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位:曹雪芹。


    曹雪芹(1715年~1763年)(一說1715年~1764年 ),名沾,字夢阮,號雪芹,又號芹圃、芹溪,祖籍遼陽,清朝小說家、詩人、畫家。曹寅之孫。


    曹雪芹少年時家居南京,後隨家遷移北京。


    少年時代經曆一段極為富貴豪華的生活。


    1727年,其父曹頫因事株連,以虧空款項等罪被革職、抄家,家族遂敗落,隨家移居北京。


    晚年住在北京西郊,舉家食粥,更為艱難。


    為生活所迫,妻死子亡,窮困潦倒而死,年不及五十歲。


    曹雪芹亦工詩善畫,惜作品均已散佚,僅存題敦誠《白香山琵琶行》傳奇的兩句殘詩:“白傅詩靈應喜甚,定教蠻素鬼排場。”


    《紅樓夢》是曹雪芹對中國文學和中國文化的偉大貢獻,是曹雪芹以自身親曆親聞的生活為基礎,以“真事隱去”“假語村言”的方式,書寫其人生閱曆和感悟。


    深邃豐厚的內容、詩性的敘事、豐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和感人肺腑的情節,使其具有永恆的魅力。“紅學”也因這部名著而長盛不衰。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正月,時任江寧織造的曹顒在北京述職期間病逝。


    康熙大帝恩旨,以曹顒堂弟曹頫過繼給曹寅,接任江寧織造。


    是年三月初七,曹頫奏折:“奴才之嫂馬氏,因現懷妊孕已及七月。”


    此遺腹子即曹雪芹 ,於四月二十六日(公曆1715年5月28日) 生於南京江寧織造府。


    曹雪芹滿月後數日,六月初三,曹頫奏折:“連日時雨疊沛,四野沾足。”


    此即曹雪芹名“沾”的機緣,天時地利人和均占 。


    曹雪芹的曾祖母孫氏做過康熙帝的保母,祖父曹寅做過康熙帝的伴讀和禦前侍衛,後任江寧織造,兼任兩淮巡鹽監察禦史。


    在康熙、雍正兩朝,曹家祖孫三代四個人主政江寧織造達五十八年,家世顯赫,有權有勢,極富極貴,成為當時南京第一豪門,天下推為望族 。


    康熙六下江南,曹寅接駕四次。


    不過,曹雪芹晚生了幾年,本人並沒有親曆康熙南巡盛事。


    《紅樓夢》第16迴可以為證,原著寫到比賈寶玉年長的鳳姐都要聽趙嬤嬤等長輩的口述去了解那段曆史。


    曹雪芹早年托賴天恩祖德(康熙帝之恩,曹璽、曹寅之德),在昌明隆盛之邦(康雍盛世)、花柳繁華地、詩禮簪纓之族、溫柔富貴鄉享受了一段錦衣紈絝、富貴風流的公子哥生活 ,日子過得心滿意足。


    “每日隻和姊妹丫鬟們一處,或讀書,或寫字,或彈琴下棋,作畫吟詩,以至描鸞刺鳳、鬥草簪花、低吟悄唱、拆字猜枚”。


    “隻在園中遊臥,每每甘心為諸丫鬟充役,竟也得十分閑消日月”。


    他終生都對這段幸福生活記憶猶新,在《紅樓夢》開卷第一迴《作者自雲》中親切地唿曰“夢幻” 。


    童年曹雪芹淘氣異常,厭惡八股文,不喜讀四書五經,反感科舉考試、仕途經濟。


    雖有曹頫嚴加管教,請了家庭教師,又上過幾天家塾,但因祖母李氏溺愛,每每護著小曹雪芹 。


    幸而曹家家學淵深,祖父曹寅有詩詞集行世,在揚州曾管領《全唐詩》及二十幾種精裝書的刻印,兼管揚州詩局。


    曹家藏書極多,精本有3287種之多。


    曹雪芹自幼生活在這樣一個很富麗的文學美術環境之中 ,接受父兄教育、師友規訓,博覽群書,尤愛讀詩賦、戲文、小說之類的文學書籍,諸如戲曲、美食、養生、醫藥、茶道、織造等百科文化知識和技藝莫不旁搜雜取。


