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
我刷視頻通古代,古人都亞麻呆了 作者:邁克爾傑克驢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1945年8月8日,根據雅爾塔協定,蘇聯對日宣戰。
13日,蘇軍開始在朝鮮東部清津地區登陸,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
為劃分對日本占領地區受降範圍,經蘇、美協商,在朝鮮,以北緯三十八度線(以下簡稱三八線)為界,以北為蘇軍受降區,以南為美軍受降區。
根據開羅宣言精神,1945年12月27日,蘇、美、英三國外長莫斯科會議達成協議,由駐朝鮮的蘇軍司令部和美軍司令部組成聯合委員會,協助南、北朝鮮迅速建立一個統一的臨時政府,但是由於蘇、美雙方在一些重大問題上意見分歧而未能實現。
1948年8月15日,在朝鮮半島南部大韓民國成立,9月9日,北部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
在朝鮮半島上出現了兩個不同性質的政權,形成南北分裂、對立的局麵。
圍繞朝鮮統一問題,雙方之間的鬥爭日益尖銳化,三八線上武裝衝突日增,局勢日趨緊張。
1948年10月,蘇聯把朝鮮半島北半部的行政權移交給朝鮮政府,同年12月25日,蘇軍全部撤離朝鮮。
至此,朝鮮南北正式分裂。但雙方都不放棄統一目標,三八線附近時有摩擦,終於導致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
1950年6月25日,朝鮮人民軍南進作戰,朝鮮戰爭爆發。
28日即攻占南韓的政治中心漢城。
韓國軍隊在朝鮮的強大攻勢下,節節敗退。
美國為維護其在亞洲的領導地位和利益,立即出兵幹涉。
6月26日,美國總統杜魯門命令駐日本的美國遠東空軍協助韓國作戰,6月27日再度命令美國第七艦隊駛入基隆、高雄兩個港口,在台灣海峽巡邏,阻止中國人民解放軍渡海進攻台灣。
美國駐聯合國代表向安理會提交了議案,授權組成“聯合國軍”幫助韓國抵抗朝鮮軍隊的進攻。
在蘇聯代表因抗議聯合國拒絕接納中華人民共和國為新成員國而自1950年1月起缺席的情況下,動議以13對1的表決結果通過了美國提案,要求各會員國在軍事上給韓國以“必要的援助”。
“聯合國軍”以美軍為主導,其他15個國家也派小部分軍隊參戰。
7月5日美軍參加了第一場對朝鮮的戰役。
朝鮮人民軍處於節節勝利,先後發動了漢城戰役、鐵原戰役、大田戰役和洛東江戰役,占領了韓國90%的地區和92%的人口,把韓、美軍壓縮到洛東江以東約一萬平方公裏的大丘、釜山間的狹小地區。
8月31日,又發動了釜山戰役,先遣部隊打到了北緯35度線上,但是此後戰局處於膠著狀態。
1950年6月28日,號召“全國和全世界的人民團結起來,進行充分的準備,打敗美帝國主義的任何挑釁”。
同日,中國政府發表聲明,強烈譴責美國侵略朝鮮、台灣及幹涉亞洲事務的罪行 。
號召“全世界一切愛好和平正義和自由的人類,尤其是東方各被壓迫民族和人民,一致奮起,製止美國帝國主義在東方的新侵略”。
7月6日,再次發表聲明,指出聯合國安理會6月27日關於朝鮮問題的決議為非法,中國人民堅決反對。
1950年7月10日,中國人民反對美國侵略台灣朝鮮運動委員會在北京成立。
抗美援朝運動開始波及全國,形成第一個高潮。
7月13日作出《關於保衛東北邊防的決定》,抽調第13兵團及其他部隊共25.5萬餘人,組成東北邊防軍。
後又調第9、第19兵團作為二線部隊,分別集結於靠近津浦、隴海兩鐵路線的機動地區。
1950年9月15日,美軍第10軍於朝鮮半島南部西海岸仁川登陸,朝鮮人民軍腹背受敵,損失嚴重,轉入戰略後退。
9月30日,警告美國:“中國人民決不能容忍外國的侵略,也不能聽任帝國主義者對自己的鄰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
