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 葉瑾在上元縣威望值高,讓人咂舌
大明:我在明朝當縣令 作者:鉤魚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若是咱縣尊老爺一意孤行,繼續為那個毒婦翻案,就不隻是招惹朝中大員的憤慨,更是讓全天下的士子反感,到時候咱縣尊老爺的前途盡毀,我上元縣也失去了一個體恤民情的青天大老爺。”
“為了避免這種局麵的出現,小生不才,願意承擔欺負弱小的惡名,將這個糟老頭子趕出上元縣,讓咱們大老爺脫離旋渦,明哲保身,若是大老爺怪罪下了,小生一力擔之。”
這番話說的慷慨激昂。
別說圍觀的上元縣百姓,就連袁老頭子都被說的心生愧疚。
因為葉瑾被卷入這個案子,就是因為他來上元縣告狀導致的。
所以他心裏不由得微微一歎,有了離開上元縣的想法興。
圍觀的百姓也是議論紛紛。
本來是有些同情袁老頭子的,但是現在也都有了一些異樣的想法。
不因為別的,就因為葉瑾對上元縣實在是太重要了。
可是就在這個時候,一個聲音突然在眾人背後響了起來,“照你這麽說,本官還得謝謝你了?!”
來人正是葉瑾。
本來正在激情演講的這名牛高馬大的生員立即閉上了嘴巴。。
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上元縣人士,這個生員太知道自家縣尊老爺是一個什麽樣的人了。
對於百姓可以說如春風拂麵一般,但是對於他這種鄉紳子弟真算不得太好。
其他生員也差不多是同樣的表情。
所有圍觀的百姓聽到了葉瑾的聲音,也立即為其讓出了一條路,然後全部朝葉瑾躬身行禮。
葉瑾負手走進了人堆裏。
先看了一眼已經老淚縱橫的袁老頭子,然後才將目光投向了這群縣學生員。
每一個被他注視的生員都遍體生寒。
本來想辯解說自己之所以來驅趕這個袁老頭子,也都是為了縣尊大老爺。
但是被葉瑾這麽看著,這些人想要辯駁的話一個字都說不出來。
現場頓時陷入了一陣沉默之中。
過了好一會兒,703葉瑾這才淡淡開口道,“袁秀英一案本不在本官的管轄範圍內,所以本官自然不能越俎代庖,向朝廷上書為其翻案,至於《上元周報》刊登的此案細節,也全都是事實。若是因為本官說了幾句實話朝廷就容不下本官,那本官的這個七品芝麻官,不做也罷!!!”
“本官在讀書的時候,曾聽先生言: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迴家賣米粟。若是你們擔心本官因為講了幾句實話被朝廷罷官去職,無法再庇佑爾等,那將來若是爾等也遭遇了不平事,本官是不是也不能站出來說幾句公道話呢!?”
話糙理不糙。
葉瑾並沒有給這些圍觀的百姓說什麽大道理,而是將自己的心裏話用最樸實的言語給說了出來。
所以他的這番話才說完,圍觀的百姓一個個臉上都露出了羞愧的神色。
一個年紀頗大的老大爺站了出來,朝著葉瑾拱手道,“大老爺此言極是,在其位謀其政,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大老爺並沒有為袁秀英一案上書朝廷,是因為此案與上元縣無關。但是大老爺也有自己的做人原則,也可以針對此案發表自己的意見,若是我們因為大老爺說了幾句實話,就擔心他會罷官去職,從而不再庇佑我等,我等是不是太自私了?!”
“大老爺乃是有目共睹的青天大老爺,若是大老爺對此案保持沉默,我等才會感到失望呢。”
“是啊,袁老頭和袁秀英父女真的太可憐了。”
“那些老爺們為什麽要對這個弱女子趕盡殺絕啊?!”
“大老爺身在朝堂不好上書為袁秀英說話,但是我們可以啊,我們聯名上書朝廷,讓聖上法外開恩,饒袁秀英等人一命如何!?”
“皇恩浩蕩,聖上一定會答應的。”
圍觀的百姓們議論紛紛。
本來剛才在這些生員的煽動之下就要將袁老頭子趕出上元縣了,現在居然變成要聯名上書,請求朝廷赦免袁秀英等人。
見事態朝不可控的方向發展,為首的那個生員咬了咬牙,大聲說道,“大老爺此言差矣…”
但是他的話還沒有說完,葉瑾已經很粗暴的揮了揮手,對他說道,“本官來此並不是和爾等辯論的,而是製止爾等欺辱弱小的,雖說教諭一職暫時空缺,讓爾等生員有些放飛自我了,但是隻要本官在職一天,就容不下爾等仗著自己讀書人的身份為非作歹,禮房司吏何在?!”
