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的第一步自然是重新規劃庭院的布局。
實際上,陳銘家的小院雖有些破舊,但格局是傳統的四合院形式。
當然,小院並不大,隻有一進。
大的格局陳銘沒有改變的打算,無論前世今生,他都認為傳統建築的布局既科學又符合美學原則。
他不是建築大師,也不是美學先驅,沒有必要去做那些費力不討好的事情。
因此,小院的改造並未對整體格局做出大幅度調整。
陳銘隻是對東側的廚房和西側的廂房進行了優化。
東側,他清理了柴房,擴大了一些空間,剛好可以放置一塊石磨,並在石磨下方安裝轉向機械——這樣小毛驢就可以一邊拉磨一邊抽水了。
西側,他優化了廂房,分隔出最重要的兩個房間——廁所和浴室。
當然,在所有房間開始施工之前,還有一項極其重要的工作,那就是預埋管道。
這些管道主要是水管,包括清水管和汙水管,當然還有預留的熱水管。
陳銘不打算使用竹木製作預埋管道,因為它們埋入地下不久就會腐爛,無法使用。
所以他選擇了陶製管道,燒製後連接起來,效果並不遜色於後世的鐵管。
有了動力來源,他在東廂房後麵建造了一個水塔。
有了水塔,自然就有了陳銘夢寐以求的自來水!
有了自來水,就有了衝水廁所和淋浴設施。
他還於浴室後牆建了一道夾牆,夾牆分為上下兩層,上層是鐵質水箱,下層是爐灶。
這樣冬天就能洗上陳銘渴望的熱水澡,其他季節則使用冷水,這對身體有益。
當然,最主要的原因是大明能源匱乏,目前隻能燒柴或燒煤。
盡管銘公子不缺錢,但他短期內無法解決燃料供應問題,因此隻能將寶貴的燃料優先用於烹飪。
此外,除了最重要的水源,就是取暖問題,利用沼氣是陳銘的長遠規劃,但在短期內並不實際,關鍵是擔心老太太和田嫂不會操作。
因此,近期的取暖方式隻能依賴煤炭,但爐灶和煙囪可以重新設計,以優化排煙和熱量傳輸。
除了廚房,浴室和主屋後麵也設有爐灶,甚至能供應全院的熱水,這些都是為了應對小冰河期的嚴寒冬季準備的。
此外,廁所和廚房的裝修也不容忽視,比如瓷磚、水龍頭、烹飪器具等,各種細節不勝枚舉。
陳銘花了一整天的時間來做這些規劃。
這是一個龐大的工程,不可能在三五天內完成,陳銘不想把自己的家變成豆腐渣工程。
看著桌上堆疊的圖紙,鄭煥驚訝不已!
“公子您的才能堪比墨翟,超越魯班……古代聖賢恐怕也無法做到這一點!”
這次鄭煥的讚美並非奉承,而是由衷的驚歎。
鄭煥出身富貴家庭,對某些局部應用有所了解,但他從未見過如此全麵且科學的改造一個普通民居的計劃。
子癡和子愚也一邊翻看手中的設計圖,一邊嘖嘖稱奇。
“別誇了,這隻是規劃,目前最重要的是先重新裝修‘清風酷樂’,這個計劃我估計需要三個月,一切都按照規定來,不必急躁。”
陳銘微笑著對鄭煥說。
鄭煥聽了,連連點頭表示讚同。他做過建築工作,原本擔心陳銘會急於求成,現在看來,他的擔憂是多餘的。
“這隻是個試驗,我還打算按照這種方式改造三清觀和通銘客棧,這些工作可以交給‘營造社’來處理……”
陳銘繼續安排。
眾人聽了陳銘的計劃,都感到高興。
“說到‘營造社’,張先生現在還負責‘食為鮮’的事,可能有點忙不過來吧!”
