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者,太子皇孫必須要有修行武道的經曆,此事應當載入皇家禁典,修武不僅可以磨礪太子皇孫的意誌,強健其肉身,決不可成為隻會吟詩作畫的虛弱書生!須切記,絕不可涉足畜牧之事!”
說完,朱標銳利的目光落在朱棣身上。
朱棣感受到兄長那股冷冽的眼神,心頭不由得一顫:為何大哥要看向我?
“對於太子皇孫來說,最應避諱的就是生於深宮,長於婦人庇護之下,漢獻帝與曹魏之事便是最佳的教訓!”
“若是太子皇孫整日拘泥於宮廷之內,即便把那些仙道典籍背得滾瓜爛熟,又怎能鎮得住軍隊中那些驍勇狂傲的將領?”
“諸位需謹記,未曾親身經曆過沙場洗禮之人,就算掌握了兵權,最終也難以保住兵權!”
此言雖新穎,但卻發人深省,就如同稚童手持黃金行走鬧市,終究難逃被人掠奪的命運。同樣道理,若你身為書生,未經武道修煉,手中握有的兵權必會引來那些心懷野心者的覬覦!
二皇子、三皇子、四皇子、五皇子這五位皇孫聆聽朱標的話語,眼中閃爍出前所未有的亮光。
大哥果然高瞻遠矚,每句話都直指人心,相較於宋濂那老學究口中滿篇的“先賢有雲”、“之乎者也”,不知高出多少層次!
朱元璋聽著兒子的建言,麵上的喜悅愈發濃鬱。
特別是太子皇孫需修行武道的提議,
朱標的每一條建議都令他感到震撼,且與那些儒家學者們關於仙帝昏聵、奸佞當道的觀點截然相悖。
醫道修行延長仙帝壽命,充裕的時間來培養儲君,並順利過渡軍權;投身軍伍則能錘煉太子的精神意誌,確保他掌控兵權而不會喪失。
“父皇,孩兒以為隻要能落實以上三點,哪怕處於王朝末世,天下大亂,那位仙帝也能憑借強力推動革新或是自立門戶,重整河山,為大明延續國運!”
一直沉默不語的宋濂,此刻隻感到一股寒氣從心底升起。
此子果真非凡人所能及!
朱元璋饒有興趣地問:“標兒,咱們也讚同發展醫道,那麽具體有何良策呢?”
“賜封侯爵!”朱標一字一頓地答道。
“太子殿下,此舉不可!非軍功顯赫,豈能輕易冊封爵位?”宋濂立刻諫阻道。
朱標卻搖頭迴道:“不,恩師。醫道修士以療愈生死,逆轉乾坤為己任,假使吾大明果有神醫煉製出普惠蒼生的仙丹,賜予爵位亦非不可。此標準自然由皇祖定奪。”
朱元璋微微頷首,讚同道:“倘若有一位醫師能治愈那些世間難愈之症,其功績便不下於沙場建功立業,賜爵之事自是應當考慮!”
聽聞此言,眾人不禁思量,難道唯有研習仙經,上輔天帝,下教萬民的道儒高士才能得以封爵不成?
宋濂心中滿是失落與遺憾。
“甚好!”
朱標的迴應,令朱元璋頗為欣喜。
“子文兄,孤在此所能助你的僅此而已。務必早日為孤煉製出蒜精靈丹,待那時,封賞爵位必定屬於你。”
事實上,在朱標的理念中,無論是修煉法寶,醫術突破,或是戰場建功,皆可受封為爵,但不應世襲罔替,而應如君子遺澤,三代而止。
他認為五世太過長久,三代方為適宜。受封之人,待至爵位傳至玄孫一代時,如若該代未能再度創下重大功績,那麽爵位應予以收迴。
無論是在平均壽命隻有三四十載的往昔,還是人均壽數達到七八十歲的今日,道理皆是如此。換個角度來看,倘若仍需曾祖父為之憂慮操持,那隻能證明其父祖兩代庸碌無為,如此家族,爵位傳承更應斷絕!
