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新冠疫情的防控到了非常關鍵的時刻,在這次抗擊疫情的過程中,中醫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引起社會各界的討論和反思。中醫中藥為什麽能夠防治時疫?近日,當代著名國學家、道醫學家、《道醫學》作者、北京中醫藥大學國學院客座教授熊春錦先生針對大家關心的這一問題,進行了提綱挈領的解答。
熊先生指出,中醫中藥能夠防治時疫,是由中醫誕生的淵源及其理論高度和廣度所決定的。
所謂岐黃源於道,中醫中藥防治疾病,從理論到方法都是內求法與外求法的完美結合;是對物理、化學研究所能夠達到的細微層級的物質能量,與中國傳統生命學說所把握的精炁層級上的物質能量的全麵應用。用現代科學的語言來進行描述,中醫中藥是深入到人體與外界進行物質能量溝通、交匯、化生的精微組織結構中,在極其精密的層級上,來進行全麵而立體的把握與調治。
熊先生用中國人非常熟悉的太極圖,解析了中醫中藥的根本特征。
太極圖中間一黑一白重疊的兩條弧線稱為“太極弦”,
現代科學所提出的超弦,相當於進入了太極弦當中
白色的弦線空間
《易經》中說,一陰一陽謂之道,我們人類的生命也是這樣,一方麵具備著屬於太極圖當中白色陽魚範圍內的物理、化學屬性,一方麵還具備著屬於太極圖當中黑色陰魚範圍內的非物理、非化學屬性。當前,物理、化學所研究的物質與能量的極限狀態,是在微與細的層級上;而生命所具備的非物理、非化學屬性的成分,其粒子結構的精密程度則已經遠遠超越了細微的層級,達到了中國傳統生命學說所界定的精、炁乃至更高的層級。
數千年來,人類通過外求法,隻是探索到了細與微的層級上,現代物理學最多是進入了與精炁一“弦”之隔的超弦層麵,隻有中華民族的祖先,在數千年前就通過大道之學的修身明德內求實踐,實現天人合一,而突破了這一“弦”之隔,對生命的物理、化學屬性和非物理、非化學屬性,實現了全麵的認識和掌握。雖然在曆史發展的過程中,修身內求的學說逐漸被主流社會所拋棄,但是道德文化的思想和許多應用成果卻一直“百姓日用而不知”地流傳著,支撐著中華民族的發展。其中,對於生命非物理、非化學屬性當中的精、炁的認識和把握,就構成了傳統中醫學的重要根基。
所以,在這次疫病治療過程中,一旦中西醫同台比較,中醫中藥與西醫西藥的差別就立刻凸顯出來。比如中藥的分子結構、原子形態和電子形態,與西藥有很大不同。西藥是人工合成的,有很多都是大分子結構的,連透過腦硬脊膜屏障的功能和能力都不具備;但中藥由於是生物型的、植物型的、非化學型的,所以可以輕易地透過人體中的很多有形與無形屏障。
如果全麵地解釋,這裏麵包含著極其豐富的內容。再如以中醫中藥的細微應用為例,其實,無論是在辯證診斷上,還是在辨證施治上,中醫中藥對於精生細化、炁動微變的把握,都特別適合於掌握病毒。病毒可以說是危害人類生命的最大的劊子手,它有兩種基本結構,一種是dna雙螺旋結構,一種是rna單螺旋結構,像這一次的冠狀病毒就是一種單螺旋的rna,外麵再包上一層蛋白質,與細胞的親和力非常強。它不能夠自我複製,隻能夠寄宿在細胞內進行複製和繁衍,隻是一個寄宿的生物。我們人類的細胞是比較大的,而冠狀病毒這種微生物是非常微細的,就像一段蜘蛛絲一樣,一旦沾到人體細胞上,很容易就進去結合在一起了。而中醫中藥是研究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的,所以能夠把握住病毒或者細菌的很多特征,在細微和精炁這兩個層麵去進行施治。
