需要氧氣的,到時候火滅了,我們困在石頭裏頭……”
易颯昏睡的時候,他聽宗杭講了蛤窩的經曆,沒親曆都覺得後怕:虧得那石壁不算特別厚,一腦袋撞出來了。
但這洞頂到湖底之間,誰知道有多少米的距離呢?
易颯說:“多少米都不是問題,隻要保證息壤不封口。”
她劃下最後一個圖,是個高聳的煙囪柱。
然後拿刺刀在煙囪頂部劃了道刻痕:“這是第一個人,負責向上開路。”
丁玉蝶不覺挺直了背,明明還在商量,但一路聽下來,已經像在分工布置了。
易颯在挨近第一個人的地方,劃下第二道橫的刻痕,然後一溜豎線下去,一直豎到煙囪底部,像個拉得奇長的細瘦“t”字。
“這是第二個人。”
宗杭有點奇怪,指了指那道很長的豎線:“那這是什麽呢?”
“繩子。”
丁玉蝶怔了一下,瞬間反應過來,激動得一拳搗在地上:“臥槽!”
他懂了。
怎麽樣保證火一直燒,息壤不封口?
結一條很長的繩子,十米,二十米,百米,想要多長都可以,繩子上每隔一段距離,結一根橫木——反正船塚裏多的是纜繩、木頭,運氣好的話,沒準還能找到油料——木頭兩頭點上,人往上一段,就往下放繩子,或者轉動、上下提放繩身,道理跟火圈是一樣的,這樣,洞壁的息壤有忌憚,就不會封過來。
底下的息壤隻要不封口,有空氣供應,火就可以持續較長的一段時間。
易颯在煙囪底部劃下第三道刻痕:“這是第三個人。”
第三個人居然在這麽靠下的位置,危險性好像挺高的,不知道輪到誰……
丁玉蝶有點緊張。
“防備薑駿出現,斷了我們的後路。也負責維護這條火繩架,抽換橫木,防止下頭的火熄滅、或者燒到繩子。”
計劃說完了。
丁玉蝶前後再合計了一遍過程,背上不覺冒汗,喃喃了句:“好險啊。”
都是險棋、險步,還得防備薑駿會不會突然出現,但是又覺得刺激,一生裏,有這麽一次經曆,老來都會念念不忘吧?
易颯看看他,又看宗杭,咣啷一聲把刺刀丟下:“怎麽說,幹不幹?”
丁玉蝶吼:“幹!幹!幹死這群狗日的!”
他仰躺到地上,哈哈大笑。
易颯也是頭一次發現,丁玉蝶文氣的外表和發揪上顫巍巍的穿花蝶背後,還真有北方男人粗獷的一麵。
情緒是會感染人的,宗杭血脈賁張,也學丁玉蝶喊號子:“對,幹死這群……”
易颯白了他一眼。
宗杭後半句話生生咽迴去了。
易颯說:“你說這種話幹嘛?別跟著他亂學。”
也是,這是髒話,說起來不是很文雅。
易颯不讓,那他不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