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一股暗流在悄然湧動
大明:我在明朝當縣令 作者:鉤魚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雖然入選內閣的官員品級都不太高,也就是四品到六品而已。
而且也比較年輕。
但是入選內閣之後,就有隨時麵聖和參與政事的機會,甚至有對朝中大事進行諫言的權力。
換句話說,入(王好好)選內閣之後,你就成功進入了大明的核心權力圈了。
這讓很多年輕的官員十分心動。
因為傻子都知道,進入了內閣就等於平步青雲。
所以入選內閣擔任大學士一職,是這些年輕官員們夢寐以求的職位。
但是他們並不知道的是,自己也已經小瞧了內閣的重要性。
這個機構不僅僅進入了大明的核心權力圈,甚至扮演著‘宰相的角色。
而他們更不知道的是,最開始提出這一改革的並不是太子朱標,而是他們心目中‘沽名賣直’,蠱惑人心的奸
佞小人——葉瑾串。
“近日朝堂變化詭異莫測,也不知道是好是壞啊。”一個四十來歲身穿青色官袍的官員歎息道,“又是早朝製度改革,又是成立內閣大學士製度,又是商稅改革…前些年還把已經實行了一千多年的宰相製度給徹底廢除了,本官真的是越來越看不懂這個大明朝了。”
聽到他的話裏話外有怨懟的口味,其他人趕緊小聲提醒道,“陳兄慎言,這可不是在家裏,而是在大庭廣眾之下。”
“就算是在家中也必須小心謹慎,那些錦衣衛無孔不入,陳兄這是要去昭獄走一遭嗎!?”
這個四十來歲的官員這才悚然一驚,趕緊閉上了嘴巴。
不過剛剛那個三十多歲的官員此時卻笑道,“有好有壞吧,世間之事並不是一成不變就是好的。就比如說早朝製度,隻有本朝才會這麽嚴苛,沿襲唐宋製度也是好事。至於內閣大學士製度,雖說沒有先例可循,但是仔細琢370磨卻大有妙用,乃是一樁良策。至於商稅改革…”這個姓丁的官員冷哼一聲,才說道,“不過是一個沽名賣直的小人獻媚之舉而已,吾等在朝為官,自然要為民請命,這種禍國殃民之策必須早早廢黜了才好…”
說完,這幾個官員相互對望了一眼。
一切盡在不言中。。
“今日好像都察院的幾位同僚要彈劾刑部和大理寺,說是鬆江府同知魏大海被害一案已經拖延很長時日了,兇犯一直沒有得到應有的懲罰,都察院覺得是刑部和大理寺屍餐素位,所以要對此案進行彈劾。小弟也打算湊一湊熱鬧,上書朝廷要求嚴懲此毒婦,不知各位兄長是否有意與小弟一起?!”這時候,一個年輕的官員突然開口問道。
這幾個青色官袍的官員又看了一眼,也都齊刷刷的點了點頭。
不過他們並沒有再多說什麽了,而是全都眼觀鼻鼻觀心的等著皇城城門開門。
不隻是這幾個青色官袍的官員在談論這件案子。
除了武將,幾乎一大半的文官似乎對此案都搭乘了某種協議一樣。
一股暗流已經在悄然湧動了。
隨著天色越來越亮,終於等到了皇城城門打開的時候了。
數百名官員依次進入了皇城,來到了奉天大殿之上。
文武官員涇渭分明,根據官職的高低從奉天殿內一直蔓延到大殿之外。
隨著幾聲鞭子抽在了空中,發出了劈裏啪啦的聲響。
一個宦官捏著鴨公嗓大聲朝眾人喊道,“陛下駕到,百官跪迎。”
所有文武百官齊刷刷的跪在地上,三唿萬歲,“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然後就看到太子朱標攙扶著當今聖上朱元璋來到了大殿中央。
朱元璋一雙虎眼掃視了大殿內一圈,這才大手一揮道,“諸位愛卿平身吧。”
然後這才一屁股坐在高高的龍椅之上。
太子朱標也迴到了龍椅旁邊的座位上。
文武百官這才又齊刷刷的叩了一個響頭,“謝陛下。”
這才站了起來。
然後站在朱元璋旁邊的那個太監繼續說道,“有事起奏,無事退朝…”
話語才落,一個文官就站了出來。
這是每天上朝都會經曆一遍程序,所以所有人都習以為常了。
不過還(bcdc)是那句話:大事開小會,小事開大會,特別重要的事不開會。
所以早朝其實就是一個形式,能決定的事也都是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而已。
果然。
這個文官啟奏的事情並不算是什麽大事,朱元璋三言兩語就給打發了。
又有幾個官員出列,匯報了一些事。
這時候,太陽已經快從山的那一邊冒出來了。
天光大亮。
如果是其他天的話,早朝算是完成了。
不過就在這個時候,一個都察院的禦史站了出來,大聲道,“陛下,微臣有事啟奏。”
“說。”朱元璋的聲音不大,但是卻自帶威嚴。
這個禦史清了清嗓子,這才大聲道,“微臣彈劾刑部和大理寺屍餐素位,推諉拖延,導致一樁案情明朗的案子到今日都還沒有進行宣判,導致受害者屍骨未寒,兇犯依然逍遙法外。”
老朱微微皺了皺眉頭,問道,“你說的是哪樁案子?!”