冠狀病毒
生命具有物理、化學的屬性,這是大家都了解的,是目前社會上宣傳得最為廣泛的,也是西方醫學醫藥能夠占領主體市場所依托的一種認知。西方醫學在上個世紀才開始進入到細和微的層麵上來進行認識,到目前,我們可以看到,在對於這次疫病的研究中,研究機構隻用了半個月左右的時間,就比較快地將造成流行病的病毒解構出來,對病毒的細微結構進行了揭示。
但是大部分人所不知道的是,在古代,我們的前人通過修身內求的慧觀,其實早就將病源揭示清楚了。古代認為瘟病和疫病是兩種類型的疾病,“瘟之至也,非江海鱗甲之類而不生”,即流行性瘟疾的產生,離不開江河湖海裏麵的有鱗之魚、無鱗之魚以及甲殼生物。例如1988年上海市爆發了甲型肝炎流行,總計有二三十萬人患病,造成那次甲肝流行的主要因素,是居民生食已被甲肝病毒汙染的毛蚶。那次瘟病傳播得非常快,醫院爆滿,在各單位開辦了很多臨時病床,很多人發生了急性肝壞死。毛蚶又稱為魁蛤,那不就是甲鱗嗎?那次甲肝不就是江海裏麵的鱗甲之類造成的瘟病嗎?所以說中醫是非常厲害的,早就對產生這種瘟病的原因做了揭示。
疫病與瘟病雖然經常並提,但是兩者是有區別的,目前的這種冠狀病毒肺炎就是一種時疫,是有時間性的。那麽古人也揭示了:“疫之至也,非蟲獸毛羽而不存。”疫病為什麽會爆發和流行呢?就是因為我們過度地與蟲類、與野獸親近了,過度地與帶毛類、帶羽毛類的這些生命緊密接觸了。特別是殺生,特別是吃它們的屍體、吃它們的肉,更容易導致疫病流行。就像這一次疫病,有些人把蝙蝠煮湯喝,認為那是鮮味,那麽蝙蝠是不是古人所說的“蟲獸毛羽”呢?
實際上,人類之所以有瘟疫,是自然的一種反饋,是人類自招的。招瘟招疫的原因,就是殺生,就是亂吃,就是不注意生態平衡。這個特點非常地明顯。
“瘟之至也,非江海鱗甲之類而不生;疫之至也,非蟲獸毛羽而不存”,這段揭示性的文字,源自於《黃帝內經》當中所引述的《上經·尚時》裏的論述,它對於瘟疫進行了準確的定義,這裏談的就是病因,就是瘟疫的來源。而對於瘟疫的來源,西方早些年為了維護市場利益,往往是避而不談的,例如歐洲的瘋牛病流行起來後,相關西方國家都是極力掩飾的。
往更深一步說,我們可以看到,在東方的文明和文化當中,始終是不希望人類去殺生,不希望人去吃其它動物的屍體的。所以,認識瘟和疫,預防時疫,同樣需要在黃老文化及其悊學思想裏麵去找到它的答案,為大於其細,圖難於其易,把握細與微,用於精與炁,就能夠揭示這裏麵的一些奧秘。
精和炁,在中藥上體現於藥性的四氣五味、升降浮沉。
在治療上,則可以歸結為兩句話:
其一,“瘟疫之防也,非禁殺生止食屍而不可絕。”就是說,如果不能夠做到禁止殺生,不能做到不再吃動物的屍體,就不可能完全擺脫瘟疫;
其二,在治療上,瘟疫之治也,非汗下吐和之法不可中和。這一句話比較專業,簡單而言,對於瘟疫病的患者,中醫不是直接在其身體裏麵去殺病毒、殺細菌,而是提升患者的排毒能力,當患者的循環係統、防衛係統、氣機和血液都從精的層麵、從炁的層麵調動起來以後,比如在早期通過解表發汗的方法,就能夠很快地將病毒、細菌拒之於門外。因為人體的皮膚是一個最大的器官,很容易把體內的這些毒素、微生物排斥在體外。而對於發汗都沒能夠排出去的,則可以“下”,即從大便、小便裏麵排出去;甚至還可以通過“吐”的辦法,來達到一種新的平衡、中和狀態。
