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秀英陪著林月繼續往尼姑庵走,經過廣濟寺後麵那幾排僧尞,僧尞不遠的地方就是隔著山牆的尼姑庵,林月邊走邊四下看看,突然看見一間低矮的僧尞屋窗下,有一個低著頭正在專心作畫的和尚。
僧尞房麵積很小,屋裏的陳設非常簡陋,窗下擱著一張長方形的木板,這塊木板是當桌子使用的,和尚正低著頭,在木板上的一張紙上畫著什麽,和尚神情專注,全然不理會傳來的腳步聲。
林月好奇,還有寫詩作畫的和尚?偷眼一看,隻見和尚正在一張紙上畫一隻鳥,這鳥已經畫好了,黑漆漆的羽毛,縮著身子縮著脖子孤獨的站著,雖然縮著身子,但因為墨色厚潤,所以小鳥的羽毛就顯得蓬鬆柔軟,小鳥的喙尖尖的,腳細細的,整張紙沒有山水,也沒有樹木,就這麽一隻鳥,倒顯出這個小鳥的怯懦渺小和寂寥。
和尚並不知道有人在看他作畫,他全神貫注端詳著紙上的畫,沉侵在自己的思緒裏。
林月盯著畫看了一會兒,越看越覺得這鳥有些眼熟,突然想起,前世自己看電視的時候,無意間看見北京正在舉行的一場拍賣會,拍賣會上拍賣的就是這樣的一隻鳥,一個中年男人舉牌,最終以六千多萬元拍得這幅畫!當時聽爸爸憤概的說,這人肯定瘋了,用六千多萬元買一隻畫在紙上的鳥!由於爸爸的憤概,所以林月就對這幅畫認真看了看,問爸爸,這畫是誰畫的?爸爸語言裏頗有些不屑,說是一個和尚畫的,叫什麽孤禽圖。
爸爸從手機裏找到孤禽圖的圖片,說就這麽一隻鳥,還翻著白眼,居然有人花六千萬去買!
林月接過爸爸的手機,認真看了孤禽圖,確實如爸爸所說,一張紙上沒有其他東西,就一隻鳥,而且這隻鳥還在翻著白眼。再看看說明,注釋的是明末清初和尚“八大山人”所畫。
名叫八大山人的和尚是誰?林月沒有再認真研究,但這隻翻著白眼的小鳥和六千萬的拍賣價,卻在她的腦子裏留下深刻印象。
現在再認真看看眼前的這幅畫,林月頓感頭皮一麻,這不就是那幅孤禽圖嗎!再看看作畫的和尚,和尚臉上幾乎沒有肉,裸露在外的皮膚呈現的是青黃色一層薄皮,身體在寬鬆的僧袍裏像根竹杆,瘦骨棱棱的樣子,好像一陣風就能將他吹跑。
林月心下駭然,他是那個畫孤禽圖的和尚八大山人?他現在還沒死?是的,據說八大山人死於康熙年間,他現在沒死。
隻見和尚平息了一下自己的情緒,在孤禽圖上寫下“八大山人”的落款,又鄭重其事蓋了印章。這才直起腰來,突然發現自己旁邊居然站著一個女子。和尚的表情一下就懵逼起來。他瞪著林月,緊張的貧、貧、貧,貧了半天沒有說出第二個字。
原來八大山人有結巴的毛病。
林月趕緊向他笑笑,說我偶然路過,見你作畫,好奇,看看而已。
和尚不搭理林月,轉身走出屋門。
林月看著他瘦削的背影,再看看木板上的那幅孤禽圖,心裏自然很是激動,她看見了八大山人這個真人!還看見了剛作完的價值六千萬的孤禽圖!這個和尚畫家居然是廣濟寺的和尚!
林月看著遠去的和尚身影,心裏唯一的遺憾是沒有相機,沒有相機就不能拍照片拍視頻,就無法拍下八大山人作畫時的真實場景,林月想攔住他,對他說,三百年以後,有人花六千萬買了你這幅畫。告訴他這話,他會相信嗎?他肯定不會相信,因為活著的八大山人是個孤苦潦倒的貧僧。
袁秀英看林月的眼神追著和尚看,就對林月說,這個和尚的法號叫傳棨,傳棨和尚姓朱,名耷,朱耷是明朝寧王朱權的後代,明朝滅亡後,朱耷就在廣濟寺作了和尚。
林月一聽,疑惑的問道,朱耷和尚是明朝寧王朱權的後代?
