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 華夏最後的文壇脊梁
我刷視頻通古代,古人都亞麻呆了 作者:邁克爾傑克驢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宣統元年(1909年)8月,魯迅歸國,任杭州、浙江兩級師範學堂生理學和化學教員兼任日本教員鈴木珪壽的植物學翻譯。
宣統二年(1910年)8月,任紹興中學堂教員兼監學。
1911年,寫個人的第一篇小說文言小說《懷舊》。
民國元年(1912年),臨時政府成立於南京,應教育總長蔡元培之邀,任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第一科科長。
八月被大總統任命為北京政府教育部僉事。
從本年起至1917年,他大量抄古碑,輯錄金石碑帖,校對古籍,其中也對佛教思想進行了一定的研究。
民國六年(1917年)7月7日,因張勳複辟亂作,憤而離職,14日,亂平即返部。
民國七年(1918年)1月,參加《新青年》改組,任編委。
5月,以魯迅為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用現代體式創作的白話短篇小說《狂人日記》,載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號。
民國九年(1920年),在北京大學,北京高等師範學校講授中國小說史,6月,讀《共產黨宣言》中文譯本盛讚譯者,9月,發表小說《風波》。
民國十二年(1923年)8月,小說集《呐喊》出版;與弟弟周作人分居,遷至西四塔胡同61號居住,分居原因不明。
12月,作《娜拉走後怎樣》演講,兼任女師大,世界語學校教師;《中國小說史略》上冊出版。
民國十三年(1924年)7月,赴西安講《中國小說的曆史變遷》。
8月返京。11月,《語絲》周刊出版,魯迅在首期發表《論雷峰塔的倒掉》,自此魯迅成為《語絲》作家群的主將之一。
民國十四年(1925年),“女師大風潮”進一步升級,魯迅因支持進步學生正義鬥爭被教育總長章士釗免除僉事職務,同年,魯迅向平政院狀告章士釗。
民國十五年(1926年)3月,“三·一八慘案”發生。
4月,魯迅作《死地》《記念劉和珍君》等抨擊段祺瑞政府屠殺學生的罪行,遭追捕,避難於山本醫院。
避難期間筆耕不輟,8月,《彷徨》出版,赴廈門大學任國文係教授,12月辭職。
民國十六年(1927年),1月赴中山大學任教。
4月12日,“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發生,29日,營救進步學生無果憤然辭職。
8月,發表《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
9月,致信台靜農,拒絕作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離開廣州赴上海,並與許廣平在上海開始同居生活。
12月,與梁實秋等人就“第三種人 ”、“自由人”發生論爭,雙方爭論持久,影響巨大。
民國十七年(1928年)春,參加中國革命互濟會。
本年,與創造社、太陽社大部分成員就“革命文學”問題展開論爭。
是年開始大量搜集馬克思主義著作,並為之翻譯。
同時開始提倡革命美術,倡導現代木刻運動。
民國十八年(1929年)9月27日,許廣平生子,魯迅為其取名“周海嬰”。
年底,與馮雪峰多次磋商組建“中國左翼作家聯盟。”
民國十九年(1930年)2月,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成立,為發起人之一。
民國二十年(1931年)1月20日,柔石被逮,魯迅離寓避難,28日迴舊寓。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1月29日,遇戰事,在火線中。次日避居內山書店。
二月六日,由內山書店友護送至英租界內山支店暫避,與艾青等人發起“春地美術研究所”。
2月17日,蔡元培函邀赴宋慶齡宅,歡迎蕭伯納,作《為了忘卻的紀念》懷念柔石。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1月,與鄭振鐸合編的《北平箋譜》出版。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1月,肩及肋骨皆出現劇痛,最後的創新之作《故事新編》出版。
2月,開始續譯《死魂靈》第二部。
