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三國:英雄輩出的時代
我刷視頻通古代,古人都亞麻呆了 作者:邁克爾傑克驢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在何進之後,天幕又開始介紹王允。
王允(137年-192年7月4日 ),東漢末年大臣,字子師,太原祁縣人。
王允年少時習經傳,練騎射。
初為郡吏,捕殺為全縣巨害的宦官黨羽。
光和七年(184年),參與鎮壓黃巾起義軍,得宦官張讓與黃巾軍聯係的書信,張讓因此受責於漢靈帝,懷恨在心,兩次陷害王允下獄。
後王允得大將軍何進、太尉袁隗、司徒楊賜一再上書求免獲赦。
被赦後,改名換姓,隱於民間。
漢獻帝即位後,征拜為太仆,遷尚書令,兼代楊彪為司徒。
董卓專權,封王允為溫侯。
王允暗中結交董卓部將呂布,讓義女貂蟬用美人計挑撥呂布和董卓關係,隨後巧施連環計誅殺董卓。
後欲解散董卓的涼州兵舊部,致使董卓舊部人人自危,董卓部將李傕、郭汜乃合謀為亂,攻進長安,王允被殺。
董卓和王允短期內相繼垮台,不僅重創了涼州軍閥,而且其波及範圍遠不止關中,甚至給文士集團造成了深遠的影響。
……
袁紹(?-202年6月28日 ),字本初,汝南郡汝陽縣人 ,東漢末年軍閥首領,漢末群雄之一。
袁紹出身汝南袁氏,少時折節下士,知名於當世。
中平六年(189年),漢靈帝駕崩,大將軍何進任命袁紹為司隸校尉。
二人合謀誅殺宦官,後何進事泄被殺,袁紹率軍盡誅宦官。
董卓專權,袁紹與其政見不同,逃奔冀州。
初平元年(190年),與關東州郡牧守聯合起兵以討董卓,袁紹被推為盟主,自號車騎將軍,聲勢頗大。
董卓畏懼,挾漢獻帝西入關中,不久被殺。
後關東軍內部開始互相兼並,袁紹奪取冀州牧韓馥的地盤,自領冀州牧,此後又奪得青州、並州。
初平四年(193年),袁紹平定黑山軍。
建安四年(199年),袁紹又消滅幽州軍閥公孫瓚。
至此,袁紹已跨據黃河下遊的四州之地,領眾數十萬,成為當時最強大的割據勢力。
同年,袁紹準備向曹操發起進攻,直搗許都,劫奪漢帝。
但在官渡之戰中為曹操大敗。
建安七年(202年),袁紹在憂憤中病逝。
不久後,袁氏兄弟相繼兵敗身死,河北盡並於曹操。
……
曹操(155年 -220年3月15日 ),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 ,一說本姓夏侯 ,沛國譙縣人 。
古代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 ,東漢末年的權臣,亦是曹魏政權的奠基者,太尉曹嵩之子 。
曹操少年間任俠放蕩,到二十歲時舉孝廉為郎,授洛陽北部尉。
後任騎都尉,參與鎮壓黃巾軍,調濟南相。
董卓擅政時,散盡家財,起兵討董卓。
初平三年(192年),據兗州,分化誘降黃巾軍三十餘萬,選取其中精銳組建青州軍。
建安元年(196年),迎漢獻帝至許縣,從此用獻帝名義發號施令,總攬朝政。
在此前後相繼擊敗袁術、陶謙、呂布等勢力。
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之戰中大敗割據河北的袁紹,隨後削平袁尚、袁譚,北擊烏桓,統一北方。
建安十三年(208年)進位丞相。
同年率軍南征,收服荊州,但在赤壁之戰中敗於孫劉聯軍。
建安二十年(215年),取漢中,次年(216年)自魏公進爵魏王。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病死於洛陽,享年六十六歲 。
