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後,又有大臣上奏其他事情。
援助日本皇室在這次朝議中並不是重點。
不像上次討論報紙出版局歸屬時,其他不那麽重要的事情都被擱置一邊。
直到主要議題差不多討論完了,終於有官員提到了援助日本的事。
主要意思是,這是日本的內政,大明不方便插手,不建議提供援助,反正無論是日本皇室還是幕府來朝貢,對我們來說無所謂。
又有大臣站出來反駁,怎能說誰來朝貢都無所謂呢?
任何事情都要講究禮儀,日本皇室是正統,現在來朝貢的是幕府使團,相當於天皇的臣子,他們未經天皇授權,來大明朝貢名不正言不順,不符合我們的朝貢禮儀,也就失去了朝貢的意義。
反對派隨即迴應,日本皇室治理內政不善,這是他們自己的問題,說不定過段時間日本皇室就不再是正統了。
這時,朱厚照慢悠悠地說:“皇室是否正統看來在你們心中並不重要嘛。”
反對派的大臣啞口無言,明知太子在偷換概念,但這句話沒人敢接茬。
說的是日本皇室的事,又沒說大明皇室的正統地位不重要。
讚同派搶占了先機,確立了日本皇室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讚同派繼續發言,認為日本皇室主動降低國格,上表稱臣,正是彰顯大明威望遠揚,各國歸心的好機會,我們不應拒絕。
反對派也明白不應拒絕,但如果我們接受,就必須援助日本,大明國庫的情況大家都清楚,哪來那麽多錢啊...
接下來,大臣們開始輪流辯論,話題從古代的規矩講到幹涉其他國家的事務是否合適,從各個角度爭論得不可開交。
弘治皇帝看著大臣們的花樣爭吵,感到有些厭煩。他的目光轉向了朱厚照。
時機差不多了,現在大臣們對日本上表稱臣的事已經不反對了,那些仍然堅持不援助日本的人也是出於對大明國庫的考慮,是為了國家好。
別拖延了,該行動了。
朱厚照領會了父親的意思,輕咳兩聲,示意他要發言了。
此時,群臣也不再爭吵,靜待皇帝開口。
這件事原本就是因皇帝而起,大家討論得也差不多了。其實,我們也覺得有個日本這樣的小弟挺不錯的。
但問題是,沒有錢去援助。
“實際上,援助日本皇室的事,本宮可以自掏腰包,不需要朝廷出錢出力。”
大臣們聞言都不吱聲了,皇帝自己掏錢去援助,他們還能說什麽呢?
不過,仍有經驗豐富的老臣上奏,建議皇帝要三思而後行。援助一個國家的風險太大,有錢也不一定要用在日本身上。
有錢你就多捐點到國庫裏,不行嗎?
再說,萬一皇帝的錢不夠,中斷了對日本的援助,那我們和日本簽的條約豈不是作廢了,到時候豈不是讓大明丟臉?
或者,為了不丟大明的臉,再從國庫拿錢援助日本,朝廷可承受不起啊。
其實,這位穩重的老臣是朱厚照的人,這麽做是為了給朱厚照下一步行動鋪路。
朱厚照繼續說,日本皇室為了表明稱臣納貢的決心,在國書中承諾對大明的商品免稅。在援助日本的同時開展貿易,資金問題就能解決。
大臣們明白了,原來是這樣,通過與日本的貿易來援助日本,而且日本還為我們免稅。
皇帝,你早說嘛,
早說我們根本就不會同意!
這不是要開放海禁嗎?
大臣們表示不同意,這違反了祖製。
朱厚照在這個問題上咬文嚼字,這隻是援助日本皇室的手段,並不算開放海禁。
有大臣指出,與日本貿易會導致國內資源流向國外,比如糧食、生鐵、馬匹等重要物資,如果放開交易,對大明不利。
朱厚照本來就沒打算賣這些東西,他說這些重要物資不會賣給日本,他早就說過這不是開放海禁。
又有人擔心開放海禁會使海防困難,給沿海居民帶來麻煩。
朱厚照接著表示,隻在天津港與日本進行貿易,並在大臣們的監督下進行管理,不會影響海防,他再說一遍,這不是開放海禁。
由於朱厚照準備充分,無論大臣們提出什麽反對理由,他都有應對之策,反複強調這不是開放海禁。
這使得大臣們都有些相信皇帝真的不是要開放海禁。
李東陽發現了問題,朝廷中本應反對最激烈的江浙派官員,為何聲音如此微弱呢... ...