修身養生“上鵲橋”示意圖
傳統文化中以正善德修心意,用精炁神煉骨肉液的自我健康保健預防訓練體係中,還有一種行之有效的預防疫病而提高抵抗預防生理的方法,那就是搭接口腔內的“上鵲橋”,保持口腔內的不斷生津產液,並且緩緩吞咽,就具有良好的將疫毒拒之於“身體國門”之外的功能。這是因為時疫的病毒是以鼻腔與相關器官的粘膜為入侵的門戶,所謂“瘟從口入,疫從鼻侵”就是常見的途徑。而疫從鼻侵又與鼻咽腔與口咽腔的濕度與抗體酶濃度和含量相關。保持搭接上鵲橋,也就是舌抵上齶,就會滿口生津。活性酶與濕度會使鼻粘膜、咽粘膜、口粘膜保持最佳防禦狀態,病毒容易在最佳的抗體濕度與被酶解的淺表環境中被消融解體。因此,我們可看到堅持修身實踐經典誦讀舌抵上齶(搭接上鵲橋)的實踐者,全年或者一生都甚少罹患“感冒”之類各種時疫,其成果其實是源自於正確的傳統文化修身訓練。
這就是中醫治療的一部分原理,並不神秘,也容易理解和掌握。所以,中醫能夠防治時疫,並不意外。中醫是祖先留給子孫後代的看家寶,隻是我們不重視、不珍惜,使之蒙塵了而已。我們珍惜生命,就一定要珍惜中醫。
《黃帝內經》曰:“五穀為養”,
說明全穀物種子精華
其實最養人的身體!
但你知道《黃帝內經》這句話的意義嗎?
“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氣也,德流氣薄而生者也“
中醫元典《黃帝內經》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氣也,德流氣薄而生者也。即“天德養神,地穀養形”,簡單的說,即宇宙的道德營養著人們的精神,也就是性體係統;而地上的五穀所滋養的是我們的形體,也就是命體係統!
從《黃帝內經》的揭示來說:“德”並不僅是西方哲學簡單定義的,隻是一種外在行為規範、隻是一種品格、隻是一種品質。更重要的是,它具有能量性,丟失了道德能量的滋養,我們也將失去身心健康!
熊先生指出,中醫中藥能夠防治時疫,是由中醫誕生的淵源及其理論高度和廣度所決定的。
所謂岐黃源於道,中醫中藥防治疾病,從理論到方法都是內求法與外求法的完美結合;是對物理、化學研究所能夠達到的細微層級的物質能量,與中國傳統生命學說所把握的精炁層級上的物質能量的全麵應用。用現代科學的語言來進行描述,中醫中藥是深入到人體與外界進行物質能量溝通、交匯、化生的精微組織結構中,在極其精密的層級上,來進行全麵而立體的把握與調治。
熊先生用中國人非常熟悉的太極圖,解析了中醫中藥的根本特征。
太極圖中間一黑一白重疊的兩條弧線稱為“太極弦”,
現代科學所提出的超弦,相當於進入了太極弦當中
白色的弦線空間
《易經》中說,一陰一陽謂之道,我們人類的生命也是這樣,一方麵具備著屬於太極圖當中白色陽魚範圍內的物理、化學屬性,一方麵還具備著屬於太極圖當中黑色陰魚範圍內的非物理、非化學屬性。當前,物理、化學所研究的物質與能量的極限狀態,是在微與細的層級上;而生命所具備的非物理、非化學屬性的成分,其粒子結構的精密程度則已經遠遠超越了細微的層級,達到了中國傳統生命學說所界定的精、炁乃至更高的層級。