但是麥克阿瑟認定中國不敢出兵與美國對抗,所以美國不顧中國政府的多次警告,10月1日美軍越過北緯38°線,19日占領平壤,企圖迅速占領整個朝鮮,並公然聲稱:“在曆史上,鴨綠江並不是中朝兩國截然劃分的、不可逾越的障礙。”
同時,美國飛機多次侵入中國領空,轟炸丹東地區,戰火即將燒到鴨綠江邊。
1950年10月8日,朝鮮政府請求中國出兵援助。
中國應朝鮮政府的請求,作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決策,迅速組成中國人民誌願軍入朝參戰。
10月19日晚,彭德懷率領中國人民誌願軍第38、第39、第40、第42軍(以後又增調了第50、第66軍)和炮兵第1、第2、第8師以及一個高射炮團、兩個工兵團,分別從安東、長甸河口和輯安等地,先後跨過鴨綠江,進入朝鮮北部地區。
第13兵團過江後,於10月20日改組為中國人民誌願軍總部。
10月25日,誌願軍打響了駐軍朝鮮後的第一仗。
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誌願軍在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德懷率領下,跨過鴨綠江,趕赴朝鮮戰場,25日,揭開抗美援朝戰爭序幕。
從1950年10月25日至1951年6月10日,為抗美援朝戰爭第一階段。
這個階段,中國人民誌願軍和朝鮮人民軍采取以運動戰為主,與部分陣地戰、遊擊戰相結合的方針,連續進行了五次戰略性戰役。
其特點是:戰役規模的夜間作戰和很少有戰役間隙的連續作戰,攻防轉換頻繁,戰局變化急劇。
抗美援朝戰爭第一次戰役是中國人民誌願軍於1950年10月25日至11月5日,在朝鮮人民軍配合下,在朝中邊境及其附近地區,對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及其指揮的韓國國軍突然發起的進攻戰役。
13日,蘇軍開始在朝鮮東部清津地區登陸,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
為劃分對日本占領地區受降範圍,經蘇、美協商,在朝鮮,以北緯三十八度線(以下簡稱三八線)為界,以北為蘇軍受降區,以南為美軍受降區。
根據開羅宣言精神,1945年12月27日,蘇、美、英三國外長莫斯科會議達成協議,由駐朝鮮的蘇軍司令部和美軍司令部組成聯合委員會,協助南、北朝鮮迅速建立一個統一的臨時政府,但是由於蘇、美雙方在一些重大問題上意見分歧而未能實現。
1948年8月15日,在朝鮮半島南部大韓民國成立,9月9日,北部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
在朝鮮半島上出現了兩個不同性質的政權,形成南北分裂、對立的局麵。
圍繞朝鮮統一問題,雙方之間的鬥爭日益尖銳化,三八線上武裝衝突日增,局勢日趨緊張。
1948年10月,蘇聯把朝鮮半島北半部的行政權移交給朝鮮政府,同年12月25日,蘇軍全部撤離朝鮮。
至此,朝鮮南北正式分裂。但雙方都不放棄統一目標,三八線附近時有摩擦,終於導致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
1950年6月25日,朝鮮人民軍南進作戰,朝鮮戰爭爆發。
28日即攻占南韓的政治中心漢城。
韓國軍隊在朝鮮的強大攻勢下,節節敗退。
美國為維護其在亞洲的領導地位和利益,立即出兵幹涉。
6月26日,美國總統杜魯門命令駐日本的美國遠東空軍協助韓國作戰,6月27日再度命令美國第七艦隊駛入基隆、高雄兩個港口,在台灣海峽巡邏,阻止中國人民解放軍渡海進攻台灣。
美國駐聯合國代表向安理會提交了議案,授權組成“聯合國軍”幫助韓國抵抗朝鮮軍隊的進攻。
