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葉瑾的野心
大明:我在明朝當縣令 作者:鉤魚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葉瑾趕緊起身攔住他,拱手賠禮道,“是本官孟浪了,還請大師原諒則個,本官也是一片好心呐,以大師的才幹去投效哪個達官貴人,甚至是國公皇子,都比在本官這兒當一個縣師爺要強得多,不過既然大師這般看重本官,那本官以後再也不說這樣的話了,您看行嗎?!”
姚廣孝剛才也隻是隨口說說而已。
見葉瑾這麽誠懇的道歉,他也就借坡下驢了,開口道,“大人也不要妄自菲薄,您又不是不知道後院住著的那位的身份,所以您將來必然飛黃騰達,貧僧這也是提前謀劃,跟著大人一起雞犬升天而已。”
葉瑾聳了聳肩,無奈道,“就我這個臭脾氣,不被那些陰險狡詐之人暗中弄死就不錯了,還飛黃騰達呢。”
“所以大人現在最該做的就是尋找,或者說培養同道之人,不得不說,您創辦上元書院’是一招妙棋,隻要將這些人培養起來,然後再通過您的關係進入官場,形成一股全新的勢力之後,您就不會像現在這樣孤掌難鳴了。”姚廣孝分析道。
葉瑾一臉懵逼。
嗯!?
我什麽時候下了這麽一招妙棋了?!
天地良心。
我創辦上元書院’的初衷是為了給大明多培養幾個理工科的人才,而不是拿他們來作為黨爭的棋子啊。
不過姚廣孝說的也有一定的道理。
誰說理科生就不能混官場呢?!
自己的力量確實薄弱了一些。
姚廣孝沒有察覺到葉瑾的表情異常,而是繼續分析道,“但是上元書院現在有兩個問題,這兩個問題不解決的話恐怕您的計劃難以實現。”
葉瑾一臉好奇,“哦,願聞其詳。”
“其一是師資力量,您學富五車,上知天文下至地理,擔任學院山長(校長)一職綽綽有餘,但是您還是一縣之尊,所以對於學院的教學和管理必然不能事事躬親,但是一般的讀書人,甚至大儒又與您理念相違背,自然不會來上元書院授徒授課,所以您打593算從什麽地方找到一批合格的先生教授學生呢?!”姚廣孝問道。
“唉…”葉瑾歎息一聲,接著道,“這也正是本官苦惱的地方啊,上元書院不隻是傳授四書五經等儒家經典,更多的是一些雜學,比如算學、醫學、墨學(物理)、煉丹術(化學)、農學之類的,但是想要找到這方麵的人才真的很難。”
“貧僧或許能提供一份名單供大人選擇…”姚廣孝斟酌著說道,“但是這些人性子都古怪的很,能不能說動他們出山就看大人您的本事了。”
葉瑾大喜過望。
他知道姚廣孝這個禿驢交友廣泛,而且三教九流的人他都有交情。
所以讓他提供這些非主流的人才最適合不過了。
“那就拜托大師了,您隻管提供名單,剩下的本官來解決便是了。”葉瑾大喜道。
然後接著問道,“那第二個困難又是什麽呢!?”
“招生。”姚廣孝迴答道。
對。
就是招生。
因為在這個時代,讀書人的地位可是高的很。
華夏古代封建社會將平民分為三六九等,就是所謂的‘士、農、工、商’,讀書人的地位是排在第一位,能與統治階級分享統治權。
特別是北宋朝廷重文抑武,甚至宋真宗趙恆還作了一首特別出名的《勸學詩》,詩裏甚至還出現了‘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等千古名句。
連皇帝都親自下場抬高了讀書人的社會地位了,士子的社會地位還會低嗎?!。
其實在兩宋之前,讀書人的社會地位就已經夠高了。
畢竟崇拜知識是人類的本能之一。
在兩宋之後,讀書人的社會地位更是淩駕於整個社會之上,僅次於高高在上,萬人之上的皇權。
甚至在明朝中後期,文官勢力一度能與皇權相抗衡。
要不然明朝中後期的好幾個皇帝為什麽會重視宦官,讓宦官掌握批紅大權?!
還不是武將和勳貴集團在文官麵前不堪一擊,為了防止文官集團一家勢大,所以皇帝才會把宦官推出來和文官集團打拳擊?!
雖然在洪武年間,當今聖上朱元璋乃是天降猛人,文官勢力遠不如幾十百餘年之後那麽囂張,但是現在士林集團依然是一股不可小覷的勢力。
現在葉瑾已經在掘士林集團的根基了,人家憑什麽搭理你啊!?