曹魏建立後,被追尊為太祖,諡號武皇帝 ,葬於高陵。
曹操用人唯才,抑製豪強,加強集權;在北方屯田,興修水利。
他的諸種舉措使統治地區的社會經濟得到一定的恢複和發展。
對於曹操的功業及其為人,後世評論之多,分歧之大,可謂世所罕見 。
此外,他知兵法,工書法,擅詩歌,其詩多抒發政治抱負,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開建安文學之風。
……
劉備(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涿郡涿縣 人,西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後,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221年5月15日 ~223年6月10日 在位)、政治家,史家多稱其為先主。
劉備少年時拜盧植為師,而後參與鎮壓黃巾起義。
因為自身實力有限,劉備在東漢末年諸侯混戰的過程中創業屢遭失敗 ,先後依附公孫瓚、陶謙、曹操、袁紹、劉表等多個諸侯。
但因其始終堅持以德服人的行為準則,受到了四方名士的尊敬,陶謙、劉表表態放棄讓自己的兒子繼承基業,而是選擇將自己的領地徐州、荊州讓給劉備統領。
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劉備於赤壁之戰後,先後拿下荊州、益州,建立了蜀漢政權。
而後因為關羽被東吳所害,劉備不聽群臣勸阻,執意發動對吳國的戰爭,結果兵敗夷陵,最終於章武三年(223年)病逝於白帝城,終年六十三歲,諡號昭烈皇帝,安葬於惠陵。
……
孫堅(?-192年 ),字文台,吳郡富春人。
東漢末年將領、軍閥,孫吳政權的奠基者之一。
據傳為春秋時期軍事家孫武的後裔。
孫堅出自寒門豪族,年少為縣吏,以勇猛尚武顯名,被召署假尉。
熹平元年 (172年),為吳郡司馬,募集兵勇,參與平定會稽地區響應許昌的暴動。
後曆任鹽瀆、盱眙、下邳縣丞。
中平元年(184年),黃巾起義爆發,孫堅率淮、泗精兵至河南鎮壓,任佐軍司馬。
汝、潁黃巾軍退守宛城,孫堅領兵率先破城。
董卓專權後,孫堅兼並漢廷任命的荊州刺史王睿、南陽太守張諮兩支勢力,依附袁術。
初平二年(191年),孫堅於洛陽城外擊潰董卓,攻克洛陽,驅逐呂布,修複為董卓所破之東漢陵墓,掃除漢宗廟,祠以太牢,並得漢帝所遺之傳國玉璽。
初平三年(192年 ),奉袁術命,率軍征荊州劉表,為劉表部將黃祖兵士射殺。
孫堅性情勇烈,武藝高強,亦有智謀,是東吳基業的開創者。
其在漢末亂局中以軍事活動起家,特別是在江淮地區的活動,為其家族子弟此後經略江東提供了一定的基礎。
孫策(175年—200年5月5日 ),字伯符,吳郡富春縣人,東漢末年割據群雄之一,孫吳政權的奠基者之一,破虜將軍孫堅長子,吳大帝孫權長兄。
孫堅參與平定黃巾起義、董卓之亂等軍事活動時,年少的孫策攜母遷居舒縣,與當地豪族名士周瑜等人以及士大夫階層,深得江淮地區的人心,頗有聲譽。
孫堅死後 ,孫策為繼承父親的誌向而暫時屈侍袁術,帶兵攻取廬江郡。
興平二年(195年),孫策征得袁術許可後,東渡長江,協助堂兄孫賁和舅舅吳景打敗揚州刺史劉繇及其部將樊能、於糜、張英 。
建安元年(196年 ),孫策擊敗會稽太守王朗和吳郡太守嚴白虎 。