袁秀英笑笑,是他自己說的,我沒有了解過,不過,我看他對明朝的滅亡一直都憤概不已,自己身為和尚,卻對明朝忠心耿耿。
袁秀英又說,你看他畫的那些動物,無論是天上飛的鳥,地下跑的鹿,水裏遊的魚,或站在石頭上的雁,全都在翻白眼。
袁秀英說到這裏,看著林月又淺笑一下,說他讓那些動物翻白眼,就是表達他對明朝的依戀,對大清國的不屑。
袁秀英在廣濟寺出家多年,對傳棨和尚自然比較熟悉,袁秀英說,傳棨和尚說話結巴得很,一緊張就結巴,所以很少與人說話,他越不說話就越結巴。
不過,袁秀英話鋒一轉,也可能是他說話結巴,才使他沒有更多與人交流的想法,就不會禍從口出,要不是他做了和尚,又很少與人說話,不然,朝廷一定不能容忍他藐視清廷的作法。
袁秀英繼續說,朱耷不喜歡和人說話,還有一個好處,就是能心無旁騖,讓自己潛心作畫。
袁秀英又輕歎一口氣,他那麽喜歡作畫,但他作的畫卻很少有人喜歡,甚至避諱,他作的畫隻能孤芳自賞。
林月默默點頭,袁秀英說的有理,就是因為現在的人不喜歡朱耷的畫,避諱他的畫,才能使他的畫在以後的拍賣市場拍得驚天高價。
林月也跟著袁秀英歎口氣,要是朱耷的畫現在能賣出高價就好了,朱耷就可以買些吃的,現在的朱耷實在是窮困潦倒得很。
兩人邊走邊說話,不覺來到尼姑庵門前,林月原本想對袁秀英說,傳棨和尚的繪畫對後世影響極大,不僅《孤禽圖》一隻鳥翻白眼拍出六千萬高價,另一幅《竹石鴛鴦》兩隻鳥翻白眼,居然拍出高達一億多元的天價。
不過,林月冷靜一想,這話說給袁秀英聽沒有什麽意思,一是她肯定不相信,二是質疑我是怎麽知道的,我該怎麽辦?算了,還是像傳棨和尚那樣,就當自己說話結巴了,結巴就不要說話,自己心裏明白就行。
林月和袁秀英從僧尞旁走過,進了尼姑庵。甘露方丈從尼姑庵正堂出來,將林月迎進庵裏。
二休和尚任住持的時候,二休是住在和尚僧尞正堂的,二休被處決後,和尚僧尞旁邊的正堂現在是道忞和尚住著。甘露比丘尼雖然任了方丈,肯定不能住在和尚生活的區域。所以,建尼姑庵的時候,就為甘露方丈在尼姑庵建了一座正堂。
林月進入尼姑庵,第一眼並沒有看甘露,她第一眼看的是白樺樹上的那隻眼睛,那隻眼睛還在,微笑的眼神也沒有任何變化,林月不禁向樺樹會心的笑笑,再轉眼看向甘露方丈。
甘露方丈比以前消瘦了一些,但給人的感覺則比以前老練了很多,林月心想,她是雷公電母的女兒,一切言論行動都必須得像個天人,很正確!
技校裏的事很多,袁秀英向林月和甘露方丈告辭,先走了。
林月隨甘露向正堂走去。
正堂建在樺樹林對麵,掩映在繁茂的花木叢中,舉目四望,隻見冬日的暖陽高照,天地生輝,幽林沐浴在陽光燦爛之中熠熠生輝,眩人眼目。
經過一個小小的池塘,池塘裏有一些魚遊來遊去。甘露告訴她,池塘裏還有很多烏龜,烏龜是要冬眠的,所以現在看不見,池塘裏的烏龜和魚,都是香客放生在池塘裏的。
哦,林月不禁對魚多看了幾眼,看來這些烏龜和魚是很幸運的,不被人放生,就隻能成為盤中餐,想起自己的大寶,她也是將大寶放生的,不知道大寶現在是否在草原撂開蹄子正在狂奔。
沿著池塘邊彎彎曲曲的小路走向幽深處,萬物都沉默靜寂,耳邊傳來的隻有敲鍾擊磬的聲音,林月突然感覺自己進入了一個幽美絕世的佛門世界,俗念全消。
走進甘露正堂,林月站定四下打量,這是一棟平房,房間分東西兩邊,中間是甘露待客的茶房,甘露住在東邊的兩間房裏,一間臥室,一間打坐的禪房,房裏的家具很少,一床一桌而已。