鄭煥沉思著建議道。
“嗯,確實是個問題。現在的業務越擴越大,到處都需要人手……這樣吧,我先去找朱公子商量一下。”
陳銘想了想,對大家說。
第二天清晨,子癡和子愚迴到千戶所上班——正式的工作還是需要做的,畢竟他們現在都是天子親軍,拿著皇帝的俸祿。
陳銘和鄭煥則前往東宮。
說起來,盡管與朱公子交往已久,陳銘和鄭煥還是第一次去朱公子的家。
嚴格來說,這並不是朱公子的家,而是他父親,太子的住所。
這是大明朝,凡事都有規矩。朱公子和陳銘雖然熟絡,但也必須遵守禮節。
因此,陳銘和鄭煥此次拜訪,都要按照規矩行事。
而且,兩年前曾發生過著名的“梃擊案”。
他們在最外層的徽音門等了兩炷香的時間,才有一位小太監匆忙前來與守衛交談後,引導他們進入。
經過七拐八彎的路程,他們終於來到了一處庭院。
“哎呀,我說銘……小陳千戶真是難得來訪啊!”
朱公子笑容滿麵地向陳銘打招唿,他今天穿的並非平時的普通服飾,而是一件飾有四爪團蟒的燕弁服。由於年紀尚輕,他頭戴的是一頂縲絲嵌寶的紫金冠,而非常見的烏紗翼善冠。這不是電視劇,衣物不能隨便穿戴,皇族子孫並非時刻身著金黃的龍袍四處走動。“微臣拜見皇孫殿下!”看到打扮華麗的朱公子,陳銘和鄭煥立刻躬身行禮。“我說,這樣就沒意思了,太拘謹了!”皇長孫朱公子聽後有些不悅地抱怨。身後的忠老哥則身著青色宦官zhifu,手持拂塵,神情莊重地站立。忠老哥身後還跟著一群小宦官,他們捧著各種物品——都是一些小玩意,如茶水、手巾,種類繁多。不過,最令人寬慰的是客夫人不在場,大概是宮中的規矩,男女有別。“我和陳千戶有重要的事情商量,你們在這裏幫不上忙,大伴留下,其他人,都退下!”朱公子想了想,對那些如同背景板的宦官們吩咐道。隨著命令的下達,眾人依次退出,現場的氣氛頓時輕鬆了許多。“現在沒有外人了,我們就以兄弟相稱吧……否則真的無趣!”“那就按公子的意思吧……我這次前來,是有樁生意需要商量!”或許是朱家的傳統,聽到生意,朱公子立刻精神煥發,眼睛一亮。
實際上,陳銘家的小院雖有些破舊,但格局是傳統的四合院形式。
當然,小院並不大,隻有一進。
大的格局陳銘沒有改變的打算,無論前世今生,他都認為傳統建築的布局既科學又符合美學原則。
他不是建築大師,也不是美學先驅,沒有必要去做那些費力不討好的事情。
因此,小院的改造並未對整體格局做出大幅度調整。
陳銘隻是對東側的廚房和西側的廂房進行了優化。
東側,他清理了柴房,擴大了一些空間,剛好可以放置一塊石磨,並在石磨下方安裝轉向機械——這樣小毛驢就可以一邊拉磨一邊抽水了。
西側,他優化了廂房,分隔出最重要的兩個房間——廁所和浴室。
當然,在所有房間開始施工之前,還有一項極其重要的工作,那就是預埋管道。
這些管道主要是水管,包括清水管和汙水管,當然還有預留的熱水管。
陳銘不打算使用竹木製作預埋管道,因為它們埋入地下不久就會腐爛,無法使用。
所以他選擇了陶製管道,燒製後連接起來,效果並不遜色於後世的鐵管。
有了動力來源,他在東廂房後麵建造了一個水塔。
有了水塔,自然就有了陳銘夢寐以求的自來水!
有了自來水,就有了衝水廁所和淋浴設施。
他還於浴室後牆建了一道夾牆,夾牆分為上下兩層,上層是鐵質水箱,下層是爐灶。
這樣冬天就能洗上陳銘渴望的熱水澡,其他季節則使用冷水,這對身體有益。
當然,最主要的原因是大明能源匱乏,目前隻能燒柴或燒煤。
盡管銘公子不缺錢,但他短期內無法解決燃料供應問題,因此隻能將寶貴的燃料優先用於烹飪。
此外,除了最重要的水源,就是取暖問題,利用沼氣是陳銘的長遠規劃,但在短期內並不實際,關鍵是擔心老太太和田嫂不會操作。
因此,近期的取暖方式隻能依賴煤炭,但爐灶和煙囪可以重新設計,以優化排煙和熱量傳輸。
除了廚房,浴室和主屋後麵也設有爐灶,甚至能供應全院的熱水,這些都是為了應對小冰河期的嚴寒冬季準備的。
此外,廁所和廚房的裝修也不容忽視,比如瓷磚、水龍頭、烹飪器具等,各種細節不勝枚舉。
陳銘花了一整天的時間來做這些規劃。
這是一個龐大的工程,不可能在三五天內完成,陳銘不想把自己的家變成豆腐渣工程。
看著桌上堆疊的圖紙,鄭煥驚訝不已!
