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我大明男兒,難不成還不如一個蠻族酋長鐵木真?
大明:我在明朝當縣令 作者:鉤魚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請聽題…”
“《山海經》一共多少卷?!”
小胖子不假思索,立即迴答道,“《山海經》一共18卷,其中《山經》5卷,《海經》13卷。”
然後得意洋洋的說道,“師父,徒兒迴答的沒錯吧。”
“嗯。”葉瑾點點頭,道,“第一道題為師出的簡單一些,就是為了給你一點信心。”
“切…”小胖子翻了一個大白眼。
“第一個問題,《山海經.海內經》中:東海之內,北海之隅,有一國,此國名曰?!”
“名曰朝鮮,就是咱們大明的屬國高麗,不過朝鮮應該隻是高麗國一隅之地,並不就是今日之高麗國(洪武15年朝鮮半島上的國家是高麗國,要一直到洪武20年,也就是1388年,高麗國大將李成桂推翻王氏高麗的統治之後,才建國朝鮮的,《山海經》裏的朝鮮和朝鮮半島不是一迴事。)”小胖子立即迴答道。
看得出,他對《山海經》果然很熟悉。
“東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葉瑾又問道。
小胖子迅速迴答,“有山名曰大言,日月所出。”
“大荒之中共有幾國?!”
“有大人之國,小人之國,中容之國,青丘之國…”
說到最後,小胖子一臉不耐煩,接著道,“師父,都說了《山海經》隻是一本神話怪誌的啟蒙書,不是真的,您為何要一直問這些無聊的問題啊?!快講故事吧?!”
“《山海經》真的隻是一本神話怪誌的啟蒙書籍?!”葉瑾並沒有惱怒,而是微微一笑,接著說道,“那為師
且問你,《海內東經》中對蓬萊山、琅琊台、會稽山等地理位置描述的一清二楚?!要知道《山海經》成書時間可是在先秦時期,那時候江南一帶還是蠻夷之地,與中原阻隔,為何著此書的先賢能將這些山脈描繪的一清二楚?!”
“既然書中對蓬萊山、會稽山等山脈知知甚詳,那你憑什麽說書裏的其他內容都是胡編亂造的?!”
正在喝酒的老朱和徐達二人這會兒也抬起了頭。
他們剛才還以為這隻是這對師徒在信口胡謅呢。
但是聽到葉瑾的這幾句話之後,突然有些明悟了。
葉瑾可能是在用別的法子在給朱雄英上課。
老朱和徐達見識過葉瑾的授課。
第一次的時候差點沒把這倆老頭給氣炸了。
因為葉瑾的授課方式在他們看來,簡直就是離經叛道。
天馬行空,想到哪兒就講到哪兒。
而且還經常摻雜著一些內容奇怪的小故事。
0……·求鮮花0…
但是等授課完畢之後,朱雄英就像是開了智一樣,竟然能從這些小故事裏學到了很多東西。
所以從那時起,老朱和徐達就不再對葉瑾的授課方式指手畫腳。
小胖子想了一會兒,才嚐試著問道,“師父,聽您的意思,《山海經》裏記載的內容可都是真的?!”
“是不是真的為師也不清楚,但是為師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山海經》一共18卷,足足三萬多字,古時候的先賢用的可是竹簡刻刀,他們是腦袋被驢踢了?要花費這麽大的代價胡編亂造一些神話故事來騙人?!”
“本門派的理念是什麽?!是求知,大明真的不是這個世界的中心,更不是占據了天下沃土。往東數千公裏的林海雪原,別看冬季嚴寒,氣候條件十分惡劣,但是那裏的土地才是真正的肥沃。”
“往西數萬裏之外,大食國,大秦國無一不是傳承千年的曆史古國,人家的曆史傳承不比咱們大明差多少。”
“就算是在咱們大海的對麵,那裏也有兩塊十分廣袤的大陸,那片大陸上有畝產幾千斤的糧食,更有數之不盡的黃金和白銀。’
“世界之大,若是你一直坐井觀天,那將失去多少美景?!”
