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這兒,冉智冷汗涔涔,冉閔或許容忍權謀,但有些紅線他是絕不容許被觸碰的。人民與魏軍,這些都是冉閔的摯愛,而冉智不僅觸碰了,還觸及了全部。陳氏曾希望冉智能助其父官複原職,但在看到他黯然的神情後,卻又難以啟齒。
看著欲語還休的陳氏,冉智說:“父皇此行長安,我為何心中總感到一絲不安呢?”
陳氏說道:“英勇無比的bixia,十萬敵軍尚且無法抵擋bixia的一萬勇士,如今bixia統帥十萬精銳之師,問世間誰敢與之爭鋒?”
冉智搖頭道:“非也非也……昔日父皇出征,雖牽掛,我卻從未如此惶恐。而這次,心中總有一種難以名狀的預感,仿佛災禍將至。”
陳氏沉默了,她智慧超群,但畢竟見識有限,受限於常規思維,未能洞察冉智的真正憂慮。
冉智言道:“嶽父大人卸任之事,我便覺得有異!”
“有異?”陳氏反問,“難道不是因為父親身為司農卿,卻在家屠宰耕牛,引起軒然大波嗎?”
冉智答道:“非也,魏國曾飽受饑荒,父皇下令禁酒,特別是糧食釀製的酒。我記得清清楚楚,那時有個吏治考功司員外郎私藏糧食釀酒營利,父皇得知後,也隻是輕罰俸祿。嶽父此舉若在兩年前,定然是大罪,可如今魏國並不缺耕牛,尤其是許多地方養殖乳牛,有人專事育肥牛賣肉。即使罰俸一年,我都覺得過於嚴厲。現在卻被剝奪官職,未免過於小題大做了!”
陳氏一臉困惑,滿眼疑惑地望著冉智。
冉智稍作停頓,繼續說道:“我懷疑,阿陽的事……已被父皇察覺了!”
陳氏麵色凝重,陷入了深思。若僅為屠牛之罪,陳遜尚有機會東山再起;若真因那件事暴露,恐怕就難以善終了。
因無實證,冉閔僅憑懷疑就罷免了陳遜,一旦證據確鑿,恐怕不止罷官,甚至可能株連九族。想到此處,陳氏不寒而栗。若母族真遭此厄運,即便她貴為皇後,也不過是廟中泥塑的菩薩,自身難保。
“殿下,您一定要救救奴家啊!”
冉智冷聲道:“孤能救你,可誰來救孤?”
時間仿佛停滯,冉智在這一刻權衡了千萬種可能,千萬個結果。然而,這些結果並未令冉智滿意。人生如棋,一步錯,步步錯,滿盤皆輸。
冉智迴憶起以往,他與那個看似癡愚的弟弟相安無事。直到有一天,他發現這個弟弟一直在偽裝,他才是世上最聰明之人。廉台之戰,冉明僅憑一己之力,利用小小的鼠洞,讓燕國萬騎失去了馳騁的天地,事實證明,冉明的智謀高超,失去了衝鋒陷陣能力的燕國鐵騎,變得如同虛弱的羔羊。
那時,魏國隻剩數千士兵,孤立無援的鄴城。
然而冉明硬是在燕軍的重重包圍中殺出一條血路,擊敗慕容恪,挫敗慕輿根,以弱勢兵力戰勝強敵,兼並段龕,收複青州。
原本陷入絕境的魏國棋局,竟奇跡般地起死迴生……
冉智心中燃燒著幽暗的渴望,為何收複青州的使命未降臨在他身上?為何擊潰符洛,挫敗桓溫的輝煌不是由他書就?
冉明那般才華橫溢,豈非愈發映照出他的無能之態?
冉明的傑出,又將他置於何種尷尬之地呢?
激進之人往往如此,他們不會反省自身,隻會挑剔他人的過失。
他人的對,亦是錯;自己的對,同樣是正解;即便犯錯,也被視為正義,而真正的錯誤,總是源於他人。
“傳聞,你與陰才人交情頗深?”冉智突如其來的問題打斷了靜默。
陳氏輕聲迴應:“談不上深厚,隻是妾身喜愛孩童,常去陰才人處探望小公主,久而久之,便熟悉了。”
冉智斜倚在雕龍畫鳳的王座上,沉思不語。
陳氏心中疑惑,卻不敢多問。這位太子的思緒猶如迷霧般難以揣測。突然,她憶起陰氏一族中有個名叫陰旻的侄子,據說他在皇家禁衛軍的五校之中任職。
冉閔此番出行,隨行的正是陰旻統率的那支禁衛軍。
冉智沉吟片刻:“稍後,你陪我一同去陰才人處問候。”
建康的幕府山冉府內,冉明望向金奴和鐵奴,急切道:“收拾行裝,立刻前往保護陛下!”
