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話才說出口,這-些人頓時一驚。


    什麽?!


    竟然讓自己等人去書院當教習?!


    自己這種地位低下的匠人也能與書院中高高在上的夫子們平起平坐了!?


    不可能吧。


    我一定是出現幻覺了。


    所以幾乎每一個工匠臉上都浮現了一絲迷茫和懵逼。


    這到不能怪他們。


    華夏古代,讀書人的社會地位都遠比其他行業的人的高。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嘛。


    特別是兩宋重文輕武,與士大夫公天下,更是把讀書人給捧上天了。


    哪怕是洪武一朝,老朱有意遏製和打壓士大夫,但是讀書人在大明的社會地位 依然居高不下。


    現在葉瑾搗鼓出來的這個上元書院不但不把‘四書五經’等儒家經典作為書院指 定教材,現在更是讓一群隻會出勞力的工匠進入書院擔任教習。


    不隻是這些工匠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就連其他人也都覺得葉瑾瘋了。


    要是他沒瘋,怎麽會想出了這個法子?!


    葉瑾見這些工匠一直愣在原地,臉色也變得有些微妙,出聲問道,“怎麽,諸位


    不願意嗎?!是不是覺得我上元書院廟小了,容不下諸位?!”


    那些工匠這才反應過來。


    為首的工匠趕緊大聲道,“恩師贖罪,不是小人們不願意,而是這件事實在是太 匪夷所思了。小人們能拜入恩師門下,,就已經是祖墳冒青煙了,何德何能能去書 院擔任教習啊,所以懇請恩師收迴成命。”


    葉瑾這才稍稍鬆了一口氣。


    願意不是這些人不願意,而是不自信啊。


    所以他很大度的擺了擺手,很霸氣的說道,“本官說你們有資格,那你們便有資 格,既然如此,那這件事就這麽定下了。”


    那些工匠見葉瑾並不是拿他們開涮,是真的要聘用他們擔任書院教習一職。


    頓時大喜過望,朝著葉瑾又是磕頭又是感恩戴德。.


    葉瑾又道,“不過去書院擔任教習,可是要把你們的看家本事給拿出來,誰也不 能藏私,明白嗎?!但是如果有人的看家本事確實有獨到之處,書院會出高價進行 購買,而且你們放心,書院給的價格一定會讓你們惠及子孫的。”


    華夏古代其實有太多太多偉大的發明,很多發明真的不遜於四大發明。


    但是為什麽沒有流傳下來呢?!


    原因很簡單, 一方麵是門戶之見’,另一方麵是擔心教會徒弟餓死師傅。


    就是因為這些原因,所以就導致很多偉大的發明和技術消失在了曆史長河之 中。


    葉瑾要做的,就是把這些創造發明和技術盡量留下來,惠及子孫。


    讓華夏再一次領先世界,走在世界的前列。


    這樣的話,或許平行時空那一百年的屈辱史,就有可能避免了。


    這是葉瑾留在這個世界最大的動力,也是他最大的野心。


    “有辱斯文,真真是有辱斯文…”遠處, 一個一身文士長衫裝扮,手裏拿著折扇 的老儒生見到這一幕,頓時被氣的吹胡子瞪眼睛。


    其他儒生也都是個個義憤填膺。


    原因很簡單。


    那就是在他們看來,葉瑾的這一番操作實在是太驚世駭俗。。


    不。


    不應該是‘驚世駭俗’。


    而是‘離經叛道’。


    自古以來,傳道就業解惑都是讀書人的特權,什麽時候輪到這些下九流的匠戶 了 ? !


    現在葉瑾這廝不但把這些低“零七零”賤的匠戶收納如上元書院,甚至還要給予 教習一職。


    這說明什麽!?


    說明這些匠戶豈不是能和自己等人平起平坐了嗎!?


    古人有雲: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東華門外唱名之人,方能稱好漢。 1


    可是現在時代變了,泥腿子出身的高坐廟堂之上,打鐵的匠戶也能傳道受業解 惑。


    一想到這裏,這些儒生們就跟自己親娘舅被殺了一樣心痛。


    不過他們可知道不管是葉瑾,還是老朱,這對父子都是狠人。


    所以也隻是敢小聲咒罵抱怨,不敢大聲反對。


    畢竟這對父子可是敢殺人,敢殺很多人。


    如果自己等人嫌命長,大可一試。


    葉瑾並不知道自己的這一舉動在讀書人群體裏造成了多大的影響,因為作為一 個現代人,接受了幾十年的平權教育,在他心目中,幾乎所有的職業都是平等的, 所以心裏壓根就沒有覺得文人儒生就高人一等,吃手藝飯的手工藝者就低人一等。


    所以他也並不知道這些儒生們現在恨他已經恨到了極點。


    不過就算是他知道也無所謂。


    百無一用是書生。


    這些儒生大部分都隻知道誇誇其談,胸無半點墨,手無縛雞之力。


    被這些人記恨上了,難不成他們還能把自己怎麽樣?!


    最多就是寫幾本書抹黑自己。


    就像是《楊家將》裏的潘仁美,《薛仁貴傳奇》的張士貴


    但是論宣傳,葉瑾敢說自己是第二,偌大的大明可沒有人敢說自己是第一。


    手握《上元周報》這一大殺器,葉瑾還怕被別人抹黑?!


