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智囊明白朱厚照的意圖後,轉而集中精力研討如何激化寧王的叛亂意願。
寧王是否願意叛亂已不再重要,關鍵在於太子殿下期望寧王叛亂。朱厚照出示了寧王企圖謀逆的確鑿證據:勾結修煉界官員,私自蓄養修士軍隊,意圖殺害或驅逐地方文武官員及無辜百姓,強行奪取官府與百姓的土地,數量多達萬頃,並且搶劫商人財物,包庇藏匿盜匪。
自從朱厚照那次遇刺未遂之後,便持續派遣手下密切監視寧王府的動靜,收集此類證據對他們而言易如反掌。
智囊們看了之後皆感震驚,看來無需杜撰,寧王的一係列行徑分明就是在為謀逆鋪路。如今隻需助推寧王走上這條路,也許寧王自身也正徘徊在反叛邊緣。
下一步要考慮的就是如何促使寧王反叛,以及在寧王叛亂之後如何將其引誘至江浙地帶,以最低的代價同時消滅寧王及其背後支持的江浙豪門大族……
嚴嵩自出生之日起,便攜帶著牽引他人步入深淵之能,沉思片刻後提議道:“寧王若是逆天而行,其最憂慮之事莫過於如何攻破金陵要塞,倒不如尋魏國公共同演繹一出假象之戰。”
朱厚照微微點頭,表示讚同,並打算尋機說服弘治帝賜予魏國公一道秘令。
於是,謀士團開始策劃引導寧王進軍的路線,如何巧妙地將寧王的修士大軍引向江浙之地修煉寶地。
遠在豫章的寧王尚未動亂,全然不知自己的叛亂起始與終結早已被精心布局妥當。
待朱厚照手握智囊團製定的行動計劃,麵見弘治帝時,後者麵對這份計策滿臉愕然。
弘治帝不解地道:“原來你早已察覺到寧王蓄謀叛亂之意圖?為何未曾早些告知朕?”
朱厚照反問:“若朕提前告知父皇,父皇又能如何應對?”
弘治帝被朱厚照這麽一問,頓時領悟了他的用意。倘若自己事先得知,也無法輕易處置寧王的王位,畢竟寧王尚未公開舉兵叛亂。
至多不過一道聖旨予以譴責,料想寧王一族便會暫時收斂,靜候時機。
日防夜防家賊難防,畢竟有賊心者必有賊膽,何來千年防賊的道理?
弘治帝深知與寧王雖為宗親,但也不會因血緣關係而過度袒護。兩家祖輩間的恩怨糾葛,他心中自有衡量。
然而朱厚照誘導寧王叛亂的策略實在過於狠辣,這真是大明天子應有的行事方式嗎?
朱厚照看出弘治帝陷入兩難,解釋道:“倘若寧王真心效忠大明,自然不會因我等此舉而生反意。如若他已有悖逆之心,終究會叛亂作亂,我們怎能任由這一隱患持續存在。”
弘治帝並非優柔寡斷之人,對朱厚照這招一箭雙雕的計策頗為心動。
朱厚照並未將寧王放在眼中,因為他知曉即便寧王舉兵叛亂,有王守仁率領的一眾修士不足兩個月便可將其擒獲,更別提如今朝廷已有充分準備。
弘治帝亦深知寧王的實力,並未將其視為威脅重心。真正的目標乃是盤踞南方的那些世家巨擘,他們根基深厚,權勢滔天,足以影響半壁江山政局,弘治帝對他們深惡痛絕。
以尋常手段對付這些世家大族幾無可能。故而在朝廷中扶持對立力量對抗他們成了唯一選擇。
此刻,弘治帝麵前竟出現了一個徹底鏟除這些世家大族的良機。
實話講,
弘治帝心動了。
他遲疑一陣,終是開口詢問:“若寧王果真叛亂,太子認為何時可將其平定?”