5月15日再發病,醫生診斷胃疾,自後發熱未愈,5月31日,史沫特萊女士引美國鄧醫生來診斷,情況不樂觀。
6月,身體略有好轉,魯迅及身邊的人都認為“魯迅先生好了”。
6月9日寫《答托洛斯基派的信》,8月5日寫《答徐懋庸並關於抗日統一戰線問題》,10月寫《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10月17日舊病複發,18日黎明前疾病發作,氣喘不止,1936年10月19日上午5時25分逝世。
在魯迅的個人生活中,有兩件事對他的打擊是沉重的。一個是他的婚姻生活,另一個就是與弟弟周作人的失和。
魯迅和周作人一直不願意向別人談及此事從而也使得這件事越發的撲朔迷離,成為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不可理解的事件。
多年來,研究界對此形成了“經濟說”、“失敬說”、“家庭糾紛說”等三種觀點。
第一種說法“經濟說”認為是周作人妻子羽太信子花錢過於大手大腳,致使家中往往入不敷出,最後使得兄弟產生罅隙。
第二種說法,認為是魯迅與信子有私情,導致周氏兄弟不和。
第三種說法,則認為是周家眾人對信子的不滿,導致兄弟關係的緊張。
就否定“兄弟失和”是由於兩人思想上的分歧來說,這三個觀點是一致的。
但是除此之外,學界的研究基本上沒有多大進展,三種觀點也無法真正說服讀者。
魯迅的一生,曾經與兩位女性有過婚姻或愛情關係,一是當他26歲的時候,從日本迴到紹興在母親魯瑞的主持下與山陰朱安女士結婚。
魯迅自與朱安結婚之後,直至病逝為止,並未與她解除這種婚姻關係(魯迅深知一旦休妻,朱安就會遭遇死亡或者非人的遭遇,於是未離婚)。
魯迅在外的日子,朱安一直照顧著魯迅母親的生活,從未有怨言。
二是當他47歲的時候,從廣州抵達上海,即與長期追隨自己的番禺許廣平同居。
魯迅病逝後,朱安女士到亡故的十餘年間,和許廣平同誌一樣,也一直作為魯迅遺屬同社會保持著正常的聯係。
魯迅被譽為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寶貴的性格。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的民族英雄。
魯迅是中華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
魯迅的小說選材獨特,在題材的選擇上,魯迅對古典文學中隻選取“勇將策士,俠盜贓害,妖怪神仙,才子佳人,無賴奴才之流”的模式做出了改革。
以“為人生”的啟蒙主義式的創作目的,開創了“表現農民與知識分子”兩大現代文學的主要題材。他的取材“多采自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
魯迅在處理這些題材時又具有極其獨特的眼光。
在觀察和表現自己的主人公時,他有著自己獨特的視角,即始終關注著“病態社會”裏知識分子和農民的精神“病苦”。
因此,在《故鄉》中,最震動人心的不是閏土後來的貧苦,而是他一聲“老爺”所顯示的心靈的麻木。
對知識分子題材的開掘,又著眼於他們的精神創傷和危機,如《在酒樓上》老辣的眼光看到了辛亥革命中獨戰多數的英雄擺脫不了孤獨的命運,在強大的封建傳統壓力下又迴到原點,在頹唐中消耗著自己的生命。
魯迅的這些改革在《呐喊》和《彷徨》中就演化為“看\/與被看”與“歸鄉”兩大小說情節、結構模式。
小說《示眾》中所有人的動作隻有“看”,關係也隻有“看”與“被看”,由此形成了“看”與“被看”的二元對立,這種對立在《狂人日記》《孔乙己》《祝福》等小說中都有展現。
而在“歸鄉”模式中魯迅不僅講述他人的故事也講述自己的故事,兩者互相滲透,影響,構成一個複調,如在《祝福》中,講“我”、“祥林嫂”與“魯鎮”的三重關係,這個關係中既包含“我”與“魯鎮”的故事,又包含祥林嫂與魯鎮的故事。
然而讀者往往忽視前者,前者講一個“永遠漂泊者”的故事,後者講一個封建社會吃人的故事。
兩個故事相串聯,以祥林嫂的問題拷問“我”的靈魂,從而揭示“我”與魯鎮傳統精神的內在聯係。類似這種模式的小說還有《故鄉》《孤獨者》和《在酒樓上》。
除此之外,一方麵,魯迅一直在探索主體滲入小說的形式。
《在酒樓上》和《孤獨者》中,小說的敘述者“我”與小說人物是“自我”的兩個不同側麵或內心矛盾的兩個側麵的外化,於是全篇便具有了自我靈魂的對話與相互駁難的性質。
另一方麵,魯迅也在追求表達的含蓄、節製、以及簡約、凝練的語言風格。
他曾說“我力避行文的嘮叨,隻要求能將意思傳給別人了,就寧肯什麽陪襯也沒有。”