冉明的話語突如其來,金奴和鐵奴麵露遲疑,解釋道:“殿下,主公派我們守護殿下,職責所在,還請殿下理解!”
冉明憂心忡忡,擔心冉閔的安全。他預感慕容垂可能倚仗武力,在投降之際突施襲擊,刺殺冉閔。
畢竟,慕容垂勇冠三軍,若論單打獨鬥,他甚至強於後趙的龍鑲將軍孫伏都。
一旦冉閔遭遇不測,魏國的精神支柱將蕩然無存。
不僅魏國的強大力量將瓦解,沒有冉閔,冉智無法駕馭那些桀驁不馴的將領,就連冉明也無法保住魏國的江山。若冉閔隕落,剛平定的北方八州將再次陷入烽火之中。冉明的威信或許足以維護青州的安寧,但那是個四麵受敵之地,無險可守。
屆時,恐怕會遭受多方圍攻,即使冉明才智超群,也將無力迴天。
無論冉明如何勸說,金奴和鐵奴堅決不願離他而去。當冉明提及慕容垂可能行刺冉閔的推測,二人竟放聲大笑。
金奴笑道:“殿下難道懷疑陛下的安全嗎?除非步軍六營的數萬士兵全軍覆沒,否則無人能靠近陛下三尺之內。燕國入洛僅三千兵馬,況且陛下不會允許他們踏入洛陽城半步,慕容垂一人,一百鐵甲衛足矣製勝,二百鐵甲衛便能活捉他,陛下身邊有五百鐵甲衛,就算有兩個慕容垂,也無法掀起風浪。更何況還有眾多‘天聾地啞’的勇士守護,陛下的安全無需擔憂。”
冉明搖頭道:“不,我隻信賴直覺,我的直覺從不誤導我。不可以,我不能坐視父親身處險境而不采取行動。”
目睹三人在熾烈的爭論中糾結,杜聰提出了一條神秘的建議:“陛下,何不悄然北行,待您安全抵至長垣之巔或燕國使團離開魏土後再迴歸呢?”
看著欲語還休的陳氏,冉智說:“父皇此行長安,我為何心中總感到一絲不安呢?”
陳氏說道:“英勇無比的bixia,十萬敵軍尚且無法抵擋bixia的一萬勇士,如今bixia統帥十萬精銳之師,問世間誰敢與之爭鋒?”
冉智搖頭道:“非也非也……昔日父皇出征,雖牽掛,我卻從未如此惶恐。而這次,心中總有一種難以名狀的預感,仿佛災禍將至。”
陳氏沉默了,她智慧超群,但畢竟見識有限,受限於常規思維,未能洞察冉智的真正憂慮。
冉智言道:“嶽父大人卸任之事,我便覺得有異!”
“有異?”陳氏反問,“難道不是因為父親身為司農卿,卻在家屠宰耕牛,引起軒然大波嗎?”
冉智答道:“非也,魏國曾飽受饑荒,父皇下令禁酒,特別是糧食釀製的酒。我記得清清楚楚,那時有個吏治考功司員外郎私藏糧食釀酒營利,父皇得知後,也隻是輕罰俸祿。嶽父此舉若在兩年前,定然是大罪,可如今魏國並不缺耕牛,尤其是許多地方養殖乳牛,有人專事育肥牛賣肉。即使罰俸一年,我都覺得過於嚴厲。現在卻被剝奪官職,未免過於小題大做了!”
陳氏一臉困惑,滿眼疑惑地望著冉智。
冉智稍作停頓,繼續說道:“我懷疑,阿陽的事……已被父皇察覺了!”
陳氏麵色凝重,陷入了深思。若僅為屠牛之罪,陳遜尚有機會東山再起;若真因那件事暴露,恐怕就難以善終了。
因無實證,冉閔僅憑懷疑就罷免了陳遜,一旦證據確鑿,恐怕不止罷官,甚至可能株連九族。想到此處,陳氏不寒而栗。若母族真遭此厄運,即便她貴為皇後,也不過是廟中泥塑的菩薩,自身難保。
“殿下,您一定要救救奴家啊!”
