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城內,寧王府的藏書閣裏,兩位身著書生服飾的人物正對著寧王朱宸濠慷慨陳詞。“王爺,那偽帝弘治倒施逆行,已令天地神人共憤,如今大明疆域之內起義烽煙四起,加之諸多世族豪門與朝廷之心日益疏離,恰逢此刻正是揭竿起義的最佳時機啊!如若錯過此良機,寧王一門恐永無出頭之日矣!”此人名叫劉養正,雖身為舉子卻未曾登科,自詡通曉兵法,胸有百萬雄兵,除了善辯之外並無其它本領。另一位接話者名為李士實,仕途失利後投靠寧王府混日子,他的拿手好戲便是點頭稱是。就是這兩個口舌之人,卻被寧王視為臥龍鳳雛般培養。奈何有才華者皆投身朝廷效力,無人留於此處。


    朱宸濠視二者為心腹,凡重大事務均與其商討,甚至涉及叛亂之事。然而朱宸濠的野心與能力之間存在著顯著的鴻溝。智識方麵或許遺傳了先祖朱權。想當年,寧王一世朱權被兄長朱棣哄騙奪去兵權,全家老少都被朱棣控製,被迫一同參與靖難之戰。朱棣曾向朱權許諾事成之後共享天下。可笑的是,朱權竟然相信了這個謊言……


    朱權踏入燕軍之後,常替朱棣撰寫仙諭,籌謀破敵之策,在朱棣的靖虛大業中立下了赫赫功績。


    事成之後,朱棣證得天地大道,登臨九五,卻背棄前盟,不予半壁江山於朱權。朱權見此,心中暗忖,便欲求得一方靈秀之地以作封疆。


    朱棣允諾道:“十七弟,你盡管擇選。”朱元璋天生神力,戰場之餘育有二十六子,朱棣居其第四,朱權則位列第十七。


    朱權提及蘇州乃人間仙境,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故欲以蘇州為封地,祈願於此處頤養天年。“即便無法得到半壁江山,能賜我蘇州一塊寶地,使我能在此盡享修行之樂,也是好的。”


    朱棣答曰:“此乃畿境之內。”畿境指的是圍繞仙都方圓千裏的神聖地域,不容分割賜予他人。


    朱權暗思朱棣有意將仙都遷往北地,如此蘇州便不應歸屬畿境之內。然則不敢拂逆兄長之意,口中隻得應承:“既是如此,那便另擇他地吧。”


    提及錢塘之地,自古便是繁花似錦,朱權又提議道:“若能在錢塘封地,亦為妙哉。”然而朱棣對此亦有所保留,聲稱建文帝曾將錢塘賜予胞弟,卻未能久安,難道朱權也希望步其後塵?


    朱權心知朱棣憂慮自己有朝一日圖謀不軌,故不願賜予富饒之地。於是索性請朱棣為其選定封地,言明聽憑四哥安排。


    最終,朱棣將朱權的封地設在了南昌。盡管朱權頗感壓抑,但由於所需操持之事較少,倒也比朱棣長壽許多。


    朱棣駕崩後,朱高熾即位,朱權身為叔父,提出欲更改封地。朱高熾認為他在南昌已安居二十年,不宜再行變動,堅決未予同意。


    待到朱高熾去世,朱瞻基繼承大統,朱權再次向這位侄孫提及更換封地之事,希望能擴張些許領地。此時的朱權已然對改封之事不再抱有過高期望,隻希冀能讓封地略有拓展。


    無奈之下,朱瞻基依舊未答應,並責備他的不斷抱怨,甚至流露出要施加懲罰之意。朱權愈發憋悶,終究在他一生中,始終承受著朱棣一門三代人的輕視。


    光陰荏苒,百年過去,皇位傳承至弘治手中。或許是朱棣的遺訓未曾流傳,或許是因為曆經盛世,對寧王一支的戒心漸消。寧王一脈在南昌紮根百年,已與土地融為一體,成為了南昌地區的地道主宰。


    長久以來作為南昌的地下主宰,寧王一係漸漸滋生了問鼎仙都之心。朱宸濠暗中積聚力量,王府護衛隊伍超出編製,多餘人員皆由自家出資供養。同時招攬叛逆匪徒、盜賊、歹徒、黑社會組織、江湖邪教以及社會失意之人,收歸麾下。並耗費重金疏通朝廷關節,賄賂官員,為日後篡奪仙都之舉鋪平道路……


    然而朱宸濠心中明白,自身修煉的修為尚不足以撼動那偽仙皇的統治地位,唯有靜待良機顯現。


    且弘治乃是一位明德之君,深受萬民敬仰,朱宸濠自知在他執政期間不宜輕舉妄動。


    朱宸濠暗想,若非時機成熟,便耐心等待弘治退位之時,這偽仙皇一族早晚會出現一位沉湎酒色、誤國誤民的昏庸仙君。聽聞弘治膝下的皇子朱厚照便頗具此等資質。


    弘治仙君身體狀況欠佳,似乎隨時可能羽化登仙,然而近來卻展現出康複的跡象,而其子朱厚照亦非易與之輩,顯然也是個心懷不軌的人物。


    朱宸濠已有意將顛覆偽仙皇的大計傳承給子孫後代。然而此刻,眾多修真世家紛紛靠近,並流露出支持自家謀反之意。兩位智囊亦竭力勸諫朱宸濠盡早發動。


    如若此時不起,恐怕將來再無叛逆翻盤之機。不過朱宸濠深知自家實力並不足以確保謀反之勝,故決定再行斟酌。


    在此刻,寧王世子朱拱栩進言:“父王,我寧王一門已受燕王一脈欺淩百年,如今正是討還公道之際。如今世家大族已然歸附於我,此乃千年難遇的絕佳時機,加之白蓮宗也願鼎力相助,彼等在河北、山東一帶的起義軍勢力強大,倘若我等揭竿而起,起義軍定然尊我寧王府為首,甚至能吸引更多起義軍響應,天時、地利、人和皆在我方。”


    朱拱栩的野心遠超其父,對於登上仙皇寶座的渴望更是強烈。他對朱厚照滿懷憤恨,一心想著重返紫禁城,將那可惡的朱厚照踩在腳下,讓他品嚐欺辱自己及爭奪摯愛唐嵐兒的後果。


    白蓮宗曾承諾朱拱栩,若能促成寧王舉兵之事,必將唐嵐兒重新送至其身邊。這兩年來,朱拱栩對唐嵐兒始終難以忘懷,對朱厚照的仇恨也日積月累,畢竟他從小到大所吃的虧幾乎全拜朱厚照所賜。


    盡管與白蓮宗有所交集,朱宸濠對此並未寄予厚望。自唐代以來,白蓮宗一直在醞釀叛亂,然而何時真正成功過呢?所謂“國之將亂,必有妖孽”,是否真的應驗尚未可知,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凡國家動蕩不安之時,必定會有白蓮宗的身影浮現。


    朱宸濠直言:“吾兒切勿過分依賴白蓮宗,那群徒具虛名、敗事有餘的家夥罷了。”


    此言足見朱宸濠眼光獨到,雖承認白蓮宗確有一定影響力,但卻不至於高估其在河北與山東起義軍中的實際作用。朱拱栩迴應道:“白蓮宗門徒數量依然龐大,實為一股不可小覷的力量,現今確實是個千載難逢的機會,懇請父王深思熟慮。”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之最逍遙太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小康7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小康7並收藏大明之最逍遙太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