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偉大的勝利
我刷視頻通古代,古人都亞麻呆了 作者:邁克爾傑克驢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國民黨軍在兩年中被殲260多萬人,經補充後總兵力雖仍有365萬人,正規軍旅的番號增至285個,人數為198萬,但新組建的和被殲後重建的師、旅占大多數,士氣更加低落,戰鬥力嚴重下降。
在285個旅中,直接用於同人民解放軍作戰的為249個旅約174萬人,這些部隊分別配置在東北、華北、華東、中原、西北五大戰場的少數戰略要點及其周圍,難於實行戰略性機動。
廣大後方隻配置了36個旅。隨著軍事形勢的惡化,國民黨民心失盡,內部矛盾加劇,惡性通貨膨脹,工商業紛紛倒閉,政治、經濟危機已十分嚴重。
人民解放軍在兩年作戰中貫徹邊打邊建方針,總兵力已達280萬人,其中野戰軍149萬人,與國民黨軍對比為1:1.3。
人民解放軍炮兵已有35個團,裝備了山炮、野炮等重炮1100餘門。
工兵也有了發展,並建立了少量坦克部隊。經過兩年戰爭鍛煉,部隊不但有了豐富的打大規模運動戰的經驗,而且積累了城市攻堅戰的經驗。
經過1947年冬到1948年春的新式整軍運動,全軍廣大指戰員的政治覺悟和軍事素質大為提高。
中國共產黨還在國民黨統治的大後方,即長江以南的蘇南、皖南和浙、閩、粵、桂、黔、滇等省區內建立了5萬餘人的遊擊武裝。
解放區麵積已擴展到235萬平方千米,並擁有縣以上城市579座,人口已達1.68億,分別占全國麵積、城市、人口總數的24.5%、29%和35.3%。
解放區支援戰爭的人力、物力有所增長。中國共產黨在國民黨統治區的工作有了很大發展,廣大中間階層迅速覺醒,反對蔣介石獨裁統治的鬥爭愈益高漲。
1948年9月,中共中央在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
會議根據日益有利的戰爭形勢和兩年戰爭的經驗,提出建設500萬人民解放軍,在從1946年7月算起的5年左右時間內殲滅國民黨正規軍500個旅(師),從根本上打倒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總任務。
製定了戰爭第三年人民解放軍主力在長江以北和華北、東北打前所未有的大殲滅戰,求殲更多國民黨軍的基本計劃。根據會議精神,中央軍委確定了戰爭第三年的作戰計劃,準備殲滅國民黨軍115個旅(師),攻占一批大中城市。
1948年9月16日,已於8月會師於兗州、曲阜地區的華東野戰軍內、外線兵團采取攻濟打援部署,發起濟南戰役,激戰至24日攻克該城,全殲國民黨軍10萬餘人,奪取了孤懸在山東省境內有堅固設防的戰略要地,使華東和華北兩大解放區連成了一片。
東北民主聯軍1947年冬季攻勢後,國民黨軍東北“剿匪”總司令部總司令衛立煌所部55萬人被分割在長春、沈陽、錦州及其附近地區,互相之間的陸路聯係已全被切斷。
到1948年秋,東北人民解放軍已發展到100餘萬人,其中野戰軍70萬人,地方軍(包括二線補充兵團)30餘萬人,總兵力超過東北國民黨軍將近一倍。
東北解放區的麵積和人口已分別占東北總麵積和總人口的97%和86%,人力物力資源雄厚,已具備同國民黨軍進行決戰的條件。
此時,蔣介石對是否將衛立煌集團撤向關內處於猶豫不決狀態。
據此,中央軍委決定首先尋求同衛立煌集團決戰,封閉該集團在東北境內加以各個殲滅。
9月12日指揮東北人民解放軍發起遼沈戰役,首先以主力出擊北寧鐵路錦州至唐山段,連克數城。