數千年來,人類通過外求法,隻是探索到了細與微的層級上,現代物理學最多是進入了與精炁一“弦”之隔的超弦層麵,隻有中華民族的祖先,在數千年前就通過大道之學的修身明德內求實踐,實現天人合一,而突破了這一“弦”之隔,對生命的物理、化學屬性和非物理、非化學屬性,實現了全麵的認識和掌握。雖然在曆史發展的過程中,修身內求的學說逐漸被主流社會所拋棄,但是道德文化的思想和許多應用成果卻一直“百姓日用而不知”地流傳著,支撐著中華民族的發展。其中,對於生命非物理、非化學屬性當中的精、炁的認識和把握,就構成了傳統中醫學的重要根基。
所以,在這次疫病治療過程中,一旦中西醫同台比較,中醫中藥與西醫西藥的差別就立刻凸顯出來。比如中藥的分子結構、原子形態和電子形態,與西藥有很大不同。西藥是人工合成的,有很多都是大分子結構的,連透過腦硬脊膜屏障的功能和能力都不具備;但中藥由於是生物型的、植物型的、非化學型的,所以可以輕易地透過人體中的很多有形與無形屏障。
如果全麵地解釋,這裏麵包含著極其豐富的內容。再如以中醫中藥的細微應用為例,其實,無論是在辯證診斷上,還是在辨證施治上,中醫中藥對於精生細化、炁動微變的把握,都特別適合於掌握病毒。病毒可以說是危害人類生命的最大的劊子手,它有兩種基本結構,一種是dna雙螺旋結構,一種是rna單螺旋結構,像這一次的冠狀病毒就是一種單螺旋的rna,外麵再包上一層蛋白質,與細胞的親和力非常強。它不能夠自我複製,隻能夠寄宿在細胞內進行複製和繁衍,隻是一個寄宿的生物。我們人類的細胞是比較大的,而冠狀病毒這種微生物是非常微細的,就像一段蜘蛛絲一樣,一旦沾到人體細胞上,很容易就進去結合在一起了。而中醫中藥是研究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的,所以能夠把握住病毒或者細菌的很多特征,在細微和精炁這兩個層麵去進行施治。
冠狀病毒
生命具有物理、化學的屬性,這是大家都了解的,是目前社會上宣傳得最為廣泛的,也是西方醫學醫藥能夠占領主體市場所依托的一種認知。西方醫學在上個世紀才開始進入到細和微的層麵上來進行認識,到目前,我們可以看到,在對於這次疫病的研究中,研究機構隻用了半個月左右的時間,就比較快地將造成流行病的病毒解構出來,對病毒的細微結構進行了揭示。
但是大部分人所不知道的是,在古代,我們的前人通過修身內求的慧觀,其實早就將病源揭示清楚了。古代認為瘟病和疫病是兩種類型的疾病,“瘟之至也,非江海鱗甲之類而不生”,即流行性瘟疾的產生,離不開江河湖海裏麵的有鱗之魚、無鱗之魚以及甲殼生物。例如1988年上海市爆發了甲型肝炎流行,總計有二三十萬人患病,造成那次甲肝流行的主要因素,是居民生食已被甲肝病毒汙染的毛蚶。那次瘟病傳播得非常快,醫院爆滿,在各單位開辦了很多臨時病床,很多人發生了急性肝壞死。毛蚶又稱為魁蛤,那不就是甲鱗嗎?那次甲肝不就是江海裏麵的鱗甲之類造成的瘟病嗎?所以說中醫是非常厲害的,早就對產生這種瘟病的原因做了揭示。
疫病與瘟病雖然經常並提,但是兩者是有區別的,目前的這種冠狀病毒肺炎就是一種時疫,是有時間性的。那麽古人也揭示了:“疫之至也,非蟲獸毛羽而不存。”疫病為什麽會爆發和流行呢?就是因為我們過度地與蟲類、與野獸親近了,過度地與帶毛類、帶羽毛類的這些生命緊密接觸了。特別是殺生,特別是吃它們的屍體、吃它們的肉,更容易導致疫病流行。就像這一次疫病,有些人把蝙蝠煮湯喝,認為那是鮮味,那麽蝙蝠是不是古人所說的“蟲獸毛羽”呢?
