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棡也連忙附和:“家祖,表哥命我向東,我絕不敢向西而行!”
老朱負責嚴肅訓誡,身為長兄的朱標則扮演起了和事佬的角色。
“兩位弟弟此行辛苦了,瞧你們曬得黝黑,卻又精神煥發。”朱標朗聲一笑,“家祖,我大明的皇孫們就應該經曆軍旅錘煉一番。”
他身後的幾位文臣則默默地交換了個眼神,臉上顯露出微妙的表情。
皇孫一旦投身軍伍,將來恐怕就不那麽好糊弄了。
他們心中的皇孫應生於深宮之內,尊讀書人為師,親近他們這些君子之流,遠離那些粗獷的武夫。
“如此發展下去可不行,務必要遏製武將勢力日益壯大,必須讓太子迎娶一位文臣之女!”有些文臣暗自思量著。
與此同時,朱標有意牽著徐達邊走邊閑聊起來。
幾大碗靈酒下肚,徐達已有幾分醉態。
“殿下,是否覺得微臣過於急切了?”
朱標還未及迴應,徐達又情緒激昂地繼續道:
“常師兄已無法再上戰場,而微臣年歲漸長,不知還能為大明奮勇征戰幾何載矣!”
“殿下應知曉曆代開國之時軍威最為強盛,現今正是解決蒙古問題的最佳時機!”
“微臣不願將此事遺留於子孫後代去處理!”
“因此,微臣才會如此焦急憂慮啊!”
朱標感歎這就是華夏人的傳統,每時每刻都在為子嗣謀劃深遠。
老朱在位期間,共發起了十三次洪武北伐,希冀能為孫子朱允炆留下一個安寧盛世;而在永樂年間,朱棣五度遠征漠北,企圖以一代人之力完成三代人的壯舉。
然而萬事皆不可操之過急,化解蒙古之患亦非短期內所能奏效之事...
\"徐達前輩,今ri心境歡暢,師侄便與您直言相告。\"朱標輕啜靈液瓊漿,麵泛紫金之光,並未以皇子自稱。
這場慶功宴,既是公事亦可為私誼,全憑其中拿捏之道。
\"師兄言重了,有何肺腑之言盡管道來。\"徐達雖然略有醉意,然而心智依然清明如鏡。
酒香彌漫之下,他豪情萬丈地舉起靈酒葫蘆對朱標道:\"殿下請,讓我們先飲盡這一葫蘆!\"
朱標仰首,一口飲盡葫蘆中靈酒,迴應道:\"徐達前輩,即便將來你成功驅逐草原上所有蒙古修士,你以為就能永保天下太平嗎?\"
\"豈非正是如此?\"徐達打了個靈酒嗝反問道。
\"昔日漢朝之匈奴,唐朝之時紇。這片浩渺無垠的荒漠,蒙古修士退去,自會有其他遊牧族群接踵而至。野火焚燒不盡,春風一吹又生機勃勃。\"
朱標的言語,令徐達瞬間從醉態中驚醒。
\"殿下,我等若是蕩平荒漠,便可直接設立修煉據點……可是……\"徐達話語剛落,立刻意識到其中的問題,這片廣袤荒漠環境惡劣,靈力稀薄,大明仙廷根本無法直接建立穩定的修煉秩序。
投入成本巨大,收獲微乎其微。
\"師侄,換一個角度來看。倘若我們將關內的中原修士遷移到草原生活,曆經數代之後,他們很可能與那些草原修士並無二致,過上遊牧修煉的生活。\"
曆史上的確不乏此類先例。
\"那麽殿下有何良策應對呢?莫非要放任他們在草原休養生息,待日後實力恢複再侵犯我大明神聖疆域不成。\"徐達語氣中透著幾分不滿。
\"目前確實尚無最佳對策,但這事需長遠籌謀,不必急於一時。\"朱標坦然答道,他深知受限於當前的時代局限,許多設想難以實現。
古賢並非愚鈍,在現今這種天地法則下,若果真存在解決之道,他們必然也能察覺。
\"可是師兄之意,來年還要繼續對付那草原之上殘留的元宗修士嗎?殿下的打算又是如何?\"