接著圍攻錦州,全殲守軍約10萬人。
長春守軍1個軍起義、1個軍投誠,該城宣告解放。
隨後,當由沈陽增援錦州的國民黨軍“西進兵團”進到黑山、大虎山以東地區時,東北野戰軍主力迅速自錦州北上,全殲該敵。
11月2日乘勝解放沈陽、營口,殲滅衛立煌集團餘部,結束了曆時52天的遼沈戰役。東北全境隨即解放。
遼沈戰役共殲滅國民黨軍47.2萬餘人。
這個戰役連同在此之前其他戰場上人民解放軍的勝利,使國民黨軍在1948年7至10月的短短4個月內喪失100萬人。
這樣,國民黨軍的總兵力,包括可能補充的30萬人在內已下降到290萬人。
人民解放軍的總兵力則增加到300萬人以上。中國的軍事形勢,出現了人民解放軍在數量上也超過國民黨軍的新轉折。
1948年12月16日至1949年1月5日,華東野戰軍和中原野戰軍進行戰場休整,對杜聿明集團開展政治攻勢。
1月6日,華東野戰軍對被圍之敵發起總攻,至10日,全殲徐州“剿總”前進指揮部及第2、第13兵團。至此,淮海戰役勝利結束。
1949年1月14至15日,東北野戰軍以5個縱隊攻克天津,殲守軍13萬餘人
平津戰役曆時64天,人民解放軍共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52萬餘人,解放了除綏遠省西部、山西省太原和河南省新鄉、安陽等少數孤立據點以外的華北廣大地區。
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後,國民黨軍隻剩下204萬人,其中正規軍115萬人,分布在新疆到台灣的廣大地區和漫長戰線上,已無力在戰略上組成有效防線。
人民解放軍已增加到400萬人,其中野戰軍218萬人,兵力占絕對優勢。
1949年4月20日夜,人民解放軍發起渡江戰役。
在總前委的統一指揮下,第二、第三野戰軍在東起江陰、西至湖口的千裏戰線上強渡長江,擊潰沿江防禦的國民黨軍,於4月23日解放南京,宣告了國民黨22年反動統治的滅亡。
在285個旅中,直接用於同人民解放軍作戰的為249個旅約174萬人,這些部隊分別配置在東北、華北、華東、中原、西北五大戰場的少數戰略要點及其周圍,難於實行戰略性機動。
廣大後方隻配置了36個旅。隨著軍事形勢的惡化,國民黨民心失盡,內部矛盾加劇,惡性通貨膨脹,工商業紛紛倒閉,政治、經濟危機已十分嚴重。
人民解放軍在兩年作戰中貫徹邊打邊建方針,總兵力已達280萬人,其中野戰軍149萬人,與國民黨軍對比為1:1.3。
人民解放軍炮兵已有35個團,裝備了山炮、野炮等重炮1100餘門。
工兵也有了發展,並建立了少量坦克部隊。經過兩年戰爭鍛煉,部隊不但有了豐富的打大規模運動戰的經驗,而且積累了城市攻堅戰的經驗。
經過1947年冬到1948年春的新式整軍運動,全軍廣大指戰員的政治覺悟和軍事素質大為提高。
中國共產黨還在國民黨統治的大後方,即長江以南的蘇南、皖南和浙、閩、粵、桂、黔、滇等省區內建立了5萬餘人的遊擊武裝。
解放區麵積已擴展到235萬平方千米,並擁有縣以上城市579座,人口已達1.68億,分別占全國麵積、城市、人口總數的24.5%、29%和35.3%。
解放區支援戰爭的人力、物力有所增長。中國共產黨在國民黨統治區的工作有了很大發展,廣大中間階層迅速覺醒,反對蔣介石獨裁統治的鬥爭愈益高漲。
1948年9月,中共中央在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