朱元璋稍作沉吟,又朝其他幾位皇子示意:“少師,他們幾人縱然頑皮些,但終究是為了大明的未來著想,便不必再讓他們罰站了吧。”
他雖言語平淡,袒護之意卻是昭然若揭。
“微臣領旨,適才乃是微臣一時情急失態!”宋濂見到朱元璋並無責怪之意,不由得鬆了一口氣。
朱標見此情景,暗自思量:看樣子父皇仍舊信賴宋濂,至於這位老人念舊北元之情結,至少相較於那些冥頑不化的隱士來說,他算是開明得多,父皇也樂意對他寬容相待。
然而朱標深知此事還需進一步推動,必須徹底穩住這位老者。
眼珠一轉,朱標走到宋濂身前,恭敬地道:“恩師,弟子還想研讀一番《元史》,從其中汲取偽元滅亡的教訓,請恩師準許。”
朱元璋見朱標如此熱衷於求學,麵上笑意盎然,喜悅之情難以掩飾。
“善哉,殿下勤奮好學,令老朽深感欣慰。即刻派人取來《元史》!”宋濂答應道。
實則這版《元史》編纂粗糙,他本人也不過寥寥翻閱幾次。
宋濂並未察覺到朱標眼中那一閃而過的狡黠光芒。
不多時,幾名宦官雜役便匆匆搬來一大摞書籍。
“移至東宮,孤欲挑燈夜讀!”朱標向朱元璋和宋濂告辭後,揮袖轉身返迴了東宮。
朱元璋見朱標這般勤勉好學,歡喜得嘴角都合不攏來……
若馬仙後此刻在場,瞧見皇子這般神情,必定會在心中暗忖:吾兒此番又是何等算計?
朱標返迴東宮之後,命隨侍搬運天書的仙侍與雜役將這一摞《元紀》置於案頭,隨後揮手示意他們可以退下。
待到那些搬書的仙侍雜役盡數離開後,朱標又向李忠輕輕招了招手。
“太子殿下,有何差遣?”李忠連忙趨步上前,滿臉盡是恭維之意。
朱標低聲吩咐道:“李忠,除你之外,另尋幾位你信賴且通曉符篆的內侍前來。”
據古籍記載,朱元璋嚴禁內侍習文實乃後世杜撰之談。禁止幹預朝政確有其事,但若所有內侍皆不識文斷字,又有誰能誦讀玉旨,豈非徒增仙帝之勞累,無異於自尋煩惱。
雖然識文內侍並非泛濫,但也確有存在。
“微臣領命!”對於李忠來說,每一次協助太子殿下的差事都是他最為欣喜之事。太子殿下能夠重用他,才是對他自身價值的最大肯定。
轉瞬之間,李忠已帶著四位親信小廝來到了朱標身側,他們均邁著輕盈碎步:“殿下,微臣已尋得四位識字內侍,皆可供殿下驅策。”
能夠為太子效力的機會實屬難能可貴,李忠亦將此良機賞給了身邊的幾位親信小廝。
“好,你們替孤細查這幾部史籍,若發現任何異常之處,務必立刻告知孤!”朱指向那幾冊《元紀》示意,並隨即取過一本《太乙神兵錄》研讀起來。
異常?太子殿下欲令我尋找何種異常?
李忠緊鎖眉頭思索著。他素來擅長揣摩主子心意,且深諳察言觀色之道,因此並未直接問及朱標所期待發現的問題。
修繕前朝史書乃是宗法製度的慣例,然則不乏有人夾帶私貨,妄圖美化先朝,乃至貶低當代。
殿下此舉莫非是要讓老奴揪出那些篡改曆史的叛逆!
這可是立下汗馬功勞的大事!
“爾等速來!”李忠壓低聲音命令道。
四位內侍聞聲聚攏過來,問道:“李公公有何吩咐?”