\"自然是要打!\"朱標肯定地點點頭,\"隻不過沒有必要冒然深入荒漠腹地。\"
\"殿下是對我的修為有所懷疑了麽?\"徐達略帶不甘地反問,\"我也希望能效仿漢唐時期的武仙,成就封狼居胥之偉業!\"
\"信你,自然是信你的!\"朱標搖頭微笑,\"隻是切不可急躁行事。\"
\"徐達前輩,那些元宗修士狡詐異常,恐怕正盼望著我明軍深入荒漠,給他們創造取勝的機會!\"
\"那是一定的!\"徐達深以為然地點點頭,\"若元宗膽敢再次挑釁邊境,定要讓他們有去無迴!\"
他從懷中取出一件物事,乃是方進在烽火營地煉製而成的望遠符寶。
\"殿下,這是何物?\"
\"此乃望遠符寶,前輩下次北伐之際必會用到。\"
徐達接過望遠符寶仔細觀摩片刻,臉色瞬間為之劇變。
\"殿下,此乃戰場上不可或缺的神兵利器啊!\"
\"此物出自烽火營地,之前輝祖兄在剿滅海妖之時,我已經贈予他一枚。\"
如此神器,兒子居然比老爹還要先一步得到……
朱標再度言道:“徐達尊叔,來年的北伐不宜操之過急,您亦無需催促吾皇疾速發兵。此寶物,您且先帶迴研習熟悉。”
身為軍神,徐達甫一觸碰此秘寶,便深知其對於行軍布陣、斬妖除魔的重大意義,當下便決定返迴閉關修煉,深究其中奧秘。
四周盡是人聲鼎沸,熱鬧異常,然而朱標卻沒有流露出過多激動之情,反倒在一旁保持了一派靜默沉思之態。
待到慶祝勝利的宴會結束,賓客散去,就連老朱也因暢飲佳釀而醉得不省人事,幾名仙衛隻得將其扶上丹雲寶輦,送往紫微宮修養。
“殿下!”方進悄然走近朱標,低聲稟告,“方才臣見您將那法寶‘靈眼金瞳’交予了中山王……”
他自然知曉,在那次二次洪武北伐之中,徐達因輕敵冒進而遭致慘敗,他曾思索如何將此法寶送出,未曾想太子殿下已然捷足先登,完成了他的計劃。
這一切,方進皆歸結為自己所引發的時空漣漪。
“我這位徐達尊叔啊,豪情壯誌,一心渴望徹底挫敗擴廓帖木兒,那便是世人稱謂的王保保。”朱標感歎道,“但王保保乃是北元第一戰將,豈能輕易敗於人手?”
若戰場設於中原之地,徐達或許尚有勝算,一旦轉至茫茫沙海,則形勢逆轉,王保保方能發揮出其強大的戰鬥力。
戰爭之事,並非僅以雙方表麵的實力定勝負,天時地利之人和,才是關鍵所在。
方進迴味著腦海中留下的曆史記憶,王保保之所以能在後世留下顯赫之名,不僅僅是因為他在洪武年間力挽狂瀾,保全了北元的根基,更是因為後來的大明將領再無機會洗刷那一戰的恥辱。
自戰勝徐達之後,王保保仿佛人間蒸發,蹤跡全無,如此情形之下,反而使得他在人們的口中愈發被神話。
借用後世的一句網絡俗語形容:雖已不再江湖,江湖卻永存其傳說。
直到洪武八年,王保保隱匿於大漠某處偏僻角落離世後,他身上的傳奇色彩愈發濃厚。
而在洪武二十年,當藍玉率明軍於捕魚兒海大敗元軍後,那些北元殘部仍然憤憤不平地提及,倘若王保保仍在,局勢恐怕又將是另一番光景。
總而言之,他們始終心有不甘。
“若能一舉擒獲或擊殺王保保,必會使北元士氣大挫,而我大明則會更加勢如破竹,國運興隆!”方進出於內心深處默默思考道。
“國運之神奇猶如質量守恆定律,一個國家的國運要想崛起,必定要從別的國度那裏奪取。古往今來,無數史實早已證實了這一道理。”
果不其然,朱標與方進心意相通:“老方啊,這王保保正是我大明心頭難以拔除的一根毒刺,唯有除去他,我大明才能真正國運昌隆、威震天下!”
