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賦稅
三國:無限爆經驗的我無敵了 作者:錦之若西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黃巾軍大賢良師張角,已經總結的很到位了。
其主要根源在於土地兼並,失去土地的農民,等於失去了活路,唯有起義一條活路可選。
而失去土地,還有一條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賦稅過重。
劉斌對於律法暫時不想動太多,所以官員也不需要重新學習新的律法,直接可以走馬上任。
益州刺史郗儉“在政煩擾”,在益州有非常嚴重的苛政。
要想盡快收攏人心,主要關注的重點,就是賦稅這一塊。
賦和稅在嚴格意義上是不同的。
稅是由“禾”和“兌”組成,它的本意是指田地裏收獲的糧食要上交,並且是以實物的形式繳納,這部分收入用於維持政府的日常開支。
賦是由“貝”和“武”組成,表示要交錢來維持國家的軍事開支。
然而,實際上皇帝和政府拿到錢後具體如何使用,我們並不清楚。
因此,漸漸地稅和賦的概念變得混淆起來。
在秦國稅收是過半,甚至收三分之二。
劉邦為了彰顯自己與秦國暴政的不同,田稅隻有十稅一。
後麵甚至改成了三十稅一,可以說是之前的曆史中最低了。
如果真是這樣的話,漢代農民已經可以提前過上小康生活了,誰還造反幹什麽。
在於漢朝其實是偷換了概念,實行的輕稅重賦重徭役。
除了田稅,漢朝還有很重的人頭稅和徭役,以及其它一些不同名目的苛捐雜稅。
對於漢代農民來說,這些才是真正的苛政猛於虎。
人頭稅包括:算賦、口賦。
算賦是成年人的人頭稅,15到56歲的成年人每年每人120錢。
口賦是未成年人的人頭稅。7到14歲的未成年人每人每年20錢。
漢武帝的時候開銷大,口賦漲了3錢變成了一人23錢,而且歲數下降到了3歲,到東漢末年時更誇張1歲就得交口賦。
如果你家有大齡剩女那就更麻煩了,大齡剩女一個人要交5份算賦。
商人還有奴婢要交雙份算賦。
古代統治者怕老百姓一次拿不出這麽多錢,還會分批要賬,每個月都來要錢。
所以有的人過不下去了,就隻能借高利貸,然後惡性循環,最後賣地,賣身為奴。
在封建時代農民除了交稅,還要服徭役。
年輕小夥到了二十歲就要自覺去申報登記,開始服徭役。每年一個月,是為更卒。
從漢書記載來看有時候也會征發婦女服徭役,服徭役年齡各時期不一樣,年齡逐步增加,從十七到二十再到二十三不等。
當然老百姓也可以選擇不去服徭役,每人每年交300錢,這年的徭役可以免去。
服完三年徭役後男丁要去服兵役,第一年在郡裏服役,是為正卒。
第二年去京師或者邊疆服役,是為戍卒。
兩年兵役後迴家,再繼續接著服徭役,直到五十六歲。
規定是兩年,但是實際情況往往是幾年甚至幾十年。
“三年之後又三年,你知道我這些年是怎麽過的嗎?”
