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葉瑾掘了江南所有讀書人的祖墳?
大明:我在明朝當縣令 作者:鉤魚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馬皇後皺了皺眉頭,“你的意思是,這個道衍和尚的野心很大?!”
葉瑾點了點頭。
然後對正在喝粥的小胖子說道,“反正你少和那個野和尚打交道,知道了嗎?!”
小胖子一臉不耐煩,“知道了知道了,你都說了百八十遍了。”
“咦,找抽是吧?!”葉瑾就要拿筷子抽他,但是小胖子趕緊就往馬皇後身後躲。
一時間,整個飯廳雞飛狗跳起來。
好不容易吃完飯,葉瑾正要去前院辦公。
但是就在這個時候,一陣急促的擊鼓聲響了起來、
這個擊鼓的聲音很大很密集,幾乎整個上元縣縣城都聽得到這麽密集的鼓聲。
“這又是怎麽迴事?!”葉瑾立即皺起了眉頭。
因為他已經聽出來了,這個鼓聲正式縣衙門口的鳴冤鼓。
又有人敲響鳴冤鼓了?!
所以葉瑾不再怠慢,趕緊就朝前院走去。
剛剛走到一半,姚廣孝和陳洲就已經匆匆而來。
見到葉瑾之後,二人趕緊迎了過來。
姚廣孝雙手合十,朝著葉瑾說道,“阿彌陀佛,大人,貧僧正要來尋您呢。”
“怎麽又有人敲響了鳴冤鼓了,到底是怎麽迴事?!”葉瑾沉聲問道。
姚廣孝和陳洲對望了一眼,才迴答道,“是有十幾個書生,也不知道有什麽冤情,突然就敲響了鳴冤鼓了……”
說著陳洲將一疊狀紙遞了過來,說道,“大人,這是他們遞交的狀紙。”
葉瑾一臉疑惑的接過狀紙,匆匆掃了一眼,臉上頓時露出了一絲釋然的神色,“嗬嗬,這些窮酸秀才們終於等不了了嗎?!終於知道反擊了嗎。”
原來這些書生都是國子監的監生,來上元縣縣衙就是專門為了袁秀英一案而來。
袁秀英一案通過有心人的傳播,現在早就傳遍了大江南北了。
而針對袁秀英的懲處主要分為兩派,一派以頑固的讀書人為主,覺得不管出於什麽緣故,袁秀英謀殺親夫就是罪該萬死,千刀萬剮淩遲處死都不為過。
因為如果不這樣懲處袁秀英,他們辛辛苦苦維護了幾千年的道統就徹底崩塌了。
春秋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孔子創立了儒家學派、
但是在那個時代儒家學派並不是社會的主流,相反,法家更吃香。
就比如說秦國,就是因為重用法家的幾個人才才從偏西—隅之地,然後成功統一全國。
但是法家太過於嚴苛了。
如果有十分惡劣的外部環境,通過嚴酷的律法維護統治不會引發什麽問題,反而會讓上下一心。
但是當外部壓力消失之後,再繼續使用嚴酷的律法會讓2.6內部分崩離析的。
所以秦朝僅僅一二十年就被推翻了,就是這個緣故。
後來劉邦建立了大漢朝,治國思想是道家的無為而治。
無為而治在建國之初很有效果,對恢複生產很有幫助。
但是等經濟發展起來之後,道家的無為而治又成了發展的絆腳石。
所以到漢武帝時期,治國思想就變成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然後儒家思想就從漢武帝時期,一直延續到今天。
現在有人企圖想給謀殺親夫的袁秀英翻案,不等於是掘了儒家道統的根基嗎?!