對此他在介紹寫小說經驗時也說“要極省儉的畫出一個人的特點,最好是畫他的眼睛。”
魯迅研究了農民喜歡的舊戲和年畫的藝術特點,並運用在自己的藝術創作中,使他的小說顯示了濃重的民族特色。
30年代的魯迅的創作精力主要放在雜文上,然而他並未忘記小說的創作,並貢獻了他最後的創新之作《故事新編》。
這部小說集依舊展現了魯迅不羈的想象力與強大的創造力:對在《呐喊》和《彷徨》中創建的中國現代小說的創作規範進行新的衝擊,尋找新的突破。
在《故事新編》中,魯迅有意識的打破了時空界限,采取“古今雜糅”的手法:小說中除主要人物大都有曆史記載外,還創造了一些次要的戲劇性的穿插人物,在他們的言行中加入大量的現代語言,情節和細節。
用現代語言自由發揮,以“油滑”的姿態對現實進行嘲諷和揭露。
同時在許多篇什中都存在著“莊嚴”和“荒誕”兩種色彩與語調旋律,相互補充,滲透於消解。
例如《補天》中,女媧造人時的宏大與瑰麗令人向往,而結尾,後人打著“造人、補天”的旗幟在死屍的肚皮上安營紮寨又顯得極其荒誕,這種荒誕將前文的偉大感消失殆盡,並轉化為一種曆史的悲涼。
魯迅是20世紀的文化巨人,他在小說、散文、雜文、木刻、現代詩、舊體詩、名著翻譯、古籍校勘和現代學術等多個領域都有巨大貢獻。
作為中國現代文學的偉大奠基者,魯迅創作的為數不多的小說建立了中國小說的新形式。
他所創作散文更是“顯示了文學革命的實績”;他的所開創的雜文文體富有現代性、自由性、批判性和戰鬥性,是後世作家最常使用的“批判武器”。
幾乎所有的中國作家都在魯迅開創的基礎上,發展了不同的方麵的文學風格體式。
作為翻譯家他大量的翻譯了外國的文學作品、科學自然作品為開啟民智,引入先進的科學文化思想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而作為美術愛好者魯迅大量引進了西方木刻、版畫作品,並在理論和精神等多方麵支持青年人學習木刻、版畫藝術,極大的推進了現代木刻、版畫在現代中國的傳播與發展,為現代中國的美術事業做出卓越的貢獻。
魯迅堪稱現代中國的民族魂,他的精神深刻影響著他的讀者、研究者,以至一代又一代的中國現代作家、現代知識分子。
魯迅同時又是20世紀世界文化巨人之一。他創造了“內外兩麵,都和世界的時代思潮合流,而又並未梏亡中國的民族性”,並具有獨特的個人風格的“現今想要參與世界上的事業的中國人”的文學。
他與同時期的世界傑出的思想家和文學家一樣,在關注本民族的同時,也在關注著人類共同麵臨的問題,並做出了自己的獨特貢獻。
……
宣統二年(1910年)8月,任紹興中學堂教員兼監學。
1911年,寫個人的第一篇小說文言小說《懷舊》。
民國元年(1912年),臨時政府成立於南京,應教育總長蔡元培之邀,任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第一科科長。
八月被大總統任命為北京政府教育部僉事。
從本年起至1917年,他大量抄古碑,輯錄金石碑帖,校對古籍,其中也對佛教思想進行了一定的研究。
民國六年(1917年)7月7日,因張勳複辟亂作,憤而離職,14日,亂平即返部。
民國七年(1918年)1月,參加《新青年》改組,任編委。
5月,以魯迅為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用現代體式創作的白話短篇小說《狂人日記》,載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號。
民國九年(1920年),在北京大學,北京高等師範學校講授中國小說史,6月,讀《共產黨宣言》中文譯本盛讚譯者,9月,發表小說《風波》。
民國十二年(1923年)8月,小說集《呐喊》出版;與弟弟周作人分居,遷至西四塔胡同61號居住,分居原因不明。
12月,作《娜拉走後怎樣》演講,兼任女師大,世界語學校教師;《中國小說史略》上冊出版。
民國十三年(1924年)7月,赴西安講《中國小說的曆史變遷》。
8月返京。11月,《語絲》周刊出版,魯迅在首期發表《論雷峰塔的倒掉》,自此魯迅成為《語絲》作家群的主將之一。
民國十四年(1925年),“女師大風潮”進一步升級,魯迅因支持進步學生正義鬥爭被教育總長章士釗免除僉事職務,同年,魯迅向平政院狀告章士釗。
民國十五年(1926年)3月,“三·一八慘案”發生。
4月,魯迅作《死地》《記念劉和珍君》等抨擊段祺瑞政府屠殺學生的罪行,遭追捕,避難於山本醫院。
避難期間筆耕不輟,8月,《彷徨》出版,赴廈門大學任國文係教授,12月辭職。
民國十六年(1927年),1月赴中山大學任教。
