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張居正:你小子好狠啊!
我刷視頻通古代,古人都亞麻呆了 作者:邁克爾傑克驢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當朱翊鈞身居深宮,對諸事皆不聞不問時,內廷和外廷之間的紛爭愈演愈烈。
與此同時,遼東的後金迅速崛起,頻繁出兵南侵,向明軍發起攻擊,遼東戰爭爆發。
萬曆四十四年(1616 年)正月初一,後金政權正式建國,成為明朝的一大威脅。
自此,明朝在遼東的局勢日益惡化。
尤其是在東征援朝戰爭和礦稅使高淮擾亂遼東之後,遼東邊境空虛,軍民生活困苦,物資供應艱難,再加上明神宗用人不當,明軍屢戰屢敗。
萬曆四十七年(1619 年)三月的薩爾滸之戰中,明軍四路大軍,有三路全軍覆沒,損失九萬兵力,敗局已定。
遼東戰爭每年需要耗費約四百餘萬兩銀子,為了支付這筆巨額軍費,朱翊鈞自萬曆四十六年九月起,先後三次下令在全國範圍內加征田賦,這一舉措被稱為“遼餉”。
明末的三餉(遼餉、剿餉、練餉)加派自此開始。
然而,加派不僅於事無補,反而引發了全國人民的強烈不滿,他們紛紛投身於反對明朝的浪潮中。
朱翊鈞也因此情緒低落,憂心忡忡。
萬曆四十八年(1620 年)三月,朱翊鈞因長期沉溺於酒色,加之遼東戰敗和國事困擾,終於一病不起。
七月二十一日,神宗在弘德殿駕崩,享年五十八歲。
二十二日舉行喪禮,二十三日頒布遺詔,命皇太子朱常洛繼位。
九月初十日,尊神宗為神宗範天合道哲肅敦簡光文章武安仁止孝顯皇帝,廟號神宗,十月初三日,神宗被安葬於定陵。
隆慶六年(1572 年),朱翊鈞即位,關於早朝這一儀式有了折中的變通之法。
大學士張居正奉旨安排,每旬逢三、六、九日早朝,餘日免朝,以便年輕的皇帝有更多時間研讀聖賢經典。
此規定已執行近十五年,而後,奉旨免朝的日子愈發增多。
與此同時,其他禮儀,如各類祭掃,皇帝也常不能躬親,而遣官代祭。
事實上,神宗的早朝,即便依規舉行,也較前代簡省許多。
先是早朝地點鮮少在正殿,且通常情況下,早朝官員都集結於宣治門,而非經午門,所有駿馬馴象的儀仗也盡皆減免。
其次,禦前陳奏也漸成形式,因所有陳奏內容均已書麵上呈,僅有需全體官員知悉之事,才會在早朝時宣誦。
自萬曆九年(1581 年)至萬曆十年(1582 年),張居正未曾請假,始終堅持辦公。
次年二月,張居正舊疾複發,雖經名醫診治,然其自知“精力已竭”,“不過行屍走肉罷了”!萬曆十年(1582 年)六月二十日,張居正病逝。
朱翊鈞為之輟朝一日,賜予張居正無上殊榮:諡文忠,贈上柱國銜,蔭一子為尚寶司丞,賞喪銀五百兩。
然而,兩年之後的萬曆十二年(1584年)八月,朱翊鈞在都察院參劾張居正的奏疏中批示道:“張居正誣蔑親藩,侵奪王墳府第,管製言官,蒙蔽我聰明。專權亂政,欺騙主上忘恩負義,謀劃國家不忠。本會斷棺戮屍,念效勞有年,姑且免去全部法追論。”
此時張居正一家已經被抄家,張府的人口中,一些老弱婦孺因來不及退出而被困於張府,餓死十餘口。
張居正八十歲的老母親,還是在首輔大學士申時行的請求下,才得以留下一所空宅和十頃田地。
估計張居正恐怕萬萬想不到,他在死後竟然會遭到自己一手扶持的神宗如此無情的懲處。
朱翊鈞這種一百八十度的態度大轉變,既是他長久處於張居正約束下的發泄,同樣也是他樹立自己權威的開始,推倒張居正,他的皇帝權威才能樹立起來。