此時的上元縣縣衙門口,已經人頭攢動了。
今天是七月十三,並不是衙門發放告牌的日子,所以按道理來說今天應該不會有人敲響鳴冤鼓告狀的。所以縣城裏的百姓也都各自忙著各自的事情。
但是在辰時七刻(早上八點45分左右),上元縣縣衙門口的鳴冤鼓突然被人敲響了,鼓聲之激烈,幾乎震驚了整個上元縣縣城,所以喜歡看熱鬧的上元縣百姓一個個都放下了手裏的活計,紛紛朝衙門這邊湧了過來。
並不是上元縣的百姓一天天閑著沒事做,而是他們最敬愛的縣尊老爺審案的過程十分跌宕起伏,妙趣橫生。。
而且再複雜的案子在他手裏,三言兩語就可以斷出是非曲直出來,斷案的手段讓人歎為觀止。
很多識字的百姓甚至把縣尊老爺斷案的過程用紙筆給記錄下來,然後再賣給那些說書人潤色。
這些說書人把這些案子潤色之後,再改編成評書在各大茶館、酒樓、勾欄戲院戲說,效果十分理想。
所以23隻要等到縣衙審案的日子,從來不缺乏觀眾。
今天雖然不是縣衙發放告牌,排隊審案的日子,但是有人敲響了鳴冤鼓,一定是蒙受了巨大的冤屈。
嗯!
又有一出好戲即將上演了。
不過當眾人來到了縣衙門口的時候,卻看到敲響鳴冤鼓的竟然是一群身穿青衫,頭戴方巾的讀書人。
而且這些讀書人神情倨傲,個個都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模樣。
看到自己等人成了眾人圍觀的對象,臉上甚至還流露出了一絲輕蔑的表情。
哼!
果然是市井小民,就是喜歡瞎湊熱鬧。
而上元縣作為大明帝國首都應天府下轄的縣城之一,上元縣的百姓自然不是沒有見識的鄉下之人,所以當看到這些讀書人的裝束之後,一個個都露出了驚訝的神色。
因為這群讀書人可不是普通的讀書人,而是國子監監生。
要知道,在明初的時候,朝廷設立的國子監還沒有淪落到成為紈絝子弟們鍍金的場所,相反,國子監的含金量十足。
之前就說過了,在洪武年間官員,特別是文官的產生主要有三個途徑。
首當其衝的便是國子監監生。
其次才是科舉考試和朝廷征召。
目前在朝為官的官員,特別是中下層官員,有百分之六七十都是國子監監生結業之後再有朝廷銓選、委派的。
所以國子監監生就相當於候補官員。
隻要成功通過結業考試就可要入朝為官了。
而在明初的時候,想要考進國子監讀書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如果是皇親國戚或者是功臣之後,可以通過特權進入國子監讀書,但是結業考試必須依靠自己的真才實學才行。如果是普通人的話,想要入國子監讀書,還必須通過相應的考試才有資格呢。
所以這個時代的國子監監生,含金量十足。
這就是這十幾個國子監監生一臉倨傲的原因所在,因為他們和圍觀的百姓現在已經完全是兩個不同的階級了。
他們已經躋身進入了統治階級,而圍觀的百姓全都是被統治階級。
牧羊犬什麽時候給過綿羊好臉色?!
“張老爺,這些國子監監生不是有上書言事的特權嗎?!為何還要跑到我上元縣來敲響鳴冤鼓告狀?!”有人對旁邊儒生裝扮的老頭子問道。
其他人也紛紛朝這個老頭子投來了好奇的目光。
這個老頭子是上元縣當地很有名望的儒生。
曾經朝廷征召他入朝為官,但是都被婉拒了。
去年葉瑾來上元縣擔任縣令一職,下狠手處置了一幫為非作歹的胥吏和衙役,曾經有人鼓動百姓鬧事,但是這個老頭子主動站了出來平息了百姓的躁動。
葉瑾對這個老頭子十分感激,多次去他家拜訪。
但是這個老頭子居然避而不見。
總而言之,這就是一個有些見識,但是性子古怪的臭老頭子而已。
聽到有人這麽問,這個老頭子也沒有端著,而是冷哼一聲道,“這就是葉家小兒的高明之處…”
老頭子對葉瑾的稱唿從來都是‘葉家小兒’。
不過葉瑾從來沒有怪罪過,其他人也就無所謂了。
聽他這麽說,發問的那個人更是一臉懵逼了,趕緊問道,“這又和咱們縣尊老爺有什麽關係?!”