李東陽迴想起先前朝廷官員的調動,突然明白了什麽。
又被太子算計了,太子早就策劃好了這一切。
李東陽望向焦芳,估計太子沒想到這樣的計策,這肯定是吏部左侍郎的主意。
朱厚照按照大臣們的意願,一步步退讓,對出口到日本的商品設定了規定,隻允許在天津進行貿易,並聲明對出口數量有所限製,還同意增派官員到天津協助調查等要求。
不過,這些要求都在朱厚照的預料之中,這次隻要能讓海禁政策稍微鬆動一點就行。
就像約會一樣,從牽手下手,慢慢發展成擁抱、親吻,然後隻是躺在床上不做任何事,再到我隻進入但保證不動,最後嚐試各種姿勢。
總之,有個良好的開端就行。
漸漸地,朝廷中反對的聲音隻剩下少數幾個來自江浙地區的官員,已經無法形成氣候了。大部分官員也找不出有力的反駁理由。
朝廷中幾位有影響力的貴族也表示可以給太子一個機會試試看。
無論太子是真的為了大明的顏麵,還是為了弘治的麵子,或者是那兩位日本公主。
畢竟,大明朝多一個俯首稱臣的附屬國是好事,而且不用花費國庫一分錢。
最後,讓皇上做決定吧。
弘治顯得有些猶豫,思考一番後,嚴肅地告訴太子要把事情辦妥,如果出了差錯,絕不會輕易放過他。
朱厚照惶恐不安地答應下來。
李東陽看著這一幕,心裏氣憤不已,你們父子倆就別再演戲了。
援助日本皇室在這次朝議中並不是重點。
不像上次討論報紙出版局歸屬時,其他不那麽重要的事情都被擱置一邊。
直到主要議題差不多討論完了,終於有官員提到了援助日本的事。
主要意思是,這是日本的內政,大明不方便插手,不建議提供援助,反正無論是日本皇室還是幕府來朝貢,對我們來說無所謂。
又有大臣站出來反駁,怎能說誰來朝貢都無所謂呢?
任何事情都要講究禮儀,日本皇室是正統,現在來朝貢的是幕府使團,相當於天皇的臣子,他們未經天皇授權,來大明朝貢名不正言不順,不符合我們的朝貢禮儀,也就失去了朝貢的意義。
反對派隨即迴應,日本皇室治理內政不善,這是他們自己的問題,說不定過段時間日本皇室就不再是正統了。
這時,朱厚照慢悠悠地說:“皇室是否正統看來在你們心中並不重要嘛。”
反對派的大臣啞口無言,明知太子在偷換概念,但這句話沒人敢接茬。
說的是日本皇室的事,又沒說大明皇室的正統地位不重要。
讚同派搶占了先機,確立了日本皇室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讚同派繼續發言,認為日本皇室主動降低國格,上表稱臣,正是彰顯大明威望遠揚,各國歸心的好機會,我們不應拒絕。
反對派也明白不應拒絕,但如果我們接受,就必須援助日本,大明國庫的情況大家都清楚,哪來那麽多錢啊...
接下來,大臣們開始輪流辯論,話題從古代的規矩講到幹涉其他國家的事務是否合適,從各個角度爭論得不可開交。
弘治皇帝看著大臣們的花樣爭吵,感到有些厭煩。他的目光轉向了朱厚照。
時機差不多了,現在大臣們對日本上表稱臣的事已經不反對了,那些仍然堅持不援助日本的人也是出於對大明國庫的考慮,是為了國家好。
別拖延了,該行動了。
朱厚照領會了父親的意思,輕咳兩聲,示意他要發言了。
此時,群臣也不再爭吵,靜待皇帝開口。
這件事原本就是因皇帝而起,大家討論得也差不多了。其實,我們也覺得有個日本這樣的小弟挺不錯的。
但問題是,沒有錢去援助。
“實際上,援助日本皇室的事,本宮可以自掏腰包,不需要朝廷出錢出力。”
大臣們聞言都不吱聲了,皇帝自己掏錢去援助,他們還能說什麽呢?