王司吏趕緊從人堆裏擠了出來,摸了一把額頭上的汗水,然後朝葉瑾拱手行禮道,“屬下在,還請縣尊老爺吩咐。”
“將今日鬧事的生員名字記下,三日之後是八月初一,乃是本官宣講聖諭的日子,爾等若是對本官有任何不滿,三日之後宣講聖諭之後,本官給你們一次說話的機會。”
葉瑾說完,這才將目光投向袁老頭子和他的小孫子,柔聲說道,“上元縣並不是虎狼之地,容得下兩個可憐人的,好生住下吧,若是你們爺孫出了任何事,嗬嗬,我上元縣的名聲就徹底毀掉了。”
袁老頭子老淚縱橫。
按著小孫子的頭跪下之後,朝著葉瑾磕頭道,“老漢叩謝大老爺隆恩。”
葉瑾隨意的擺擺手,這才帶著陳洲等縣衙書吏和差役走出了人堆。
見葉瑾帶人走了,那些縣學生員也全都鬆了一口氣。
不過他們可不敢再找袁老頭子的麻煩,互相對望了一眼,趕緊溜之大吉。
至於圍觀的百姓,有幾個上前安慰了袁老頭子幾句,也各自散去。
李文忠和那個魁梧漢子也在人堆裏。
看著葉瑾逐漸遠去的背影,李文忠忍不住笑著道,“這小子果然有些手段,才區區幾個月的時間就在此地有如此威望,區區幾句話就將不利的局麵給扭轉過來,甚至還得到了意外之喜。”
“若是上元縣的百姓真的聯名上書,甚至應天府的百姓也紛紛聯名上書的話,聖上和太子殿下或許就會借坡下驢,免去了袁秀英等人的死罪,本來聖上和太子殿下就沒有想要至一個弱女子於死地,隻是受不了那些文官的呱噪而已。”
一旁的魁梧大漢則開口道,“老爺,咱還去不去縣衙拜訪了?!您中午就說要去了,但是去了工業園一逛就是一下午。”
“去個屁。”李文忠沒好氣道,“你沒見到從下午開始,縣衙附近身穿便裝的錦衣衛就多了許多嗎,陛下此時就在縣衙後院呢,咱最近和他五行不合,見麵就吵架,等他走了之後再去拜訪吧。”
魁梧大漢悚然一驚,“陛下來了?!”
“你以為呢。”李文忠一邊說,一邊就朝另一條街走去。
三日之後就是八月初一。
老朱從一個一窮二白的小乞丐,一躍成為一個龐大帝國的開創之君,自然是有其雄才偉略的。
所以老朱也是一個十分自負的人。。
他站在最高峰俯瞰全天下的人,覺得自己是最聰明、最偉岸、最有智慧的那一個。
所以他製定了一係列的治國之策。
這一係列治國之策十分細致,甚至具體到了百姓的吃穿住用行方麵。
還將百姓人為的分成農戶、匠戶、商戶、軍戶等等。
在老朱看來,自己的治國之策這麽細致,地方官完全用不著改動,隻需要按照自己的治國之策治~理天下就可以了。
如果自己駕崩了的話,自己的這些治國之策就變成了大明的祖訓,任何一個後繼之君都不能擅自改動。
老朱為了讓自己的後代能夠永享榮華富貴,甚至連如何取名字都規定了。
為自己的24個兒子都設計了一套取名字的規則。
他的每一個子子孫孫們都必須要嚴格遵循他定下的取名規則,每一個出生的孩子都需要按照輩分來取名,沒有人可以例外。
比如說太子朱標這一脈,20個字的輩分是:允文遵祖訓,欽武大君勝,順道宜逢吉,師良善用晟。
然後第三個字都必須是有五行的偏旁部首組成,比如朱標之子,朱允灼、朱允等都是允字輩,火字旁的。
那麽朱雄英為什麽不采用這種取名字的規則呢?!