建安二年(197年),袁術稱帝後,孫策公開與袁術決裂,得到朝廷的認可,授騎都尉、會稽太守,襲封烏程侯。
建安三年(198年),曹操以朝廷的名義表孫策為討逆將軍 ,冊封為吳侯。
建安四年(199年),孫策擊敗廬江太守劉勳和荊州牧劉表部將黃祖 。
建安五年(200年),在奪取豫章郡後統一江東地區 。
同年四月四日(5月5日 ),正當孫策準備發兵北上之際 ,為其所誅的吳郡太守許貢的門客所傷 ,不治身亡,年僅二十六歲 ,臨終前遺令其弟孫權繼位 。
……
關羽,本字長生,後改字雲長,早年因犯事逃離家鄉,流落至幽州涿郡。
中平元年(184年),黃巾起義爆發,劉備在涿縣組織起了一支義軍。
關羽、張飛都加入其中,隨劉備輾轉各地,參與撲滅黃巾軍的戰爭。
劉備擔任平原相時,任命關羽、張飛為別部司馬,分統部曲。
隨劉備出席活動時,關羽和張飛則侍立劉備左右,保護劉備周全。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派劉岱、王忠攻打劉備,卻被劉備擊敗,曹操於是親提大軍出征,劉備敗逃投奔袁紹,關羽戰敗被生擒,被帶到許都,曹操待以厚禮,任命為偏將軍。
後來,袁紹派大將郭圖、淳於瓊、顏良攻東郡太守劉延於白馬。
荀攸提出了聲東擊西、輕兵掩襲白馬的作戰方略。
曹操接受了荀攸的建議,親自率軍救援。
顏良大驚,倉促應戰,曹操命張遼與關羽為前鋒擊之。
關羽望見顏良的麾蓋,策馬衝鋒,刺死顏良於萬軍之中,又拔出佩刀斬得顏良的首級,然後返還。
袁軍將領無人能擋,白馬之圍被解,曹操上表請求漢獻帝封關羽為漢壽亭侯,不久,關羽就離開曹操,投奔在袁紹麾下的劉備。
……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廬江郡舒縣人,東漢末年軍事家、政治家、謀略家、東吳名將。
洛陽令周異之子,從祖周景、從父周忠,都官至太尉,位列三公。
周瑜身材高大,容貌俊美精音律,當時有“曲有誤周郎顧”之語。
周瑜出身廬江周氏,少與孫策交好, 興平二年(195年),助孫策於曲阿之戰中擊敗劉繇。
建安三年(198年)起,隨孫策平定江東。
建安五年(200年),孫策遇刺身亡 ,孫權繼任,周瑜將兵赴喪,以中護軍的身份與長史張昭共掌眾事。
建安七年(202年),曹操責權送質,周瑜諫阻納質 ,建議孫權占據江南,擁兵觀變 ,確立了“割據江東、獨立建國”的戰略方針。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軍兵臨江東,周瑜分析曹操兵行四患,力主抗曹 ,並親率吳軍,以火攻大敗曹軍於赤壁。
赤壁之戰是中國曆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之一,此役奠定了漢末“三分天下”的基礎。
建安十四年(209年),周瑜又率軍於南郡之戰中大破曹仁、徐晃聯軍,成功奪取軍事重鎮江陵,拜偏將軍領南郡太守。
建安十五年(210年),提出“取蜀,並張魯,聯馬超,再以襄陽為根據地蠶食曹操,北方可圖”的戰略,在整裝取蜀途中病逝於巴丘,年僅三十六歲。
周瑜文武兼備,有雄才大略,是東吳勢力取得軍事成功和割據地位的主要功臣之一。
……
郭嘉(170年—207年),字奉孝,潁川陽翟人,東漢末年曹操的重要謀士。
郭嘉少時即有大誌,長期閉門讀書,好結交英傑之士。
壯年拜官司徒府,後經荀彧推薦,任曹軍祭酒。
官渡之戰前,向曹操提出平定北方地區的戰略,堅定了曹操必勝的決心。