所以葉瑾想要在讀書人當中招收學生是不可能的。
但是作為學院,不在讀書人當中招收學生,能去哪兒招收學生呢!?
其他階級大字不識一個,扁擔掉在地上不知道是一個‘一字。
難道從這些大老粗裏招收學生嗎!?
好吧。
葉瑾就是這樣打算的。
他從一開始就沒有想過要從傳統的讀書人群體裏招收學生,因為這些人根本不會買他的賬,他也不會去自討沒趣。
但是如果從其他群體當中招收學生的話,阻力就小得多了。
而且自己創辦的這個上元學院’又不是要傳授高深的知識,而是教一些基礎的物理、化學、數學、幾何、現代醫學等理科知識,所以對學生的文化素養要求不高,隻要能讀書識字即可。
所以聽到了葉瑾的解釋之後,姚廣孝微微點了點頭,道,“既如此,那招生就容易多了,隻是若是學生的素質不高,恐怕成材率也不會太高`~。”
“本官理解的成材率和大師理解的成材率並不是一迴事,大師覺得從上元書院畢業之後,能入朝為官才算成才,但是本官的成材率是但凡入我上元書院之門,4年之後都會有一技之長,或去商鋪擔任賬房,或來衙門擔任小吏,又或者去某個工坊擔任大師傅都可以,反正本官今年才弱冠之年,又懂養生之道,活過百八十歲應該問題不大,所以此事急不得,本官每年培養幾十上百個這方麵的人才,數十年下來,數量也會大的驚人,隻要數量足夠多,本官相信量變一定會引發質變的,到時候朝堂之上或許真的有我上元書院的一席之地,也未可知呢。”葉瑾笑著道。
姚廣孝微微一怔,這才苦笑著搖頭,“是貧僧太著急了,既然大人胸中已有溝壑,那貧僧自當竭盡全力,為
大人促成此事。”
“哈哈,共勉共勉,大師你且看著吧,將來的世界,一定會與現在大不同的,或許在咱們的有生之年,能搭乘不需要馬匹的車日行千裏,能坐上不用人力推動的船馳騁大海,能見識到大明的疆土遍布世界角落,能看到我大明軍人和百姓在這個世界上暢通無阻,總而言之,此時的大明就像是一顆冉冉升起的星星,未來大有可為。”
“有大人在,貧僧相信未來的大明一定大有可為。”
二人商業互吹了幾句,然後相視一笑。
“晦氣…真特娘的晦氣,那幾個國子監的監生也都是一群廢物,居然被那小兒懟的啞口無言,哼,真的是白讀了這麽多年的書了。”張典吏一邊罵罵咧咧,一邊端起桌上的酒杯,將杯中的酒一飲而盡。
現在已經是到了中午了,張典吏覺得心裏悶得慌,所以就帶著一個心腹手下來到了上元縣縣城裏的這家酒樓喝悶酒。
雖然幾個月前葉瑾幾乎將上元縣的胥吏和差役給一鍋端了,但是也留下了幾個膽小謹慎的書吏。
而這其中,就有一兩個是張典吏的心腹。
王書吏就是其中之一。
他一邊給張典吏倒酒,一邊寬慰道,“久三老爺,您又不是第一天跟大老爺打交道,他是什麽樣的人您應該一清二楚,那些國子監監生豈是他的對手?!而且您之前也知道單憑此事是搬不倒大老爺的,現在又何故置氣啊?!”