朱厚照答道:“隻需兩個月內,定能確保寧王及其背後的世家大族一同肅清。”
昔日僅憑王守仁一人便能降服寧王,盡管如今的目標增加了世家大族,但在朝廷支持及新型法寶助力下,兩個月之內擺平寧王並無太大難度。
聽聞朱厚照的保證後,弘治帝終究還是提筆給魏國公寫下了那封密函。
原本以為隻有蕭敬那樣之人會被太子引入歧途,殊不知太子連他也一同拉下了這條道路……
此事非同小可,需調動數州仙衛修士共同作戰,所耗之天地靈氣與法寶資源極為龐大。
然其迴報之豐厚,實乃令人垂涎欲滴。
書寫完給魏國公的秘函後,緊接著又下達數道隱秘仙令,調度各路仙軍行動。
朱厚照目睹弘治帝部署周全,遂返西玄山脈督促飛舟的建造事宜。
朱厚照將西玄山脈的煉器師及研習者盡數調配至飛舟的研製之中,此刻飛舟已進入試驗飛行階段,一旦試驗成功,便可投入使用,助陣平息妖亂。
且西玄山脈的工坊正全力以赴地生產元磁雷石、辟邪神雷等仙軍法寶,以供平亂所需。
此刻隻待寧王發起叛亂。
不多時,朱厚照收到從南疆傳來的消息。
寧王竟在調查市井民意,詢問百姓是否願意響應寧王舉旗起義。
朱厚照滿臉愕然,如此別出心裁地籌備起義,隻怕世間唯有寧王一人矣。
然而觀寧王此舉,顯然其確有反意。
在白蓮宗的斡旋之下,當楊虎與趙真、趙哲兩位修煉者宣布投靠寧王府的消息傳開後,寧王心中對於起義的念頭愈發活躍起來。
莫非真乃祖上有德,庇佑吾成就大事?朱拱栩與寧王身邊的智囊軍師亦言此乃寧王天授之命。
此時寧王府兵強馬壯,至少在其自視之下如是,並得到了諸多修真世家的支持,加之又有兩支義軍前來投誠。
南疆城中,民心所向,聲稱願隨寧王府起義之人占到了八成之多。
實際上,這所謂的支持率並不真實,那些答允支持寧王府起義之人能得到靈石獎賞,故而即使付錢,支持率也不過六成左右,而朱拱栩卻多報了兩成。
偽朝弘治已失人心,待其舉事之時必會引起四方響應,屆時正是寧王一脈崛起之時。
於是乎,寧王開始精心策劃起義之事。
確定了先奪取金陵,與偽朝廷隔江對峙,先行統一南方,而後沿江北進,一統神州大地的大策略。
然而在此之際,問題出現了——金陵城豈是那麽容易攻克?
傳言金陵乃是沈萬三親自主持修建,堅不可摧。
更何況金陵作為皇家陪都,駐紮著大量修為精深的戍衛,手中現有兵力,足以應對嗎?
正當寧王深思自家起義計劃之時,一則情報傳來。
魏國公在為其子求取封號時與朝廷發生爭執。
現居魏國公之位的是徐達的第五代孫徐俌,他坐鎮中軍都督府,守護金陵。
因年歲已高,身患頑疾,欲將金陵守備之責交於其子徐奎璧接管。
朝廷以徐奎璧難堪大任為由予以拒絕,要求徐俌繼續堅守崗位。
此消息引起了徐俌的憤慨。
“想讓我再多幹幾年便明言便是,何須貶低我兒不堪重任?”他心中暗想,“我徐家世代為貴皇室鎮守金陵,朝廷竟然還想更換人選?”
