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咱家大人可是一個今日仇,今日報的狠人
大明:我在明朝當縣令 作者:鉤魚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但是葉瑾接下來的話,卻讓朱標大吃一驚。
隻聽到葉瑾繼續道,“但是因為胡惟庸一案就撤掉宰相一職,在下卻以為朝廷有些因噎廢食了。”
朱標的眉頭一挑,立即問道,“哦,這又是什麽說法啊?!”
“丞相一職自先秦武王設立之後,距今已1600餘的曆史,乃是‘掌丞天子,助理萬機’之意,雖偶有權臣威脅皇權,但大多時候依然是天子掌控天下,但朝廷因胡惟庸一案不但廢除丞相一職,甚至連中書省也一並撤銷。雖然將所有權利收歸天子,但無形中也給天子增加了工作量。當今聖上乃是勤勉之君,太子殿下也是人中龍虎,所以大明帝國在此二人的統治下依然蒸蒸日上,但是陛下龍禦歸天,千秋萬代之後呢?!誰敢保證我大明的皇帝都如陛下和太子這般勤勉?!”
葉瑾看向朱標,繼續道,“若是後世之君也像在下這般憊懶,荒廢政務呢?!在下隻是一縣之令,每日都需要花幾個時辰處理政事,而且大多數俗務是交由胥吏辦理。但後世之君統治的可是一個龐大的帝國,荒廢昏庸一日,會有多少黎民百姓受
苦?!黎民百姓壓迫過甚,自然揭竿而起,唐太宗不是說過嗎,水能載舟亦能覆
舟 ”
“所以聖上收盡天下之權,本意是防止權臣誤國,但實則弊大於利。”
朱標聽了葉瑾這一番長篇大論之後,不由得皺起眉頭問道,“那依賢弟的意思,這丞相一職不應該撤換了?!”
“自然是不應該的。”葉瑾迴答道。
還沒等朱標繼續開口,他就又解釋道,“但是既然現在已經撤換了丞相一職,那就沒有必要再重新設立了。”
“那若是將來統治大明的是一個昏庸憊懶的君主,又該如何處置?!”朱標緊蹙著眉頭問道。
作為大明帝國的唯一繼承人,朱標自然希望大明江山永固。
但是他也知道想讓自己的後世子孫各個都成為賢明的君主很不現實。
與其把希望寄托在後世子孫身上,還不如提前把預防製度做好呢。
而且他也感覺自己的身子骨已經被繁瑣的政務壓得一天不如一天了,很想從這些堆積如山的奏章之中解脫出來。
“很簡單,要麽重新設立丞相一職,要麽盡人事聽天命。反正咱們運氣好,當今聖上和太子都是賢明之君,所以我說的那些後患暫時不會出現,所以就算是出現亂世也是在幾十百餘年之後了,我死後哪管洪水滔天?亂世不亂世,與我何幹?!”葉瑾笑著道。
朱標微微搖頭,道,“賢弟此言不妥,百餘年的大明百姓難道就不是百姓了嗎?!而且賢弟忍心看著自己的子孫後代受苦,甚至有可能淪為蠻夷之奴隸?!”
“而且難道除了重新設立丞相一職,就別無他法了嗎?!”
“有啊。”葉瑾立即迴答道,“將丞相從一個人變成一個機構即可。”
“將人變成機構?!什麽意思?!”朱標來了興致,連忙追問道。
“就是丞相本來是由一個人,或者兩三個人擔任,所以就容易造成丞相權力
過大,將一國之君淪為傀儡,甚至行謀朝篡位之舉。但是設立一個機構擔起丞相之責,機構是沒有欲望的,自然就不會出現權臣謀逆的現象出現。”
“而我將這個機構稱之為——內閣。”
“內閣有票擬、建議之權,可分擔政務,減輕國君之負擔。但內閣又無決定之權,所有旨意皆出於上,避免內閣尾大不掉。”葉瑾淡淡說道。
但是他的聲音雖然不大,落在朱標耳中就跟九天之上的晴天霹靂一樣。
朱標直接愣在了原地。
嘴裏喃喃道:“內閣僅有建議之權,所有旨意皆出於上…”
過了好一會兒之後,他突然雙眼一亮,看著葉瑾大喜道,“美瑜大才,此法甚妙啊…”
自戰國時期秦國武王設立丞相一職,到洪武13年胡惟庸一案爆發,達明太祖皇帝朱元璋徹底廢除丞相職權。
足足1600年的時間裏,皇權和相權幾乎每天都在相互博弈,相互製約。
有時候東風壓倒西風,有時候西風壓倒東風。
雖然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皇權大於相權,但是隻要有一絲機會,相權都會抓住機會發起反擊。
所以皇權和相權其實是一對矛盾體,自誕生之初就站在了彼此的對立麵。
說白了,相權就是用來分割皇權的。
但是既然是這樣,為何曆朝曆代沒有哪個皇帝率先廢除丞相製度呢?!而是沿用了1600年,到了朱元璋時期才徹底廢除?!
