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北境皇孫脫古思帖木兒,在大明求學期間,鮮少踏入國子監,卻常去翰林魔法學院研讀中土曆代王朝的曆史卷軸。
外族幹涉政權,確是令曆朝衰敗甚至滅亡的關鍵因素之一。
因此,曆代文臣皆會不斷向帝王警示,務必防範外族勢力。
當然,這家夥在熟讀曆史卷軸上的陰謀詭計之餘,也對秦淮河邊的魔法幻境流連忘返。
他帶來的旅資,大半都消耗在了秦淮河兩岸的夢幻樓閣之中。
可惜這段美好的時光並未持久,僅僅半年光景,北境朝廷便急召特使,宣稱當今北境之主病入膏肓,亟需皇孫速迴。
帶著深深的眷戀與不舍,脫古思帖木兒踏上了歸途。
……
朱標聞訊後,雖未親自送行,但仍遣東莞伯方進去送別。
方進歸來,朱標故意打趣道:“東莞伯神機妙算,這北境之主果然命不久矣。”
方進聞言,心中頗感無奈,暗自低語:殿下,其實這元順帝已經在曆史之上多活了數年呢!
“殿下,北境的色目人給臣帶來了一些喜訊,真是意外之喜。”方進笑盈盈地說道。
“哦,何喜之有?”朱標略抬眉梢,興趣盎然。
方進挺直腰身,精神抖擻地迴答:“北境對我們善待他們皇孫之舉,實感意外。”
“意外?”
“這位皇孫雖是儲君,卻位列太子之後,為第二繼承人。實際上,北境派遣脫古思帖木兒至大明留學,是有備無患的計劃。”
“首先,此舉是為了討好大明,求得短暫和平,也期盼大明能暫停北伐的步伐。”
“其次,皇孫畢竟非太子,萬一發生變故,他們將有一段喘息的時間,足以培育新的繼承者。”
然而,熟悉曆史脈絡的方進深知,北方的元廷根本沒有餘裕去培育新的皇室後裔了。
那位北元太子的在位時間甚至短暫得如同流星劃過。
相比之下,那位皇孫倒是穩坐寶座許久,若非藍玉那次橫掃北元王庭的壯舉,他或許還能繼續安然執政多年。
“北元之事暫且擱置,總之猜忌與仇恨已在那位皇孫心中生根發芽,日後隻需靜觀其變,坐享漁翁之利。”朱標以這樣的基調定調此事。
“方進,你是否已與南宗孔家取得聯絡?”
方進心領神會,立即迴應:“殿下,微臣已與他們接洽。但他們南遷已有兩百多年,現今確是衰敗不堪,無法與北宗相較。”
越是衰敗,越是天賜良機!
朱標滿意地點點頭,深感欣慰。
改朝換代的最終目的何在?
無論言辭多麽崇高,其本質無非是新貴取代舊貴,底層民眾經曆一次社會財富的再分配。
既然後朝已立,孔家又憑什麽能置身事外,不參與這場財富的重塑?
更何況,朱標堅信此番分配無非是將北孔家的財富與地位轉移至南孔家,這算得上是孔氏家族內部的流轉,他已仁至義盡。
“所需之物,都預備妥當了嗎?”朱標追問。
“一切準備就緒!”方進狡黠一笑,“現在南宗孔家的家長是孔克忠,他已經起草了《勸進表》,認同大明繼承了前宋的正統。”
“至於北宗,微臣認為他們已被蒙古人同化!”
朱標麵色嚴肅:“老方,這種話可不能亂說,不能僅因孔希學與草原上的韃子相貌相似,就說他們被同化了。”
“微臣自有辦法讓眾人信服!”方進激動地說道。
能令孔家,特別是北宗孔家轉向,這是每個穿越者的夙願。
“殿下應當記得當日微臣的大唿小叫吧?”方進指的是麗塔當著孔希學的麵,直接指出他與蒙古人容貌相近的場景。
“那又怎樣?”