官渡戰勝後,諸將懼怕劉表偷襲,郭嘉斷定其隻能空談,不足為慮。
建安十二年(207年),為曹操北擊烏桓劃策,大獲全勝。
同年郭嘉病死於易州,享年三十八歲。
曹操對郭嘉的去世,非常痛惜,“追思嘉勳,實不可忘”,稱讚其在政治、軍事方麵的見識都超過同輩,是自己的“奇佐”。
建安三年(198年),曹操開始設置軍師祭酒,郭嘉擔任此職。
九月,討伐呂布 ,曹操多次打敗了呂布,呂布退守並堅守下邳。
當時士兵疲憊,曹操想要帶領軍隊迴撤,郭嘉說:“從前項羽七十多次戰鬥,沒有失敗,而一旦失勢,就身死國亡,這是因為隻顧勇猛而缺乏謀略。現在呂布每次戰鬥都失敗,銳氣消耗殆盡,內部失去依恃,但他的外援也沒有了。與項羽相比,呂布的威力不如他,處境困厄的程度超過他。趁他處境困頓的時候攻打他,一定能生擒呂布。”
於是曹操挖掘泗水和沂水來淹城 ,最後成功的抓獲了呂布。
當時劉備投降曹操,曹操以貴賓的禮節對待他,任他為豫州牧。
郭嘉對曹操說:“劉備有英雄的誌向和很高的威望,又很得人心。關羽、張飛等人願意效死相隨,為他獻身。我看劉備終不會甘居人下,他的雄心壯誌不可估量。古人有言:‘一日放走了敵人,成了幾世的禍患。’應該盡早除掉劉備。”
此時的曹操正尊奉天子以號令天下,正招納英雄以擴大大業的影響,沒有聽從郭嘉的話。
建安四年(199年),袁術北投袁紹,打算從下邳往北渡過泗水,曹操就派劉備和朱靈去截擊,正碰上袁術病死。
這時,恰好郭嘉、程昱不在身邊,待郭嘉與程昱迴來,得知此事後一起勸阻曹操:“放走劉備,會生變數了!”
在往東去之前,劉備已經秘密地和董承等策劃謀反。
此刻劉備已走,而且奪取下邳,殺了徐州刺史車胄,舉兵對抗曹操,曹操悔恨不聽郭嘉的話。
後來曹操赤壁兵敗,醉酒後大哭哀嚎,對眾將士說道:“如果奉孝還在,我絕對不可能走到今天這個地步!”
後世之人也經常用‘郭嘉不死,臥龍不出’這句話來讚揚郭嘉的謀略不輸於三國智囊天花板的諸葛亮。
……
王允(137年-192年7月4日 ),東漢末年大臣,字子師,太原祁縣人。
王允年少時習經傳,練騎射。
初為郡吏,捕殺為全縣巨害的宦官黨羽。
光和七年(184年),參與鎮壓黃巾起義軍,得宦官張讓與黃巾軍聯係的書信,張讓因此受責於漢靈帝,懷恨在心,兩次陷害王允下獄。
後王允得大將軍何進、太尉袁隗、司徒楊賜一再上書求免獲赦。
被赦後,改名換姓,隱於民間。
漢獻帝即位後,征拜為太仆,遷尚書令,兼代楊彪為司徒。
董卓專權,封王允為溫侯。
王允暗中結交董卓部將呂布,讓義女貂蟬用美人計挑撥呂布和董卓關係,隨後巧施連環計誅殺董卓。
後欲解散董卓的涼州兵舊部,致使董卓舊部人人自危,董卓部將李傕、郭汜乃合謀為亂,攻進長安,王允被殺。
董卓和王允短期內相繼垮台,不僅重創了涼州軍閥,而且其波及範圍遠不止關中,甚至給文士集團造成了深遠的影響。
……
袁紹(?-202年6月28日 ),字本初,汝南郡汝陽縣人 ,東漢末年軍閥首領,漢末群雄之一。
袁紹出身汝南袁氏,少時折節下士,知名於當世。
中平六年(189年),漢靈帝駕崩,大將軍何進任命袁紹為司隸校尉。
二人合謀誅殺宦官,後何進事泄被殺,袁紹率軍盡誅宦官。
董卓專權,袁紹與其政見不同,逃奔冀州。
初平元年(190年),與關東州郡牧守聯合起兵以討董卓,袁紹被推為盟主,自號車騎將軍,聲勢頗大。
董卓畏懼,挾漢獻帝西入關中,不久被殺。
後關東軍內部開始互相兼並,袁紹奪取冀州牧韓馥的地盤,自領冀州牧,此後又奪得青州、並州。
初平四年(193年),袁紹平定黑山軍。
建安四年(199年),袁紹又消滅幽州軍閥公孫瓚。