原因很簡單,那就是相權雖然分割了一部分皇權,甚至還有可能威脅到皇權,但是丞相也是皇帝用來統治天下,處理政務的工具啊。
自古以來,華夏都是一個大一統的國家。
國家廣袤,人口眾多。
光憑一個高高在上的帝王,如何統治的了廣袤無垠的國土,以及億萬百姓?!
所以雖然曆朝曆代的皇帝都知道丞相可能是自己潛在的敵人,但是依然不得不用。
當然了。
曆朝曆代也對丞相的職權做出了諸多限製。
比如說設立左右丞相分割相權,比如說設立三省六部製,將丞相權利一分為三等等。
但是一直等到朱元璋正式稱帝登基,隱忍7年之久,才借胡惟庸一案徹底廢除丞相製度。
為什麽朱元璋有這個底氣廢除丞相製度?!
原因很簡單,那就是他認為自己一個人能夠統治好這個龐大的帝國。
當然了。
他確實也做到了。
大明帝國在他的統治下蒸蒸日上,宛如一輪初生的太陽一般,耀眼奪目。
但是朱元璋想不到的是,他是一個工作狂,他的後代卻一個比一個憊懶昏庸。
甚至還曾經幾十年不上朝的怪胎皇帝。
但是即便如此,大明王朝依然堅挺了276年,是華夏所有王朝中存續時間排名第2的大一統王朝(排名第一的是唐朝,290年。夏、商、周三朝因為是分封製,不算大一統王朝,漢朝分為西漢東漢,兩漢時間加起來四百多年,但是中間夾著一個新朝,至於兩宋?都不算大一統王朝,清朝的存續時間是269年。)
為什麽大明後期的皇帝一個比一個昏庸,一個比一個懶惰,但是大明依然堅挺了這麽長的時間?!
要不是遇到小冰河時期這一特殊氣候條件,導致大明北方常年陷入幹旱天災,估計大明還能繼續堅挺下去。
原因很簡單,那就是大明的官僚體型十分完善。
就算是皇帝幾十年不上朝,但是朝廷依然能夠十分通暢的運轉下去。
這個完善的官僚體係,就是內閣。
曆史上,內閣製度是明朝中央製度的一大創舉,也是華夏曆史上文官統治的巔峰。
內閣製度不但完美的繼承了丞相職權,而且還最大可能的避免了權臣的誕生。
明朝276年的曆史,能稱之為‘權臣’的估計就隻有高拱和張居正兩個人了吧。
但是他們一個是皇帝的老師,鐵杆保護神,得到皇帝百分之百的信任。
另一個則是因為長得帥,得到皇帝他媽的支持。
而那時候萬曆皇帝還年幼無知。
等萬曆皇帝長大之後,老張家的人老慘了。
所以大明的內閣製度可能會有諸多缺陷,但卻是最符合這個時代的文官製度。
這也是葉瑾鄭重其事的在朱標麵前提出這個製度的原因之一。
至於另一個原因。
那就是他不想這個性格儒雅隨和,為人謙遜,而且寬厚的皇太子不想早早的被累死。
是的。
朱標其實是被活活累死的。
因為朱元璋廢除了丞相製度之後,朱標其實就扮演起丞相的角色。
繁重的政務壓垮了他的身體,所以朱標在洪武25年就撒手人寰了。
也就是從朱標死後,朱元璋徹底放飛自我,朝所有勳貴和大臣舉起了屠刀。
因為老朱知道,他的另一個大孫子朱允收根本壓不住這幫老臣。
所以為了讓大孫子的江山永固,隻好替他將所有威脅都給清掃幹淨了
但是老朱沒有想到的是,他確實替朱允收掃除了不少威脅,唯獨漏掉了自己野心勃勃的兒子們。
所以在他死後沒幾年,靖難之役爆發。
江山易主。
當然了。
老朱不是聖人,想不到的事情多著呢。
比如說,是老朱廢除了丞相製度,限製大臣的權力,然而明朝的內閣大的驚人(是在皇帝放權的前提下)
老朱規定老百姓不得四處流動,然而明朝中後期流民成風,四處遊蕩,絲毫不受束縛
老朱頒布了抑製商業發展的條令,並規定商人不得穿著綢沙等貴重衣物,然而大規模的工商業發展正是從明朝開始,而那些本應該是社會最底層的商人卻穿金戴銀,甚至登堂入室,為官經商。
老朱嚴令太監不得幹政,可是明朝的閹宦卻個個都是重量級的(這與他廢除相權有關)
老朱給他的所有子孫都準備了爵位和俸祿,然而一百多年後,他的很多後代都家道中落,窮困潦倒。
隻聽到葉瑾繼續道,“但是因為胡惟庸一案就撤掉宰相一職,在下卻以為朝廷有些因噎廢食了。”
朱標的眉頭一挑,立即問道,“哦,這又是什麽說法啊?!”