“幾百年前,蠻人部落酋長鐵木真尚且以一族之力,征伐天下,而我大明男兒,難不成還不如一個蠻族酋長唿?!”
小胖子被他說的一愣一愣的。
隻感覺渾身的血液都開始燃燒起來了。
現在恨不得就騎上戰馬,率領大明鐵騎征伐天下。
男兒就該饑餐胡虜肉,渴飲匈奴血。
如果一輩子隻呆在溫柔鄉裏,那還能被稱之為男子漢大丈夫嗎?!
所以小胖子握緊拳頭,站起來振臂高唿道,“師父您說的沒錯,是男兒就該…”
但是他的話才說到一半,就被朱元璋拎著脖子給扔了出去。
然後葉瑾就看到老朱和徐達雙目赤紅,一臉猙獰的看著他,厲聲問道,“小子,你剛才說的畝產幾千斤的糧
食,可是真的?!”
老朱的力氣很大,直接把小胖子扔出去三四米遠。
小胖子被摔得七葷八素,屁股差點被摔成了七八瓣。
不過當他看到老朱和徐達的這幅模樣之後,本來想大聲抗議的,趕緊把到嘴邊的話給硬生生的憋了迴去了。
葉瑾也有些懵逼。
這倆老頭怎麽了?!
怎麽跟火燒屁股似的?!
而且雙目赤紅,一臉猙獰。
難不成自己又說錯話,犯了他們的忌諱了?!
沒有啊。。
自己不就是吐槽了幾句鐵木真嗎?!
就算是你們英雄惜英雄。
也不該有這麽大的反應吧?!
老朱見葉瑾沒有迴答自己的問題,而是一臉懵逼的看著自己,不由得著急催促道,“小子快說,你剛才說的畝產幾千斤的糧食可是真的?!”
徐達也立即道,“你若是信口胡謅的話,看我今天不打“八九零”斷你的腿…”
哦.
破案了。
這倆傻老頭原來在意的是這個啊。
葉瑾趕緊道,“您二位可別用這種吃人一樣的眼神看著小侄啊,小侄又不是畝產幾千斤的糧食。小侄平日裏雖然偶爾有些不著調,但是這種事哪裏敢開玩笑?!在大洋彼岸確實有畝產幾千斤的糧食,而且還不止一種呢。”
“此言當真?!”老朱稍稍恢複了一絲理智,不過眼睛一直盯著葉瑾。
徐達則朝老朱拱手,“四哥,若是真有此物的話,那可是了不得的祥瑞呐,若是能引入我大明種植,那我大明將不再有缺糧之憂,還請四哥準許開放海禁,籌建水師…”
“若是此言當真,水師是要建的。隻是這片大洋不知幾萬裏耶,海上風大浪急,不知道什麽時候才能抵達啊?!”老朱歎了一口氣。
他們沒有懷疑葉瑾這番話的真實性。
和葉瑾打了這麽久的交道了,他們也算了解了葉瑾的品性。
有時候確實會大言不慚,但是葉瑾知道孰輕孰重。
這種大事他是不會瞎開玩笑的。
老朱又看著葉瑾問道,“小子,你怎麽知道大洋彼岸有這種畝產幾千斤的糧食?!我們又如何到得了大洋彼岸?!”
葉瑾聳聳肩,解釋道,“因為小子我手中就有這種糧食種子,而且已經讓人種植了。有沒有畝產幾千斤,一兩個月之後便知分曉。”
他說的輕描淡寫,但是老朱和徐達卻是被唬的一愣一愣的。
足足沉默了好幾息的時間,二人再一次雙目赤紅,麵孔猙獰的盯著他,厲聲問道,“此言當真?!”