至此,袁紹已跨據黃河下遊的四州之地,領眾數十萬,成為當時最強大的割據勢力。
同年,袁紹準備向曹操發起進攻,直搗許都,劫奪漢帝。
但在官渡之戰中為曹操大敗。
建安七年(202年),袁紹在憂憤中病逝。
不久後,袁氏兄弟相繼兵敗身死,河北盡並於曹操。
……
曹操(155年 -220年3月15日 ),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 ,一說本姓夏侯 ,沛國譙縣人 。
古代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 ,東漢末年的權臣,亦是曹魏政權的奠基者,太尉曹嵩之子 。
曹操少年間任俠放蕩,到二十歲時舉孝廉為郎,授洛陽北部尉。
後任騎都尉,參與鎮壓黃巾軍,調濟南相。
董卓擅政時,散盡家財,起兵討董卓。
初平三年(192年),據兗州,分化誘降黃巾軍三十餘萬,選取其中精銳組建青州軍。
建安元年(196年),迎漢獻帝至許縣,從此用獻帝名義發號施令,總攬朝政。
在此前後相繼擊敗袁術、陶謙、呂布等勢力。
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之戰中大敗割據河北的袁紹,隨後削平袁尚、袁譚,北擊烏桓,統一北方。
建安十三年(208年)進位丞相。
同年率軍南征,收服荊州,但在赤壁之戰中敗於孫劉聯軍。
建安二十年(215年),取漢中,次年(216年)自魏公進爵魏王。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病死於洛陽,享年六十六歲 。
曹魏建立後,被追尊為太祖,諡號武皇帝 ,葬於高陵。
曹操用人唯才,抑製豪強,加強集權;在北方屯田,興修水利。
他的諸種舉措使統治地區的社會經濟得到一定的恢複和發展。
對於曹操的功業及其為人,後世評論之多,分歧之大,可謂世所罕見 。
此外,他知兵法,工書法,擅詩歌,其詩多抒發政治抱負,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開建安文學之風。
……
劉備(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涿郡涿縣 人,西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後,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221年5月15日 ~223年6月10日 在位)、政治家,史家多稱其為先主。
劉備少年時拜盧植為師,而後參與鎮壓黃巾起義。
因為自身實力有限,劉備在東漢末年諸侯混戰的過程中創業屢遭失敗 ,先後依附公孫瓚、陶謙、曹操、袁紹、劉表等多個諸侯。
但因其始終堅持以德服人的行為準則,受到了四方名士的尊敬,陶謙、劉表表態放棄讓自己的兒子繼承基業,而是選擇將自己的領地徐州、荊州讓給劉備統領。
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劉備於赤壁之戰後,先後拿下荊州、益州,建立了蜀漢政權。
而後因為關羽被東吳所害,劉備不聽群臣勸阻,執意發動對吳國的戰爭,結果兵敗夷陵,最終於章武三年(223年)病逝於白帝城,終年六十三歲,諡號昭烈皇帝,安葬於惠陵。
……
孫堅(?-192年 ),字文台,吳郡富春人。
東漢末年將領、軍閥,孫吳政權的奠基者之一。
據傳為春秋時期軍事家孫武的後裔。