張典吏歎了一口氣,“本官也知道是這個道理,但是本官就是心有不甘呐。多好的機會呐,居然就這麽被那些廢物給浪費了。不過那小兒也真是大膽,居然敢當眾如此編排當今聖上。”
“幾個月前大老爺當眾念反詩,朝廷不也沒有追究他的責任嗎?!而且這幾個月進進出出縣衙後院的那幾個人,據說都是京裏的大人物,人家上麵有人。”王書吏指了指樓頂。
“唉…”張典吏歎了一口氣,又將杯中的酒一飲而盡,這才說道,“是啊,人家上麵有人,咱們怎麽可能扳的倒人家啊…抬”
二人相顧無言。
正要繼續喝悶酒的時候,包間的門突然被人推開。
張典吏正要破口大罵,但是看到來人身穿的服飾的時候,到嘴邊的髒話愣是被他硬生生的咽了下去。
“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裏賴通波。
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
這是唐末時期詩人皮日休寫的一首詩,此詩的主角不是別人,就是至今依然波濤洶湧,千裏通航的京杭大運河。
京杭大運河始建於隋朝,傳說是隋煬帝為了來揚州看瓊花專門出動幾十萬民工修建的。
當然了,隋煬帝再昏庸也昏庸不到這個地步。
姚廣孝剛才也隻是隨口說說而已。
見葉瑾這麽誠懇的道歉,他也就借坡下驢了,開口道,“大人也不要妄自菲薄,您又不是不知道後院住著的那位的身份,所以您將來必然飛黃騰達,貧僧這也是提前謀劃,跟著大人一起雞犬升天而已。”
葉瑾聳了聳肩,無奈道,“就我這個臭脾氣,不被那些陰險狡詐之人暗中弄死就不錯了,還飛黃騰達呢。”
“所以大人現在最該做的就是尋找,或者說培養同道之人,不得不說,您創辦上元書院’是一招妙棋,隻要將這些人培養起來,然後再通過您的關係進入官場,形成一股全新的勢力之後,您就不會像現在這樣孤掌難鳴了。”姚廣孝分析道。
葉瑾一臉懵逼。
嗯!?
我什麽時候下了這麽一招妙棋了?!
天地良心。
我創辦上元書院’的初衷是為了給大明多培養幾個理工科的人才,而不是拿他們來作為黨爭的棋子啊。
不過姚廣孝說的也有一定的道理。
誰說理科生就不能混官場呢?!
自己的力量確實薄弱了一些。
姚廣孝沒有察覺到葉瑾的表情異常,而是繼續分析道,“但是上元書院現在有兩個問題,這兩個問題不解決的話恐怕您的計劃難以實現。”
葉瑾一臉好奇,“哦,願聞其詳。”
“其一是師資力量,您學富五車,上知天文下至地理,擔任學院山長(校長)一職綽綽有餘,但是您還是一縣之尊,所以對於學院的教學和管理必然不能事事躬親,但是一般的讀書人,甚至大儒又與您理念相違背,自然不會來上元書院授徒授課,所以您打593算從什麽地方找到一批合格的先生教授學生呢?!”姚廣孝問道。
“唉…”葉瑾歎息一聲,接著道,“這也正是本官苦惱的地方啊,上元書院不隻是傳授四書五經等儒家經典,更多的是一些雜學,比如算學、醫學、墨學(物理)、煉丹術(化學)、農學之類的,但是想要找到這方麵的人才真的很難。”
“貧僧或許能提供一份名單供大人選擇…”姚廣孝斟酌著說道,“但是這些人性子都古怪的很,能不能說動他們出山就看大人您的本事了。”
葉瑾大喜過望。
他知道姚廣孝這個禿驢交友廣泛,而且三教九流的人他都有交情。
所以讓他提供這些非主流的人才最適合不過了。
“那就拜托大師了,您隻管提供名單,剩下的本官來解決便是了。”葉瑾大喜道。
然後接著問道,“那第二個困難又是什麽呢!?”
“招生。”姚廣孝迴答道。
對。
就是招生。
因為在這個時代,讀書人的地位可是高的很。
華夏古代封建社會將平民分為三六九等,就是所謂的‘士、農、工、商’,讀書人的地位是排在第一位,能與統治階級分享統治權。
特別是北宋朝廷重文抑武,甚至宋真宗趙恆還作了一首特別出名的《勸學詩》,詩裏甚至還出現了‘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等千古名句。
連皇帝都親自下場抬高了讀書人的社會地位了,士子的社會地位還會低嗎?!。
其實在兩宋之前,讀書人的社會地位就已經夠高了。
畢竟崇拜知識是人類的本能之一。
在兩宋之後,讀書人的社會地位更是淩駕於整個社會之上,僅次於高高在上,萬人之上的皇權。
甚至在明朝中後期,文官勢力一度能與皇權相抗衡。
要不然明朝中後期的好幾個皇帝為什麽會重視宦官,讓宦官掌握批紅大權?!
還不是武將和勳貴集團在文官麵前不堪一擊,為了防止文官集團一家勢大,所以皇帝才會把宦官推出來和文官集團打拳擊?!
雖然在洪武年間,當今聖上朱元璋乃是天降猛人,文官勢力遠不如幾十百餘年之後那麽囂張,但是現在士林集團依然是一股不可小覷的勢力。
現在葉瑾已經在掘士林集團的根基了,人家憑什麽搭理你啊!?
所以葉瑾想要在讀書人當中招收學生是不可能的。
但是作為學院,不在讀書人當中招收學生,能去哪兒招收學生呢!?