從萬曆二十年(1592 年)至二十七年(1599 年),朝鮮遭受日本侵略,王京淪陷,八道已失七道,僅剩靠近明朝邊境的義州一帶尚存。
朝鮮告急,懇請明朝出兵援助,“求援使者,於道上絡繹不絕”。
朱翊鈞深知唇亡齒寒之理,遂決定派兵赴朝,援朝抗倭。此戰爭斷續綿延,曆經七年有餘。
最終,因豐臣秀吉去世,日本將侵朝日軍撤出朝鮮,明軍獲勝而歸。
萬曆十七年(1589 年),播州宣慰司使楊應龍發動叛亂,朱翊鈞遣兵平叛。
這場戰爭斷斷續續,直至萬曆二十八年(1600 年),最終以明軍八路進兵,四月大捷,平定楊應龍之亂告終。
萬曆四十六年(1618 年)四月十三日,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發布“七大恨”,舉兵反明,建立後金政權。
女真攻克撫順,震驚朝野。
萬曆四十七年(1619 年),遼東經略楊鎬四路進攻努爾哈赤,於薩爾滸之戰大敗,四萬餘人戰死,開原、鐵嶺淪陷,京城燕京震動。
朱翊鈞任用熊廷弼鎮守遼東,屯兵築城,方才稍微穩定了東北局勢。
清丈田畝,又稱“清丈田糧”,旨在糾治田製混亂之弊。
此乃繼朱元璋之後的又一次全國性土地清丈。
朱元璋時期的那次大清丈,與“賦役黃冊”相配套,編造了“魚鱗圖冊”,為明代田賦征收奠定了基本框架。
然而,至明中葉以後,“魚鱗圖冊”已麵目全非,賦役征派日益不均,國家賦稅收入日減,“私室日富,公室日貧,國匱民窮”,田畝清丈勢在必行。
與明代其他重要經濟改革相同,此次清丈亦首先自東南沿海地區發起。
萬曆六年(1578 年)十一月,朱翊鈞下令在福建試點。
其核心問題在於改變有田者不納稅糧、無田者苦於賠納的怪象,使田畝與稅糧掛鉤。
由於朱翊鈞態度堅決,張居正指導有方,堅決排除阻力,試點工作進展順利。
萬曆八年(1580 年)九月,福建清丈田糧工作完成後。
神宗與張居正順時而動,乘勝追擊,即刻下令全國清丈。
戶部奉旨就清丈範圍、職責、政策、方法、費用、期限等製定八項規定,同年十一月下發各地。
至萬曆十年(1582 年)十二月,各省均按三年之期基本完成,總計新增一百四十餘萬頃。
部分地區還重新編造了“魚鱗圖冊”。
此乃明代田製與賦製的又一次綜合整治,成效顯著。
然其不足之處在於,部分地區為“求畝多”,不實事求是,采用小弓丈量,導致新的“虛額”出現,加重了小民負擔。
自張居正死後,朱翊鈞開始通過向各地征收礦稅銀的方式,增加內庫的內帑。
在此以前,內庫主要收入為金花銀,即依靠南直隸地區的田賦。
不過內庫所有收支最終仍由戶部負責,並對皇帝的使用進行嚴格的幹預和管理。
礦稅銀除補貼內帑用於宮廷膳食以外,更多則用於國家開支,尤其是邊鎮用錢。
如萬曆二十年(1592年)十一月初四日,甘肅巡撫田樂上疏,因河西地區邊疆用兵需數十萬錢糧,請撥內帑,朱翊鈞批複同意。
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十二月十二日,戶部因京師庫銀減少,邊餉告急,請神宗撥內帑,朱翊鈞雖然責怪戶部未提前做好庫銀儲備,並且不要因為有內帑而有恃無恐,但仍迅速撥發內府庫銀救急。
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四月,戶部更是因北部邊疆兵餉告急,請撥內帑百萬兩,朱翊鈞最顧及邊情,所以同意照數撥用。