孫堅出自寒門豪族,年少為縣吏,以勇猛尚武顯名,被召署假尉。
熹平元年 (172年),為吳郡司馬,募集兵勇,參與平定會稽地區響應許昌的暴動。
後曆任鹽瀆、盱眙、下邳縣丞。
中平元年(184年),黃巾起義爆發,孫堅率淮、泗精兵至河南鎮壓,任佐軍司馬。
汝、潁黃巾軍退守宛城,孫堅領兵率先破城。
董卓專權後,孫堅兼並漢廷任命的荊州刺史王睿、南陽太守張諮兩支勢力,依附袁術。
初平二年(191年),孫堅於洛陽城外擊潰董卓,攻克洛陽,驅逐呂布,修複為董卓所破之東漢陵墓,掃除漢宗廟,祠以太牢,並得漢帝所遺之傳國玉璽。
初平三年(192年 ),奉袁術命,率軍征荊州劉表,為劉表部將黃祖兵士射殺。
孫堅性情勇烈,武藝高強,亦有智謀,是東吳基業的開創者。
其在漢末亂局中以軍事活動起家,特別是在江淮地區的活動,為其家族子弟此後經略江東提供了一定的基礎。
孫策(175年—200年5月5日 ),字伯符,吳郡富春縣人,東漢末年割據群雄之一,孫吳政權的奠基者之一,破虜將軍孫堅長子,吳大帝孫權長兄。
孫堅參與平定黃巾起義、董卓之亂等軍事活動時,年少的孫策攜母遷居舒縣,與當地豪族名士周瑜等人以及士大夫階層,深得江淮地區的人心,頗有聲譽。
孫堅死後 ,孫策為繼承父親的誌向而暫時屈侍袁術,帶兵攻取廬江郡。
興平二年(195年),孫策征得袁術許可後,東渡長江,協助堂兄孫賁和舅舅吳景打敗揚州刺史劉繇及其部將樊能、於糜、張英 。
建安元年(196年 ),孫策擊敗會稽太守王朗和吳郡太守嚴白虎 。
建安二年(197年),袁術稱帝後,孫策公開與袁術決裂,得到朝廷的認可,授騎都尉、會稽太守,襲封烏程侯。
建安三年(198年),曹操以朝廷的名義表孫策為討逆將軍 ,冊封為吳侯。
建安四年(199年),孫策擊敗廬江太守劉勳和荊州牧劉表部將黃祖 。
建安五年(200年),在奪取豫章郡後統一江東地區 。
同年四月四日(5月5日 ),正當孫策準備發兵北上之際 ,為其所誅的吳郡太守許貢的門客所傷 ,不治身亡,年僅二十六歲 ,臨終前遺令其弟孫權繼位 。
……
關羽,本字長生,後改字雲長,早年因犯事逃離家鄉,流落至幽州涿郡。
中平元年(184年),黃巾起義爆發,劉備在涿縣組織起了一支義軍。
關羽、張飛都加入其中,隨劉備輾轉各地,參與撲滅黃巾軍的戰爭。
劉備擔任平原相時,任命關羽、張飛為別部司馬,分統部曲。
隨劉備出席活動時,關羽和張飛則侍立劉備左右,保護劉備周全。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派劉岱、王忠攻打劉備,卻被劉備擊敗,曹操於是親提大軍出征,劉備敗逃投奔袁紹,關羽戰敗被生擒,被帶到許都,曹操待以厚禮,任命為偏將軍。
後來,袁紹派大將郭圖、淳於瓊、顏良攻東郡太守劉延於白馬。
荀攸提出了聲東擊西、輕兵掩襲白馬的作戰方略。
曹操接受了荀攸的建議,親自率軍救援。
顏良大驚,倉促應戰,曹操命張遼與關羽為前鋒擊之。
關羽望見顏良的麾蓋,策馬衝鋒,刺死顏良於萬軍之中,又拔出佩刀斬得顏良的首級,然後返還。
袁軍將領無人能擋,白馬之圍被解,曹操上表請求漢獻帝封關羽為漢壽亭侯,不久,關羽就離開曹操,投奔在袁紹麾下的劉備。
……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廬江郡舒縣人,東漢末年軍事家、政治家、謀略家、東吳名將。
洛陽令周異之子,從祖周景、從父周忠,都官至太尉,位列三公。
周瑜身材高大,容貌俊美精音律,當時有“曲有誤周郎顧”之語。