“爾等真以為這些國子監監生是來擊鼓鳴冤的?!他們分明是來興師問罪的。”
“咱家縣尊又沒有招惹他們,他們為何來興師問罪?!”
“葉家小兒都快把江南士林的祖墳都給掘了,還沒有招惹人家?!”老頭子幸災樂禍的說道。
不過他說的雲裏霧裏的,聽在其他人的耳朵裏全是問號。
讀書人就是愛故弄玄虛。
雖然這老頭一天天憤世嫉俗,對天下任何人都看不慣,但是他依然253是一個讀書人。
隻要是讀書人,就逃不脫‘酸和“故弄玄虛’。
所以其他人早就知道了老頭子的德行,耐著性子等著他接下來的解釋。
“你們是真蠢還是假蠢?!你們說說最近咱上元縣銷路最好的是什麽!?”
剛剛發問的那個人脫口而出,“報紙。”
報紙這個新鮮玩意兒一經推出,在整個應天府都引起了轟動。
因為這個時代的娛樂項目實在是少得可憐,而報紙上的誌怪小說、評書之類的很好的彌補了人們的娛樂空缺,自然成了萬人追捧的對象了。
而葉瑾又在報紙上摻雜私貨,將袁秀英一案添油加醋刊登在上麵。
平民百姓出於同情弱者,對統治階級有著天生的憎惡和隔閡,所以在報紙上知道袁秀英一案的原委之後,自然就對上書要求嚴懲的官員十分憎惡。
隨著事件的擴大,甚至連整個江南士林都成了民眾宣泄和唾罵的出氣筒了。
這就是老頭子說葉瑾掘了江南士林祖墳的原因。
葉瑾點了點頭。
然後對正在喝粥的小胖子說道,“反正你少和那個野和尚打交道,知道了嗎?!”
小胖子一臉不耐煩,“知道了知道了,你都說了百八十遍了。”
“咦,找抽是吧?!”葉瑾就要拿筷子抽他,但是小胖子趕緊就往馬皇後身後躲。
一時間,整個飯廳雞飛狗跳起來。
好不容易吃完飯,葉瑾正要去前院辦公。
但是就在這個時候,一陣急促的擊鼓聲響了起來、
這個擊鼓的聲音很大很密集,幾乎整個上元縣縣城都聽得到這麽密集的鼓聲。
“這又是怎麽迴事?!”葉瑾立即皺起了眉頭。
因為他已經聽出來了,這個鼓聲正式縣衙門口的鳴冤鼓。
又有人敲響鳴冤鼓了?!