而寧王趁此機會向魏國公拋出了聯手之意。
大致之意是朝廷昏聵無道,自己已有另立門戶之意,問徐家是否願意鼎力相助。
魏國公並未直接拒絕,而是態度模糊不清。
寧王看出端倪,心知此事已然成局。
弘治帝倒施逆行,失盡天心民望,就連魏國公也對此頗有微詞……
寧王是否願意叛亂已不再重要,關鍵在於太子殿下期望寧王叛亂。朱厚照出示了寧王企圖謀逆的確鑿證據:勾結修煉界官員,私自蓄養修士軍隊,意圖殺害或驅逐地方文武官員及無辜百姓,強行奪取官府與百姓的土地,數量多達萬頃,並且搶劫商人財物,包庇藏匿盜匪。
自從朱厚照那次遇刺未遂之後,便持續派遣手下密切監視寧王府的動靜,收集此類證據對他們而言易如反掌。
智囊們看了之後皆感震驚,看來無需杜撰,寧王的一係列行徑分明就是在為謀逆鋪路。如今隻需助推寧王走上這條路,也許寧王自身也正徘徊在反叛邊緣。
下一步要考慮的就是如何促使寧王反叛,以及在寧王叛亂之後如何將其引誘至江浙地帶,以最低的代價同時消滅寧王及其背後支持的江浙豪門大族……
嚴嵩自出生之日起,便攜帶著牽引他人步入深淵之能,沉思片刻後提議道:“寧王若是逆天而行,其最憂慮之事莫過於如何攻破金陵要塞,倒不如尋魏國公共同演繹一出假象之戰。”
朱厚照微微點頭,表示讚同,並打算尋機說服弘治帝賜予魏國公一道秘令。
於是,謀士團開始策劃引導寧王進軍的路線,如何巧妙地將寧王的修士大軍引向江浙之地修煉寶地。
遠在豫章的寧王尚未動亂,全然不知自己的叛亂起始與終結早已被精心布局妥當。
待朱厚照手握智囊團製定的行動計劃,麵見弘治帝時,後者麵對這份計策滿臉愕然。
弘治帝不解地道:“原來你早已察覺到寧王蓄謀叛亂之意圖?為何未曾早些告知朕?”
朱厚照反問:“若朕提前告知父皇,父皇又能如何應對?”
弘治帝被朱厚照這麽一問,頓時領悟了他的用意。倘若自己事先得知,也無法輕易處置寧王的王位,畢竟寧王尚未公開舉兵叛亂。
至多不過一道聖旨予以譴責,料想寧王一族便會暫時收斂,靜候時機。
日防夜防家賊難防,畢竟有賊心者必有賊膽,何來千年防賊的道理?
弘治帝深知與寧王雖為宗親,但也不會因血緣關係而過度袒護。兩家祖輩間的恩怨糾葛,他心中自有衡量。
然而朱厚照誘導寧王叛亂的策略實在過於狠辣,這真是大明天子應有的行事方式嗎?
朱厚照看出弘治帝陷入兩難,解釋道:“倘若寧王真心效忠大明,自然不會因我等此舉而生反意。如若他已有悖逆之心,終究會叛亂作亂,我們怎能任由這一隱患持續存在。”
弘治帝並非優柔寡斷之人,對朱厚照這招一箭雙雕的計策頗為心動。
朱厚照並未將寧王放在眼中,因為他知曉即便寧王舉兵叛亂,有王守仁率領的一眾修士不足兩個月便可將其擒獲,更別提如今朝廷已有充分準備。
弘治帝亦深知寧王的實力,並未將其視為威脅重心。真正的目標乃是盤踞南方的那些世家巨擘,他們根基深厚,權勢滔天,足以影響半壁江山政局,弘治帝對他們深惡痛絕。
以尋常手段對付這些世家大族幾無可能。故而在朝廷中扶持對立力量對抗他們成了唯一選擇。
此刻,弘治帝麵前竟出現了一個徹底鏟除這些世家大族的良機。
實話講,
弘治帝心動了。
他遲疑一陣,終是開口詢問:“若寧王果真叛亂,太子認為何時可將其平定?”