4月12日,“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發生,29日,營救進步學生無果憤然辭職。
8月,發表《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
9月,致信台靜農,拒絕作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離開廣州赴上海,並與許廣平在上海開始同居生活。
12月,與梁實秋等人就“第三種人 ”、“自由人”發生論爭,雙方爭論持久,影響巨大。
民國十七年(1928年)春,參加中國革命互濟會。
本年,與創造社、太陽社大部分成員就“革命文學”問題展開論爭。
是年開始大量搜集馬克思主義著作,並為之翻譯。
同時開始提倡革命美術,倡導現代木刻運動。
民國十八年(1929年)9月27日,許廣平生子,魯迅為其取名“周海嬰”。
年底,與馮雪峰多次磋商組建“中國左翼作家聯盟。”
民國十九年(1930年)2月,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成立,為發起人之一。
民國二十年(1931年)1月20日,柔石被逮,魯迅離寓避難,28日迴舊寓。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1月29日,遇戰事,在火線中。次日避居內山書店。
二月六日,由內山書店友護送至英租界內山支店暫避,與艾青等人發起“春地美術研究所”。
2月17日,蔡元培函邀赴宋慶齡宅,歡迎蕭伯納,作《為了忘卻的紀念》懷念柔石。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1月,與鄭振鐸合編的《北平箋譜》出版。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1月,肩及肋骨皆出現劇痛,最後的創新之作《故事新編》出版。
2月,開始續譯《死魂靈》第二部。
5月15日再發病,醫生診斷胃疾,自後發熱未愈,5月31日,史沫特萊女士引美國鄧醫生來診斷,情況不樂觀。
6月,身體略有好轉,魯迅及身邊的人都認為“魯迅先生好了”。
6月9日寫《答托洛斯基派的信》,8月5日寫《答徐懋庸並關於抗日統一戰線問題》,10月寫《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10月17日舊病複發,18日黎明前疾病發作,氣喘不止,1936年10月19日上午5時25分逝世。
在魯迅的個人生活中,有兩件事對他的打擊是沉重的。一個是他的婚姻生活,另一個就是與弟弟周作人的失和。
魯迅和周作人一直不願意向別人談及此事從而也使得這件事越發的撲朔迷離,成為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不可理解的事件。
多年來,研究界對此形成了“經濟說”、“失敬說”、“家庭糾紛說”等三種觀點。
第一種說法“經濟說”認為是周作人妻子羽太信子花錢過於大手大腳,致使家中往往入不敷出,最後使得兄弟產生罅隙。
第二種說法,認為是魯迅與信子有私情,導致周氏兄弟不和。
第三種說法,則認為是周家眾人對信子的不滿,導致兄弟關係的緊張。
就否定“兄弟失和”是由於兩人思想上的分歧來說,這三個觀點是一致的。
但是除此之外,學界的研究基本上沒有多大進展,三種觀點也無法真正說服讀者。
魯迅的一生,曾經與兩位女性有過婚姻或愛情關係,一是當他26歲的時候,從日本迴到紹興在母親魯瑞的主持下與山陰朱安女士結婚。
魯迅自與朱安結婚之後,直至病逝為止,並未與她解除這種婚姻關係(魯迅深知一旦休妻,朱安就會遭遇死亡或者非人的遭遇,於是未離婚)。
魯迅在外的日子,朱安一直照顧著魯迅母親的生活,從未有怨言。
二是當他47歲的時候,從廣州抵達上海,即與長期追隨自己的番禺許廣平同居。
魯迅病逝後,朱安女士到亡故的十餘年間,和許廣平同誌一樣,也一直作為魯迅遺屬同社會保持著正常的聯係。
魯迅被譽為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寶貴的性格。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的民族英雄。
魯迅是中華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
魯迅的小說選材獨特,在題材的選擇上,魯迅對古典文學中隻選取“勇將策士,俠盜贓害,妖怪神仙,才子佳人,無賴奴才之流”的模式做出了改革。