    蘇州織造李煦、杭州織造孫文成皆與曹家連絡有親,李煦且兼任兩淮鹽政(治所在揚州,曹雪芹祖父曹寅生前也曾兼任此職)。


    曹雪芹小時候走親訪友時多次遊曆蘇州、揚州、杭州、常州等地,對江南山水風物十分鍾愛,友人敦誠、敦敏詩作謂為“秦淮殘夢”“揚州舊夢”。


    雍正五年(1727年),曹雪芹十三歲(虛歲),十二月,時任江寧織造員外郎的叔父(一說父親)曹頫以騷擾驛站、織造虧空、轉移財產等罪被革職入獄,次年正月元宵節前被抄家 (家人大小男女及仆人114口)。


    曹雪芹隨著全家遷迴北京。曹家從此一蹶不振,日漸衰微。


    剛迴北京時,尚有崇文門外蒜市口老宅房屋十七間半,家仆三對,聊以度日 。


    可是為了償還騷擾驛站案所欠銀兩,以及填補家用,不得已將地畝暫賣了數千金,有家奴趁此弄鬼,並將東莊租稅也就指名借用些。


    再後來,虧缺一日重似一日,難免典房賣地,更有賊寇入室盜竊,以至連日用的錢都沒有,被迫拿房地文書出去抵押。


    終至淪落到門戶凋零,人口流散,數年來更比瓦礫猶殘。


    曹雪芹為著家裏的事不好,越發弄得話都沒有了,“雖不敢說曆盡甘苦,然世道人情,略略的領悟了好些” 。


    雍正末期,曹雪芹一年長似一年,開始挑起家庭重擔,漸漸地能夠幫著曹頫料理些家務了。


    因曹頫致仕在家,懶於應酬,曹雪芹就出來代為接待,結識了一些政商名流和文壇前輩,在他們的影響下樹立了著書立說、立德立言的遠大誌向,把少時那一派迂想癡情漸漸地淘汰了些,為了家族複興而努力奮鬥,一度勤奮讀書,訪師覓友,多方幹謁朝中權貴。


    乾隆元年(1736年),曹雪芹二十二歲,諭旨寬免曹家虧空 。


    乾隆初年,曹雪芹曾任內務府筆貼式差事,後來進入西單石虎胡同的右翼宗學(舊稱“虎門”)擔任一個不起眼的小職位。


    曹雪芹在宗學裏具體的工作,有助教、教師、舍夫、夫役、當差等說法。


    曹雪芹北京朋友圈不乏王孫公子,如敦誠、敦敏、福彭等人。


    在與他們的交往中,曹雪芹得以領略北京王府文化。


    乾隆九年(1744年),曹雪芹三十歲。


    敦誠十一歲,敦敏十六歲,入宗學,兄弟倆十分敬仰曹雪芹的才華風度,欣賞他那放達不羈的性格和開闊的胸襟。


    在漫長的冬夜,他們圍坐在一起,聽曹雪芹詼諧風趣、意氣風生的“雄睨大談”,經常被曹雪芹的“奇談娓娓”“高談雄辯”所吸引、所折服。


    曹雪芹大約於本時期寫作《紅樓夢》的初稿《風月寶鑒》。


    乾隆十二年(1747年),曹雪芹三十三歲,大約於是年移居北京西郊。


    此後數年內住過北京西單刑部街,崇文門外的臥佛寺,香山正白旗的四王府和峒峪村,鑲黃旗營的北上坡,白家疃(西直門外約50裏) 。


    此一時期,曹雪芹住草庵,賞野花,過著覓詩、揮毫、唱和、賣畫、買醉、狂歌、憶舊、著書的隱居生活,領略北京市井文化,一麵靠賣字畫和福彭、敦誠、敦敏、張宜泉等親友的救濟為生。


    曹雪芹長恨半生潦倒,一事無成,“在那貧窮潦倒的境遇裏,很覺得牢騷抑鬱,故不免縱酒狂歌,自尋派遣”,其正邪兩賦而來的真性情愈加鮮明。


    曹雪芹“補天”之誌從未懈怠,曹雪芹的個人奮鬥遭遇艱難險阻,敦誠勸他知難而退,專心著書。


    曹雪芹亦不負所望,在隱居西山的十多年間,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將舊作《風月寶鑒》“披閱十載,增刪五次”,寫成了巨著《紅樓夢》。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曹雪芹四十五歲,約在是年南遊江寧。