西邊的兩間房空著,還有一間房裏是幾排書架,書架上整齊的碼放著一摞摞書。
一看見書,林月就條件反射般的走進去,隨手拿起一本,是一本線裝的《般若心經》,再拿起一本,也是線裝的,《無量壽經》,放下《無量壽經》,走過兩排書架,見書架上有一個長方形的樟木盒,這個木盒看似不精致,但做工卻是很用心的。
甘露見林月盯著木盒看,就打開木盒,隻見木盒裏放著整整齊齊的一塊塊雕字木片,甘露拿起一塊木片,木片上刻著《廣濟寺誌》的字樣。
甘露說,這是木刻的《廣濟寺誌》,裏麵記錄著廣濟寺的曆史和知名僧眾許多故事,寺院裏僅此一套。
甘露又翻看了一眼手裏的木片,說這材質是老花梨木,用老花梨木刻字,不僅清晰,而且易於保存。
林月小心接過那塊刻字的花梨木,隻見花梨木的木質圓暈如錢,紋理清晰漂亮,邊材色淡,心材色紅,泛著一層淡淡的熒光。林月將木片放在鼻子下聞聞,還有一股淡淡的檀香。這書太珍貴,不知道保存超過三百年沒有。
林月想起,廣濟寺曾經遭遇過一次火災,寺院裏的建築和器具都毀於大火,估計這套木刻版的《廣濟寺誌》也難逃厄運。
林月痛惜的看著這套木刻,心想有機會一定要認真看看這本木刻的書。
林月再掃視一眼書房,讚歎著,這裏有這麽多書,真不簡單!
甘露笑笑,說廣濟寺的藏書沒在這裏,貧尼不識字,將這些書放在正堂,隻是隨時翻看一下,心裏有佛,精神有依托而已。
林月趕緊點頭,甘露說得在理,她雖然不識字,但正堂裏有佛經,就如同心裏有佛,精神就有依托。
甘露繼續說,廣濟寺的藏書在藏經閣裏,那裏收藏有上萬本經書和其他書籍,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尚書》,《詩經》,《道德經》和《顏氏家訓》都有,下次有時間,我陪你去看看。
林月這才知道,廣濟寺的內涵不在表麵的莊嚴肅穆,她的內涵應該在那些不與外人道的藏書裏,那些經書肯定在訴說著佛法的神奇,詮釋著佛經的內涵,彰顯著佛教文化的精髓。
林月忽地想起道忞說的話,大雄殿沒有寶字,寶不在殿外在殿內的話,廣濟寺的藏經閣,應該就是道忞說的寶在殿內的那個寶了。
林月想著,下次一定要抽時間到藏經閣去看看。
僧尞房麵積很小,屋裏的陳設非常簡陋,窗下擱著一張長方形的木板,這塊木板是當桌子使用的,和尚正低著頭,在木板上的一張紙上畫著什麽,和尚神情專注,全然不理會傳來的腳步聲。
林月好奇,還有寫詩作畫的和尚?偷眼一看,隻見和尚正在一張紙上畫一隻鳥,這鳥已經畫好了,黑漆漆的羽毛,縮著身子縮著脖子孤獨的站著,雖然縮著身子,但因為墨色厚潤,所以小鳥的羽毛就顯得蓬鬆柔軟,小鳥的喙尖尖的,腳細細的,整張紙沒有山水,也沒有樹木,就這麽一隻鳥,倒顯出這個小鳥的怯懦渺小和寂寥。
和尚並不知道有人在看他作畫,他全神貫注端詳著紙上的畫,沉侵在自己的思緒裏。
林月盯著畫看了一會兒,越看越覺得這鳥有些眼熟,突然想起,前世自己看電視的時候,無意間看見北京正在舉行的一場拍賣會,拍賣會上拍賣的就是這樣的一隻鳥,一個中年男人舉牌,最終以六千多萬元拍得這幅畫!當時聽爸爸憤概的說,這人肯定瘋了,用六千多萬元買一隻畫在紙上的鳥!由於爸爸的憤概,所以林月就對這幅畫認真看了看,問爸爸,這畫是誰畫的?爸爸語言裏頗有些不屑,說是一個和尚畫的,叫什麽孤禽圖。
爸爸從手機裏找到孤禽圖的圖片,說就這麽一隻鳥,還翻著白眼,居然有人花六千萬去買!