冉智冷聲道:“孤能救你,可誰來救孤?”
時間仿佛停滯,冉智在這一刻權衡了千萬種可能,千萬個結果。然而,這些結果並未令冉智滿意。人生如棋,一步錯,步步錯,滿盤皆輸。
冉智迴憶起以往,他與那個看似癡愚的弟弟相安無事。直到有一天,他發現這個弟弟一直在偽裝,他才是世上最聰明之人。廉台之戰,冉明僅憑一己之力,利用小小的鼠洞,讓燕國萬騎失去了馳騁的天地,事實證明,冉明的智謀高超,失去了衝鋒陷陣能力的燕國鐵騎,變得如同虛弱的羔羊。
那時,魏國隻剩數千士兵,孤立無援的鄴城。
然而冉明硬是在燕軍的重重包圍中殺出一條血路,擊敗慕容恪,挫敗慕輿根,以弱勢兵力戰勝強敵,兼並段龕,收複青州。
原本陷入絕境的魏國棋局,竟奇跡般地起死迴生……
冉智心中燃燒著幽暗的渴望,為何收複青州的使命未降臨在他身上?為何擊潰符洛,挫敗桓溫的輝煌不是由他書就?
冉明那般才華橫溢,豈非愈發映照出他的無能之態?
冉明的傑出,又將他置於何種尷尬之地呢?
激進之人往往如此,他們不會反省自身,隻會挑剔他人的過失。
他人的對,亦是錯;自己的對,同樣是正解;即便犯錯,也被視為正義,而真正的錯誤,總是源於他人。
“傳聞,你與陰才人交情頗深?”冉智突如其來的問題打斷了靜默。
陳氏輕聲迴應:“談不上深厚,隻是妾身喜愛孩童,常去陰才人處探望小公主,久而久之,便熟悉了。”
冉智斜倚在雕龍畫鳳的王座上,沉思不語。
陳氏心中疑惑,卻不敢多問。這位太子的思緒猶如迷霧般難以揣測。突然,她憶起陰氏一族中有個名叫陰旻的侄子,據說他在皇家禁衛軍的五校之中任職。
冉閔此番出行,隨行的正是陰旻統率的那支禁衛軍。
冉智沉吟片刻:“稍後,你陪我一同去陰才人處問候。”
建康的幕府山冉府內,冉明望向金奴和鐵奴,急切道:“收拾行裝,立刻前往保護陛下!”
冉明的話語突如其來,金奴和鐵奴麵露遲疑,解釋道:“殿下,主公派我們守護殿下,職責所在,還請殿下理解!”
冉明憂心忡忡,擔心冉閔的安全。他預感慕容垂可能倚仗武力,在投降之際突施襲擊,刺殺冉閔。
畢竟,慕容垂勇冠三軍,若論單打獨鬥,他甚至強於後趙的龍鑲將軍孫伏都。
一旦冉閔遭遇不測,魏國的精神支柱將蕩然無存。
不僅魏國的強大力量將瓦解,沒有冉閔,冉智無法駕馭那些桀驁不馴的將領,就連冉明也無法保住魏國的江山。若冉閔隕落,剛平定的北方八州將再次陷入烽火之中。冉明的威信或許足以維護青州的安寧,但那是個四麵受敵之地,無險可守。
屆時,恐怕會遭受多方圍攻,即使冉明才智超群,也將無力迴天。
無論冉明如何勸說,金奴和鐵奴堅決不願離他而去。當冉明提及慕容垂可能行刺冉閔的推測,二人竟放聲大笑。
金奴笑道:“殿下難道懷疑陛下的安全嗎?除非步軍六營的數萬士兵全軍覆沒,否則無人能靠近陛下三尺之內。燕國入洛僅三千兵馬,況且陛下不會允許他們踏入洛陽城半步,慕容垂一人,一百鐵甲衛足矣製勝,二百鐵甲衛便能活捉他,陛下身邊有五百鐵甲衛,就算有兩個慕容垂,也無法掀起風浪。更何況還有眾多‘天聾地啞’的勇士守護,陛下的安全無需擔憂。”
冉明搖頭道:“不,我隻信賴直覺,我的直覺從不誤導我。不可以,我不能坐視父親身處險境而不采取行動。”
目睹三人在熾烈的爭論中糾結,杜聰提出了一條神秘的建議:“陛下,何不悄然北行,待您安全抵至長垣之巔或燕國使團離開魏土後再迴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