其他階級大字不識一個,扁擔掉在地上不知道是一個‘一字。
難道從這些大老粗裏招收學生嗎!?
好吧。
葉瑾就是這樣打算的。
他從一開始就沒有想過要從傳統的讀書人群體裏招收學生,因為這些人根本不會買他的賬,他也不會去自討沒趣。
但是如果從其他群體當中招收學生的話,阻力就小得多了。
而且自己創辦的這個上元學院’又不是要傳授高深的知識,而是教一些基礎的物理、化學、數學、幾何、現代醫學等理科知識,所以對學生的文化素養要求不高,隻要能讀書識字即可。
所以聽到了葉瑾的解釋之後,姚廣孝微微點了點頭,道,“既如此,那招生就容易多了,隻是若是學生的素質不高,恐怕成材率也不會太高`~。”
“本官理解的成材率和大師理解的成材率並不是一迴事,大師覺得從上元書院畢業之後,能入朝為官才算成才,但是本官的成材率是但凡入我上元書院之門,4年之後都會有一技之長,或去商鋪擔任賬房,或來衙門擔任小吏,又或者去某個工坊擔任大師傅都可以,反正本官今年才弱冠之年,又懂養生之道,活過百八十歲應該問題不大,所以此事急不得,本官每年培養幾十上百個這方麵的人才,數十年下來,數量也會大的驚人,隻要數量足夠多,本官相信量變一定會引發質變的,到時候朝堂之上或許真的有我上元書院的一席之地,也未可知呢。”葉瑾笑著道。
姚廣孝微微一怔,這才苦笑著搖頭,“是貧僧太著急了,既然大人胸中已有溝壑,那貧僧自當竭盡全力,為
大人促成此事。”
“哈哈,共勉共勉,大師你且看著吧,將來的世界,一定會與現在大不同的,或許在咱們的有生之年,能搭乘不需要馬匹的車日行千裏,能坐上不用人力推動的船馳騁大海,能見識到大明的疆土遍布世界角落,能看到我大明軍人和百姓在這個世界上暢通無阻,總而言之,此時的大明就像是一顆冉冉升起的星星,未來大有可為。”
“有大人在,貧僧相信未來的大明一定大有可為。”
二人商業互吹了幾句,然後相視一笑。
“晦氣…真特娘的晦氣,那幾個國子監的監生也都是一群廢物,居然被那小兒懟的啞口無言,哼,真的是白讀了這麽多年的書了。”張典吏一邊罵罵咧咧,一邊端起桌上的酒杯,將杯中的酒一飲而盡。
現在已經是到了中午了,張典吏覺得心裏悶得慌,所以就帶著一個心腹手下來到了上元縣縣城裏的這家酒樓喝悶酒。
雖然幾個月前葉瑾幾乎將上元縣的胥吏和差役給一鍋端了,但是也留下了幾個膽小謹慎的書吏。
而這其中,就有一兩個是張典吏的心腹。
王書吏就是其中之一。
他一邊給張典吏倒酒,一邊寬慰道,“久三老爺,您又不是第一天跟大老爺打交道,他是什麽樣的人您應該一清二楚,那些國子監監生豈是他的對手?!而且您之前也知道單憑此事是搬不倒大老爺的,現在又何故置氣啊?!”
張典吏歎了一口氣,“本官也知道是這個道理,但是本官就是心有不甘呐。多好的機會呐,居然就這麽被那些廢物給浪費了。不過那小兒也真是大膽,居然敢當眾如此編排當今聖上。”
“幾個月前大老爺當眾念反詩,朝廷不也沒有追究他的責任嗎?!而且這幾個月進進出出縣衙後院的那幾個人,據說都是京裏的大人物,人家上麵有人。”王書吏指了指樓頂。
“唉…”張典吏歎了一口氣,又將杯中的酒一飲而盡,這才說道,“是啊,人家上麵有人,咱們怎麽可能扳的倒人家啊…抬”
二人相顧無言。
正要繼續喝悶酒的時候,包間的門突然被人推開。
張典吏正要破口大罵,但是看到來人身穿的服飾的時候,到嘴邊的髒話愣是被他硬生生的咽了下去。
“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裏賴通波。
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
這是唐末時期詩人皮日休寫的一首詩,此詩的主角不是別人,就是至今依然波濤洶湧,千裏通航的京杭大運河。
京杭大運河始建於隋朝,傳說是隋煬帝為了來揚州看瓊花專門出動幾十萬民工修建的。
當然了,隋煬帝再昏庸也昏庸不到這個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