黃忠六七十還要帶兵打仗,看書的時候感覺黃忠挺勇啊。
反過來,不也正說明了漢末這種不良風氣。
一般服徭役是在郡縣,也有時候是外徭,比如有時候黃河泛濫,需要征發徭役去治河。
治河是最辛苦的徭役,而且容易死人,時間往往都會超過一個月甚至半年。
除了田稅和人頭稅政府還會有其它的稅,比如芻稿稅,就是田裏的秸稈也要收稅。
太平年月還好,這些還能勉強度日。
別忘了現在是東漢末年,靈帝無能又貪婪成性,加上外族侵擾,內部災民四起,正是多事之秋。
所以現在的賦稅,除了對商人、手工業者等征收財產稅(緡錢稅)、車稅、船稅、貰貸稅(高利貸的利息稅)等等稅收外,對百姓還征收“馬口錢”,而且不單單是馬,還包括牛羊。
還有從武帝開始實行鹽鐵專賣,官鹽價格貴,古代貧民百姓對鹽的消耗很大,因為不吃鹽沒力氣幹活。
所以鹽錢對老百姓也是一項不小的負擔。
除此種種還有關稅、漁稅、假稅等等,名目繁多。
古代田稅是上交實物,必須由自己運到官府指定的地點。古代交通不像現在,那時候可是獨輪車推,路上的損耗和費用都得農民自己承擔。
除了這些以外,還有貪官惡吏的盤剝、水、旱、蝗蟲等天災人禍、喪葬嫁娶、土匪偷盜等等。
而這種盤剝的現象在益州尤為明顯。
山高皇帝遠,把門關起來,就是官員自己說了算。
原本的天府之國,百姓卻是食不果腹。
一年四季寒冬酷暑都要不停地勞作,服徭役,根本沒有休息的時間,其中還要禮尚往來、養育小孩和贍養老人。
一年下來基本沒有結餘,一旦遇到水災、旱災或者稅賦加重,那麽很多農民就開始舉債度日,變賣家產,田地,以至破產,直至賣兒賣女。
自耕農毫無抵抗風險的能力,一旦破產就將淪為佃農或者農奴,從此成為地主豪強的奴隸。
自耕農破產的逐漸增多,使得莊園經濟開始發展,形成了一個個的地方豪強大族。
土地都在豪強手裏,所以再多的田稅優惠政策,也隻是優惠到了地主豪強手裏。
所以電視上,經常見到一些士大夫要求皇帝減免田稅,其實就是在給他們自己謀福利而已。
佃農該交多少田租給地主還是交多少,人頭稅該怎麽交還怎麽交,至於農奴完全是地主豪強的奴隸,和牲口無異。
而這些大地主,則逐漸演變發展成了門閥士族,成了推翻掌控王朝的那批人。
所以農民的日子苦啊,千百年來我們的平民百姓吃的是粗茶淡飯,穿的是補丁上打著補丁的麻布衣服。
他們的願望不是錦衣玉食而是年年有餘,僅僅隻是希望年年都有結餘不要有負債而已。
一個吉祥的成語,背後隱藏著多少辛酸的故事,慶幸自己曾經生活在一個美好的年代。
但是,劉斌自己也知道,不能操之過急。
想要直接進入資本社會,或者共產主義社會都是不現實的。
比如某個疑似穿越者的老前輩王莽,就是步子跨太大,結果就是扯到蛋。
也是這老小子害的自己本名劉文武,現在隻能改成劉斌!!
黃巾軍大賢良師張角,已經總結的很到位了。
其主要根源在於土地兼並,失去土地的農民,等於失去了活路,唯有起義一條活路可選。
而失去土地,還有一條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賦稅過重。
劉斌對於律法暫時不想動太多,所以官員也不需要重新學習新的律法,直接可以走馬上任。
益州刺史郗儉“在政煩擾”,在益州有非常嚴重的苛政。
要想盡快收攏人心,主要關注的重點,就是賦稅這一塊。
賦和稅在嚴格意義上是不同的。
稅是由“禾”和“兌”組成,它的本意是指田地裏收獲的糧食要上交,並且是以實物的形式繳納,這部分收入用於維持政府的日常開支。
賦是由“貝”和“武”組成,表示要交錢來維持國家的軍事開支。
然而,實際上皇帝和政府拿到錢後具體如何使用,我們並不清楚。
因此,漸漸地稅和賦的概念變得混淆起來。
在秦國稅收是過半,甚至收三分之二。
劉邦為了彰顯自己與秦國暴政的不同,田稅隻有十稅一。
後麵甚至改成了三十稅一,可以說是之前的曆史中最低了。
如果真是這樣的話,漢代農民已經可以提前過上小康生活了,誰還造反幹什麽。
在於漢朝其實是偷換了概念,實行的輕稅重賦重徭役。
除了田稅,漢朝還有很重的人頭稅和徭役,以及其它一些不同名目的苛捐雜稅。
對於漢代農民來說,這些才是真正的苛政猛於虎。
人頭稅包括:算賦、口賦。
算賦是成年人的人頭稅,15到56歲的成年人每年每人120錢。
口賦是未成年人的人頭稅。7到14歲的未成年人每人每年20錢。
漢武帝的時候開銷大,口賦漲了3錢變成了一人23錢,而且歲數下降到了3歲,到東漢末年時更誇張1歲就得交口賦。
如果你家有大齡剩女那就更麻煩了,大齡剩女一個人要交5份算賦。
商人還有奴婢要交雙份算賦。
古代統治者怕老百姓一次拿不出這麽多錢,還會分批要賬,每個月都來要錢。
所以有的人過不下去了,就隻能借高利貸,然後惡性循環,最後賣地,賣身為奴。
在封建時代農民除了交稅,還要服徭役。
年輕小夥到了二十歲就要自覺去申報登記,開始服徭役。每年一個月,是為更卒。
從漢書記載來看有時候也會征發婦女服徭役,服徭役年齡各時期不一樣,年齡逐步增加,從十七到二十再到二十三不等。
當然老百姓也可以選擇不去服徭役,每人每年交300錢,這年的徭役可以免去。
服完三年徭役後男丁要去服兵役,第一年在郡裏服役,是為正卒。
第二年去京師或者邊疆服役,是為戍卒。
兩年兵役後迴家,再繼續接著服徭役,直到五十六歲。
規定是兩年,但是實際情況往往是幾年甚至幾十年。
“三年之後又三年,你知道我這些年是怎麽過的嗎?”