所以葉瑾不再怠慢,趕緊就朝前院走去。
剛剛走到一半,姚廣孝和陳洲就已經匆匆而來。
見到葉瑾之後,二人趕緊迎了過來。
姚廣孝雙手合十,朝著葉瑾說道,“阿彌陀佛,大人,貧僧正要來尋您呢。”
“怎麽又有人敲響了鳴冤鼓了,到底是怎麽迴事?!”葉瑾沉聲問道。
姚廣孝和陳洲對望了一眼,才迴答道,“是有十幾個書生,也不知道有什麽冤情,突然就敲響了鳴冤鼓了……”
說著陳洲將一疊狀紙遞了過來,說道,“大人,這是他們遞交的狀紙。”
葉瑾一臉疑惑的接過狀紙,匆匆掃了一眼,臉上頓時露出了一絲釋然的神色,“嗬嗬,這些窮酸秀才們終於等不了了嗎?!終於知道反擊了嗎。”
原來這些書生都是國子監的監生,來上元縣縣衙就是專門為了袁秀英一案而來。
袁秀英一案通過有心人的傳播,現在早就傳遍了大江南北了。
而針對袁秀英的懲處主要分為兩派,一派以頑固的讀書人為主,覺得不管出於什麽緣故,袁秀英謀殺親夫就是罪該萬死,千刀萬剮淩遲處死都不為過。
因為如果不這樣懲處袁秀英,他們辛辛苦苦維護了幾千年的道統就徹底崩塌了。
春秋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孔子創立了儒家學派、
但是在那個時代儒家學派並不是社會的主流,相反,法家更吃香。
就比如說秦國,就是因為重用法家的幾個人才才從偏西—隅之地,然後成功統一全國。
但是法家太過於嚴苛了。
如果有十分惡劣的外部環境,通過嚴酷的律法維護統治不會引發什麽問題,反而會讓上下一心。
但是當外部壓力消失之後,再繼續使用嚴酷的律法會讓2.6內部分崩離析的。
所以秦朝僅僅一二十年就被推翻了,就是這個緣故。
後來劉邦建立了大漢朝,治國思想是道家的無為而治。
無為而治在建國之初很有效果,對恢複生產很有幫助。
但是等經濟發展起來之後,道家的無為而治又成了發展的絆腳石。
所以到漢武帝時期,治國思想就變成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然後儒家思想就從漢武帝時期,一直延續到今天。
現在有人企圖想給謀殺親夫的袁秀英翻案,不等於是掘了儒家道統的根基嗎?!
此時的上元縣縣衙門口,已經人頭攢動了。
今天是七月十三,並不是衙門發放告牌的日子,所以按道理來說今天應該不會有人敲響鳴冤鼓告狀的。所以縣城裏的百姓也都各自忙著各自的事情。
但是在辰時七刻(早上八點45分左右),上元縣縣衙門口的鳴冤鼓突然被人敲響了,鼓聲之激烈,幾乎震驚了整個上元縣縣城,所以喜歡看熱鬧的上元縣百姓一個個都放下了手裏的活計,紛紛朝衙門這邊湧了過來。
並不是上元縣的百姓一天天閑著沒事做,而是他們最敬愛的縣尊老爺審案的過程十分跌宕起伏,妙趣橫生。。
而且再複雜的案子在他手裏,三言兩語就可以斷出是非曲直出來,斷案的手段讓人歎為觀止。
很多識字的百姓甚至把縣尊老爺斷案的過程用紙筆給記錄下來,然後再賣給那些說書人潤色。
這些說書人把這些案子潤色之後,再改編成評書在各大茶館、酒樓、勾欄戲院戲說,效果十分理想。
所以23隻要等到縣衙審案的日子,從來不缺乏觀眾。
今天雖然不是縣衙發放告牌,排隊審案的日子,但是有人敲響了鳴冤鼓,一定是蒙受了巨大的冤屈。
嗯!
又有一出好戲即將上演了。
不過當眾人來到了縣衙門口的時候,卻看到敲響鳴冤鼓的竟然是一群身穿青衫,頭戴方巾的讀書人。
而且這些讀書人神情倨傲,個個都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模樣。
看到自己等人成了眾人圍觀的對象,臉上甚至還流露出了一絲輕蔑的表情。
哼!