唉…
又犯病了。
葉瑾頗為無奈。
解釋道,“小侄家雖然是鄉下土財主,但是小侄從小就喜歡收集一些稀罕玩意兒。有一次隨家父去寧波象山走親戚,偶遇一艘失事擱淺的海船,船上下來幾個金發碧眼的外國人,他們想要采購一些物資,但是身上沒有我大明使用的銅錢和寶鈔,就用一些小玩意兒換了小侄身上的銅錢,其中就有被您二位打劫走了的帆船模型,圖紙,單筒望遠鏡等等,哦,對了,還有一些糧食種子。”
這番說辭當然是他瞎編的。
現在還是洪武年間,歐洲人要在差不多一百年後才發現美洲大陸呢。
他的圖紙、糧食種子、帆船模型、單筒望遠鏡,以及其他小玩意兒,都是每天打卡之後,係統給的獎勵。
隻是自從上一次連續加班好幾天,沒有按時朝九晚五上下班,係統就關機了。
估計還得好幾天之後,係統才會重新恢複打卡功能。
不過葉瑾不可能說是這些小玩意兒是自己每天堅持打卡簽到,然後係統贈送的吧?!
再跟老朱和徐達說自己其實是從21世紀穿越而來的。
不但如此,自己還綁定了一個“朝九晚五”的係統?!
估計老朱和徐達會把自己當成一個神經病對待。
所以瞎編一個靠譜的瞎話,比什麽都強。
葉瑾繼續說道,“根據那些金發碧眼的外國人的說辭,這些高產的糧食種子最多能達到畝產幾千斤。不過小侄也沒有完全采信他們的說辭,而是將種子帶迴家之後,自己試驗種植了一季,才知道他們並沒有說謊。”
“之後小侄就進京參加科舉考試,本想借機將此物敬獻給朝廷,但是後來轉念一想,覺得在上元縣再試種一季更為妥當,所以就在春耕之際將糧食種子下發下去,讓上元縣的百姓也一起種植,所以最多三五個月,就知道這些高產糧食是不是真的畝產幾千斤了。”
“《山海經》一共多少卷?!”
小胖子不假思索,立即迴答道,“《山海經》一共18卷,其中《山經》5卷,《海經》13卷。”
然後得意洋洋的說道,“師父,徒兒迴答的沒錯吧。”
“嗯。”葉瑾點點頭,道,“第一道題為師出的簡單一些,就是為了給你一點信心。”
“切…”小胖子翻了一個大白眼。
“第一個問題,《山海經.海內經》中:東海之內,北海之隅,有一國,此國名曰?!”
“名曰朝鮮,就是咱們大明的屬國高麗,不過朝鮮應該隻是高麗國一隅之地,並不就是今日之高麗國(洪武15年朝鮮半島上的國家是高麗國,要一直到洪武20年,也就是1388年,高麗國大將李成桂推翻王氏高麗的統治之後,才建國朝鮮的,《山海經》裏的朝鮮和朝鮮半島不是一迴事。)”小胖子立即迴答道。
看得出,他對《山海經》果然很熟悉。
“東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葉瑾又問道。
小胖子迅速迴答,“有山名曰大言,日月所出。”
“大荒之中共有幾國?!”
“有大人之國,小人之國,中容之國,青丘之國…”
說到最後,小胖子一臉不耐煩,接著道,“師父,都說了《山海經》隻是一本神話怪誌的啟蒙書,不是真的,您為何要一直問這些無聊的問題啊?!快講故事吧?!”
“《山海經》真的隻是一本神話怪誌的啟蒙書籍?!”葉瑾並沒有惱怒,而是微微一笑,接著說道,“那為師
且問你,《海內東經》中對蓬萊山、琅琊台、會稽山等地理位置描述的一清二楚?!要知道《山海經》成書時間可是在先秦時期,那時候江南一帶還是蠻夷之地,與中原阻隔,為何著此書的先賢能將這些山脈描繪的一清二楚?!”