另外,含礦稅銀的內帑也用於國家救災,如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三月初九日,因河南饑荒,撥內帑三萬三千兩用於賑災。
然而,礦監稅使的存在卻引發了當地社會的動蕩和衝突。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事例,便是“高淮亂遼”和“楊榮亂滇”。
正因如此,礦稅政策遭到了許多人的反對。
萬曆三十年(1602 年)二月,神宗患病,召見輔臣沈一貫等人,下令廢除礦稅。
東南百姓聞此消息,歡唿雀躍。
但不久之後,神宗便反悔了,收迴成命。
此後,多名官員諫言廢除礦稅,神宗均未采納。
萬曆四十六年(1618 年),遼東戰爭爆發,明朝的庫府已是空虛無銀,難以應對。
當時大臣合議,安排遼東的防務需軍費百萬,但因資金難以籌措,朱翊鈞隻準許撥給十萬,且要延遲發放。
明廷多方籌措軍餉,以滿足戰爭所需。
五個月後,明廷決議除貴州外全國每畝加征田賦三厘五毫,後又加征三厘五毫。
萬曆四十八年(1620 年)再次增加二厘。
連續三年先後三次增賦,合計九厘,共得銀五百二十萬兩。
此項加派成為固定賦稅,被稱為“遼餉”。
學校乃是培養士子的基地,關係到人才的培養。
為了培育新的人才,萬曆二年(1574 年),神宗下令吏部嚴格選用提學官。
萬曆年間,西方傳教士如潮水般湧入華夏大地,傳播基督教,中西文化如幹柴烈火般迅速交融。
萬曆二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1601 年 1 月 25 日),利瑪竇覲見了朱翊鈞。
他向朱翊鈞進呈了自鳴鍾、聖經、《萬國圖誌》、大西洋琴等寶物,贏得了朱翊鈞的信任。
利瑪竇還將封麵燙金、裝訂精美的地圖集《地球大觀》送給朱翊鈞,告訴他,從這本地圖集上,可以看到他從西方來到中國的艱辛旅程。
同年,朱翊鈞下詔允許利瑪竇等人長居北京。
此後,利瑪竇在北京憑借著豐富的東西方學識,結交了眾多中國的士大夫。
他常常與賓客談論天主、靈魂等話題。同時,他還編撰了新書,包括用中文寫成的《二十五言》等,贏得了不少中國知識分子的尊重。
在這些人當中,最著名的當屬主持西書七千部翻譯運動的進士出身的翰林徐光啟,他的影響最為深遠。
……
萬曆帝算是大明朝除了朱棣以外最具有爭議話題的皇帝了,因為萬曆帝在位的前十年出現過萬曆中興,是大明朝前所未有的空前盛況。
然而萬曆帝中後期的情況卻急轉直下,致使大明朝迅速的進入了衰敗之中,尤其是薩爾滸之戰的出現!
此戰役是明清戰爭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是明清興亡史上一次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戰爭,是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
此刻的天幕上也一下子變的熱鬧了起來。
首先被彈幕刷屏的就是那句:明之亡,實亡於神宗!
緊接著又是大量嘲諷和感歎之類的彈幕。
彈幕:
萬曆死後還有臉去見老朱麽?我估計朱元璋肯定氣的直接把他給砍了!
用不著等到萬曆帝去見老朱,估計朱祁鎮去見老朱的時候,都直接把老朱氣的重新投胎了!
兄弟,你分析的這個絕啊!