果然是市井小民,就是喜歡瞎湊熱鬧。
而上元縣作為大明帝國首都應天府下轄的縣城之一,上元縣的百姓自然不是沒有見識的鄉下之人,所以當看到這些讀書人的裝束之後,一個個都露出了驚訝的神色。
因為這群讀書人可不是普通的讀書人,而是國子監監生。
要知道,在明初的時候,朝廷設立的國子監還沒有淪落到成為紈絝子弟們鍍金的場所,相反,國子監的含金量十足。
之前就說過了,在洪武年間官員,特別是文官的產生主要有三個途徑。
首當其衝的便是國子監監生。
其次才是科舉考試和朝廷征召。
目前在朝為官的官員,特別是中下層官員,有百分之六七十都是國子監監生結業之後再有朝廷銓選、委派的。
所以國子監監生就相當於候補官員。
隻要成功通過結業考試就可要入朝為官了。
而在明初的時候,想要考進國子監讀書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如果是皇親國戚或者是功臣之後,可以通過特權進入國子監讀書,但是結業考試必須依靠自己的真才實學才行。如果是普通人的話,想要入國子監讀書,還必須通過相應的考試才有資格呢。
所以這個時代的國子監監生,含金量十足。
這就是這十幾個國子監監生一臉倨傲的原因所在,因為他們和圍觀的百姓現在已經完全是兩個不同的階級了。
他們已經躋身進入了統治階級,而圍觀的百姓全都是被統治階級。
牧羊犬什麽時候給過綿羊好臉色?!
“張老爺,這些國子監監生不是有上書言事的特權嗎?!為何還要跑到我上元縣來敲響鳴冤鼓告狀?!”有人對旁邊儒生裝扮的老頭子問道。
其他人也紛紛朝這個老頭子投來了好奇的目光。
這個老頭子是上元縣當地很有名望的儒生。
曾經朝廷征召他入朝為官,但是都被婉拒了。
去年葉瑾來上元縣擔任縣令一職,下狠手處置了一幫為非作歹的胥吏和衙役,曾經有人鼓動百姓鬧事,但是這個老頭子主動站了出來平息了百姓的躁動。
葉瑾對這個老頭子十分感激,多次去他家拜訪。
但是這個老頭子居然避而不見。
總而言之,這就是一個有些見識,但是性子古怪的臭老頭子而已。
聽到有人這麽問,這個老頭子也沒有端著,而是冷哼一聲道,“這就是葉家小兒的高明之處…”
老頭子對葉瑾的稱唿從來都是‘葉家小兒’。
不過葉瑾從來沒有怪罪過,其他人也就無所謂了。
聽他這麽說,發問的那個人更是一臉懵逼了,趕緊問道,“這又和咱們縣尊老爺有什麽關係?!”
“爾等真以為這些國子監監生是來擊鼓鳴冤的?!他們分明是來興師問罪的。”
“咱家縣尊又沒有招惹他們,他們為何來興師問罪?!”
“葉家小兒都快把江南士林的祖墳都給掘了,還沒有招惹人家?!”老頭子幸災樂禍的說道。
不過他說的雲裏霧裏的,聽在其他人的耳朵裏全是問號。
讀書人就是愛故弄玄虛。
雖然這老頭一天天憤世嫉俗,對天下任何人都看不慣,但是他依然253是一個讀書人。
隻要是讀書人,就逃不脫‘酸和“故弄玄虛’。
所以其他人早就知道了老頭子的德行,耐著性子等著他接下來的解釋。
“你們是真蠢還是假蠢?!你們說說最近咱上元縣銷路最好的是什麽!?”
剛剛發問的那個人脫口而出,“報紙。”
報紙這個新鮮玩意兒一經推出,在整個應天府都引起了轟動。
因為這個時代的娛樂項目實在是少得可憐,而報紙上的誌怪小說、評書之類的很好的彌補了人們的娛樂空缺,自然成了萬人追捧的對象了。
而葉瑾又在報紙上摻雜私貨,將袁秀英一案添油加醋刊登在上麵。
平民百姓出於同情弱者,對統治階級有著天生的憎惡和隔閡,所以在報紙上知道袁秀英一案的原委之後,自然就對上書要求嚴懲的官員十分憎惡。
隨著事件的擴大,甚至連整個江南士林都成了民眾宣泄和唾罵的出氣筒了。
這就是老頭子說葉瑾掘了江南士林祖墳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