“嗬嗬,孔家人也不是愚笨之人,經曆過那事,想必他們已察覺朝廷對他們有所懷疑。”
“若是心中無私,便無妨;萬一真有隱情,著急的必定是他們自己!”方進淡笑著說道。
“你打算如何行事?”朱標繼續問道。
“在曲阜散播這個謠言!在那裏,聖人的家族就是律法,誰膽敢違逆,便是全民公敵。”方進詳細解釋道,“當然,那裏也是陛下特別恩準的法外之地。不過孔家人仗勢欺人,在當地百姓心中的名聲並不佳。”
“甚至可以說,即便是研習聖賢書的子弟,即便他們滿口仁義道德,一旦個人利益受損,也會毫不猶豫地與孔家反目成仇,勢如水火。”
朱標點頭表示讚同:“天下熙熙,皆為利來!”
“孔氏家族在曲阜的黑暗曆史如同繁星滿天,畢竟他們在那裏統治了近千年。特別是近兩百年間……”方進微笑著,“陛下,您明白,百年前的往事隻存在於口耳相傳中,無法確證其真偽。”
“因此,南宗孔家在曲阜人眼中已是傳奇,我們可以適度頌揚他們昔日的美德,而對於北宗之人,就讓當地民眾揭示他們的野蠻行為。”
可以設想,自從北宗孔家依附了蒙元帝國之後,他們的惡劣與暴行愈發猖獗。
“你的意思是朝廷要開辟一個渠道,讓那些受孔家欺淩的曲阜百姓有機會申訴?”
“陛下,這隻是開始。下一步……”方進停頓了一下,“就是散布那些流言,並暗中暗示這些是從大明朝廷流傳出來的。”
“你沒有任何證據?”朱標瞪著方進,略有不悅地問。
方進立刻抱怨道:“陛下,孔家的改變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證據確實找不到,時間已經過去了多久啊。再說了,眾口一詞之下,假的也會變成真的。”
這就是所謂的謊言重複一千遍就成了真理。
古人可能不明白,但朱標和方進這兩個穿越者對此深有體會。
朱標立刻領悟了方進的意圖,要摧毀北宗孔家,就必須先讓他們聲名狼藉,事情一旦成定局,就無法挽迴了。
“所以南宗孔家的地位就顯現出來了?”朱標挑起眉毛詢問。
“陛下英明!”方進適時奉承,“南宗孔家安居於浙江衢州府,我們同樣能讓當地民眾讚美南宗的高尚情操,高度讚揚他們當年隨南宋皇室南遷的堅貞氣節。”
一邊是無數的詆毀,一邊是不斷的讚譽,加上北宗孔家在曲阜的確積累了諸多罪孽,天下讀書人,包括朝中那些文官,也不得不權衡輕重。
“陛下,微臣並未走極端!”方進慢慢說道,“故意散播北宗被蒙古人篡改血脈的消息,相當於給那些儒家學子留下了一條退路。孔家的罪惡,並非聖人的過錯,而是因融入了那些蠻夷的血脈。”
這意味著天下的文人士子能夠順水推舟,接受這個解釋,對朝廷廢黜衍聖公的決定,反對的聲音會減少許多。
這是一種不動幹戈卻能傷人心的柔韌之劍。
站在朱標的位置,為了天下安寧,他也不敢過於激進,以免傷及根基。
儒學可以革新,但不能被消滅。
同樣,也必須將衍聖公的稱號與儒學分離。
“老方,這個計劃確實無懈可擊,非常高明!”朱標真心地讚賞,然後瞥了一眼沉默不語的劉伯溫。
他開口問道:“伯溫先生,對於東莞伯的這個策略,您怎麽看?”
劉伯溫一時無言,以他的智謀自然能看出這個計策的狠辣和極高的可行性。
他是如何構思出如此毒辣的計謀呢?...