會議根據日益有利的戰爭形勢和兩年戰爭的經驗,提出建設500萬人民解放軍,在從1946年7月算起的5年左右時間內殲滅國民黨正規軍500個旅(師),從根本上打倒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總任務。
製定了戰爭第三年人民解放軍主力在長江以北和華北、東北打前所未有的大殲滅戰,求殲更多國民黨軍的基本計劃。根據會議精神,中央軍委確定了戰爭第三年的作戰計劃,準備殲滅國民黨軍115個旅(師),攻占一批大中城市。
1948年9月16日,已於8月會師於兗州、曲阜地區的華東野戰軍內、外線兵團采取攻濟打援部署,發起濟南戰役,激戰至24日攻克該城,全殲國民黨軍10萬餘人,奪取了孤懸在山東省境內有堅固設防的戰略要地,使華東和華北兩大解放區連成了一片。
東北民主聯軍1947年冬季攻勢後,國民黨軍東北“剿匪”總司令部總司令衛立煌所部55萬人被分割在長春、沈陽、錦州及其附近地區,互相之間的陸路聯係已全被切斷。
到1948年秋,東北人民解放軍已發展到100餘萬人,其中野戰軍70萬人,地方軍(包括二線補充兵團)30餘萬人,總兵力超過東北國民黨軍將近一倍。
東北解放區的麵積和人口已分別占東北總麵積和總人口的97%和86%,人力物力資源雄厚,已具備同國民黨軍進行決戰的條件。
此時,蔣介石對是否將衛立煌集團撤向關內處於猶豫不決狀態。
據此,中央軍委決定首先尋求同衛立煌集團決戰,封閉該集團在東北境內加以各個殲滅。
9月12日指揮東北人民解放軍發起遼沈戰役,首先以主力出擊北寧鐵路錦州至唐山段,連克數城。
接著圍攻錦州,全殲守軍約10萬人。
長春守軍1個軍起義、1個軍投誠,該城宣告解放。
隨後,當由沈陽增援錦州的國民黨軍“西進兵團”進到黑山、大虎山以東地區時,東北野戰軍主力迅速自錦州北上,全殲該敵。
11月2日乘勝解放沈陽、營口,殲滅衛立煌集團餘部,結束了曆時52天的遼沈戰役。東北全境隨即解放。
遼沈戰役共殲滅國民黨軍47.2萬餘人。
這個戰役連同在此之前其他戰場上人民解放軍的勝利,使國民黨軍在1948年7至10月的短短4個月內喪失100萬人。
這樣,國民黨軍的總兵力,包括可能補充的30萬人在內已下降到290萬人。
人民解放軍的總兵力則增加到300萬人以上。中國的軍事形勢,出現了人民解放軍在數量上也超過國民黨軍的新轉折。
1948年12月16日至1949年1月5日,華東野戰軍和中原野戰軍進行戰場休整,對杜聿明集團開展政治攻勢。
1月6日,華東野戰軍對被圍之敵發起總攻,至10日,全殲徐州“剿總”前進指揮部及第2、第13兵團。至此,淮海戰役勝利結束。
1949年1月14至15日,東北野戰軍以5個縱隊攻克天津,殲守軍13萬餘人
平津戰役曆時64天,人民解放軍共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52萬餘人,解放了除綏遠省西部、山西省太原和河南省新鄉、安陽等少數孤立據點以外的華北廣大地區。
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後,國民黨軍隻剩下204萬人,其中正規軍115萬人,分布在新疆到台灣的廣大地區和漫長戰線上,已無力在戰略上組成有效防線。
人民解放軍已增加到400萬人,其中野戰軍218萬人,兵力占絕對優勢。
1949年4月20日夜,人民解放軍發起渡江戰役。
在總前委的統一指揮下,第二、第三野戰軍在東起江陰、西至湖口的千裏戰線上強渡長江,擊潰沿江防禦的國民黨軍,於4月23日解放南京,宣告了國民黨22年反動統治的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