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人生最幸福,德才兼備最快樂!


    思慮對信德的影響


    脾胃中藏信德。


    老子在《德道經》中指出,“德”既是人類必須具備的做人品格,也是滋養萬物生命活力與健康的根本性能量。


    中醫講的“炁”就是能量,能量就是德。


    老子用數字“一”來比喻“德”,“德”一旦離開了“一”的狀態,就必然樸散為五,即“仁、義、禮、智、信”五德。


    五德進入有形的物相後物化成五炁能量,而具有仁木、禮火、信土、義金、智水屬性,


    成就和滋養著萬物生靈,也包括人。


    信德對應於五行之土,又稱為“信土”,廣布於質象與物相的世界當中。


    信德能量在人的生命體當中,歸藏於脾胃,表現於信儀。


    信德能量的厚與薄是人體健康的重要標誌,老子在《德道經》中就強調“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


    信德是五德能量之一,是一種滋養脾胃的無形的質象能量。


    信德足的人,表現出來的是忠信誠實,穩重厚道,寬宏敦實,真誠待人,信念堅定。


    信德缺乏的人,就表現得猜忌多疑,疑神疑鬼,而且處事待人蠻橫蠢笨,埋怨他人,無事生非。


    信德是其他四德的基礎,具有承載的功能。


    一個人的健康也好,人生之路也好,要是沒有信德作為一個基礎存在,


    那麽仁德是假的,義德也是假的,禮德也是假的,智德也是空的。


    因為沒有信念、信仰、信德作為支撐,來養育,那一切都是空的。


    五行與五髒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種炁(能量)屬性的運動變化。


    這個\"行\"是能量運動的意思。


    五行具有相生相克作用,相生包括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就相克而言,包括: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古人通過“內取諸身,外取諸物”,將萬事萬物與五行建立了對應的關係。


    人體有五髒:心、肝、脾、肺、腎;五髒藏五德,肝藏仁德,脾胃藏信德,心藏禮德,肺藏義德,腎藏智德。


    人的情誌屬於五髒的功能之一,被五髒的陰神所主持,人有五種情誌:心主喜,肝主怒,脾主思,肺主憂,腎主恐。


    思在五行屬土,在五髒屬脾胃。


    五德、五行、五髒與五誌的對應關係見表1,五誌之間也存在五行的相生相克關係。


    表1 五行、五德與五髒、五誌對應表


    五行


    火


    木


    土


    金


    水


    五髒


    心


    肝


    脾


    肺


    腎


    五誌


    喜


    怒


    思


    憂


    恐


    五德


    禮德


    仁德


    信德


    義德


    智德


    以怒治思的原理


    人的情誌屬於五髒的功能之一,情誌活動如果發生異常,就會損傷我們相應的內髒,甚至影響精神係統的活力。


    “思傷脾”,思乃是人體內的“五賊”之一。


    《黃帝陰符經》說:“天有五賊,見之者昌,五賊在心,施行於天。”


    人的過度的喜、怒、思、憂、恐等情誌活動,就是五賊。


    適度的思慮是脾髒的正常生理功能。


    但是如果過度的思慮則會損傷脾髒,損傷脾胃所藏的信德,影響脾胃的消化功能,還有可能引起失眠。


    《黃帝內經》說“思則氣結”,過度思慮就會引起人體內氣機的不暢、鬱滯,


    會傷害脾髒,引發疾病,輕則食欲減退、心情抑鬱、生瘡、失眠等等。


    《黃帝內經·靈樞》之《本神第八》中說:“脾愁憂而不解則傷意,意傷則挽亂,四肢不舉,毛悴色天,死於春。”


    白話文:脾藏意,憂愁太過且長期不能解除,就會傷意。


    意被傷,就會使人感到心胸苦悶煩亂,並出現手足舉動無力等症狀;


    再進一步發展,到了毛發憔悴凋零,皮色枯槁無華的程度,就會在春季木旺的時候受克而死亡。


    “以怒治思”的方法,出自《黃帝內經·素問》之《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在誌為思。思傷脾,怒勝思。”


    對於過度的情誌活動,中醫在臨床上可以用五行相克的原理來進行治療,即“以情勝情”,以情治情。


    根據五行相克的原理,五情“以情勝情”的對應關係為:喜勝憂、怒勝思、思勝恐、憂勝怒、恐勝喜。


    怎麽治療“思傷脾”?情誌引起的病用藥物難以治療,而隻能用情誌來調理。


    道醫用的方法是“以怒勝之”,文摯治療齊王,張子和療婦人疾病,就是用的這個方法。


    “以怒勝之”的原理是五行相克,用的“木克土”,就是利用發怒時肝氣生發的作用來解除體內氣機瘀滯的一種療法,


    用於長期思慮不解氣結成疾或者情緒異常低沉的病症。


    少私寡欲控製好後天七情


    一點都沒有思慮也是不對的,關鍵在於“少思”,不能過度思慮,過度思慮不利於心身健康,


    曆史上關於過度思慮有名的故事就是“杯弓蛇影”。


    老子說:“守情,表也。”


    什麽是情?《說文》:“情,人之陰氣有欲者也。”


    《白虎通·情形》:“情者,陰之化也。”


    情分為後天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與先天真情。


    “思”就屬於後天七情之一。修身與養生的最關鍵的一步就是控製自己的後天七情。


    隻有少私寡欲而控製好自己的後天七情,才能通達先天真情,先天真情就是道心。


    老子指出了一個大的養生原則,就是“不辱以情,天地將自正”。


    《清靜經》說“大道無情”,大道是沒有人的後天七情六欲的。而“不辱以情”的關鍵就在於“少私而寡欲”。


    《百病百藥》說“解散思慮是一藥”“除情去愛是一藥”,


    意思就是少私寡欲控製後天七情而通達先天真情,培養自己的五德,用五德來養性,從而明德歸道。


    談癌不必色變——一位中醫師及家人與癌共處的十年


    脊柱對心身健康的重要性超乎您的想象(附簡易方法!)


    健康是幸福的基礎,道德是醫學的靈魂!


    源於伏羲,黃帝與老子的養生理論


    中醫元典《黃帝內經》中指出:


    “天之在我者德也


    地之在我者氣也


    德流氣薄而生者也


    從《黃帝內經》的揭示來說:


    “德”並不僅是西方哲學簡單定義的,


    隻是一種外在行為規範、


    隻是一種品質與品格。


    更重要的是,它具有能量性,


    丟失了道德能量的滋養,


    我們也將失去身心健康!


    “打開健康之門“課程


    以道德能量為養生總綱


    將養生融入飲食起居


    行住坐臥的生活之中


    累計幫助逾三百萬人身心成長!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新手學起梅花易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雨子白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雨子白並收藏新手學起梅花易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