\"東莞伯的智謀,在勇士貴族之間實屬稀有之才。\"
\"見鬼,閣下的狡猾,竟讓一名戰士感到驚訝。\"
方進聽出了劉伯溫並非真心讚揚,於是謙遜迴應:\"能得到誠意伯如此讚賞,真是我三生之幸。傳聞誠意伯通曉星辰,洞悉大地,甚至預見未來五百年。方某有些迷惘之事,欲向誠意伯請教。\"
火花已然擦出,燃燒起來!
朱標心中亦是暗喜。
劉伯溫確實博學通天,文采非凡。
然而談及預見未來五百年,那純粹是神話般的故事。
別說五百年,五十年後的未來都無法預測。
\"東莞伯有何高見?\"劉伯溫也察覺到方進的挑釁,雖年邁,卻瞬間燃起了鬥誌。
這老者還真有一股子鬥勁!
有趣……
方進笑道:\"誠意伯,您認為大明帝國未來的外來威脅可能來自哪些國度?\"
劉伯溫聞言,皺眉答道:\"自古以來,中原的威脅源自北方草原。但現在,隨著火器的廣泛使用,特別是邊境要塞都設置了巨炮,那些草原人再想染指中原,已非易事。\"
\"萬一某日,草原之人也掌握了製造這些火器的方法呢?\"方進繼續提問。
\"絕無可能!\"劉伯溫堅決否定,\"以草原的自然環境,無法大量生產此類火器,無論是材料還是工匠技藝皆不足。\"
\"如此說來,誠意伯相信火器普及後,草原的威脅將不再存在了?\"
劉伯溫沉思片刻,緩緩點頭:\"老夫也想不出草原民族還能有什麽手段,除非大明內部發生動亂,自亂陣腳。\"
朱標的眼神看似不經意地掠過方進,他料想對方接下來會提及東北的建州女真部落。
\"我認為最大的威脅源自東海彼岸的倭國。倭人擅長學習與模仿,他們曾向大唐學習,倭刀與唐刀便有相似之處。\"
\"也就是說,未來倭人也可能從大明境內學習如何製造火器。\"
那些矮小的異族人?
外族幹涉政權,確是令曆朝衰敗甚至滅亡的關鍵因素之一。
因此,曆代文臣皆會不斷向帝王警示,務必防範外族勢力。
當然,這家夥在熟讀曆史卷軸上的陰謀詭計之餘,也對秦淮河邊的魔法幻境流連忘返。
他帶來的旅資,大半都消耗在了秦淮河兩岸的夢幻樓閣之中。
可惜這段美好的時光並未持久,僅僅半年光景,北境朝廷便急召特使,宣稱當今北境之主病入膏肓,亟需皇孫速迴。
帶著深深的眷戀與不舍,脫古思帖木兒踏上了歸途。
……
朱標聞訊後,雖未親自送行,但仍遣東莞伯方進去送別。
方進歸來,朱標故意打趣道:“東莞伯神機妙算,這北境之主果然命不久矣。”
方進聞言,心中頗感無奈,暗自低語:殿下,其實這元順帝已經在曆史之上多活了數年呢!
“殿下,北境的色目人給臣帶來了一些喜訊,真是意外之喜。”方進笑盈盈地說道。
“哦,何喜之有?”朱標略抬眉梢,興趣盎然。
方進挺直腰身,精神抖擻地迴答:“北境對我們善待他們皇孫之舉,實感意外。”
“意外?”
“這位皇孫雖是儲君,卻位列太子之後,為第二繼承人。實際上,北境派遣脫古思帖木兒至大明留學,是有備無患的計劃。”
“首先,此舉是為了討好大明,求得短暫和平,也期盼大明能暫停北伐的步伐。”
“其次,皇孫畢竟非太子,萬一發生變故,他們將有一段喘息的時間,足以培育新的繼承者。”
然而,熟悉曆史脈絡的方進深知,北方的元廷根本沒有餘裕去培育新的皇室後裔了。
那位北元太子的在位時間甚至短暫得如同流星劃過。
相比之下,那位皇孫倒是穩坐寶座許久,若非藍玉那次橫掃北元王庭的壯舉,他或許還能繼續安然執政多年。
“北元之事暫且擱置,總之猜忌與仇恨已在那位皇孫心中生根發芽,日後隻需靜觀其變,坐享漁翁之利。”朱標以這樣的基調定調此事。
“方進,你是否已與南宗孔家取得聯絡?”