“既然書中對蓬萊山、會稽山等山脈知知甚詳,那你憑什麽說書裏的其他內容都是胡編亂造的?!”
正在喝酒的老朱和徐達二人這會兒也抬起了頭。
他們剛才還以為這隻是這對師徒在信口胡謅呢。
但是聽到葉瑾的這幾句話之後,突然有些明悟了。
葉瑾可能是在用別的法子在給朱雄英上課。
老朱和徐達見識過葉瑾的授課。
第一次的時候差點沒把這倆老頭給氣炸了。
因為葉瑾的授課方式在他們看來,簡直就是離經叛道。
天馬行空,想到哪兒就講到哪兒。
而且還經常摻雜著一些內容奇怪的小故事。
0……·求鮮花0…
但是等授課完畢之後,朱雄英就像是開了智一樣,竟然能從這些小故事裏學到了很多東西。
所以從那時起,老朱和徐達就不再對葉瑾的授課方式指手畫腳。
小胖子想了一會兒,才嚐試著問道,“師父,聽您的意思,《山海經》裏記載的內容可都是真的?!”
“是不是真的為師也不清楚,但是為師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山海經》一共18卷,足足三萬多字,古時候的先賢用的可是竹簡刻刀,他們是腦袋被驢踢了?要花費這麽大的代價胡編亂造一些神話故事來騙人?!”
“本門派的理念是什麽?!是求知,大明真的不是這個世界的中心,更不是占據了天下沃土。往東數千公裏的林海雪原,別看冬季嚴寒,氣候條件十分惡劣,但是那裏的土地才是真正的肥沃。”
“往西數萬裏之外,大食國,大秦國無一不是傳承千年的曆史古國,人家的曆史傳承不比咱們大明差多少。”
“就算是在咱們大海的對麵,那裏也有兩塊十分廣袤的大陸,那片大陸上有畝產幾千斤的糧食,更有數之不盡的黃金和白銀。’
“世界之大,若是你一直坐井觀天,那將失去多少美景?!”
“幾百年前,蠻人部落酋長鐵木真尚且以一族之力,征伐天下,而我大明男兒,難不成還不如一個蠻族酋長唿?!”
小胖子被他說的一愣一愣的。
隻感覺渾身的血液都開始燃燒起來了。
現在恨不得就騎上戰馬,率領大明鐵騎征伐天下。
男兒就該饑餐胡虜肉,渴飲匈奴血。
如果一輩子隻呆在溫柔鄉裏,那還能被稱之為男子漢大丈夫嗎?!
所以小胖子握緊拳頭,站起來振臂高唿道,“師父您說的沒錯,是男兒就該…”
但是他的話才說到一半,就被朱元璋拎著脖子給扔了出去。
然後葉瑾就看到老朱和徐達雙目赤紅,一臉猙獰的看著他,厲聲問道,“小子,你剛才說的畝產幾千斤的糧
食,可是真的?!”
老朱的力氣很大,直接把小胖子扔出去三四米遠。
小胖子被摔得七葷八素,屁股差點被摔成了七八瓣。
不過當他看到老朱和徐達的這幅模樣之後,本來想大聲抗議的,趕緊把到嘴邊的話給硬生生的憋了迴去了。
葉瑾也有些懵逼。
這倆老頭怎麽了?!
怎麽跟火燒屁股似的?!
而且雙目赤紅,一臉猙獰。
難不成自己又說錯話,犯了他們的忌諱了?!
沒有啊。。
自己不就是吐槽了幾句鐵木真嗎?!
就算是你們英雄惜英雄。
也不該有這麽大的反應吧?!
老朱見葉瑾沒有迴答自己的問題,而是一臉懵逼的看著自己,不由得著急催促道,“小子快說,你剛才說的畝產幾千斤的糧食可是真的?!”
徐達也立即道,“你若是信口胡謅的話,看我今天不打“八九零”斷你的腿…”
哦.