實際上,人類之所以有瘟疫,是自然的一種反饋,是人類自招的。招瘟招疫的原因,就是殺生,就是亂吃,就是不注意生態平衡。這個特點非常地明顯。
“瘟之至也,非江海鱗甲之類而不生;疫之至也,非蟲獸毛羽而不存”,這段揭示性的文字,源自於《黃帝內經》當中所引述的《上經·尚時》裏的論述,它對於瘟疫進行了準確的定義,這裏談的就是病因,就是瘟疫的來源。而對於瘟疫的來源,西方早些年為了維護市場利益,往往是避而不談的,例如歐洲的瘋牛病流行起來後,相關西方國家都是極力掩飾的。
往更深一步說,我們可以看到,在東方的文明和文化當中,始終是不希望人類去殺生,不希望人去吃其它動物的屍體的。所以,認識瘟和疫,預防時疫,同樣需要在黃老文化及其悊學思想裏麵去找到它的答案,為大於其細,圖難於其易,把握細與微,用於精與炁,就能夠揭示這裏麵的一些奧秘。
精和炁,在中藥上體現於藥性的四氣五味、升降浮沉。
在治療上,則可以歸結為兩句話:
其一,“瘟疫之防也,非禁殺生止食屍而不可絕。”就是說,如果不能夠做到禁止殺生,不能做到不再吃動物的屍體,就不可能完全擺脫瘟疫;
其二,在治療上,瘟疫之治也,非汗下吐和之法不可中和。這一句話比較專業,簡單而言,對於瘟疫病的患者,中醫不是直接在其身體裏麵去殺病毒、殺細菌,而是提升患者的排毒能力,當患者的循環係統、防衛係統、氣機和血液都從精的層麵、從炁的層麵調動起來以後,比如在早期通過解表發汗的方法,就能夠很快地將病毒、細菌拒之於門外。因為人體的皮膚是一個最大的器官,很容易把體內的這些毒素、微生物排斥在體外。而對於發汗都沒能夠排出去的,則可以“下”,即從大便、小便裏麵排出去;甚至還可以通過“吐”的辦法,來達到一種新的平衡、中和狀態。
修身養生“上鵲橋”示意圖
傳統文化中以正善德修心意,用精炁神煉骨肉液的自我健康保健預防訓練體係中,還有一種行之有效的預防疫病而提高抵抗預防生理的方法,那就是搭接口腔內的“上鵲橋”,保持口腔內的不斷生津產液,並且緩緩吞咽,就具有良好的將疫毒拒之於“身體國門”之外的功能。這是因為時疫的病毒是以鼻腔與相關器官的粘膜為入侵的門戶,所謂“瘟從口入,疫從鼻侵”就是常見的途徑。而疫從鼻侵又與鼻咽腔與口咽腔的濕度與抗體酶濃度和含量相關。保持搭接上鵲橋,也就是舌抵上齶,就會滿口生津。活性酶與濕度會使鼻粘膜、咽粘膜、口粘膜保持最佳防禦狀態,病毒容易在最佳的抗體濕度與被酶解的淺表環境中被消融解體。因此,我們可看到堅持修身實踐經典誦讀舌抵上齶(搭接上鵲橋)的實踐者,全年或者一生都甚少罹患“感冒”之類各種時疫,其成果其實是源自於正確的傳統文化修身訓練。
這就是中醫治療的一部分原理,並不神秘,也容易理解和掌握。所以,中醫能夠防治時疫,並不意外。中醫是祖先留給子孫後代的看家寶,隻是我們不重視、不珍惜,使之蒙塵了而已。我們珍惜生命,就一定要珍惜中醫。
《黃帝內經》曰:“五穀為養”,
說明全穀物種子精華
其實最養人的身體!
但你知道《黃帝內經》這句話的意義嗎?
“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氣也,德流氣薄而生者也“
中醫元典《黃帝內經》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氣也,德流氣薄而生者也。即“天德養神,地穀養形”,簡單的說,即宇宙的道德營養著人們的精神,也就是性體係統;而地上的五穀所滋養的是我們的形體,也就是命體係統!
從《黃帝內經》的揭示來說:“德”並不僅是西方哲學簡單定義的,隻是一種外在行為規範、隻是一種品格、隻是一種品質。更重要的是,它具有能量性,丟失了道德能量的滋養,我們也將失去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