黃忠六七十還要帶兵打仗,看書的時候感覺黃忠挺勇啊。
反過來,不也正說明了漢末這種不良風氣。
一般服徭役是在郡縣,也有時候是外徭,比如有時候黃河泛濫,需要征發徭役去治河。
治河是最辛苦的徭役,而且容易死人,時間往往都會超過一個月甚至半年。
除了田稅和人頭稅政府還會有其它的稅,比如芻稿稅,就是田裏的秸稈也要收稅。
太平年月還好,這些還能勉強度日。
別忘了現在是東漢末年,靈帝無能又貪婪成性,加上外族侵擾,內部災民四起,正是多事之秋。
所以現在的賦稅,除了對商人、手工業者等征收財產稅(緡錢稅)、車稅、船稅、貰貸稅(高利貸的利息稅)等等稅收外,對百姓還征收“馬口錢”,而且不單單是馬,還包括牛羊。
還有從武帝開始實行鹽鐵專賣,官鹽價格貴,古代貧民百姓對鹽的消耗很大,因為不吃鹽沒力氣幹活。
所以鹽錢對老百姓也是一項不小的負擔。
除此種種還有關稅、漁稅、假稅等等,名目繁多。
古代田稅是上交實物,必須由自己運到官府指定的地點。古代交通不像現在,那時候可是獨輪車推,路上的損耗和費用都得農民自己承擔。
除了這些以外,還有貪官惡吏的盤剝、水、旱、蝗蟲等天災人禍、喪葬嫁娶、土匪偷盜等等。
而這種盤剝的現象在益州尤為明顯。
山高皇帝遠,把門關起來,就是官員自己說了算。
原本的天府之國,百姓卻是食不果腹。
一年四季寒冬酷暑都要不停地勞作,服徭役,根本沒有休息的時間,其中還要禮尚往來、養育小孩和贍養老人。
一年下來基本沒有結餘,一旦遇到水災、旱災或者稅賦加重,那麽很多農民就開始舉債度日,變賣家產,田地,以至破產,直至賣兒賣女。
自耕農毫無抵抗風險的能力,一旦破產就將淪為佃農或者農奴,從此成為地主豪強的奴隸。
自耕農破產的逐漸增多,使得莊園經濟開始發展,形成了一個個的地方豪強大族。
土地都在豪強手裏,所以再多的田稅優惠政策,也隻是優惠到了地主豪強手裏。
所以電視上,經常見到一些士大夫要求皇帝減免田稅,其實就是在給他們自己謀福利而已。
佃農該交多少田租給地主還是交多少,人頭稅該怎麽交還怎麽交,至於農奴完全是地主豪強的奴隸,和牲口無異。
而這些大地主,則逐漸演變發展成了門閥士族,成了推翻掌控王朝的那批人。
所以農民的日子苦啊,千百年來我們的平民百姓吃的是粗茶淡飯,穿的是補丁上打著補丁的麻布衣服。
他們的願望不是錦衣玉食而是年年有餘,僅僅隻是希望年年都有結餘不要有負債而已。
一個吉祥的成語,背後隱藏著多少辛酸的故事,慶幸自己曾經生活在一個美好的年代。
但是,劉斌自己也知道,不能操之過急。
想要直接進入資本社會,或者共產主義社會都是不現實的。
比如某個疑似穿越者的老前輩王莽,就是步子跨太大,結果就是扯到蛋。
也是這老小子害的自己本名劉文武,現在隻能改成劉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