這家夥也算是個廢物吧?
張居正:說了你又不聽~~,聽了又不懂,懂了又不做,做了又做錯,錯了又不認,認了又不改,改了又不服,不服你也不說,那叫我怎麽辦?
萬曆帝:當然是打開棺材鞭屍啊!你以為我傻麽?我肯定等你死後再動手!
張居正:服了你個老六!老子活著的時候你裝廢物!老子死了之後你到處蹦躂!早知道老子當初就應該取而代之!
哎,如果老張真的取而代之,估計後麵就沒有滿清什麽事情了!
不可能!大明傳承那麽多代了,老百姓的思想早已經根深蒂固,老張就算是有膽量取而代之,也沒有這個能力啊!
兄弟你錯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啊!你看萬曆後期爆發了多少的起義!
如果沒有張居正,就肯定沒有萬曆中興!萬曆咋就不知好歹呢?
主要是張居正太強勢了,把萬曆給搞自閉了,一輩子都沒有出過皇宮,唯一出去的一次好像還是去看自己的陵墓。
呃,你說的我咋這麽瘮得慌啊?
這有啥稀奇的?古代皇帝都是在自己活著的時候開始建造陵墓,如果等到死了再建造,那豈不是都要放臭了?
要不然埃及怎麽會有木乃伊?為什麽要弄那麽多的香料?人家就是為了防臭!
看來還是老祖宗更聰明,從秦始皇那時候就知道要打好提前量!
兄弟們,怎麽就沒有人提一提朱厚熜?這嘉靖帝一輩子都在修仙,按道理來說,他可沒有萬曆帝有本事啊!為啥都說大明實亡於萬曆?
兄弟,人家嘉靖帝可是能修仙的人啊!人家可不傻!
你的意思是說,萬曆帝又傻又無能還不如阿鬥?
呃,他肯定是比阿鬥稍微強一些的,隻是他的能力確實不如嘉靖。
沒錯,嘉靖帝從小和文官們爭鬥,早就鍛煉成了人精,你以為他是在修仙,實際上他是在扮豬吃老虎啊!
……
與此同時,遼東的後金迅速崛起,頻繁出兵南侵,向明軍發起攻擊,遼東戰爭爆發。
萬曆四十四年(1616 年)正月初一,後金政權正式建國,成為明朝的一大威脅。
自此,明朝在遼東的局勢日益惡化。
尤其是在東征援朝戰爭和礦稅使高淮擾亂遼東之後,遼東邊境空虛,軍民生活困苦,物資供應艱難,再加上明神宗用人不當,明軍屢戰屢敗。
萬曆四十七年(1619 年)三月的薩爾滸之戰中,明軍四路大軍,有三路全軍覆沒,損失九萬兵力,敗局已定。
遼東戰爭每年需要耗費約四百餘萬兩銀子,為了支付這筆巨額軍費,朱翊鈞自萬曆四十六年九月起,先後三次下令在全國範圍內加征田賦,這一舉措被稱為“遼餉”。
明末的三餉(遼餉、剿餉、練餉)加派自此開始。
然而,加派不僅於事無補,反而引發了全國人民的強烈不滿,他們紛紛投身於反對明朝的浪潮中。
朱翊鈞也因此情緒低落,憂心忡忡。
萬曆四十八年(1620 年)三月,朱翊鈞因長期沉溺於酒色,加之遼東戰敗和國事困擾,終於一病不起。
七月二十一日,神宗在弘德殿駕崩,享年五十八歲。
二十二日舉行喪禮,二十三日頒布遺詔,命皇太子朱常洛繼位。
九月初十日,尊神宗為神宗範天合道哲肅敦簡光文章武安仁止孝顯皇帝,廟號神宗,十月初三日,神宗被安葬於定陵。
隆慶六年(1572 年),朱翊鈞即位,關於早朝這一儀式有了折中的變通之法。
大學士張居正奉旨安排,每旬逢三、六、九日早朝,餘日免朝,以便年輕的皇帝有更多時間研讀聖賢經典。
此規定已執行近十五年,而後,奉旨免朝的日子愈發增多。
與此同時,其他禮儀,如各類祭掃,皇帝也常不能躬親,而遣官代祭。