他的語氣堅定且決絕。
否則將來老朱打算讓次子朱樉聯姻王保保胞妹敏敏特穆爾,最終卻促成了一場孽緣,害了朱樉的名譽……
在朱標眼中,一位來自草原的女子,特別是身為元朝名將之妹,又豈能有多麽溫婉賢淑呢?那些文人墨客們之所以緬懷前元,並以春秋筆法將敏敏特穆爾描繪得何其悲慘,不過是借機貶低其二弟,以此令朱家蒙羞。
“沒錯,必須除掉此人!”方進心中暗道,太子殿下果真是他的知音,二人竟又想到一處去了。
他深知朱元璋乃是惜才如命之人,對於王保保這樣的猛士,朱元璋越是急於將其收歸麾下。在原本的時間線裏,朱元璋曾連續給王保保寫了七封勸降信,隻可惜這位倔強的將領始終不予迴應。朱元璋甚至還派遣王保保的舊部李老保及投降過來的元朝將領李思齊遠赴邊塞勸降王保保,結果前者遭王保保處死,後者則被禮送出境,臨走之時還被迫自行砍斷手臂。此人的膽大妄為令人瞠目結舌。
然而讓人驚訝的是,向來脾氣火爆的朱元璋非但沒有因此動怒,反而對王保保愈發敬重起來。他甚至破例打破了不與外族通婚的原則,不惜將自己的嫡次子送去和親,然而此舉並未得到王保保的認可。
方進將史冊上的記載梳理一番,竟得出一個讓他震驚不已的結論:一貫強勢的明太祖朱元璋,在麵對王保保時,竟顯得如同忠誠至極的追隨者一般。
老朱負責嚴肅訓誡,身為長兄的朱標則扮演起了和事佬的角色。
“兩位弟弟此行辛苦了,瞧你們曬得黝黑,卻又精神煥發。”朱標朗聲一笑,“家祖,我大明的皇孫們就應該經曆軍旅錘煉一番。”
他身後的幾位文臣則默默地交換了個眼神,臉上顯露出微妙的表情。
皇孫一旦投身軍伍,將來恐怕就不那麽好糊弄了。
他們心中的皇孫應生於深宮之內,尊讀書人為師,親近他們這些君子之流,遠離那些粗獷的武夫。
“如此發展下去可不行,務必要遏製武將勢力日益壯大,必須讓太子迎娶一位文臣之女!”有些文臣暗自思量著。
與此同時,朱標有意牽著徐達邊走邊閑聊起來。
幾大碗靈酒下肚,徐達已有幾分醉態。
“殿下,是否覺得微臣過於急切了?”
朱標還未及迴應,徐達又情緒激昂地繼續道:
“常師兄已無法再上戰場,而微臣年歲漸長,不知還能為大明奮勇征戰幾何載矣!”
“殿下應知曉曆代開國之時軍威最為強盛,現今正是解決蒙古問題的最佳時機!”
“微臣不願將此事遺留於子孫後代去處理!”
“因此,微臣才會如此焦急憂慮啊!”
朱標感歎這就是華夏人的傳統,每時每刻都在為子嗣謀劃深遠。
老朱在位期間,共發起了十三次洪武北伐,希冀能為孫子朱允炆留下一個安寧盛世;而在永樂年間,朱棣五度遠征漠北,企圖以一代人之力完成三代人的壯舉。
然而萬事皆不可操之過急,化解蒙古之患亦非短期內所能奏效之事...