是因為這一套取名字的規則是在朱英雄出生幾年後才頒布執行的,所以朱英雄沒有按照輩分來取名。
老朱連子孫後代怎麽取名字都規定的這麽死,更何況地方官府的治國之策了。
所以自從老朱登基5年後,也就是洪武五年起,朝廷就專門下詔書要求地方官府在每月朔望的時候,也就是初一、十五兩日,知縣、知府等地方長官都要親率府縣官吏,在衙門門口向百姓宣講聖諭,使百姓可以時常聆聽聖訓、了解聖意,從而忠君愛國,深受教化。
這三天上元縣表麵上過得很太平。
因為有葉瑾親自出麵,所以上元縣的百姓們不但不再為難袁老頭,甚至對他還抱有同情。
當時有人就趁機說要聯名上書為袁秀英求情,已經有些眉目了。
但是這也隻是表麵上的平靜而已。
“為了避免這種局麵的出現,小生不才,願意承擔欺負弱小的惡名,將這個糟老頭子趕出上元縣,讓咱們大老爺脫離旋渦,明哲保身,若是大老爺怪罪下了,小生一力擔之。”
這番話說的慷慨激昂。
別說圍觀的上元縣百姓,就連袁老頭子都被說的心生愧疚。
因為葉瑾被卷入這個案子,就是因為他來上元縣告狀導致的。
所以他心裏不由得微微一歎,有了離開上元縣的想法興。
圍觀的百姓也是議論紛紛。
本來是有些同情袁老頭子的,但是現在也都有了一些異樣的想法。
不因為別的,就因為葉瑾對上元縣實在是太重要了。
可是就在這個時候,一個聲音突然在眾人背後響了起來,“照你這麽說,本官還得謝謝你了?!”
來人正是葉瑾。
本來正在激情演講的這名牛高馬大的生員立即閉上了嘴巴。。
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上元縣人士,這個生員太知道自家縣尊老爺是一個什麽樣的人了。
對於百姓可以說如春風拂麵一般,但是對於他這種鄉紳子弟真算不得太好。
其他生員也差不多是同樣的表情。
所有圍觀的百姓聽到了葉瑾的聲音,也立即為其讓出了一條路,然後全部朝葉瑾躬身行禮。
葉瑾負手走進了人堆裏。
先看了一眼已經老淚縱橫的袁老頭子,然後才將目光投向了這群縣學生員。
每一個被他注視的生員都遍體生寒。
本來想辯解說自己之所以來驅趕這個袁老頭子,也都是為了縣尊大老爺。
但是被葉瑾這麽看著,這些人想要辯駁的話一個字都說不出來。
現場頓時陷入了一陣沉默之中。
過了好一會兒,703葉瑾這才淡淡開口道,“袁秀英一案本不在本官的管轄範圍內,所以本官自然不能越俎代庖,向朝廷上書為其翻案,至於《上元周報》刊登的此案細節,也全都是事實。若是因為本官說了幾句實話朝廷就容不下本官,那本官的這個七品芝麻官,不做也罷!!!”
“本官在讀書的時候,曾聽先生言: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迴家賣米粟。若是你們擔心本官因為講了幾句實話被朝廷罷官去職,無法再庇佑爾等,那將來若是爾等也遭遇了不平事,本官是不是也不能站出來說幾句公道話呢!?”
話糙理不糙。
葉瑾並沒有給這些圍觀的百姓說什麽大道理,而是將自己的心裏話用最樸實的言語給說了出來。
所以他的這番話才說完,圍觀的百姓一個個臉上都露出了羞愧的神色。
一個年紀頗大的老大爺站了出來,朝著葉瑾拱手道,“大老爺此言極是,在其位謀其政,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大老爺並沒有為袁秀英一案上書朝廷,是因為此案與上元縣無關。但是大老爺也有自己的做人原則,也可以針對此案發表自己的意見,若是我們因為大老爺說了幾句實話,就擔心他會罷官去職,從而不再庇佑我等,我等是不是太自私了?!”
“大老爺乃是有目共睹的青天大老爺,若是大老爺對此案保持沉默,我等才會感到失望呢。”
“是啊,袁老頭和袁秀英父女真的太可憐了。”
“那些老爺們為什麽要對這個弱女子趕盡殺絕啊?!”
“大老爺身在朝堂不好上書為袁秀英說話,但是我們可以啊,我們聯名上書朝廷,讓聖上法外開恩,饒袁秀英等人一命如何!?”
“皇恩浩蕩,聖上一定會答應的。”
圍觀的百姓們議論紛紛。
本來剛才在這些生員的煽動之下就要將袁老頭子趕出上元縣了,現在居然變成要聯名上書,請求朝廷赦免袁秀英等人。
見事態朝不可控的方向發展,為首的那個生員咬了咬牙,大聲說道,“大老爺此言差矣…”
但是他的話還沒有說完,葉瑾已經很粗暴的揮了揮手,對他說道,“本官來此並不是和爾等辯論的,而是製止爾等欺辱弱小的,雖說教諭一職暫時空缺,讓爾等生員有些放飛自我了,但是隻要本官在職一天,就容不下爾等仗著自己讀書人的身份為非作歹,禮房司吏何在?!”