    嗬嗬噠。


    他不去抹黑別人就不錯了。


    這邊,葉瑾‘廣納人才’的好戲剛剛落幕,石拱橋上,小胖子朱雄英手裏抱著一 個小木盒,趾高氣揚的對解縉說道,“既然你們江寧縣已經出招了,那接下來,可就 輪到我上元縣了,小子,做好準備了沒有!?”


    解縉硬著頭皮道,“你盡管出招便是。”


    “江寧縣出題範圍是《四書五經》,我上元縣自然不能壞了規矩,所以我的3道 題都與《周禮》的‘君子六藝有關...”朱雄英得意洋洋的說道。


    解縉是何其聰慧之人。


    聽到朱雄英提到‘君子六藝’,心裏頓時就咯噔一下。


    因為他已經猜到對方的三道題的大概內容了。


    所謂的‘君子六藝,其實就是‘禮、樂、射、禦、書、數’六藝。


    出自《周禮·地官司徒·保氏》:“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 一曰五禮,二曰六樂, 三曰五射,四曰五禦,五曰六書,六曰九數0 ....”


    ‘五禮’就是禮節。


    ‘六樂’就是音樂,也就是藝術。


    ‘五射’就是射箭技術。


    ‘五禦’就是駕馭馬車。


    ‘六書’就是書法、識字等等。


    ‘九數’就是數理,氣數(運用方法時的規律),陰陽五行等等。


    ‘君子六藝妥妥的儒家必學課程。


    所以很多人對儒生的刻板印象就是肩不能挑,手不能提,手無縛雞之力。


    其實這是兩宋之後的讀書人,被程朱理學閹割之後的讀書人。


    兩宋之前,以儒生為代表的讀書人群體可是文武雙全,就比如說詩仙李白,不 但詩寫的極好,武藝也不差,要不然怎麽能‘持劍走天涯''?!


    現在上元縣的出題範圍與‘君子六藝有關,肯定就是在‘五射’、‘五禦’、‘九數’這 些當世讀書人並不掌握,甚至覺得是旁門左道的學問上下功夫。


    而這些,也正好是解縉等人的知識盲點。


    果不其3.6然。


    隻見朱雄英一臉嘚瑟的說道,“君子六藝乃是‘禮、樂、射、禦、書、數’六藝, 我第一道題就與‘射’有關,不知貴縣是打算用這位手無縛雞之力的弱書生答題呢, 還是另選他人。”


    解縉聽朱雄英這般貶低自己,頓時被氣的臉紅耳赤。


    周圍人也是爆發了一陣哄笑聲。


    但是他可不敢硬著頭皮接下挑戰,畢竟自家人知道自家事。


    他要是有拉弓射箭的本事,那還會天天誇誇其談?!


    不過江寧縣這邊可不缺能拉三石弓的猛人。


    什麽是‘三石弓?


    是需要‘三石力’才能拉開的弓。


    ‘石’是古代的計量單位。


    一石相當於十鬥。。


    鬥是以前的成糧食的容器,盛小麥、大豆大約是10斤,盛穀子大約是12.5斤。 這樣算一石大約是100到125斤左右。


    這樣算, 一石弓需要100到125斤的力氣才能拉開。


    不過,年代不同,鬥的容積也會不相同,具體是多少斤,要看當時鬥的容量才 能決定。


    所以三石弓相當於需要300斤到360斤的力氣。


    這對於普通人來說難如登天。


    但是對於常年鍛煉,甚至上戰場打仗的猛將來說,並不是什麽難事。


    《三國誌》中曾經有這樣的記載05:孔明曰:漢升雖勇,爭奈年老,恐非張邰 對手。忠聽了,白發倒豎而言曰:某雖老,兩臂尚開三石之弓,渾身還有千斤之 力,豈不足敵張命匹夫耶?


    黃忠在‘漢中之戰’的時候已經年滿70歲了。


    一個七十歲的老頭子都還有拉開三石弓之力,更別說其他猛將了。


    鄧譯等人的後麵勢力是什麽!?


    不就是士大夫和勳貴集團嗎?!


    士大夫都是一群手無縛雞之力的弱雞,但是勳貴集團可是一群粗鄙武夫。


    拉開區區三石弓還不是輕而易舉?!


    所以當聽到朱雄英說了第一題竟然是‘六藝中的‘射’,鄧譯等人頓時喜上眉梢。


    也不在乎解縉丟人現眼,而是另選一個魁梧大漢上前,替換下了解縉。


    這個魁梧漢子不懂什麽禮儀,但是也不敢在朱雄英麵前造次、


    所以他先是恭恭敬敬的朝朱雄英躬身行禮,才道,“小公子,某家前來應戰,還 請小公子出題。”


    朱雄英懷裏抱著一個木盒子, 一臉嘚瑟道,“咱的第一道題很簡單,就是‘六 藝中的‘射’,射中20丈外的靶心就算你贏。”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我在明朝當縣令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鉤魚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鉤魚王並收藏大明:我在明朝當縣令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