    南遊原因不明,可能是去看望離散的族人,也可能為其他家務私事(傳曹雪芹曾於此時前後任兩江總督尹繼善的幕僚)。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曹雪芹四十六歲,初秋,此次南遊曆時一年多,於重陽節前後迴京。


    曹雪芹南遊迴京後,仍在繼續寫作《紅樓夢》。


    乾隆二十七年(壬午1762年),曹雪芹四十八歲,因幼子夭亡,陷於過度的憂傷和悲痛,臥床不起,大約於這一年的除夕病逝於北京 。


    敦誠作《挽曹雪芹》,敦敏作《河幹集飲題壁兼吊雪芹》,張宜泉作《傷芹溪居士》。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曹雪芹去世十七年,敦誠作《寄大兄(敦敏)書》懷念曹雪芹。


    曹雪芹最偉大的貢獻在於文學創作。


    他創作的《紅樓夢》規模宏大、結構嚴謹、情節複雜、描寫生動,塑造了眾多具有典型性格的藝術形象,堪稱中國古代長篇小說的高峰,在世界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曹雪芹為中華民族、為世界人民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和精神財富,不僅對後世作家的創作影響深遠。


    而且在繪畫、影視、動漫、網遊等領域產生了大量優秀衍生作品,學術界、社會上圍繞《紅樓夢》作者、版本、文本、本事等方麵的研究與談論甚至形成了一種專門的學問——紅學。


    ……


    第十位:魯迅。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字豫才,浙江紹興人。


    著名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戰士,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華夏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之一。


    早年赴日本公費留學,於日本仙台醫科專門學校肄業。


    “魯迅”,是他在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最為廣泛的筆名。


    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


    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土的作家”。


    光緒七年辛巳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出生於浙江紹興城內東昌坊新台門周家,幼名阿張,長根,長庚,學名周樟壽。


    光緒十八年(1892年),入三味書屋從壽鏡吾讀書,課餘影描圖畫,與章閏水建立友誼。


    光緒十九年(1893年),祖父周介孚因事下獄,父周伯宜又抱重病,家產中落,全家避難於鄉下,每天為父親出入於質鋪及藥店,遭人冷眼。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父親去世,家境益艱,於本年開始寫日記。


    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家族開會分房,分給魯迅他們的既差且小,魯迅拒絕簽字遭到叔輩們斥責,倍感世態炎涼。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4月,入江南水師學堂,改名周樹人。


    12月,被本家叔催促參加縣考,中榜後以四弟患病為由不再參加府考,繼續前往江寧求學。


    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轉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礦務鐵路學堂學開礦。


    這期間接觸了赫胥黎的《天演論》,對他以後的思想具有一定影響。


    除讀新書外,愛騎馬運動,敢於和旗人子弟騎馬競賽。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1月,礦路學堂畢業。


    3月,赴日本公費留學,4月,入弘文學院普通科江南班)。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剪辮,課餘喜讀哲學與文藝之書,尤注意人性及國民性問題。


    光緒三十年(1904年)4月,於弘文學院結業。


    6月,祖父介孚公卒,年六十八,9月,入仙台醫學專門學校,肄業,相識藤野嚴九郎。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1月,課間觀“日俄戰爭教育片”,深受刺激,決定棄醫從文。


    6月,將學籍列入“東京獨逸語協會”所設的德語學校。


    夏秋間,被騙迴國與朱安結婚。


    旋即複赴日本,7月,從仙台迴到東京,不再入學讀書,專門從事文藝譯著工作,此後幾年通過不同方式學習了德語,俄語。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從章太炎先生學習,為“光複會”會員,並與二弟作人譯《域外小說集》,期間生活艱難,以校對書稿補貼生活。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刷視頻通古代,古人都亞麻呆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邁克爾傑克驢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邁克爾傑克驢並收藏我刷視頻通古代,古人都亞麻呆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