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的風波絲毫未影響朱厚照納妃的進程。


    禮部在損失三名重要官員後,不敢在太子納妃之事上找茬,隻能竭盡全力籌備太子的婚禮。


    並非禮部膽怯,關鍵在於太子不按常理出牌,根本不接招。


    朱厚照也無視彈劾,直接打擊提出彈劾的官員。


    官員背景不清白,就直接彈劾。


    官員清白,就表麵提拔實則貶謫。


    哪個官員能承受得了這樣的待遇。


    況且,官員中還有一個叛徒。


    焦芳這老家夥與宦官一心,與太子一心,就是與文官不同心。


    真是個老走狗。


    官員們察覺到太子斤斤計較的個性,悟出了一個道理。


    除非必要,否則不要招惹太子。


    民間結婚還需遵循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迎親的程序。


    皇家的婚禮更為繁瑣。


    然而皇家聯姻在地位上占據絕對優勢,與普通百姓娶妻有所不同。


    民間娶親也稱為提親,


    皇家娶親能稱作“求”嗎?


    皇家娶親稱為恩賜。


    民間需要媒人上門提親,征詢女方的同意。


    皇家則直接下詔,告知要娶其家女兒,女方根本無權拒絕。


    在婚禮籌備期間,女子必須舉行莊嚴的祖先祭祀,通知祖先家中即將誕生一位皇後,並感謝祖先的庇護。女子穿著燕居冠服,在自家祠堂,在父親的指導下向祖先行禮並祭祀。禮畢,她會飲盡酒杯中的酒,品嚐盤中的食物。接著,她向父親下跪,父親則告誡女兒:“你入宮後,日夜謹慎,不可違背君王的旨意。”這一切都需要宮廷專門的禮儀教師指導進行。


    接下來是問名和納吉,男方詢問女方的出生日期和時辰,以對比雙方是否相合。民間通常會找算命先生來預測,而皇室則由欽天監負責此事。欽天監經過計算,證實太子和太子妃是天生一對,是美好的婚配。如果得出不吉利的結果,欽天監的主管第二天就會被替換。然後將這個好消息告知女方,讓她心安。


    緊接著是納征,即現今所說的送彩禮。這取決於男方的經濟狀況。即使弘治帝的國庫再拮據,也不能虧待錢家。因此,金銀珠寶、古董玉器應有盡有。聘禮的數量和名稱都取吉祥寓意,且多為雙數,避免單數。有趣的是,由於朱厚照提前將鏡子帶入明朝,鏡子成為了民間聘禮的必備品。除非家庭極其貧困,一般人家至少會送一麵小鏡子,富有的家庭則會送落地鏡。因為鏡子能映射人和物,象征成雙成對,所以鏡子是唯一不必成對贈送的聘禮。


    隨後是請期,民間客氣的說法是詢問對方何時嫁女,實際上是由雙方協商確定迎娶的日期。在皇室中稱為告期,即告知對方迎娶女兒的具體日期。告期同時也是冊封的日子,按照規定,既然彩禮已給,女方已是男方的人。此時,皇家會頒布詔書,正式冊封錢夢竹為太子妃,賦予她正式的太子妃身份。錢進來按照禮製需要向錢夢竹行禮,但同時他也將被封爵。


    明朝的爵位製度分為兩套體係。朱元璋的後代被封為親王、郡王、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鎮國中尉、輔國中尉、奉國中尉八級爵位。功臣和外戚在開國時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級,後來去掉子、男,僅保留公、侯、伯三級,細分為七個等級。禮部會討論決定給予錢進來的爵位。爵位有世襲和非世襲之分,世襲的爵位更具價值。


    然而,外戚繼承爵位的規定極為嚴格,隻有正妻的長子才有資格,且還需得到皇帝的批準。


    盡管知道錢進來隻有一個女兒,無子嗣,禮部仍為他安排了一個可世襲的爵位。


    由於是可以世襲的,他們故意將爵位設定為最低的第七級,試圖讓錢家難堪,同時也算是為禮部出了一口氣。


    錢進來的封號被定為清源伯,此事隨後被呈遞給弘治,請求他的禦準。


    弘治看穿了禮部的意圖,但他們的做法並無不當之處。


    恰好那天朱厚照也在乾清宮,弘治便將奏章交給他看。


    朱厚照認為禮部在小事上斤斤計較的行為顯得格局太小。


    等他將來登上皇位,提升錢進來的爵位隻是一句話的事。


    就像他的外公張欒,最初被封為壽寧伯,弘治登基後便將其晉升為壽寧侯。


    由於弘治深愛張氏,張欒去世後,他並未讓張鶴齡降級承襲爵位,而是直接讓他繼承了壽寧侯的位子。


    不過朱厚照思考過後,覺得爵位高低並不關鍵,封地的位置才是重點。


    他向弘治提議封錢進來為天津伯。


    弘治不解,清源伯聽起來不是更好嗎?