“乃是鬆江府同知魏大海被害一案,此案案發到現在已經過去一月有餘,案情明朗,人證物證俱在,但是刑部和大理寺依然沒有對此案進行宣判和終結,故而微臣才有今日之彈劾。”這個禦史又開口道。
被人彈劾了,刑部尚書和大理寺卿自然要站出來解釋一番。
不過這時候太子朱標卻主動站了起來。
朝老朱拱手道,“父皇,此案刑部和大理寺已經將奏章遞上來了,是兒臣暫時留中不發的。”
老朱微微蹙眉問道,“這又是何故?!”
“因為魏大海此人確實是被家中妻妾所害,但是也是由於此人性格暴虐所致,刑部和大理寺對兇犯的懲處太過了,竟然要施以淩遲之刑,故而兒臣暫時留中不發,待稟告父皇之後再做定奪。。”朱標解釋道。
朱元璋的眉頭皺的更緊了。
刑部和大理寺也太狠了吧。
隻是殺害一個性格暴虐的官員而已,居然就要施以千刀萬剮的淩遲之刑?!
不過不等老朱開口說話,刑部尚書就趕緊站了出來,大聲道,“夫為婦綱乃是天理,兇犯袁秀英與其他妾室密謀殘害夫君,與謀逆又有什麽區別?!施以淩遲之刑才能以儆效尤,震懾天下,微臣懇請陛下於太子殿下切
莫再同情兇犯,自作孽不可活,這是她們咎由自取的。”
葉瑾最大的本事就是當甩手掌櫃。
公事房內。
姚廣孝看著葉瑾給的籌辦報紙的~章程一頭霧水。
到現在他都還不知道葉瑾要辦的報紙到底是一個什麽玩意兒。
雖然華夏曆史上早就已經有了報紙的雛形,那就是邸報。
早在唐朝時期,中央朝廷每個月都會向各地地方官府抄送各地以及朝中發生的大小事宜,被稱之為邸報。
這是中央政府統治廣袤國土的一種方式之一。
目的就是為了增加各地的凝聚力,減少地方割據的可能。。
但是葉瑾要辦的報紙和邸報完全就是兩迴事。
雖然說也會刊登一些時政要聞,但是竟然還要將一些話本、戲曲、誌怪小說之類的也全都刊印在報紙上。
這又是什麽緣故?!
而且。
真的有人會花一兩個銅板買一份報紙嗎?!
姚廣孝雖然一頭霧水,但是既然這是自己的主公交代給自己的第一份差事,就算是覺得不合理,自己也要把這件事好好的辦下去。
想到這,姚廣孝就起身出了公事房。
在洪武年間,不管是活字印刷術還是造紙術,這兩個產業都很成熟了。
隻是有些上不了台麵,不被讀書人重視而已。
而葉瑾屬於不走平常路的讀書人,所以在他統治下的上元縣,這兩種產業得到很大的發展。
再加上上元縣本身地處大明最富庶的地區之一,讀書人雖然不多,但是識字率能夠達到百分之三十以上,很多普通老百姓都會把自家孩子送去私塾讀幾年書。
不求自家孩子日後能夠考取功名,但是最起碼要能認識幾個字。
再加上葉瑾來到上元縣之後,大力發展教育事業,隻要是適齡兒童必須去官辦的小學堂讀書。
所以需要的教材和課本就比較多。
為了壓縮成本,上元縣的小學堂用的教材全都是用活字印刷術和草紙來作為原材料的。
活字印刷術印刷出來的字一板一眼,根本沒有書法的美感,但是成本低廉。
草紙也是一樣的道理。
草紙的質量很差,用毛筆字在上麵寫字的話,很容易出現墨點。
但是同樣成本低廉。
所以葉瑾才會用這兩種原材料來刊印報紙。
姚廣孝出了縣衙之後,很快就在縣城裏找到了一家刊印房和一家專門販賣紙張的商鋪。
這兩架商鋪得知自家要跟縣衙做生意之後,忙不迭的跟著姚廣孝迴到了縣衙。
此時,葉瑾還睡眼朦朧的在後院小口小口喝著粥。
而數十裏外的應天府,早朝已經結束了。
今天的早朝也沒有發生什麽大事。
而是發生了一起蹊蹺事。
而且也比較年輕。
但是入選內閣之後,就有隨時麵聖和參與政事的機會,甚至有對朝中大事進行諫言的權力。
換句話說,入(王好好)選內閣之後,你就成功進入了大明的核心權力圈了。
這讓很多年輕的官員十分心動。
因為傻子都知道,進入了內閣就等於平步青雲。
所以入選內閣擔任大學士一職,是這些年輕官員們夢寐以求的職位。
但是他們並不知道的是,自己也已經小瞧了內閣的重要性。
這個機構不僅僅進入了大明的核心權力圈,甚至扮演著‘宰相的角色。