周瑜出身廬江周氏,少與孫策交好, 興平二年(195年),助孫策於曲阿之戰中擊敗劉繇。
建安三年(198年)起,隨孫策平定江東。
建安五年(200年),孫策遇刺身亡 ,孫權繼任,周瑜將兵赴喪,以中護軍的身份與長史張昭共掌眾事。
建安七年(202年),曹操責權送質,周瑜諫阻納質 ,建議孫權占據江南,擁兵觀變 ,確立了“割據江東、獨立建國”的戰略方針。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軍兵臨江東,周瑜分析曹操兵行四患,力主抗曹 ,並親率吳軍,以火攻大敗曹軍於赤壁。
赤壁之戰是中國曆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之一,此役奠定了漢末“三分天下”的基礎。
建安十四年(209年),周瑜又率軍於南郡之戰中大破曹仁、徐晃聯軍,成功奪取軍事重鎮江陵,拜偏將軍領南郡太守。
建安十五年(210年),提出“取蜀,並張魯,聯馬超,再以襄陽為根據地蠶食曹操,北方可圖”的戰略,在整裝取蜀途中病逝於巴丘,年僅三十六歲。
周瑜文武兼備,有雄才大略,是東吳勢力取得軍事成功和割據地位的主要功臣之一。
……
郭嘉(170年—207年),字奉孝,潁川陽翟人,東漢末年曹操的重要謀士。
郭嘉少時即有大誌,長期閉門讀書,好結交英傑之士。
壯年拜官司徒府,後經荀彧推薦,任曹軍祭酒。
官渡之戰前,向曹操提出平定北方地區的戰略,堅定了曹操必勝的決心。
官渡戰勝後,諸將懼怕劉表偷襲,郭嘉斷定其隻能空談,不足為慮。
建安十二年(207年),為曹操北擊烏桓劃策,大獲全勝。
同年郭嘉病死於易州,享年三十八歲。
曹操對郭嘉的去世,非常痛惜,“追思嘉勳,實不可忘”,稱讚其在政治、軍事方麵的見識都超過同輩,是自己的“奇佐”。
建安三年(198年),曹操開始設置軍師祭酒,郭嘉擔任此職。
九月,討伐呂布 ,曹操多次打敗了呂布,呂布退守並堅守下邳。
當時士兵疲憊,曹操想要帶領軍隊迴撤,郭嘉說:“從前項羽七十多次戰鬥,沒有失敗,而一旦失勢,就身死國亡,這是因為隻顧勇猛而缺乏謀略。現在呂布每次戰鬥都失敗,銳氣消耗殆盡,內部失去依恃,但他的外援也沒有了。與項羽相比,呂布的威力不如他,處境困厄的程度超過他。趁他處境困頓的時候攻打他,一定能生擒呂布。”
於是曹操挖掘泗水和沂水來淹城 ,最後成功的抓獲了呂布。
當時劉備投降曹操,曹操以貴賓的禮節對待他,任他為豫州牧。
郭嘉對曹操說:“劉備有英雄的誌向和很高的威望,又很得人心。關羽、張飛等人願意效死相隨,為他獻身。我看劉備終不會甘居人下,他的雄心壯誌不可估量。古人有言:‘一日放走了敵人,成了幾世的禍患。’應該盡早除掉劉備。”
此時的曹操正尊奉天子以號令天下,正招納英雄以擴大大業的影響,沒有聽從郭嘉的話。
建安四年(199年),袁術北投袁紹,打算從下邳往北渡過泗水,曹操就派劉備和朱靈去截擊,正碰上袁術病死。
這時,恰好郭嘉、程昱不在身邊,待郭嘉與程昱迴來,得知此事後一起勸阻曹操:“放走劉備,會生變數了!”
在往東去之前,劉備已經秘密地和董承等策劃謀反。
此刻劉備已走,而且奪取下邳,殺了徐州刺史車胄,舉兵對抗曹操,曹操悔恨不聽郭嘉的話。
後來曹操赤壁兵敗,醉酒後大哭哀嚎,對眾將士說道:“如果奉孝還在,我絕對不可能走到今天這個地步!”
後世之人也經常用‘郭嘉不死,臥龍不出’這句話來讚揚郭嘉的謀略不輸於三國智囊天花板的諸葛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