    朱厚照堅決主張封為天津伯,並向弘治描繪了一幅誘人的前景。


    弘治聽後,覺得這個前景既誘人又宏大。


    幸虧弘治是一位開明的君主,


    也幸虧他隻有朱厚照這一個兒子。


    否則朱厚照不會提出這樣的建議。


    朱厚照計劃將天津打造成一個特別行政區,


    退一步說,成為經濟特區也是好的。


    無論目標如何,都需要弘治的支持。


    朱厚照甚至向弘治提出了通過天津開展海上貿易的設想,


    並詳細描繪了海上貿易的巨大利潤。


    弘治心想,太子這是要解除海禁啊。


    還好弘治不是一個頑固不化的保守者。


    當前朝廷的財政狀況不佳,


    若能充實國庫,解除海禁也未嚐不可。


    正如太子所說,即使有禁海的先例,走私依然存在,不然土豆和玉米從何而來。


    但祖宗之法在前,解除海禁的阻力實在太大。


    這不是太子想解就能解的。


    現在他在皇位上,太子想做什麽就讓他嚐試,自己還能為他承擔後果。


    如果現在阻止太子,不讓他嚐試,


    等到太子繼位後再胡來,那時就沒人能為他收拾殘局了。


    而且太子斂財的本事確實不錯,當初隻給了他十萬兩,現在他已經向朝廷捐獻了十幾倍的錢。


    不過弘治提出反對意見,明代勳貴的封地僅提供俸祿,並無實權。


    給錢進封為天津伯並沒有太大意義,對開放海禁的幫助微乎其微。


    朱厚照闡述了自己的想法。


    “父皇,您應該知道什麽是投獻吧。”


    弘治聽了皺起眉頭,投獻就是農民將自己的土地名義上贈予有功名或貴族,自願成為別人的奴仆。


    這是一種規避明朝稅收法律的行為。


    弘治對此深感厭惡。


    舉例來說,農民如果收獲了一百斤糧食,原本應向國家繳納二十斤稅糧。


    但若將土地投獻出去,他們就能免於向國家繳稅,隻需向士紳地主交十五斤糧食。


    這樣一來,國家就無法收取那二十斤的稅糧,


    並且農民變為奴仆後,還能逃避徭役。


    因此,國家減少的稅收轉而壓在了老實耕作的農民身上,他們要承受更重的稅賦和更多的徭役。


    這些農民不堪重負,最終也會被迫參與“投獻”。


    如此一來,惡性循環形成,地主士紳越發富裕,朝廷卻愈發貧窮。


    有人或許會問,朱元璋製定國策時為何會出現這種失誤?


    實際上,朱元璋最初的政策是合理的,隻是執行得不好。


    朱元璋規定,正一品文官最多可擁有1000畝免稅田,這是個人免稅田的上限。


    正一品官員僅1000畝,級別越低的官員依次減少,全國加起來免稅田又能有多少呢?


    然而,所有官員都會隱瞞實際的土地數量,明朝後期這種隱瞞現象更為嚴重。


    誰要是敢於核查土地數量,就等於與全國的官員士紳為敵,


    連皇帝都不敢去查。


    明朝萬曆年間,出現了一位勇者,名叫張居正,他敢於查清土地。


    張居正是個傑出人物,官至首輔,權傾一時。


    張居正在世時,他的土地核查政策執行得很順利,但他去世不久即遭開棺鞭屍,家人也被流放。


    據說,他的家人中有數十口餓死,屍體被野狗吞噬。


    朱厚照多麽希望能有張居正這樣的人物在身邊,那樣朝堂上的大臣們都將被治理得服服帖帖。


    可惜的是,張居正的出生還早二十年。


    弘治不明白為何太子會問他是否了解投獻。


    朱厚照揭示了他的計劃。


    他打算扶持錢進來成為天津最大的地主,替換天津的官員為親信。


    這樣可以減少朝廷上的反對聲音,朱厚照便能在天津自由行事。


    弘治對朱厚照的創意感到驚訝,這些奇思妙想從何而來。


    然而,錢進來日後名聲必定會很差,成為眾人的攻擊目標。


    朱厚照毫不在意,認為未來的嶽父大概不會介意。


    況且有壽寧侯張鶴齡這樣的外戚分散注意力,問題應該不大。


    弘治無言以對,太子總是利用外戚來施展計謀。


    但目前大婚的程序還在進行中,錢進的天津伯封號必須等到大婚後才能正式授予。


    朱厚照提議,如果弘治皇帝擔心花費,可以增加免稅田的賞賜額度。


    弘治頓時語塞,這分明是在明目張膽地為嶽父謀取利益。


    然而,免稅田的數量是有法定限製的,如何能隨意增加呢?


    朱厚照建議,可以借在天津試驗土豆和玉米田的機會,多賞賜一些。


    由於土豆和玉米種子有限,不能立即全國推廣,而且新作物可能會遭遇百姓的抵觸,天津的大規模種植便於管理和宣傳。


    弘治認為這個主意可行,但需要與朝臣商量。


    他突然意識到自己怎麽開始和太子一起尋找朝廷製度的漏洞了。


    弘治催促朱厚照去忙自己的事,不要打擾他批閱奏章。


    蕭敬似乎也被太子影響,而他自己也有被影響的趨勢。


    朱厚照解釋,近期他很清閑,按太子大婚的規矩,他現在不能見錢夢竹。


    實際上並非不能見,通常太子在大婚當天才會見到太子妃。


    朱厚照是個特例,他的太子妃是他自己挑選的。


    規矩甚至限製了他的行動,否則他現在可能已經在籌備皇太孫的事宜了。


    弘治建議,如果太子真的無事可做,就迴西山去看看新種的土豆,別在眼前礙眼。


    朱厚照感到不解,剛才還聊得好好的,為何突然被父親嫌棄了。


    不過,他確實有一段時間沒去西山檢查玉米大棚了。


    玉米應該快要成熟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之最逍遙太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小康7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小康7並收藏大明之最逍遙太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