而他們更不知道的是,最開始提出這一改革的並不是太子朱標,而是他們心目中‘沽名賣直’,蠱惑人心的奸
佞小人——葉瑾串。
“近日朝堂變化詭異莫測,也不知道是好是壞啊。”一個四十來歲身穿青色官袍的官員歎息道,“又是早朝製度改革,又是成立內閣大學士製度,又是商稅改革…前些年還把已經實行了一千多年的宰相製度給徹底廢除了,本官真的是越來越看不懂這個大明朝了。”
聽到他的話裏話外有怨懟的口味,其他人趕緊小聲提醒道,“陳兄慎言,這可不是在家裏,而是在大庭廣眾之下。”
“就算是在家中也必須小心謹慎,那些錦衣衛無孔不入,陳兄這是要去昭獄走一遭嗎!?”
這個四十來歲的官員這才悚然一驚,趕緊閉上了嘴巴。
不過剛剛那個三十多歲的官員此時卻笑道,“有好有壞吧,世間之事並不是一成不變就是好的。就比如說早朝製度,隻有本朝才會這麽嚴苛,沿襲唐宋製度也是好事。至於內閣大學士製度,雖說沒有先例可循,但是仔細琢370磨卻大有妙用,乃是一樁良策。至於商稅改革…”這個姓丁的官員冷哼一聲,才說道,“不過是一個沽名賣直的小人獻媚之舉而已,吾等在朝為官,自然要為民請命,這種禍國殃民之策必須早早廢黜了才好…”
說完,這幾個官員相互對望了一眼。
一切盡在不言中。。
“今日好像都察院的幾位同僚要彈劾刑部和大理寺,說是鬆江府同知魏大海被害一案已經拖延很長時日了,兇犯一直沒有得到應有的懲罰,都察院覺得是刑部和大理寺屍餐素位,所以要對此案進行彈劾。小弟也打算湊一湊熱鬧,上書朝廷要求嚴懲此毒婦,不知各位兄長是否有意與小弟一起?!”這時候,一個年輕的官員突然開口問道。
這幾個青色官袍的官員又看了一眼,也都齊刷刷的點了點頭。
不過他們並沒有再多說什麽了,而是全都眼觀鼻鼻觀心的等著皇城城門開門。
不隻是這幾個青色官袍的官員在談論這件案子。
除了武將,幾乎一大半的文官似乎對此案都搭乘了某種協議一樣。
一股暗流已經在悄然湧動了。
隨著天色越來越亮,終於等到了皇城城門打開的時候了。
數百名官員依次進入了皇城,來到了奉天大殿之上。
文武官員涇渭分明,根據官職的高低從奉天殿內一直蔓延到大殿之外。
隨著幾聲鞭子抽在了空中,發出了劈裏啪啦的聲響。
一個宦官捏著鴨公嗓大聲朝眾人喊道,“陛下駕到,百官跪迎。”
所有文武百官齊刷刷的跪在地上,三唿萬歲,“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然後就看到太子朱標攙扶著當今聖上朱元璋來到了大殿中央。
朱元璋一雙虎眼掃視了大殿內一圈,這才大手一揮道,“諸位愛卿平身吧。”
然後這才一屁股坐在高高的龍椅之上。
太子朱標也迴到了龍椅旁邊的座位上。
文武百官這才又齊刷刷的叩了一個響頭,“謝陛下。”
這才站了起來。
然後站在朱元璋旁邊的那個太監繼續說道,“有事起奏,無事退朝…”
話語才落,一個文官就站了出來。
這是每天上朝都會經曆一遍程序,所以所有人都習以為常了。
不過還(bcdc)是那句話:大事開小會,小事開大會,特別重要的事不開會。
所以早朝其實就是一個形式,能決定的事也都是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而已。
果然。
這個文官啟奏的事情並不算是什麽大事,朱元璋三言兩語就給打發了。
又有幾個官員出列,匯報了一些事。
這時候,太陽已經快從山的那一邊冒出來了。
天光大亮。
如果是其他天的話,早朝算是完成了。
不過就在這個時候,一個都察院的禦史站了出來,大聲道,“陛下,微臣有事啟奏。”
“說。”朱元璋的聲音不大,但是卻自帶威嚴。
這個禦史清了清嗓子,這才大聲道,“微臣彈劾刑部和大理寺屍餐素位,推諉拖延,導致一樁案情明朗的案子到今日都還沒有進行宣判,導致受害者屍骨未寒,兇犯依然逍遙法外。”
老朱微微皺了皺眉頭,問道,“你說的是哪樁案子?!”