方進心領神會,立即迴應:“殿下,微臣已與他們接洽。但他們南遷已有兩百多年,現今確是衰敗不堪,無法與北宗相較。”
越是衰敗,越是天賜良機!
朱標滿意地點點頭,深感欣慰。
改朝換代的最終目的何在?
無論言辭多麽崇高,其本質無非是新貴取代舊貴,底層民眾經曆一次社會財富的再分配。
既然後朝已立,孔家又憑什麽能置身事外,不參與這場財富的重塑?
更何況,朱標堅信此番分配無非是將北孔家的財富與地位轉移至南孔家,這算得上是孔氏家族內部的流轉,他已仁至義盡。
“所需之物,都預備妥當了嗎?”朱標追問。
“一切準備就緒!”方進狡黠一笑,“現在南宗孔家的家長是孔克忠,他已經起草了《勸進表》,認同大明繼承了前宋的正統。”
“至於北宗,微臣認為他們已被蒙古人同化!”
朱標麵色嚴肅:“老方,這種話可不能亂說,不能僅因孔希學與草原上的韃子相貌相似,就說他們被同化了。”
“微臣自有辦法讓眾人信服!”方進激動地說道。
能令孔家,特別是北宗孔家轉向,這是每個穿越者的夙願。
“殿下應當記得當日微臣的大唿小叫吧?”方進指的是麗塔當著孔希學的麵,直接指出他與蒙古人容貌相近的場景。
“那又怎樣?”
“嗬嗬,孔家人也不是愚笨之人,經曆過那事,想必他們已察覺朝廷對他們有所懷疑。”
“若是心中無私,便無妨;萬一真有隱情,著急的必定是他們自己!”方進淡笑著說道。
“你打算如何行事?”朱標繼續問道。
“在曲阜散播這個謠言!在那裏,聖人的家族就是律法,誰膽敢違逆,便是全民公敵。”方進詳細解釋道,“當然,那裏也是陛下特別恩準的法外之地。不過孔家人仗勢欺人,在當地百姓心中的名聲並不佳。”
“甚至可以說,即便是研習聖賢書的子弟,即便他們滿口仁義道德,一旦個人利益受損,也會毫不猶豫地與孔家反目成仇,勢如水火。”
朱標點頭表示讚同:“天下熙熙,皆為利來!”
“孔氏家族在曲阜的黑暗曆史如同繁星滿天,畢竟他們在那裏統治了近千年。特別是近兩百年間……”方進微笑著,“陛下,您明白,百年前的往事隻存在於口耳相傳中,無法確證其真偽。”
“因此,南宗孔家在曲阜人眼中已是傳奇,我們可以適度頌揚他們昔日的美德,而對於北宗之人,就讓當地民眾揭示他們的野蠻行為。”
可以設想,自從北宗孔家依附了蒙元帝國之後,他們的惡劣與暴行愈發猖獗。
“你的意思是朝廷要開辟一個渠道,讓那些受孔家欺淩的曲阜百姓有機會申訴?”