林月接過爸爸的手機,認真看了孤禽圖,確實如爸爸所說,一張紙上沒有其他東西,就一隻鳥,而且這隻鳥還在翻著白眼。再看看說明,注釋的是明末清初和尚“八大山人”所畫。
名叫八大山人的和尚是誰?林月沒有再認真研究,但這隻翻著白眼的小鳥和六千萬的拍賣價,卻在她的腦子裏留下深刻印象。
現在再認真看看眼前的這幅畫,林月頓感頭皮一麻,這不就是那幅孤禽圖嗎!再看看作畫的和尚,和尚臉上幾乎沒有肉,裸露在外的皮膚呈現的是青黃色一層薄皮,身體在寬鬆的僧袍裏像根竹杆,瘦骨棱棱的樣子,好像一陣風就能將他吹跑。
林月心下駭然,他是那個畫孤禽圖的和尚八大山人?他現在還沒死?是的,據說八大山人死於康熙年間,他現在沒死。
隻見和尚平息了一下自己的情緒,在孤禽圖上寫下“八大山人”的落款,又鄭重其事蓋了印章。這才直起腰來,突然發現自己旁邊居然站著一個女子。和尚的表情一下就懵逼起來。他瞪著林月,緊張的貧、貧、貧,貧了半天沒有說出第二個字。
原來八大山人有結巴的毛病。
林月趕緊向他笑笑,說我偶然路過,見你作畫,好奇,看看而已。
和尚不搭理林月,轉身走出屋門。
林月看著他瘦削的背影,再看看木板上的那幅孤禽圖,心裏自然很是激動,她看見了八大山人這個真人!還看見了剛作完的價值六千萬的孤禽圖!這個和尚畫家居然是廣濟寺的和尚!
林月看著遠去的和尚身影,心裏唯一的遺憾是沒有相機,沒有相機就不能拍照片拍視頻,就無法拍下八大山人作畫時的真實場景,林月想攔住他,對他說,三百年以後,有人花六千萬買了你這幅畫。告訴他這話,他會相信嗎?他肯定不會相信,因為活著的八大山人是個孤苦潦倒的貧僧。
袁秀英看林月的眼神追著和尚看,就對林月說,這個和尚的法號叫傳棨,傳棨和尚姓朱,名耷,朱耷是明朝寧王朱權的後代,明朝滅亡後,朱耷就在廣濟寺作了和尚。
林月一聽,疑惑的問道,朱耷和尚是明朝寧王朱權的後代?
袁秀英笑笑,是他自己說的,我沒有了解過,不過,我看他對明朝的滅亡一直都憤概不已,自己身為和尚,卻對明朝忠心耿耿。
袁秀英又說,你看他畫的那些動物,無論是天上飛的鳥,地下跑的鹿,水裏遊的魚,或站在石頭上的雁,全都在翻白眼。
袁秀英說到這裏,看著林月又淺笑一下,說他讓那些動物翻白眼,就是表達他對明朝的依戀,對大清國的不屑。
袁秀英在廣濟寺出家多年,對傳棨和尚自然比較熟悉,袁秀英說,傳棨和尚說話結巴得很,一緊張就結巴,所以很少與人說話,他越不說話就越結巴。
不過,袁秀英話鋒一轉,也可能是他說話結巴,才使他沒有更多與人交流的想法,就不會禍從口出,要不是他做了和尚,又很少與人說話,不然,朝廷一定不能容忍他藐視清廷的作法。
袁秀英繼續說,朱耷不喜歡和人說話,還有一個好處,就是能心無旁騖,讓自己潛心作畫。
袁秀英又輕歎一口氣,他那麽喜歡作畫,但他作的畫卻很少有人喜歡,甚至避諱,他作的畫隻能孤芳自賞。
林月默默點頭,袁秀英說的有理,就是因為現在的人不喜歡朱耷的畫,避諱他的畫,才能使他的畫在以後的拍賣市場拍得驚天高價。
林月也跟著袁秀英歎口氣,要是朱耷的畫現在能賣出高價就好了,朱耷就可以買些吃的,現在的朱耷實在是窮困潦倒得很。
兩人邊走邊說話,不覺來到尼姑庵門前,林月原本想對袁秀英說,傳棨和尚的繪畫對後世影響極大,不僅《孤禽圖》一隻鳥翻白眼拍出六千萬高價,另一幅《竹石鴛鴦》兩隻鳥翻白眼,居然拍出高達一億多元的天價。
不過,林月冷靜一想,這話說給袁秀英聽沒有什麽意思,一是她肯定不相信,二是質疑我是怎麽知道的,我該怎麽辦?算了,還是像傳棨和尚那樣,就當自己說話結巴了,結巴就不要說話,自己心裏明白就行。
林月和袁秀英從僧尞旁走過,進了尼姑庵。甘露方丈從尼姑庵正堂出來,將林月迎進庵裏。
二休和尚任住持的時候,二休是住在和尚僧尞正堂的,二休被處決後,和尚僧尞旁邊的正堂現在是道忞和尚住著。甘露比丘尼雖然任了方丈,肯定不能住在和尚生活的區域。所以,建尼姑庵的時候,就為甘露方丈在尼姑庵建了一座正堂。
林月進入尼姑庵,第一眼並沒有看甘露,她第一眼看的是白樺樹上的那隻眼睛,那隻眼睛還在,微笑的眼神也沒有任何變化,林月不禁向樺樹會心的笑笑,再轉眼看向甘露方丈。
甘露方丈比以前消瘦了一些,但給人的感覺則比以前老練了很多,林月心想,她是雷公電母的女兒,一切言論行動都必須得像個天人,很正確!