“乃是鬆江府同知魏大海被害一案,此案案發到現在已經過去一月有餘,案情明朗,人證物證俱在,但是刑部和大理寺依然沒有對此案進行宣判和終結,故而微臣才有今日之彈劾。”這個禦史又開口道。
被人彈劾了,刑部尚書和大理寺卿自然要站出來解釋一番。
不過這時候太子朱標卻主動站了起來。
朝老朱拱手道,“父皇,此案刑部和大理寺已經將奏章遞上來了,是兒臣暫時留中不發的。”
老朱微微蹙眉問道,“這又是何故?!”
“因為魏大海此人確實是被家中妻妾所害,但是也是由於此人性格暴虐所致,刑部和大理寺對兇犯的懲處太過了,竟然要施以淩遲之刑,故而兒臣暫時留中不發,待稟告父皇之後再做定奪。。”朱標解釋道。
朱元璋的眉頭皺的更緊了。
刑部和大理寺也太狠了吧。
隻是殺害一個性格暴虐的官員而已,居然就要施以千刀萬剮的淩遲之刑?!
不過不等老朱開口說話,刑部尚書就趕緊站了出來,大聲道,“夫為婦綱乃是天理,兇犯袁秀英與其他妾室密謀殘害夫君,與謀逆又有什麽區別?!施以淩遲之刑才能以儆效尤,震懾天下,微臣懇請陛下於太子殿下切
莫再同情兇犯,自作孽不可活,這是她們咎由自取的。”
葉瑾最大的本事就是當甩手掌櫃。
公事房內。
姚廣孝看著葉瑾給的籌辦報紙的~章程一頭霧水。
到現在他都還不知道葉瑾要辦的報紙到底是一個什麽玩意兒。
雖然華夏曆史上早就已經有了報紙的雛形,那就是邸報。
早在唐朝時期,中央朝廷每個月都會向各地地方官府抄送各地以及朝中發生的大小事宜,被稱之為邸報。
這是中央政府統治廣袤國土的一種方式之一。
目的就是為了增加各地的凝聚力,減少地方割據的可能。。
但是葉瑾要辦的報紙和邸報完全就是兩迴事。
雖然說也會刊登一些時政要聞,但是竟然還要將一些話本、戲曲、誌怪小說之類的也全都刊印在報紙上。
這又是什麽緣故?!
而且。
真的有人會花一兩個銅板買一份報紙嗎?!
姚廣孝雖然一頭霧水,但是既然這是自己的主公交代給自己的第一份差事,就算是覺得不合理,自己也要把這件事好好的辦下去。
想到這,姚廣孝就起身出了公事房。
在洪武年間,不管是活字印刷術還是造紙術,這兩個產業都很成熟了。
隻是有些上不了台麵,不被讀書人重視而已。
而葉瑾屬於不走平常路的讀書人,所以在他統治下的上元縣,這兩種產業得到很大的發展。
再加上上元縣本身地處大明最富庶的地區之一,讀書人雖然不多,但是識字率能夠達到百分之三十以上,很多普通老百姓都會把自家孩子送去私塾讀幾年書。
不求自家孩子日後能夠考取功名,但是最起碼要能認識幾個字。
再加上葉瑾來到上元縣之後,大力發展教育事業,隻要是適齡兒童必須去官辦的小學堂讀書。
所以需要的教材和課本就比較多。
為了壓縮成本,上元縣的小學堂用的教材全都是用活字印刷術和草紙來作為原材料的。
活字印刷術印刷出來的字一板一眼,根本沒有書法的美感,但是成本低廉。
草紙也是一樣的道理。
草紙的質量很差,用毛筆字在上麵寫字的話,很容易出現墨點。
但是同樣成本低廉。
所以葉瑾才會用這兩種原材料來刊印報紙。
姚廣孝出了縣衙之後,很快就在縣城裏找到了一家刊印房和一家專門販賣紙張的商鋪。
這兩架商鋪得知自家要跟縣衙做生意之後,忙不迭的跟著姚廣孝迴到了縣衙。
此時,葉瑾還睡眼朦朧的在後院小口小口喝著粥。
而數十裏外的應天府,早朝已經結束了。
今天的早朝也沒有發生什麽大事。
而是發生了一起蹊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