“爾等四人給孤瞪圓雙目,一字一句細細審閱,一旦察覺有任何不對勁之處,立刻稟報於我,可明白了?”李忠麵色肅穆地告誡道。
“李公公,卑職明白!”四人應聲道。
朱標仍舊鎮定自若地研讀著《太乙神兵錄》,一旁則是李忠與其他四位內侍翻閱史書時斷斷續續的紙張摩擦聲。
期間,這幾個內侍確實從《元紀》中發現了些許謬誤,而朱標僅是淡然搖頭,讓他們繼續搜尋。
李忠等人不敢怠慢,隻得咬牙堅持,一頁一頁繼續深入翻閱。
見他們辛勞,朱標遂顯慈悲之心,差遣宮女備下些許靈果與清茗以慰藉他們。
此舉雖小,卻讓這些內侍感恩戴德,做起事來越發賣力了!
直至半個時辰後,一陣驚訝之聲響起……
\"殿下,此乃何人膽敢犯上作亂,此罪當誅滅滿門矣!”李忠的聲音中帶著仙凡之間的震怒與恐懼之色。
朱辰心中微動,手中握著的《太玄兵經》輕輕放下,沉聲問道:“李忠,究竟發生了何事?”
“殿下,此舉實乃大逆不道,觸犯天條啊!”
李忠的手微微顫抖,將捧著的那一卷《古元紀實》呈遞給朱辰,並指向書頁中的某一記載。
隻見書中記錄著脫脫曾派遣兵馬蕩平六界,致使敵寇勢力大挫。
而那時的六合戍衛將領,正是我大周仙皇朱元璋真人。
找到了,終於找到了!
朱辰一手奪過《古元紀實》,嘴角勾勒出一絲深藏不露的冷笑。
“李忠,傳令下去,命你的隨從暫時退下。”
李忠神色肅穆,點頭應允,揮手遣散了身邊的四位仙閹。
“做得好,孤記住了你的功績。”朱辰讚賞道。
李忠聽聞此言,立刻叩首謝恩:“殿下垂青,即便粉身碎骨,亦難報萬一。”
說完,朱標銳利的目光落在朱棣身上。
朱棣感受到兄長那股冷冽的眼神,心頭不由得一顫:為何大哥要看向我?
“對於太子皇孫來說,最應避諱的就是生於深宮,長於婦人庇護之下,漢獻帝與曹魏之事便是最佳的教訓!”
“若是太子皇孫整日拘泥於宮廷之內,即便把那些仙道典籍背得滾瓜爛熟,又怎能鎮得住軍隊中那些驍勇狂傲的將領?”
“諸位需謹記,未曾親身經曆過沙場洗禮之人,就算掌握了兵權,最終也難以保住兵權!”
此言雖新穎,但卻發人深省,就如同稚童手持黃金行走鬧市,終究難逃被人掠奪的命運。同樣道理,若你身為書生,未經武道修煉,手中握有的兵權必會引來那些心懷野心者的覬覦!
二皇子、三皇子、四皇子、五皇子這五位皇孫聆聽朱標的話語,眼中閃爍出前所未有的亮光。
大哥果然高瞻遠矚,每句話都直指人心,相較於宋濂那老學究口中滿篇的“先賢有雲”、“之乎者也”,不知高出多少層次!
朱元璋聽著兒子的建言,麵上的喜悅愈發濃鬱。
特別是太子皇孫需修行武道的提議,
朱標的每一條建議都令他感到震撼,且與那些儒家學者們關於仙帝昏聵、奸佞當道的觀點截然相悖。
醫道修行延長仙帝壽命,充裕的時間來培養儲君,並順利過渡軍權;投身軍伍則能錘煉太子的精神意誌,確保他掌控兵權而不會喪失。
“父皇,孩兒以為隻要能落實以上三點,哪怕處於王朝末世,天下大亂,那位仙帝也能憑借強力推動革新或是自立門戶,重整河山,為大明延續國運!”