“陛下,這隻是開始。下一步……”方進停頓了一下,“就是散布那些流言,並暗中暗示這些是從大明朝廷流傳出來的。”
“你沒有任何證據?”朱標瞪著方進,略有不悅地問。
方進立刻抱怨道:“陛下,孔家的改變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證據確實找不到,時間已經過去了多久啊。再說了,眾口一詞之下,假的也會變成真的。”
這就是所謂的謊言重複一千遍就成了真理。
古人可能不明白,但朱標和方進這兩個穿越者對此深有體會。
朱標立刻領悟了方進的意圖,要摧毀北宗孔家,就必須先讓他們聲名狼藉,事情一旦成定局,就無法挽迴了。
“所以南宗孔家的地位就顯現出來了?”朱標挑起眉毛詢問。
“陛下英明!”方進適時奉承,“南宗孔家安居於浙江衢州府,我們同樣能讓當地民眾讚美南宗的高尚情操,高度讚揚他們當年隨南宋皇室南遷的堅貞氣節。”
一邊是無數的詆毀,一邊是不斷的讚譽,加上北宗孔家在曲阜的確積累了諸多罪孽,天下讀書人,包括朝中那些文官,也不得不權衡輕重。
“陛下,微臣並未走極端!”方進慢慢說道,“故意散播北宗被蒙古人篡改血脈的消息,相當於給那些儒家學子留下了一條退路。孔家的罪惡,並非聖人的過錯,而是因融入了那些蠻夷的血脈。”
這意味著天下的文人士子能夠順水推舟,接受這個解釋,對朝廷廢黜衍聖公的決定,反對的聲音會減少許多。
這是一種不動幹戈卻能傷人心的柔韌之劍。
站在朱標的位置,為了天下安寧,他也不敢過於激進,以免傷及根基。
儒學可以革新,但不能被消滅。
同樣,也必須將衍聖公的稱號與儒學分離。
“老方,這個計劃確實無懈可擊,非常高明!”朱標真心地讚賞,然後瞥了一眼沉默不語的劉伯溫。
他開口問道:“伯溫先生,對於東莞伯的這個策略,您怎麽看?”
劉伯溫一時無言,以他的智謀自然能看出這個計策的狠辣和極高的可行性。
他是如何構思出如此毒辣的計謀呢?...
\"東莞伯的智謀,在勇士貴族之間實屬稀有之才。\"
\"見鬼,閣下的狡猾,竟讓一名戰士感到驚訝。\"
方進聽出了劉伯溫並非真心讚揚,於是謙遜迴應:\"能得到誠意伯如此讚賞,真是我三生之幸。傳聞誠意伯通曉星辰,洞悉大地,甚至預見未來五百年。方某有些迷惘之事,欲向誠意伯請教。\"
火花已然擦出,燃燒起來!
朱標心中亦是暗喜。
劉伯溫確實博學通天,文采非凡。
然而談及預見未來五百年,那純粹是神話般的故事。
別說五百年,五十年後的未來都無法預測。
\"東莞伯有何高見?\"劉伯溫也察覺到方進的挑釁,雖年邁,卻瞬間燃起了鬥誌。
這老者還真有一股子鬥勁!
有趣……
方進笑道:\"誠意伯,您認為大明帝國未來的外來威脅可能來自哪些國度?\"
劉伯溫聞言,皺眉答道:\"自古以來,中原的威脅源自北方草原。但現在,隨著火器的廣泛使用,特別是邊境要塞都設置了巨炮,那些草原人再想染指中原,已非易事。\"
\"萬一某日,草原之人也掌握了製造這些火器的方法呢?\"方進繼續提問。
\"絕無可能!\"劉伯溫堅決否定,\"以草原的自然環境,無法大量生產此類火器,無論是材料還是工匠技藝皆不足。\"
\"如此說來,誠意伯相信火器普及後,草原的威脅將不再存在了?\"
劉伯溫沉思片刻,緩緩點頭:\"老夫也想不出草原民族還能有什麽手段,除非大明內部發生動亂,自亂陣腳。\"
朱標的眼神看似不經意地掠過方進,他料想對方接下來會提及東北的建州女真部落。
\"我認為最大的威脅源自東海彼岸的倭國。倭人擅長學習與模仿,他們曾向大唐學習,倭刀與唐刀便有相似之處。\"
\"也就是說,未來倭人也可能從大明境內學習如何製造火器。\"
那些矮小的異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