事實上,神宗的早朝,即便依規舉行,也較前代簡省許多。
先是早朝地點鮮少在正殿,且通常情況下,早朝官員都集結於宣治門,而非經午門,所有駿馬馴象的儀仗也盡皆減免。
其次,禦前陳奏也漸成形式,因所有陳奏內容均已書麵上呈,僅有需全體官員知悉之事,才會在早朝時宣誦。
自萬曆九年(1581 年)至萬曆十年(1582 年),張居正未曾請假,始終堅持辦公。
次年二月,張居正舊疾複發,雖經名醫診治,然其自知“精力已竭”,“不過行屍走肉罷了”!萬曆十年(1582 年)六月二十日,張居正病逝。
朱翊鈞為之輟朝一日,賜予張居正無上殊榮:諡文忠,贈上柱國銜,蔭一子為尚寶司丞,賞喪銀五百兩。
然而,兩年之後的萬曆十二年(1584年)八月,朱翊鈞在都察院參劾張居正的奏疏中批示道:“張居正誣蔑親藩,侵奪王墳府第,管製言官,蒙蔽我聰明。專權亂政,欺騙主上忘恩負義,謀劃國家不忠。本會斷棺戮屍,念效勞有年,姑且免去全部法追論。”
此時張居正一家已經被抄家,張府的人口中,一些老弱婦孺因來不及退出而被困於張府,餓死十餘口。
張居正八十歲的老母親,還是在首輔大學士申時行的請求下,才得以留下一所空宅和十頃田地。
估計張居正恐怕萬萬想不到,他在死後竟然會遭到自己一手扶持的神宗如此無情的懲處。
朱翊鈞這種一百八十度的態度大轉變,既是他長久處於張居正約束下的發泄,同樣也是他樹立自己權威的開始,推倒張居正,他的皇帝權威才能樹立起來。
從萬曆二十年(1592 年)至二十七年(1599 年),朝鮮遭受日本侵略,王京淪陷,八道已失七道,僅剩靠近明朝邊境的義州一帶尚存。
朝鮮告急,懇請明朝出兵援助,“求援使者,於道上絡繹不絕”。
朱翊鈞深知唇亡齒寒之理,遂決定派兵赴朝,援朝抗倭。此戰爭斷續綿延,曆經七年有餘。
最終,因豐臣秀吉去世,日本將侵朝日軍撤出朝鮮,明軍獲勝而歸。
萬曆十七年(1589 年),播州宣慰司使楊應龍發動叛亂,朱翊鈞遣兵平叛。
這場戰爭斷斷續續,直至萬曆二十八年(1600 年),最終以明軍八路進兵,四月大捷,平定楊應龍之亂告終。
萬曆四十六年(1618 年)四月十三日,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發布“七大恨”,舉兵反明,建立後金政權。
女真攻克撫順,震驚朝野。
萬曆四十七年(1619 年),遼東經略楊鎬四路進攻努爾哈赤,於薩爾滸之戰大敗,四萬餘人戰死,開原、鐵嶺淪陷,京城燕京震動。
朱翊鈞任用熊廷弼鎮守遼東,屯兵築城,方才稍微穩定了東北局勢。
清丈田畝,又稱“清丈田糧”,旨在糾治田製混亂之弊。
此乃繼朱元璋之後的又一次全國性土地清丈。
朱元璋時期的那次大清丈,與“賦役黃冊”相配套,編造了“魚鱗圖冊”,為明代田賦征收奠定了基本框架。
然而,至明中葉以後,“魚鱗圖冊”已麵目全非,賦役征派日益不均,國家賦稅收入日減,“私室日富,公室日貧,國匱民窮”,田畝清丈勢在必行。
與明代其他重要經濟改革相同,此次清丈亦首先自東南沿海地區發起。
萬曆六年(1578 年)十一月,朱翊鈞下令在福建試點。
其核心問題在於改變有田者不納稅糧、無田者苦於賠納的怪象,使田畝與稅糧掛鉤。
由於朱翊鈞態度堅決,張居正指導有方,堅決排除阻力,試點工作進展順利。
萬曆八年(1580 年)九月,福建清丈田糧工作完成後。
神宗與張居正順時而動,乘勝追擊,即刻下令全國清丈。