破案了。
這倆傻老頭原來在意的是這個啊。
葉瑾趕緊道,“您二位可別用這種吃人一樣的眼神看著小侄啊,小侄又不是畝產幾千斤的糧食。小侄平日裏雖然偶爾有些不著調,但是這種事哪裏敢開玩笑?!在大洋彼岸確實有畝產幾千斤的糧食,而且還不止一種呢。”
“此言當真?!”老朱稍稍恢複了一絲理智,不過眼睛一直盯著葉瑾。
徐達則朝老朱拱手,“四哥,若是真有此物的話,那可是了不得的祥瑞呐,若是能引入我大明種植,那我大明將不再有缺糧之憂,還請四哥準許開放海禁,籌建水師…”
“若是此言當真,水師是要建的。隻是這片大洋不知幾萬裏耶,海上風大浪急,不知道什麽時候才能抵達啊?!”老朱歎了一口氣。
他們沒有懷疑葉瑾這番話的真實性。
和葉瑾打了這麽久的交道了,他們也算了解了葉瑾的品性。
有時候確實會大言不慚,但是葉瑾知道孰輕孰重。
這種大事他是不會瞎開玩笑的。
老朱又看著葉瑾問道,“小子,你怎麽知道大洋彼岸有這種畝產幾千斤的糧食?!我們又如何到得了大洋彼岸?!”
葉瑾聳聳肩,解釋道,“因為小子我手中就有這種糧食種子,而且已經讓人種植了。有沒有畝產幾千斤,一兩個月之後便知分曉。”
他說的輕描淡寫,但是老朱和徐達卻是被唬的一愣一愣的。
足足沉默了好幾息的時間,二人再一次雙目赤紅,麵孔猙獰的盯著他,厲聲問道,“此言當真?!”
唉…
又犯病了。
葉瑾頗為無奈。
解釋道,“小侄家雖然是鄉下土財主,但是小侄從小就喜歡收集一些稀罕玩意兒。有一次隨家父去寧波象山走親戚,偶遇一艘失事擱淺的海船,船上下來幾個金發碧眼的外國人,他們想要采購一些物資,但是身上沒有我大明使用的銅錢和寶鈔,就用一些小玩意兒換了小侄身上的銅錢,其中就有被您二位打劫走了的帆船模型,圖紙,單筒望遠鏡等等,哦,對了,還有一些糧食種子。”
這番說辭當然是他瞎編的。
現在還是洪武年間,歐洲人要在差不多一百年後才發現美洲大陸呢。
他的圖紙、糧食種子、帆船模型、單筒望遠鏡,以及其他小玩意兒,都是每天打卡之後,係統給的獎勵。
隻是自從上一次連續加班好幾天,沒有按時朝九晚五上下班,係統就關機了。
估計還得好幾天之後,係統才會重新恢複打卡功能。
不過葉瑾不可能說是這些小玩意兒是自己每天堅持打卡簽到,然後係統贈送的吧?!
再跟老朱和徐達說自己其實是從21世紀穿越而來的。
不但如此,自己還綁定了一個“朝九晚五”的係統?!
估計老朱和徐達會把自己當成一個神經病對待。
所以瞎編一個靠譜的瞎話,比什麽都強。
葉瑾繼續說道,“根據那些金發碧眼的外國人的說辭,這些高產的糧食種子最多能達到畝產幾千斤。不過小侄也沒有完全采信他們的說辭,而是將種子帶迴家之後,自己試驗種植了一季,才知道他們並沒有說謊。”
“之後小侄就進京參加科舉考試,本想借機將此物敬獻給朝廷,但是後來轉念一想,覺得在上元縣再試種一季更為妥當,所以就在春耕之際將糧食種子下發下去,讓上元縣的百姓也一起種植,所以最多三五個月,就知道這些高產糧食是不是真的畝產幾千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