不過,仍有經驗豐富的老臣上奏,建議皇帝要三思而後行。援助一個國家的風險太大,有錢也不一定要用在日本身上。
有錢你就多捐點到國庫裏,不行嗎?
再說,萬一皇帝的錢不夠,中斷了對日本的援助,那我們和日本簽的條約豈不是作廢了,到時候豈不是讓大明丟臉?
或者,為了不丟大明的臉,再從國庫拿錢援助日本,朝廷可承受不起啊。
其實,這位穩重的老臣是朱厚照的人,這麽做是為了給朱厚照下一步行動鋪路。
朱厚照繼續說,日本皇室為了表明稱臣納貢的決心,在國書中承諾對大明的商品免稅。在援助日本的同時開展貿易,資金問題就能解決。
大臣們明白了,原來是這樣,通過與日本的貿易來援助日本,而且日本還為我們免稅。
皇帝,你早說嘛,
早說我們根本就不會同意!
這不是要開放海禁嗎?
大臣們表示不同意,這違反了祖製。
朱厚照在這個問題上咬文嚼字,這隻是援助日本皇室的手段,並不算開放海禁。
有大臣指出,與日本貿易會導致國內資源流向國外,比如糧食、生鐵、馬匹等重要物資,如果放開交易,對大明不利。
朱厚照本來就沒打算賣這些東西,他說這些重要物資不會賣給日本,他早就說過這不是開放海禁。
又有人擔心開放海禁會使海防困難,給沿海居民帶來麻煩。
朱厚照接著表示,隻在天津港與日本進行貿易,並在大臣們的監督下進行管理,不會影響海防,他再說一遍,這不是開放海禁。
由於朱厚照準備充分,無論大臣們提出什麽反對理由,他都有應對之策,反複強調這不是開放海禁。
這使得大臣們都有些相信皇帝真的不是要開放海禁。
李東陽發現了問題,朝廷中本應反對最激烈的江浙派官員,為何聲音如此微弱呢... ...
李東陽迴想起先前朝廷官員的調動,突然明白了什麽。
又被太子算計了,太子早就策劃好了這一切。
李東陽望向焦芳,估計太子沒想到這樣的計策,這肯定是吏部左侍郎的主意。
朱厚照按照大臣們的意願,一步步退讓,對出口到日本的商品設定了規定,隻允許在天津進行貿易,並聲明對出口數量有所限製,還同意增派官員到天津協助調查等要求。
不過,這些要求都在朱厚照的預料之中,這次隻要能讓海禁政策稍微鬆動一點就行。
就像約會一樣,從牽手下手,慢慢發展成擁抱、親吻,然後隻是躺在床上不做任何事,再到我隻進入但保證不動,最後嚐試各種姿勢。
總之,有個良好的開端就行。
漸漸地,朝廷中反對的聲音隻剩下少數幾個來自江浙地區的官員,已經無法形成氣候了。大部分官員也找不出有力的反駁理由。
朝廷中幾位有影響力的貴族也表示可以給太子一個機會試試看。
無論太子是真的為了大明的顏麵,還是為了弘治的麵子,或者是那兩位日本公主。
畢竟,大明朝多一個俯首稱臣的附屬國是好事,而且不用花費國庫一分錢。
最後,讓皇上做決定吧。
弘治顯得有些猶豫,思考一番後,嚴肅地告訴太子要把事情辦妥,如果出了差錯,絕不會輕易放過他。
朱厚照惶恐不安地答應下來。
李東陽看著這一幕,心裏氣憤不已,你們父子倆就別再演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