戶部奉旨就清丈範圍、職責、政策、方法、費用、期限等製定八項規定,同年十一月下發各地。
至萬曆十年(1582 年)十二月,各省均按三年之期基本完成,總計新增一百四十餘萬頃。
部分地區還重新編造了“魚鱗圖冊”。
此乃明代田製與賦製的又一次綜合整治,成效顯著。
然其不足之處在於,部分地區為“求畝多”,不實事求是,采用小弓丈量,導致新的“虛額”出現,加重了小民負擔。
自張居正死後,朱翊鈞開始通過向各地征收礦稅銀的方式,增加內庫的內帑。
在此以前,內庫主要收入為金花銀,即依靠南直隸地區的田賦。
不過內庫所有收支最終仍由戶部負責,並對皇帝的使用進行嚴格的幹預和管理。
礦稅銀除補貼內帑用於宮廷膳食以外,更多則用於國家開支,尤其是邊鎮用錢。
如萬曆二十年(1592年)十一月初四日,甘肅巡撫田樂上疏,因河西地區邊疆用兵需數十萬錢糧,請撥內帑,朱翊鈞批複同意。
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十二月十二日,戶部因京師庫銀減少,邊餉告急,請神宗撥內帑,朱翊鈞雖然責怪戶部未提前做好庫銀儲備,並且不要因為有內帑而有恃無恐,但仍迅速撥發內府庫銀救急。
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四月,戶部更是因北部邊疆兵餉告急,請撥內帑百萬兩,朱翊鈞最顧及邊情,所以同意照數撥用。
另外,含礦稅銀的內帑也用於國家救災,如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三月初九日,因河南饑荒,撥內帑三萬三千兩用於賑災。
然而,礦監稅使的存在卻引發了當地社會的動蕩和衝突。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事例,便是“高淮亂遼”和“楊榮亂滇”。
正因如此,礦稅政策遭到了許多人的反對。
萬曆三十年(1602 年)二月,神宗患病,召見輔臣沈一貫等人,下令廢除礦稅。
東南百姓聞此消息,歡唿雀躍。
但不久之後,神宗便反悔了,收迴成命。
此後,多名官員諫言廢除礦稅,神宗均未采納。
萬曆四十六年(1618 年),遼東戰爭爆發,明朝的庫府已是空虛無銀,難以應對。
當時大臣合議,安排遼東的防務需軍費百萬,但因資金難以籌措,朱翊鈞隻準許撥給十萬,且要延遲發放。
明廷多方籌措軍餉,以滿足戰爭所需。
五個月後,明廷決議除貴州外全國每畝加征田賦三厘五毫,後又加征三厘五毫。
萬曆四十八年(1620 年)再次增加二厘。
連續三年先後三次增賦,合計九厘,共得銀五百二十萬兩。
此項加派成為固定賦稅,被稱為“遼餉”。
學校乃是培養士子的基地,關係到人才的培養。
為了培育新的人才,萬曆二年(1574 年),神宗下令吏部嚴格選用提學官。
萬曆年間,西方傳教士如潮水般湧入華夏大地,傳播基督教,中西文化如幹柴烈火般迅速交融。
萬曆二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1601 年 1 月 25 日),利瑪竇覲見了朱翊鈞。
他向朱翊鈞進呈了自鳴鍾、聖經、《萬國圖誌》、大西洋琴等寶物,贏得了朱翊鈞的信任。
利瑪竇還將封麵燙金、裝訂精美的地圖集《地球大觀》送給朱翊鈞,告訴他,從這本地圖集上,可以看到他從西方來到中國的艱辛旅程。