“丞相一職自先秦武王設立之後,距今已1600餘的曆史,乃是‘掌丞天子,助理萬機’之意,雖偶有權臣威脅皇權,但大多時候依然是天子掌控天下,但朝廷因胡惟庸一案不但廢除丞相一職,甚至連中書省也一並撤銷。雖然將所有權利收歸天子,但無形中也給天子增加了工作量。當今聖上乃是勤勉之君,太子殿下也是人中龍虎,所以大明帝國在此二人的統治下依然蒸蒸日上,但是陛下龍禦歸天,千秋萬代之後呢?!誰敢保證我大明的皇帝都如陛下和太子這般勤勉?!”
葉瑾看向朱標,繼續道,“若是後世之君也像在下這般憊懶,荒廢政務呢?!在下隻是一縣之令,每日都需要花幾個時辰處理政事,而且大多數俗務是交由胥吏辦理。但後世之君統治的可是一個龐大的帝國,荒廢昏庸一日,會有多少黎民百姓受
苦?!黎民百姓壓迫過甚,自然揭竿而起,唐太宗不是說過嗎,水能載舟亦能覆
舟 ”
“所以聖上收盡天下之權,本意是防止權臣誤國,但實則弊大於利。”
朱標聽了葉瑾這一番長篇大論之後,不由得皺起眉頭問道,“那依賢弟的意思,這丞相一職不應該撤換了?!”
“自然是不應該的。”葉瑾迴答道。
還沒等朱標繼續開口,他就又解釋道,“但是既然現在已經撤換了丞相一職,那就沒有必要再重新設立了。”
“那若是將來統治大明的是一個昏庸憊懶的君主,又該如何處置?!”朱標緊蹙著眉頭問道。
作為大明帝國的唯一繼承人,朱標自然希望大明江山永固。
但是他也知道想讓自己的後世子孫各個都成為賢明的君主很不現實。
與其把希望寄托在後世子孫身上,還不如提前把預防製度做好呢。
而且他也感覺自己的身子骨已經被繁瑣的政務壓得一天不如一天了,很想從這些堆積如山的奏章之中解脫出來。
“很簡單,要麽重新設立丞相一職,要麽盡人事聽天命。反正咱們運氣好,當今聖上和太子都是賢明之君,所以我說的那些後患暫時不會出現,所以就算是出現亂世也是在幾十百餘年之後了,我死後哪管洪水滔天?亂世不亂世,與我何幹?!”葉瑾笑著道。
朱標微微搖頭,道,“賢弟此言不妥,百餘年的大明百姓難道就不是百姓了嗎?!而且賢弟忍心看著自己的子孫後代受苦,甚至有可能淪為蠻夷之奴隸?!”
“而且難道除了重新設立丞相一職,就別無他法了嗎?!”
“有啊。”葉瑾立即迴答道,“將丞相從一個人變成一個機構即可。”
“將人變成機構?!什麽意思?!”朱標來了興致,連忙追問道。
“就是丞相本來是由一個人,或者兩三個人擔任,所以就容易造成丞相權力
過大,將一國之君淪為傀儡,甚至行謀朝篡位之舉。但是設立一個機構擔起丞相之責,機構是沒有欲望的,自然就不會出現權臣謀逆的現象出現。”
“而我將這個機構稱之為——內閣。”
“內閣有票擬、建議之權,可分擔政務,減輕國君之負擔。但內閣又無決定之權,所有旨意皆出於上,避免內閣尾大不掉。”葉瑾淡淡說道。
但是他的聲音雖然不大,落在朱標耳中就跟九天之上的晴天霹靂一樣。
朱標直接愣在了原地。
嘴裏喃喃道:“內閣僅有建議之權,所有旨意皆出於上…”
過了好一會兒之後,他突然雙眼一亮,看著葉瑾大喜道,“美瑜大才,此法甚妙啊…”
自戰國時期秦國武王設立丞相一職,到洪武13年胡惟庸一案爆發,達明太祖皇帝朱元璋徹底廢除丞相職權。
足足1600年的時間裏,皇權和相權幾乎每天都在相互博弈,相互製約。
有時候東風壓倒西風,有時候西風壓倒東風。
雖然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皇權大於相權,但是隻要有一絲機會,相權都會抓住機會發起反擊。
所以皇權和相權其實是一對矛盾體,自誕生之初就站在了彼此的對立麵。
說白了,相權就是用來分割皇權的。
但是既然是這樣,為何曆朝曆代沒有哪個皇帝率先廢除丞相製度呢?!而是沿用了1600年,到了朱元璋時期才徹底廢除?!