朱厚照答道:“隻需兩個月內,定能確保寧王及其背後的世家大族一同肅清。”
昔日僅憑王守仁一人便能降服寧王,盡管如今的目標增加了世家大族,但在朝廷支持及新型法寶助力下,兩個月之內擺平寧王並無太大難度。
聽聞朱厚照的保證後,弘治帝終究還是提筆給魏國公寫下了那封密函。
原本以為隻有蕭敬那樣之人會被太子引入歧途,殊不知太子連他也一同拉下了這條道路……
此事非同小可,需調動數州仙衛修士共同作戰,所耗之天地靈氣與法寶資源極為龐大。
然其迴報之豐厚,實乃令人垂涎欲滴。
書寫完給魏國公的秘函後,緊接著又下達數道隱秘仙令,調度各路仙軍行動。
朱厚照目睹弘治帝部署周全,遂返西玄山脈督促飛舟的建造事宜。
朱厚照將西玄山脈的煉器師及研習者盡數調配至飛舟的研製之中,此刻飛舟已進入試驗飛行階段,一旦試驗成功,便可投入使用,助陣平息妖亂。
且西玄山脈的工坊正全力以赴地生產元磁雷石、辟邪神雷等仙軍法寶,以供平亂所需。
此刻隻待寧王發起叛亂。
不多時,朱厚照收到從南疆傳來的消息。
寧王竟在調查市井民意,詢問百姓是否願意響應寧王舉旗起義。
朱厚照滿臉愕然,如此別出心裁地籌備起義,隻怕世間唯有寧王一人矣。
然而觀寧王此舉,顯然其確有反意。
在白蓮宗的斡旋之下,當楊虎與趙真、趙哲兩位修煉者宣布投靠寧王府的消息傳開後,寧王心中對於起義的念頭愈發活躍起來。
莫非真乃祖上有德,庇佑吾成就大事?朱拱栩與寧王身邊的智囊軍師亦言此乃寧王天授之命。
此時寧王府兵強馬壯,至少在其自視之下如是,並得到了諸多修真世家的支持,加之又有兩支義軍前來投誠。
南疆城中,民心所向,聲稱願隨寧王府起義之人占到了八成之多。
實際上,這所謂的支持率並不真實,那些答允支持寧王府起義之人能得到靈石獎賞,故而即使付錢,支持率也不過六成左右,而朱拱栩卻多報了兩成。
偽朝弘治已失人心,待其舉事之時必會引起四方響應,屆時正是寧王一脈崛起之時。
於是乎,寧王開始精心策劃起義之事。
確定了先奪取金陵,與偽朝廷隔江對峙,先行統一南方,而後沿江北進,一統神州大地的大策略。
然而在此之際,問題出現了——金陵城豈是那麽容易攻克?
傳言金陵乃是沈萬三親自主持修建,堅不可摧。
更何況金陵作為皇家陪都,駐紮著大量修為精深的戍衛,手中現有兵力,足以應對嗎?
正當寧王深思自家起義計劃之時,一則情報傳來。
魏國公在為其子求取封號時與朝廷發生爭執。
現居魏國公之位的是徐達的第五代孫徐俌,他坐鎮中軍都督府,守護金陵。
因年歲已高,身患頑疾,欲將金陵守備之責交於其子徐奎璧接管。
朝廷以徐奎璧難堪大任為由予以拒絕,要求徐俌繼續堅守崗位。
此消息引起了徐俌的憤慨。
“想讓我再多幹幾年便明言便是,何須貶低我兒不堪重任?”他心中暗想,“我徐家世代為貴皇室鎮守金陵,朝廷竟然還想更換人選?”
而寧王趁此機會向魏國公拋出了聯手之意。
大致之意是朝廷昏聵無道,自己已有另立門戶之意,問徐家是否願意鼎力相助。
魏國公並未直接拒絕,而是態度模糊不清。
寧王看出端倪,心知此事已然成局。
弘治帝倒施逆行,失盡天心民望,就連魏國公也對此頗有微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