技校裏的事很多,袁秀英向林月和甘露方丈告辭,先走了。
林月隨甘露向正堂走去。
正堂建在樺樹林對麵,掩映在繁茂的花木叢中,舉目四望,隻見冬日的暖陽高照,天地生輝,幽林沐浴在陽光燦爛之中熠熠生輝,眩人眼目。
經過一個小小的池塘,池塘裏有一些魚遊來遊去。甘露告訴她,池塘裏還有很多烏龜,烏龜是要冬眠的,所以現在看不見,池塘裏的烏龜和魚,都是香客放生在池塘裏的。
哦,林月不禁對魚多看了幾眼,看來這些烏龜和魚是很幸運的,不被人放生,就隻能成為盤中餐,想起自己的大寶,她也是將大寶放生的,不知道大寶現在是否在草原撂開蹄子正在狂奔。
沿著池塘邊彎彎曲曲的小路走向幽深處,萬物都沉默靜寂,耳邊傳來的隻有敲鍾擊磬的聲音,林月突然感覺自己進入了一個幽美絕世的佛門世界,俗念全消。
走進甘露正堂,林月站定四下打量,這是一棟平房,房間分東西兩邊,中間是甘露待客的茶房,甘露住在東邊的兩間房裏,一間臥室,一間打坐的禪房,房裏的家具很少,一床一桌而已。
西邊的兩間房空著,還有一間房裏是幾排書架,書架上整齊的碼放著一摞摞書。
一看見書,林月就條件反射般的走進去,隨手拿起一本,是一本線裝的《般若心經》,再拿起一本,也是線裝的,《無量壽經》,放下《無量壽經》,走過兩排書架,見書架上有一個長方形的樟木盒,這個木盒看似不精致,但做工卻是很用心的。
甘露見林月盯著木盒看,就打開木盒,隻見木盒裏放著整整齊齊的一塊塊雕字木片,甘露拿起一塊木片,木片上刻著《廣濟寺誌》的字樣。
甘露說,這是木刻的《廣濟寺誌》,裏麵記錄著廣濟寺的曆史和知名僧眾許多故事,寺院裏僅此一套。
甘露又翻看了一眼手裏的木片,說這材質是老花梨木,用老花梨木刻字,不僅清晰,而且易於保存。
林月小心接過那塊刻字的花梨木,隻見花梨木的木質圓暈如錢,紋理清晰漂亮,邊材色淡,心材色紅,泛著一層淡淡的熒光。林月將木片放在鼻子下聞聞,還有一股淡淡的檀香。這書太珍貴,不知道保存超過三百年沒有。
林月想起,廣濟寺曾經遭遇過一次火災,寺院裏的建築和器具都毀於大火,估計這套木刻版的《廣濟寺誌》也難逃厄運。
林月痛惜的看著這套木刻,心想有機會一定要認真看看這本木刻的書。
林月再掃視一眼書房,讚歎著,這裏有這麽多書,真不簡單!
甘露笑笑,說廣濟寺的藏書沒在這裏,貧尼不識字,將這些書放在正堂,隻是隨時翻看一下,心裏有佛,精神有依托而已。
林月趕緊點頭,甘露說得在理,她雖然不識字,但正堂裏有佛經,就如同心裏有佛,精神就有依托。
甘露繼續說,廣濟寺的藏書在藏經閣裏,那裏收藏有上萬本經書和其他書籍,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尚書》,《詩經》,《道德經》和《顏氏家訓》都有,下次有時間,我陪你去看看。
林月這才知道,廣濟寺的內涵不在表麵的莊嚴肅穆,她的內涵應該在那些不與外人道的藏書裏,那些經書肯定在訴說著佛法的神奇,詮釋著佛經的內涵,彰顯著佛教文化的精髓。
林月忽地想起道忞說的話,大雄殿沒有寶字,寶不在殿外在殿內的話,廣濟寺的藏經閣,應該就是道忞說的寶在殿內的那個寶了。
林月想著,下次一定要抽時間到藏經閣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