“公子您的才能堪比墨翟,超越魯班……古代聖賢恐怕也無法做到這一點!”
這次鄭煥的讚美並非奉承,而是由衷的驚歎。
鄭煥出身富貴家庭,對某些局部應用有所了解,但他從未見過如此全麵且科學的改造一個普通民居的計劃。
子癡和子愚也一邊翻看手中的設計圖,一邊嘖嘖稱奇。
“別誇了,這隻是規劃,目前最重要的是先重新裝修‘清風酷樂’,這個計劃我估計需要三個月,一切都按照規定來,不必急躁。”
陳銘微笑著對鄭煥說。
鄭煥聽了,連連點頭表示讚同。他做過建築工作,原本擔心陳銘會急於求成,現在看來,他的擔憂是多餘的。
“這隻是個試驗,我還打算按照這種方式改造三清觀和通銘客棧,這些工作可以交給‘營造社’來處理……”
陳銘繼續安排。
眾人聽了陳銘的計劃,都感到高興。
“說到‘營造社’,張先生現在還負責‘食為鮮’的事,可能有點忙不過來吧!”
鄭煥沉思著建議道。
“嗯,確實是個問題。現在的業務越擴越大,到處都需要人手……這樣吧,我先去找朱公子商量一下。”
陳銘想了想,對大家說。
第二天清晨,子癡和子愚迴到千戶所上班——正式的工作還是需要做的,畢竟他們現在都是天子親軍,拿著皇帝的俸祿。
陳銘和鄭煥則前往東宮。
說起來,盡管與朱公子交往已久,陳銘和鄭煥還是第一次去朱公子的家。
嚴格來說,這並不是朱公子的家,而是他父親,太子的住所。
這是大明朝,凡事都有規矩。朱公子和陳銘雖然熟絡,但也必須遵守禮節。
因此,陳銘和鄭煥此次拜訪,都要按照規矩行事。
而且,兩年前曾發生過著名的“梃擊案”。
他們在最外層的徽音門等了兩炷香的時間,才有一位小太監匆忙前來與守衛交談後,引導他們進入。
經過七拐八彎的路程,他們終於來到了一處庭院。
“哎呀,我說銘……小陳千戶真是難得來訪啊!”
朱公子笑容滿麵地向陳銘打招唿,他今天穿的並非平時的普通服飾,而是一件飾有四爪團蟒的燕弁服。由於年紀尚輕,他頭戴的是一頂縲絲嵌寶的紫金冠,而非常見的烏紗翼善冠。這不是電視劇,衣物不能隨便穿戴,皇族子孫並非時刻身著金黃的龍袍四處走動。“微臣拜見皇孫殿下!”看到打扮華麗的朱公子,陳銘和鄭煥立刻躬身行禮。“我說,這樣就沒意思了,太拘謹了!”皇長孫朱公子聽後有些不悅地抱怨。身後的忠老哥則身著青色宦官zhifu,手持拂塵,神情莊重地站立。忠老哥身後還跟著一群小宦官,他們捧著各種物品——都是一些小玩意,如茶水、手巾,種類繁多。不過,最令人寬慰的是客夫人不在場,大概是宮中的規矩,男女有別。“我和陳千戶有重要的事情商量,你們在這裏幫不上忙,大伴留下,其他人,都退下!”朱公子想了想,對那些如同背景板的宦官們吩咐道。隨著命令的下達,眾人依次退出,現場的氣氛頓時輕鬆了許多。“現在沒有外人了,我們就以兄弟相稱吧……否則真的無趣!”“那就按公子的意思吧……我這次前來,是有樁生意需要商量!”或許是朱家的傳統,聽到生意,朱公子立刻精神煥發,眼睛一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