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很簡單,那就是上元縣縣衙想要在秦淮河北岸征稅。


    關於上元縣的商稅,應天府百姓早有耳聞。


    不過上元縣縣衙早就辟謠說不是商稅,而是衛生管理費。


    每個商家都應當按生意大小繳納衛生管理費,這樣縣衙才有義務派人打掃你家店鋪門口的垃圾。


    小商小販也不能免俗。


    但是應天府的百姓都不覺得這是一條苛政,反而拍手叫好。


    其一是因為有錢人繳納的費用遠比普通小商販的高。


    其二則是繳納了這筆費用之後,不但沒有別的苛捐雜稅,而且官府真的認真做事。


    所以應天府百姓都希望自己本地的官府也采用類似的模式。


    隻可惜。


    全天下之後一個葉瑾而已。


    不過上元縣也有例外。


    那就是秦淮河北岸的風月場所。


    這個地方的酒樓、青樓。瓦舍勾欄因為與應天府內的皇親國戚和達官貴人都有千絲萬縷的關係,所以一向視國法為無物。


    隻要有錢進去消費,哪怕是犯下累累罪行的江洋大盜都幹庇護。


    所以一直被戲稱為上元縣的法外之地。


    但是這一次,上元縣縣衙竟然對這個法外之地動手了,本身就是一件大新聞。


    而當上元縣差役奉命斬殺了兩名口出狂言的管事的時候,整個應天府更是炸開了鍋。


    無數百姓紛紛出了城,湧向秦淮河岸邊,就是想要目睹上元縣縣尊的風采。


    想親眼看看這個敢跟整個應天府的皇親國戚和勳貴對著幹的縣老爺到底是何方神聖。


    城裏炸了鍋,應天府內的皇親國戚和勳貴們自然也知道了這件事的前因後果。


    在秦淮河北岸有產業的勳貴和皇親國戚們紛紛點起家兵護院,浩浩蕩蕩的朝秦


    淮河殺來。


    沒有產業的勳貴們也紛紛擺起車架來到秦淮河岸邊。


    這種好幾年都難得有一出的大戲,要是錯過了豈不是可惜了?!


    所以一時間,秦淮河兩岸人頭攢動,擠滿了吃瓜的群眾。


    葉瑾看到黑壓壓的人群有些愕然。


    自己不就是殺了兩個不開眼的管事奴才嘛。


    怎麽就吸引了這麽多人來看熱鬧了?!


    而他不知道的是,隨著這則消息像長了翅膀一樣傳遍全城的時候,他的名頭已經在應天府內家喻戶曉了。


    葉瑾不是莽夫。


    相反,不管是上輩子還是這輩子,他都是一個很謹慎的人。


    或許會有人對這句話嗤之以鼻。


    一個謹慎之人的施政方略為何會這般激進?!


    剛剛站穩腳跟就一把火將自己所有的反對勢力給燒的一幹二淨。


    才入職兩三個月就開始大刀闊斧進行改革,甚至敢冒天下之大不韙私收商稅。


    現在更好。


    幾乎在一天之內得罪了應天府一半以上的皇親國戚和勳貴。


    如果這般行事叫謹慎’的話,那麽全天下就沒有激進之人,更沒有莽夫和愣頭青了。。


    現在葉瑾的名字其實是可以和莽夫畫等號的。


    但是如果有人仔細研究過葉瑾這大半年的施政策略的話,就會得出截然相反的結論。


    火燒縣衙大獄確有此事。


    一把火將十幾個作惡的胥吏活活燒死在獄中。


    行事堪稱暴虐魯莽。


    而且當時應天府和刑部、都察院甚至進行三司會審,足以證明朝廷對此事之重視。


    但是案件調查了一個月之久,依然沒有得出任何結論,到現在此案件依然懸而未決。


    所有人都知道最大的嫌疑人是葉瑾,但是他偏偏就有足夠的不在場的證據。


    甚至很多人認為這場大火是因為那些胥吏作惡多端,老天爺降下來的神火呢。


    至於對縣衙進行大刀闊斧改革,將盤亙衙門多年的積年老吏統統清理出衙門,又在民間補充新鮮血液.


    這應該算是葉瑾最不激進的施政措施了吧?!


    有了火燒縣衙的餘威,這些積年老吏雖然心有不甘,但依然十分順利的被掃地出門。


    當葉瑾將縣衙上下全都清洗一遍之後,新的政策又開始實施了。


    那就是私收商稅。


    額!