王司吏趕緊從人堆裏擠了出來,摸了一把額頭上的汗水,然後朝葉瑾拱手行禮道,“屬下在,還請縣尊老爺吩咐。”
“將今日鬧事的生員名字記下,三日之後是八月初一,乃是本官宣講聖諭的日子,爾等若是對本官有任何不滿,三日之後宣講聖諭之後,本官給你們一次說話的機會。”
葉瑾說完,這才將目光投向袁老頭子和他的小孫子,柔聲說道,“上元縣並不是虎狼之地,容得下兩個可憐人的,好生住下吧,若是你們爺孫出了任何事,嗬嗬,我上元縣的名聲就徹底毀掉了。”
袁老頭子老淚縱橫。
按著小孫子的頭跪下之後,朝著葉瑾磕頭道,“老漢叩謝大老爺隆恩。”
葉瑾隨意的擺擺手,這才帶著陳洲等縣衙書吏和差役走出了人堆。
見葉瑾帶人走了,那些縣學生員也全都鬆了一口氣。
不過他們可不敢再找袁老頭子的麻煩,互相對望了一眼,趕緊溜之大吉。
至於圍觀的百姓,有幾個上前安慰了袁老頭子幾句,也各自散去。
李文忠和那個魁梧漢子也在人堆裏。
看著葉瑾逐漸遠去的背影,李文忠忍不住笑著道,“這小子果然有些手段,才區區幾個月的時間就在此地有如此威望,區區幾句話就將不利的局麵給扭轉過來,甚至還得到了意外之喜。”
“若是上元縣的百姓真的聯名上書,甚至應天府的百姓也紛紛聯名上書的話,聖上和太子殿下或許就會借坡下驢,免去了袁秀英等人的死罪,本來聖上和太子殿下就沒有想要至一個弱女子於死地,隻是受不了那些文官的呱噪而已。”
一旁的魁梧大漢則開口道,“老爺,咱還去不去縣衙拜訪了?!您中午就說要去了,但是去了工業園一逛就是一下午。”
“去個屁。”李文忠沒好氣道,“你沒見到從下午開始,縣衙附近身穿便裝的錦衣衛就多了許多嗎,陛下此時就在縣衙後院呢,咱最近和他五行不合,見麵就吵架,等他走了之後再去拜訪吧。”
魁梧大漢悚然一驚,“陛下來了?!”
“你以為呢。”李文忠一邊說,一邊就朝另一條街走去。
三日之後就是八月初一。
老朱從一個一窮二白的小乞丐,一躍成為一個龐大帝國的開創之君,自然是有其雄才偉略的。
所以老朱也是一個十分自負的人。。
他站在最高峰俯瞰全天下的人,覺得自己是最聰明、最偉岸、最有智慧的那一個。
所以他製定了一係列的治國之策。
這一係列治國之策十分細致,甚至具體到了百姓的吃穿住用行方麵。
還將百姓人為的分成農戶、匠戶、商戶、軍戶等等。
在老朱看來,自己的治國之策這麽細致,地方官完全用不著改動,隻需要按照自己的治國之策治~理天下就可以了。
如果自己駕崩了的話,自己的這些治國之策就變成了大明的祖訓,任何一個後繼之君都不能擅自改動。
老朱為了讓自己的後代能夠永享榮華富貴,甚至連如何取名字都規定了。
為自己的24個兒子都設計了一套取名字的規則。
他的每一個子子孫孫們都必須要嚴格遵循他定下的取名規則,每一個出生的孩子都需要按照輩分來取名,沒有人可以例外。
比如說太子朱標這一脈,20個字的輩分是:允文遵祖訓,欽武大君勝,順道宜逢吉,師良善用晟。
然後第三個字都必須是有五行的偏旁部首組成,比如朱標之子,朱允灼、朱允等都是允字輩,火字旁的。
那麽朱雄英為什麽不采用這種取名字的規則呢?!
是因為這一套取名字的規則是在朱英雄出生幾年後才頒布執行的,所以朱英雄沒有按照輩分來取名。
老朱連子孫後代怎麽取名字都規定的這麽死,更何況地方官府的治國之策了。
所以自從老朱登基5年後,也就是洪武五年起,朝廷就專門下詔書要求地方官府在每月朔望的時候,也就是初一、十五兩日,知縣、知府等地方長官都要親率府縣官吏,在衙門門口向百姓宣講聖諭,使百姓可以時常聆聽聖訓、了解聖意,從而忠君愛國,深受教化。
這三天上元縣表麵上過得很太平。
因為有葉瑾親自出麵,所以上元縣的百姓們不但不再為難袁老頭,甚至對他還抱有同情。
當時有人就趁機說要聯名上書為袁秀英求情,已經有些眉目了。
但是這也隻是表麵上的平靜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