一直沉默不語的宋濂,此刻隻感到一股寒氣從心底升起。
此子果真非凡人所能及!
朱元璋饒有興趣地問:“標兒,咱們也讚同發展醫道,那麽具體有何良策呢?”
“賜封侯爵!”朱標一字一頓地答道。
“太子殿下,此舉不可!非軍功顯赫,豈能輕易冊封爵位?”宋濂立刻諫阻道。
朱標卻搖頭迴道:“不,恩師。醫道修士以療愈生死,逆轉乾坤為己任,假使吾大明果有神醫煉製出普惠蒼生的仙丹,賜予爵位亦非不可。此標準自然由皇祖定奪。”
朱元璋微微頷首,讚同道:“倘若有一位醫師能治愈那些世間難愈之症,其功績便不下於沙場建功立業,賜爵之事自是應當考慮!”
聽聞此言,眾人不禁思量,難道唯有研習仙經,上輔天帝,下教萬民的道儒高士才能得以封爵不成?
宋濂心中滿是失落與遺憾。
“甚好!”
朱標的迴應,令朱元璋頗為欣喜。
“子文兄,孤在此所能助你的僅此而已。務必早日為孤煉製出蒜精靈丹,待那時,封賞爵位必定屬於你。”
事實上,在朱標的理念中,無論是修煉法寶,醫術突破,或是戰場建功,皆可受封為爵,但不應世襲罔替,而應如君子遺澤,三代而止。
他認為五世太過長久,三代方為適宜。受封之人,待至爵位傳至玄孫一代時,如若該代未能再度創下重大功績,那麽爵位應予以收迴。
無論是在平均壽命隻有三四十載的往昔,還是人均壽數達到七八十歲的今日,道理皆是如此。換個角度來看,倘若仍需曾祖父為之憂慮操持,那隻能證明其父祖兩代庸碌無為,如此家族,爵位傳承更應斷絕!
朱元璋稍作沉吟,又朝其他幾位皇子示意:“少師,他們幾人縱然頑皮些,但終究是為了大明的未來著想,便不必再讓他們罰站了吧。”
他雖言語平淡,袒護之意卻是昭然若揭。
“微臣領旨,適才乃是微臣一時情急失態!”宋濂見到朱元璋並無責怪之意,不由得鬆了一口氣。
朱標見此情景,暗自思量:看樣子父皇仍舊信賴宋濂,至於這位老人念舊北元之情結,至少相較於那些冥頑不化的隱士來說,他算是開明得多,父皇也樂意對他寬容相待。
然而朱標深知此事還需進一步推動,必須徹底穩住這位老者。
眼珠一轉,朱標走到宋濂身前,恭敬地道:“恩師,弟子還想研讀一番《元史》,從其中汲取偽元滅亡的教訓,請恩師準許。”
朱元璋見朱標如此熱衷於求學,麵上笑意盎然,喜悅之情難以掩飾。
“善哉,殿下勤奮好學,令老朽深感欣慰。即刻派人取來《元史》!”宋濂答應道。
實則這版《元史》編纂粗糙,他本人也不過寥寥翻閱幾次。
宋濂並未察覺到朱標眼中那一閃而過的狡黠光芒。
不多時,幾名宦官雜役便匆匆搬來一大摞書籍。
“移至東宮,孤欲挑燈夜讀!”朱標向朱元璋和宋濂告辭後,揮袖轉身返迴了東宮。
朱元璋見朱標這般勤勉好學,歡喜得嘴角都合不攏來……
若馬仙後此刻在場,瞧見皇子這般神情,必定會在心中暗忖:吾兒此番又是何等算計?