    正式名稱不叫商稅,而是叫衛生管理費。


    隻要是上元縣境內商賈,都會按照交易金額納稅。


    每月一次。


    若是有人抗稅不交,也有的是法子整治。


    要麽將一些醃膜物倒在商鋪門口,使其臭氣熏天。


    要麽往商鋪裏塞一些違禁物品,然後差役三番兩次上門搜查。


    全都是市井潑皮的無賴辦法,和葉瑾讀書人的身份完全不匹配。


    但是辦法雖然很無賴,有用就行。


    幾次整治之後,這些商賈自然乖乖交稅了。


    當然了,也有人前往應天府告狀。


    但是現在可是洪武15年呐。


    距離胡惟庸一案僅僅過去一年多的時間。


    胡惟庸一案老朱前後共誅殺3萬餘人,在葉瑾清理上元縣縣衙的時候,老朱也忙著清理朝堂中胡黨餘孽,整個朝堂亂哄哄的,誰有閑心管一個小小的上元縣呐。


    而且在胡惟庸案中,言官禦史是重災區,上至禦史大夫陳寧、中丞塗節,下至各省巡按禦史,被殺被流放的言官禦史不計其數。


    葉瑾就是抓住了朝中言官禦史權力最薄弱的時機,將每月收取商稅的製度落實到上元縣各處。


    當這些商人們見葉瑾收取商稅並不是中飽私囊,而是用來修橋補路,改善交通環境,用來修繕各地蒙學,用來贍養孤寡老人的時候,反對的聲音漸漸小了許多。


    而且上元縣的治安也得到了質的改變。


    不再有青皮流氓隨意敲詐勒索,衙門的差役和胥吏更不敢私自索取賄賂。


    一時間,上元縣的商業甚至比之前還要繁榮好幾倍。


    所以以上的施政措施看似激進,但是葉瑾步步為營,在實施每一步措施的時候都將最壞的結果算在裏麵。所以一直到今天,他的官位都穩如泰山。


    至於葉瑾上任之初扮豬吃老虎,將自己裝成一個人畜無害的傻書生,讓那些作惡多端的胥吏徹底放下戒備。然後又暗中扶植心腹,收集這些胥吏的罪狀,然後將


    其一網打盡,又一把火燒死在大獄之中。


    以上操作更是他心思縝密的體現。


    那麽如此心思縝密之人,那麽為何今日會在秦淮河北岸大動幹戈呢?!


    隻有一個解釋,那就是他已經有了萬全之策了。


    對。


    沒錯。


    葉瑾確實是有了完全之策了。


    秦淮河北岸一共有7家酒樓,17家勾欄,17家青樓,9家賭坊。


    其中不乏有逼良為娼,甚至傷人殺人的惡性案件發生。


    說是藏汙納垢都不為過。


    而這些酒樓、青樓、賭坊、勾欄瓦舍背後的東家或股東都是應天府內有權有勢的勳貴、皇親貴胄等。


    雖然秦淮河北岸是上元縣的地盤,但是曆任上元縣縣令都從來沒有想過將這塊地盤納入管轄範圍內。


    說這個地方是上元縣的法外之地,一點都誇張。


    所以想要清理掉這些汙垢,必須從長計議才行。


    葉瑾本來打算先派人暗中調查,再徐徐圖之。


    但是後來老朱父子進入葉瑾的視線,而且葉瑾已經猜出他們的身份之後,一個新的計劃就在他的心中重新醞釀了。


    現在既然已經有了老朱這個大殺器在,何必徐徐圖之?!


    幹脆快刀斬亂麻,迅速剮掉這個毒瘤。


    至於會不會斷了應天府裏的那些勳貴們的財路?!


    嗬嗬。


    有老朱坐鎮,這些勳貴們還翻不了天。


    胡惟庸案殺了這麽多官員,已經足以讓這些勳貴和皇親國戚膽寒了。


    現在就算是葉瑾做的再過分一些,他們也不敢當眾和葉瑾撕破臉………


    而且葉瑾也不是真正要斷掉他們的財路。


    葉瑾要的是將這塊地盤徹底納入自己的管轄範圍。


    要這塊地盤也成為上元縣的聚寶盆,為我所用。


    而不是繼續成為上元縣藏汙納垢之地。


    換句話說,葉瑾今日扮演的角色就是老虎巡山旁邊的那隻狐狸。


    借助老朱的權勢達到自己敲山震虎的目的。


    什麽?!


    今天來上元縣的是老好人朱標,不是暴君朱元璋?!


    嗬嗬。


    幼虎就不是老虎了嗎?!


    而且葉瑾也沒有想到今天來找自己的人會是朱標。


    在他的計劃裏,今天來尋他的人是朱標或者朱元璋都無所謂。


    甚至這兩個人來不來都無所謂。


    因為皇孫朱雄英被他留在了上元縣,那麽他的身邊一定布滿了錦衣衛的眼線,他的一舉一動都會有人以最快速度傳到宮中。


    自己在秦淮河岸邊鬧出這麽大的動靜,最多一炷香的時間皇宮裏的朱元璋就會得到消息。


    以朱元璋的性格,也一定會親臨現場吃瓜看熱鬧的。


    不需要他出現,隻要他能來就足夠了。


    這時候,一張八仙桌已經擺在了葉瑾的麵前。


    他坐在垂柳樹下,四周已經圍滿了人。


    甚至在秦淮河南岸這時候也已經站滿了人。


    有些人甚至爬到河岸邊的上朝這邊眺望。


    本來停在岸邊的畫舫也被有錢人花大價錢給包了,讓艄公將畫舫劃到北岸,一邊吃著果脯一邊看著熱鬧。


    一時間,河麵寬廣的秦淮河也已經塞滿了畫舫。


    今天的應天府,甚至比上元節還要熱鬧。


    而葉瑾對這麽多注視自己的雙眼視而不見。


    而是輕拍驚堂木,聲音清脆響亮,“開始吧…”


    站在兩側的差役立即將水火棍很有節奏的撞擊在石板上,然後同時大喝,“威武…”


    一股威壓之勢油然而生。


    而今日在眾目睽睽之下,且別具一格的升堂審案,也隨著這一聲暴喝聲,拉開了序幕。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我在明朝當縣令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鉤魚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鉤魚王並收藏大明:我在明朝當縣令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