\"徐達前輩,今ri心境歡暢,師侄便與您直言相告。\"朱標輕啜靈液瓊漿,麵泛紫金之光,並未以皇子自稱。
這場慶功宴,既是公事亦可為私誼,全憑其中拿捏之道。
\"師兄言重了,有何肺腑之言盡管道來。\"徐達雖然略有醉意,然而心智依然清明如鏡。
酒香彌漫之下,他豪情萬丈地舉起靈酒葫蘆對朱標道:\"殿下請,讓我們先飲盡這一葫蘆!\"
朱標仰首,一口飲盡葫蘆中靈酒,迴應道:\"徐達前輩,即便將來你成功驅逐草原上所有蒙古修士,你以為就能永保天下太平嗎?\"
\"豈非正是如此?\"徐達打了個靈酒嗝反問道。
\"昔日漢朝之匈奴,唐朝之時紇。這片浩渺無垠的荒漠,蒙古修士退去,自會有其他遊牧族群接踵而至。野火焚燒不盡,春風一吹又生機勃勃。\"
朱標的言語,令徐達瞬間從醉態中驚醒。
\"殿下,我等若是蕩平荒漠,便可直接設立修煉據點……可是……\"徐達話語剛落,立刻意識到其中的問題,這片廣袤荒漠環境惡劣,靈力稀薄,大明仙廷根本無法直接建立穩定的修煉秩序。
投入成本巨大,收獲微乎其微。
\"師侄,換一個角度來看。倘若我們將關內的中原修士遷移到草原生活,曆經數代之後,他們很可能與那些草原修士並無二致,過上遊牧修煉的生活。\"
曆史上的確不乏此類先例。
\"那麽殿下有何良策應對呢?莫非要放任他們在草原休養生息,待日後實力恢複再侵犯我大明神聖疆域不成。\"徐達語氣中透著幾分不滿。
\"目前確實尚無最佳對策,但這事需長遠籌謀,不必急於一時。\"朱標坦然答道,他深知受限於當前的時代局限,許多設想難以實現。
古賢並非愚鈍,在現今這種天地法則下,若果真存在解決之道,他們必然也能察覺。
\"可是師兄之意,來年還要繼續對付那草原之上殘留的元宗修士嗎?殿下的打算又是如何?\"
\"自然是要打!\"朱標肯定地點點頭,\"隻不過沒有必要冒然深入荒漠腹地。\"
\"殿下是對我的修為有所懷疑了麽?\"徐達略帶不甘地反問,\"我也希望能效仿漢唐時期的武仙,成就封狼居胥之偉業!\"
\"信你,自然是信你的!\"朱標搖頭微笑,\"隻是切不可急躁行事。\"
\"徐達前輩,那些元宗修士狡詐異常,恐怕正盼望著我明軍深入荒漠,給他們創造取勝的機會!\"
\"那是一定的!\"徐達深以為然地點點頭,\"若元宗膽敢再次挑釁邊境,定要讓他們有去無迴!\"
他從懷中取出一件物事,乃是方進在烽火營地煉製而成的望遠符寶。
\"殿下,這是何物?\"
\"此乃望遠符寶,前輩下次北伐之際必會用到。\"
徐達接過望遠符寶仔細觀摩片刻,臉色瞬間為之劇變。
\"殿下,此乃戰場上不可或缺的神兵利器啊!\"
\"此物出自烽火營地,之前輝祖兄在剿滅海妖之時,我已經贈予他一枚。\"
如此神器,兒子居然比老爹還要先一步得到……
朱標再度言道:“徐達尊叔,來年的北伐不宜操之過急,您亦無需催促吾皇疾速發兵。此寶物,您且先帶迴研習熟悉。”
身為軍神,徐達甫一觸碰此秘寶,便深知其對於行軍布陣、斬妖除魔的重大意義,當下便決定返迴閉關修煉,深究其中奧秘。
四周盡是人聲鼎沸,熱鬧異常,然而朱標卻沒有流露出過多激動之情,反倒在一旁保持了一派靜默沉思之態。
待到慶祝勝利的宴會結束,賓客散去,就連老朱也因暢飲佳釀而醉得不省人事,幾名仙衛隻得將其扶上丹雲寶輦,送往紫微宮修養。
“殿下!”方進悄然走近朱標,低聲稟告,“方才臣見您將那法寶‘靈眼金瞳’交予了中山王……”
他自然知曉,在那次二次洪武北伐之中,徐達因輕敵冒進而遭致慘敗,他曾思索如何將此法寶送出,未曾想太子殿下已然捷足先登,完成了他的計劃。
這一切,方進皆歸結為自己所引發的時空漣漪。
“我這位徐達尊叔啊,豪情壯誌,一心渴望徹底挫敗擴廓帖木兒,那便是世人稱謂的王保保。”朱標感歎道,“但王保保乃是北元第一戰將,豈能輕易敗於人手?”