同年,朱翊鈞下詔允許利瑪竇等人長居北京。
此後,利瑪竇在北京憑借著豐富的東西方學識,結交了眾多中國的士大夫。
他常常與賓客談論天主、靈魂等話題。同時,他還編撰了新書,包括用中文寫成的《二十五言》等,贏得了不少中國知識分子的尊重。
在這些人當中,最著名的當屬主持西書七千部翻譯運動的進士出身的翰林徐光啟,他的影響最為深遠。
……
萬曆帝算是大明朝除了朱棣以外最具有爭議話題的皇帝了,因為萬曆帝在位的前十年出現過萬曆中興,是大明朝前所未有的空前盛況。
然而萬曆帝中後期的情況卻急轉直下,致使大明朝迅速的進入了衰敗之中,尤其是薩爾滸之戰的出現!
此戰役是明清戰爭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是明清興亡史上一次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戰爭,是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
此刻的天幕上也一下子變的熱鬧了起來。
首先被彈幕刷屏的就是那句:明之亡,實亡於神宗!
緊接著又是大量嘲諷和感歎之類的彈幕。
彈幕:
萬曆死後還有臉去見老朱麽?我估計朱元璋肯定氣的直接把他給砍了!
用不著等到萬曆帝去見老朱,估計朱祁鎮去見老朱的時候,都直接把老朱氣的重新投胎了!
兄弟,你分析的這個絕啊!
這家夥也算是個廢物吧?
張居正:說了你又不聽~~,聽了又不懂,懂了又不做,做了又做錯,錯了又不認,認了又不改,改了又不服,不服你也不說,那叫我怎麽辦?
萬曆帝:當然是打開棺材鞭屍啊!你以為我傻麽?我肯定等你死後再動手!
張居正:服了你個老六!老子活著的時候你裝廢物!老子死了之後你到處蹦躂!早知道老子當初就應該取而代之!
哎,如果老張真的取而代之,估計後麵就沒有滿清什麽事情了!
不可能!大明傳承那麽多代了,老百姓的思想早已經根深蒂固,老張就算是有膽量取而代之,也沒有這個能力啊!
兄弟你錯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啊!你看萬曆後期爆發了多少的起義!
如果沒有張居正,就肯定沒有萬曆中興!萬曆咋就不知好歹呢?
主要是張居正太強勢了,把萬曆給搞自閉了,一輩子都沒有出過皇宮,唯一出去的一次好像還是去看自己的陵墓。
呃,你說的我咋這麽瘮得慌啊?
這有啥稀奇的?古代皇帝都是在自己活著的時候開始建造陵墓,如果等到死了再建造,那豈不是都要放臭了?
要不然埃及怎麽會有木乃伊?為什麽要弄那麽多的香料?人家就是為了防臭!
看來還是老祖宗更聰明,從秦始皇那時候就知道要打好提前量!
兄弟們,怎麽就沒有人提一提朱厚熜?這嘉靖帝一輩子都在修仙,按道理來說,他可沒有萬曆帝有本事啊!為啥都說大明實亡於萬曆?
兄弟,人家嘉靖帝可是能修仙的人啊!人家可不傻!
你的意思是說,萬曆帝又傻又無能還不如阿鬥?
呃,他肯定是比阿鬥稍微強一些的,隻是他的能力確實不如嘉靖。
沒錯,嘉靖帝從小和文官們爭鬥,早就鍛煉成了人精,你以為他是在修仙,實際上他是在扮豬吃老虎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