在蘇聯代表因抗議聯合國拒絕接納中華人民共和國為新成員國而自1950年1月起缺席的情況下,動議以13對1的表決結果通過了美國提案,要求各會員國在軍事上給韓國以“必要的援助”。
“聯合國軍”以美軍為主導,其他15個國家也派小部分軍隊參戰。
7月5日美軍參加了第一場對朝鮮的戰役。
朝鮮人民軍處於節節勝利,先後發動了漢城戰役、鐵原戰役、大田戰役和洛東江戰役,占領了韓國90%的地區和92%的人口,把韓、美軍壓縮到洛東江以東約一萬平方公裏的大丘、釜山間的狹小地區。
8月31日,又發動了釜山戰役,先遣部隊打到了北緯35度線上,但是此後戰局處於膠著狀態。
1950年6月28日,號召“全國和全世界的人民團結起來,進行充分的準備,打敗美帝國主義的任何挑釁”。
同日,中國政府發表聲明,強烈譴責美國侵略朝鮮、台灣及幹涉亞洲事務的罪行 。
號召“全世界一切愛好和平正義和自由的人類,尤其是東方各被壓迫民族和人民,一致奮起,製止美國帝國主義在東方的新侵略”。
7月6日,再次發表聲明,指出聯合國安理會6月27日關於朝鮮問題的決議為非法,中國人民堅決反對。
1950年7月10日,中國人民反對美國侵略台灣朝鮮運動委員會在北京成立。
抗美援朝運動開始波及全國,形成第一個高潮。
7月13日作出《關於保衛東北邊防的決定》,抽調第13兵團及其他部隊共25.5萬餘人,組成東北邊防軍。
後又調第9、第19兵團作為二線部隊,分別集結於靠近津浦、隴海兩鐵路線的機動地區。
1950年9月15日,美軍第10軍於朝鮮半島南部西海岸仁川登陸,朝鮮人民軍腹背受敵,損失嚴重,轉入戰略後退。
9月30日,警告美國:“中國人民決不能容忍外國的侵略,也不能聽任帝國主義者對自己的鄰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
但是麥克阿瑟認定中國不敢出兵與美國對抗,所以美國不顧中國政府的多次警告,10月1日美軍越過北緯38°線,19日占領平壤,企圖迅速占領整個朝鮮,並公然聲稱:“在曆史上,鴨綠江並不是中朝兩國截然劃分的、不可逾越的障礙。”
同時,美國飛機多次侵入中國領空,轟炸丹東地區,戰火即將燒到鴨綠江邊。
1950年10月8日,朝鮮政府請求中國出兵援助。
中國應朝鮮政府的請求,作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決策,迅速組成中國人民誌願軍入朝參戰。
10月19日晚,彭德懷率領中國人民誌願軍第38、第39、第40、第42軍(以後又增調了第50、第66軍)和炮兵第1、第2、第8師以及一個高射炮團、兩個工兵團,分別從安東、長甸河口和輯安等地,先後跨過鴨綠江,進入朝鮮北部地區。
第13兵團過江後,於10月20日改組為中國人民誌願軍總部。
10月25日,誌願軍打響了駐軍朝鮮後的第一仗。
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誌願軍在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德懷率領下,跨過鴨綠江,趕赴朝鮮戰場,25日,揭開抗美援朝戰爭序幕。
從1950年10月25日至1951年6月10日,為抗美援朝戰爭第一階段。
這個階段,中國人民誌願軍和朝鮮人民軍采取以運動戰為主,與部分陣地戰、遊擊戰相結合的方針,連續進行了五次戰略性戰役。
其特點是:戰役規模的夜間作戰和很少有戰役間隙的連續作戰,攻防轉換頻繁,戰局變化急劇。
抗美援朝戰爭第一次戰役是中國人民誌願軍於1950年10月25日至11月5日,在朝鮮人民軍配合下,在朝中邊境及其附近地區,對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及其指揮的韓國國軍突然發起的進攻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