以“為人生”的啟蒙主義式的創作目的,開創了“表現農民與知識分子”兩大現代文學的主要題材。他的取材“多采自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
魯迅在處理這些題材時又具有極其獨特的眼光。
在觀察和表現自己的主人公時,他有著自己獨特的視角,即始終關注著“病態社會”裏知識分子和農民的精神“病苦”。
因此,在《故鄉》中,最震動人心的不是閏土後來的貧苦,而是他一聲“老爺”所顯示的心靈的麻木。
對知識分子題材的開掘,又著眼於他們的精神創傷和危機,如《在酒樓上》老辣的眼光看到了辛亥革命中獨戰多數的英雄擺脫不了孤獨的命運,在強大的封建傳統壓力下又迴到原點,在頹唐中消耗著自己的生命。
魯迅的這些改革在《呐喊》和《彷徨》中就演化為“看\/與被看”與“歸鄉”兩大小說情節、結構模式。
小說《示眾》中所有人的動作隻有“看”,關係也隻有“看”與“被看”,由此形成了“看”與“被看”的二元對立,這種對立在《狂人日記》《孔乙己》《祝福》等小說中都有展現。
而在“歸鄉”模式中魯迅不僅講述他人的故事也講述自己的故事,兩者互相滲透,影響,構成一個複調,如在《祝福》中,講“我”、“祥林嫂”與“魯鎮”的三重關係,這個關係中既包含“我”與“魯鎮”的故事,又包含祥林嫂與魯鎮的故事。
然而讀者往往忽視前者,前者講一個“永遠漂泊者”的故事,後者講一個封建社會吃人的故事。
兩個故事相串聯,以祥林嫂的問題拷問“我”的靈魂,從而揭示“我”與魯鎮傳統精神的內在聯係。類似這種模式的小說還有《故鄉》《孤獨者》和《在酒樓上》。
除此之外,一方麵,魯迅一直在探索主體滲入小說的形式。
《在酒樓上》和《孤獨者》中,小說的敘述者“我”與小說人物是“自我”的兩個不同側麵或內心矛盾的兩個側麵的外化,於是全篇便具有了自我靈魂的對話與相互駁難的性質。
另一方麵,魯迅也在追求表達的含蓄、節製、以及簡約、凝練的語言風格。
他曾說“我力避行文的嘮叨,隻要求能將意思傳給別人了,就寧肯什麽陪襯也沒有。”
對此他在介紹寫小說經驗時也說“要極省儉的畫出一個人的特點,最好是畫他的眼睛。”
魯迅研究了農民喜歡的舊戲和年畫的藝術特點,並運用在自己的藝術創作中,使他的小說顯示了濃重的民族特色。
30年代的魯迅的創作精力主要放在雜文上,然而他並未忘記小說的創作,並貢獻了他最後的創新之作《故事新編》。
這部小說集依舊展現了魯迅不羈的想象力與強大的創造力:對在《呐喊》和《彷徨》中創建的中國現代小說的創作規範進行新的衝擊,尋找新的突破。
在《故事新編》中,魯迅有意識的打破了時空界限,采取“古今雜糅”的手法:小說中除主要人物大都有曆史記載外,還創造了一些次要的戲劇性的穿插人物,在他們的言行中加入大量的現代語言,情節和細節。
用現代語言自由發揮,以“油滑”的姿態對現實進行嘲諷和揭露。
同時在許多篇什中都存在著“莊嚴”和“荒誕”兩種色彩與語調旋律,相互補充,滲透於消解。
例如《補天》中,女媧造人時的宏大與瑰麗令人向往,而結尾,後人打著“造人、補天”的旗幟在死屍的肚皮上安營紮寨又顯得極其荒誕,這種荒誕將前文的偉大感消失殆盡,並轉化為一種曆史的悲涼。
魯迅是20世紀的文化巨人,他在小說、散文、雜文、木刻、現代詩、舊體詩、名著翻譯、古籍校勘和現代學術等多個領域都有巨大貢獻。
作為中國現代文學的偉大奠基者,魯迅創作的為數不多的小說建立了中國小說的新形式。
他所創作散文更是“顯示了文學革命的實績”;他的所開創的雜文文體富有現代性、自由性、批判性和戰鬥性,是後世作家最常使用的“批判武器”。
幾乎所有的中國作家都在魯迅開創的基礎上,發展了不同的方麵的文學風格體式。
作為翻譯家他大量的翻譯了外國的文學作品、科學自然作品為開啟民智,引入先進的科學文化思想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而作為美術愛好者魯迅大量引進了西方木刻、版畫作品,並在理論和精神等多方麵支持青年人學習木刻、版畫藝術,極大的推進了現代木刻、版畫在現代中國的傳播與發展,為現代中國的美術事業做出卓越的貢獻。
魯迅堪稱現代中國的民族魂,他的精神深刻影響著他的讀者、研究者,以至一代又一代的中國現代作家、現代知識分子。
魯迅同時又是20世紀世界文化巨人之一。他創造了“內外兩麵,都和世界的時代思潮合流,而又並未梏亡中國的民族性”,並具有獨特的個人風格的“現今想要參與世界上的事業的中國人”的文學。
他與同時期的世界傑出的思想家和文學家一樣,在關注本民族的同時,也在關注著人類共同麵臨的問題,並做出了自己的獨特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