朱標返迴東宮之後,命隨侍搬運天書的仙侍與雜役將這一摞《元紀》置於案頭,隨後揮手示意他們可以退下。
待到那些搬書的仙侍雜役盡數離開後,朱標又向李忠輕輕招了招手。
“太子殿下,有何差遣?”李忠連忙趨步上前,滿臉盡是恭維之意。
朱標低聲吩咐道:“李忠,除你之外,另尋幾位你信賴且通曉符篆的內侍前來。”
據古籍記載,朱元璋嚴禁內侍習文實乃後世杜撰之談。禁止幹預朝政確有其事,但若所有內侍皆不識文斷字,又有誰能誦讀玉旨,豈非徒增仙帝之勞累,無異於自尋煩惱。
雖然識文內侍並非泛濫,但也確有存在。
“微臣領命!”對於李忠來說,每一次協助太子殿下的差事都是他最為欣喜之事。太子殿下能夠重用他,才是對他自身價值的最大肯定。
轉瞬之間,李忠已帶著四位親信小廝來到了朱標身側,他們均邁著輕盈碎步:“殿下,微臣已尋得四位識字內侍,皆可供殿下驅策。”
能夠為太子效力的機會實屬難能可貴,李忠亦將此良機賞給了身邊的幾位親信小廝。
“好,你們替孤細查這幾部史籍,若發現任何異常之處,務必立刻告知孤!”朱指向那幾冊《元紀》示意,並隨即取過一本《太乙神兵錄》研讀起來。
異常?太子殿下欲令我尋找何種異常?
李忠緊鎖眉頭思索著。他素來擅長揣摩主子心意,且深諳察言觀色之道,因此並未直接問及朱標所期待發現的問題。
修繕前朝史書乃是宗法製度的慣例,然則不乏有人夾帶私貨,妄圖美化先朝,乃至貶低當代。
殿下此舉莫非是要讓老奴揪出那些篡改曆史的叛逆!
這可是立下汗馬功勞的大事!
“爾等速來!”李忠壓低聲音命令道。
四位內侍聞聲聚攏過來,問道:“李公公有何吩咐?”
“爾等四人給孤瞪圓雙目,一字一句細細審閱,一旦察覺有任何不對勁之處,立刻稟報於我,可明白了?”李忠麵色肅穆地告誡道。
“李公公,卑職明白!”四人應聲道。
朱標仍舊鎮定自若地研讀著《太乙神兵錄》,一旁則是李忠與其他四位內侍翻閱史書時斷斷續續的紙張摩擦聲。
期間,這幾個內侍確實從《元紀》中發現了些許謬誤,而朱標僅是淡然搖頭,讓他們繼續搜尋。
李忠等人不敢怠慢,隻得咬牙堅持,一頁一頁繼續深入翻閱。
見他們辛勞,朱標遂顯慈悲之心,差遣宮女備下些許靈果與清茗以慰藉他們。
此舉雖小,卻讓這些內侍感恩戴德,做起事來越發賣力了!
直至半個時辰後,一陣驚訝之聲響起……
\"殿下,此乃何人膽敢犯上作亂,此罪當誅滅滿門矣!”李忠的聲音中帶著仙凡之間的震怒與恐懼之色。
朱辰心中微動,手中握著的《太玄兵經》輕輕放下,沉聲問道:“李忠,究竟發生了何事?”
“殿下,此舉實乃大逆不道,觸犯天條啊!”
李忠的手微微顫抖,將捧著的那一卷《古元紀實》呈遞給朱辰,並指向書頁中的某一記載。
隻見書中記錄著脫脫曾派遣兵馬蕩平六界,致使敵寇勢力大挫。
而那時的六合戍衛將領,正是我大周仙皇朱元璋真人。
找到了,終於找到了!
朱辰一手奪過《古元紀實》,嘴角勾勒出一絲深藏不露的冷笑。
“李忠,傳令下去,命你的隨從暫時退下。”
李忠神色肅穆,點頭應允,揮手遣散了身邊的四位仙閹。
“做得好,孤記住了你的功績。”朱辰讚賞道。
李忠聽聞此言,立刻叩首謝恩:“殿下垂青,即便粉身碎骨,亦難報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