若戰場設於中原之地,徐達或許尚有勝算,一旦轉至茫茫沙海,則形勢逆轉,王保保方能發揮出其強大的戰鬥力。
戰爭之事,並非僅以雙方表麵的實力定勝負,天時地利之人和,才是關鍵所在。
方進迴味著腦海中留下的曆史記憶,王保保之所以能在後世留下顯赫之名,不僅僅是因為他在洪武年間力挽狂瀾,保全了北元的根基,更是因為後來的大明將領再無機會洗刷那一戰的恥辱。
自戰勝徐達之後,王保保仿佛人間蒸發,蹤跡全無,如此情形之下,反而使得他在人們的口中愈發被神話。
借用後世的一句網絡俗語形容:雖已不再江湖,江湖卻永存其傳說。
直到洪武八年,王保保隱匿於大漠某處偏僻角落離世後,他身上的傳奇色彩愈發濃厚。
而在洪武二十年,當藍玉率明軍於捕魚兒海大敗元軍後,那些北元殘部仍然憤憤不平地提及,倘若王保保仍在,局勢恐怕又將是另一番光景。
總而言之,他們始終心有不甘。
“若能一舉擒獲或擊殺王保保,必會使北元士氣大挫,而我大明則會更加勢如破竹,國運興隆!”方進出於內心深處默默思考道。
“國運之神奇猶如質量守恆定律,一個國家的國運要想崛起,必定要從別的國度那裏奪取。古往今來,無數史實早已證實了這一道理。”
果不其然,朱標與方進心意相通:“老方啊,這王保保正是我大明心頭難以拔除的一根毒刺,唯有除去他,我大明才能真正國運昌隆、威震天下!”
他的語氣堅定且決絕。
否則將來老朱打算讓次子朱樉聯姻王保保胞妹敏敏特穆爾,最終卻促成了一場孽緣,害了朱樉的名譽……
在朱標眼中,一位來自草原的女子,特別是身為元朝名將之妹,又豈能有多麽溫婉賢淑呢?那些文人墨客們之所以緬懷前元,並以春秋筆法將敏敏特穆爾描繪得何其悲慘,不過是借機貶低其二弟,以此令朱家蒙羞。
“沒錯,必須除掉此人!”方進心中暗道,太子殿下果真是他的知音,二人竟又想到一處去了。
他深知朱元璋乃是惜才如命之人,對於王保保這樣的猛士,朱元璋越是急於將其收歸麾下。在原本的時間線裏,朱元璋曾連續給王保保寫了七封勸降信,隻可惜這位倔強的將領始終不予迴應。朱元璋甚至還派遣王保保的舊部李老保及投降過來的元朝將領李思齊遠赴邊塞勸降王保保,結果前者遭王保保處死,後者則被禮送出境,臨走之時還被迫自行砍斷手臂。此人的膽大妄為令人瞠目結舌。
然而讓人驚訝的是,向來脾氣火爆的朱元璋非但沒有因此動怒,反而對王保保愈發敬重起來。他甚至破例打破了不與外族通婚的原則,不惜將自己的嫡次子送去和親,然而此舉並未得到王保保的認可。
方進將史冊上的記載梳理一番,竟得出一個讓他震驚不已的結論:一貫強勢的明太祖朱元璋,在麵對王保保時,竟顯得如同忠誠至極的追隨者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