原因很簡單,那就是相權雖然分割了一部分皇權,甚至還有可能威脅到皇權,但是丞相也是皇帝用來統治天下,處理政務的工具啊。
自古以來,華夏都是一個大一統的國家。
國家廣袤,人口眾多。
光憑一個高高在上的帝王,如何統治的了廣袤無垠的國土,以及億萬百姓?!
所以雖然曆朝曆代的皇帝都知道丞相可能是自己潛在的敵人,但是依然不得不用。
當然了。
曆朝曆代也對丞相的職權做出了諸多限製。
比如說設立左右丞相分割相權,比如說設立三省六部製,將丞相權利一分為三等等。
但是一直等到朱元璋正式稱帝登基,隱忍7年之久,才借胡惟庸一案徹底廢除丞相製度。
為什麽朱元璋有這個底氣廢除丞相製度?!
原因很簡單,那就是他認為自己一個人能夠統治好這個龐大的帝國。
當然了。
他確實也做到了。
大明帝國在他的統治下蒸蒸日上,宛如一輪初生的太陽一般,耀眼奪目。
但是朱元璋想不到的是,他是一個工作狂,他的後代卻一個比一個憊懶昏庸。
甚至還曾經幾十年不上朝的怪胎皇帝。
但是即便如此,大明王朝依然堅挺了276年,是華夏所有王朝中存續時間排名第2的大一統王朝(排名第一的是唐朝,290年。夏、商、周三朝因為是分封製,不算大一統王朝,漢朝分為西漢東漢,兩漢時間加起來四百多年,但是中間夾著一個新朝,至於兩宋?都不算大一統王朝,清朝的存續時間是269年。)
為什麽大明後期的皇帝一個比一個昏庸,一個比一個懶惰,但是大明依然堅挺了這麽長的時間?!
要不是遇到小冰河時期這一特殊氣候條件,導致大明北方常年陷入幹旱天災,估計大明還能繼續堅挺下去。
原因很簡單,那就是大明的官僚體型十分完善。
就算是皇帝幾十年不上朝,但是朝廷依然能夠十分通暢的運轉下去。
這個完善的官僚體係,就是內閣。
曆史上,內閣製度是明朝中央製度的一大創舉,也是華夏曆史上文官統治的巔峰。
內閣製度不但完美的繼承了丞相職權,而且還最大可能的避免了權臣的誕生。
明朝276年的曆史,能稱之為‘權臣’的估計就隻有高拱和張居正兩個人了吧。
但是他們一個是皇帝的老師,鐵杆保護神,得到皇帝百分之百的信任。
另一個則是因為長得帥,得到皇帝他媽的支持。
而那時候萬曆皇帝還年幼無知。
等萬曆皇帝長大之後,老張家的人老慘了。
所以大明的內閣製度可能會有諸多缺陷,但卻是最符合這個時代的文官製度。
這也是葉瑾鄭重其事的在朱標麵前提出這個製度的原因之一。
至於另一個原因。
那就是他不想這個性格儒雅隨和,為人謙遜,而且寬厚的皇太子不想早早的被累死。
是的。
朱標其實是被活活累死的。
因為朱元璋廢除了丞相製度之後,朱標其實就扮演起丞相的角色。
繁重的政務壓垮了他的身體,所以朱標在洪武25年就撒手人寰了。
也就是從朱標死後,朱元璋徹底放飛自我,朝所有勳貴和大臣舉起了屠刀。
因為老朱知道,他的另一個大孫子朱允收根本壓不住這幫老臣。
所以為了讓大孫子的江山永固,隻好替他將所有威脅都給清掃幹淨了
但是老朱沒有想到的是,他確實替朱允收掃除了不少威脅,唯獨漏掉了自己野心勃勃的兒子們。
所以在他死後沒幾年,靖難之役爆發。
江山易主。
當然了。
老朱不是聖人,想不到的事情多著呢。
比如說,是老朱廢除了丞相製度,限製大臣的權力,然而明朝的內閣大的驚人(是在皇帝放權的前提下)
老朱規定老百姓不得四處流動,然而明朝中後期流民成風,四處遊蕩,絲毫不受束縛
老朱頒布了抑製商業發展的條令,並規定商人不得穿著綢沙等貴重衣物,然而大規模的工商業發展正是從明朝開始,而那些本應該是社會最底層的商人卻穿金戴銀,甚至登堂入室,為官經商。
老朱嚴令太監不得幹政,可是明朝的閹宦卻個個都是重量級的(這與他廢除相權有關)
老朱給他的所有子孫都準備了爵位和俸祿,然而一百多年後,他的很多後代都家道中落,窮困潦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