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汶陽榮氏,孟子仁德
輪迴長生,從請孔聖當家教開始 作者:好像又餓了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孟何忌繼位宗主已逾半年,行事穩重有大智,對內延續舊製,對外聯姻季氏穩定家族,孟氏上下信服。
先前,孟閱受天子加冠,平定偽王朝的事跡傳到曲阜,國中大震。三桓子弟多以之為榜樣,更有不少家臣蠢蠢欲動。
能力強,聲望高,有封地不去,還是先宗主嫡子。這麽一個人在暇邑待久了實在惹眼,君不見晉國曲沃代翼、鄭莊公克段故事。
宗主大位已定,為了先父基業、孟氏的穩定,夏諭主動辭行就封。對此孟何忌沉默良久,最終還是點了點頭。
沒搞什麽挽留辭讓的戲碼,多餘。
二人本就是雙胞胎,自小同吃同住,家庭和睦,生活富足,上學也是一起上的私教,形影不離十餘年。再是貴族教育早熟、心思重,十三四歲正熱血的年紀,兄弟之間真沒那麽多彎彎繞繞。
先父早逝,閱弟如今慮及大局,離家就封,孟何忌覺得這個兄長,理當準備好一切。
戰車五十乘,犀甲、青銅甲、惡金鐵甲各類甲胄千餘副,劍盾矛戈器杖數千,糧草、布帛、輜重無數,隨行女婢、仆從三百、錢財數十車,更有數目可觀的耕牛、肉羊,各類工匠、庖廚過百。
除此之外還有二十餘位自願追隨的家臣,兄弟倆的“幼教”蔡計就在其中。還有就是十餘名孔門人士,多為貧寒之家向學的子弟。
一直跟隨夏諭的五六百甲士及其家人也被孟何忌一並打包贈送,再加上夏諭從洛陽帶迴來的兩千多人,就封隊伍人數超過五千,各類車馬綿延十餘裏。
如此陣仗,讓魯國上下對孟氏的豪橫程度有了新的認識。
狗大戶啊。
孟氏確實是算是狗大戶。
魯縞、齊鹽、各式紙張、連鎖酒肆、不是壟斷就是經濟上位,孟氏依此獲利巨萬,更不要說還有治下龐大領地的產出。
天下之富,莫過於魯,魯國之富,莫過於孟,還真不是一句玩笑話。
其實孟何忌也有點肉疼,些許錢財倒是沒什麽,孟氏有的是錢。主要是鎧甲與工匠,那才是最珍貴的,孟氏花錢砸了幾十年,也就積累了甲胄八千多副,批甲士四千餘,華北淮上的犀牛幾乎都死絕多點皮甲,工匠那也是給一個少一個。
一次送出近八分之一,說不心疼是不可能的。但沒辦法,汶陽那地方環境太差,閱弟雖然足智多謀,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多準備一些總是沒錯的。
暇邑,一番惜別之後,夏諭拜別阿母與兄長,出城門一路西行,數千眾綿延不絕直指汶陽。
夏諭的封地一開始是汶陽的一城四鄉,之後老爹打包了汶南兩鄉,齊侯陪嫁了汶北三處鄉邑,加上老爹從叔孫氏拿到的一處鄉邑,一共一城十鄉。(大致泰安的汶上縣城西一直延伸到東平湖,汶南兩鄉、汶陽四鄉中的兩鄉在汶上,其餘六鄉在東平)
他治下領地東西長、南北短,呈平放的橢圓形,悠悠汶水川流其間,最終匯入濟水與大野澤。在汶水滋養之下,兩岸土地肥沃,灌溉便利。
後世有言:“自古聞名膏腴地,齊魯必爭汶陽田。”
夏諭的領地土地質量沒的說,平原地區兼有水利,交通便利,體量麵積也還行,唯一的缺點就是太容易挨打了。
北邊一馬平川還有個強齊,南邊與東麵是叔孫氏領地與國都曲阜,西邊沿著汶水可以一直連到大野澤與濟水,和衛國和曹國隔水相望。
敵人要是來攻,除了一條汶水幾乎無險可守。可問題是,夏諭治下三萬民至少有兩萬五在北邊,要是退到南岸那還打個毛線,直接投了就行。也難怪一座汶北鄉邑千餘人,叔孫氏說給了就給了,這地理位置實在是食之無味啊,不如丟給孟氏屏障北方。
而且按河流山脈地緣分割平衡,汶水北岸和他老孟家在陽關之外的領地長勺地區一樣,齊國更容易占據並形成穩定統治 。
總結下來,和平年代這地方發展經濟民生是個好去處,萬一發生戰爭,上次田乞伐魯就是先例,隻能憑汶陽城堅守一守,其餘鄉邑彈指即下。
防禦性差,那就隻能揚長避短,夏諭初步計劃,先點亮科技樹發展經濟民生,若有餘力就再搞一搞基建。
三日之後,夏諭的就封隊伍抵汶水,在汶南兩鄉養豬多時的趙要前來相迎。其人自齊軍伐魯之時便至汶南經營,如今養殖場已初具規模,產量喜人。
對這個忠心耿耿的家臣一番勉勵嘉獎,夏諭便領著五千餘人浩浩蕩蕩的渡過汶水來到汶陽之野。榮氏宗主榮平已領著數十榮氏子弟、宗老在此恭候多時。
榮氏,先前也提過,屬於孟氏的附屬小家族。(榮氏先祖榮叔公,姬姓公族,奉周王命見魯桓公,有功於社稷,封為上穀大夫,始遷於魯,宅居郕邑,後遷至汶北建城 。自魯桓公至今,榮氏已在此耕耘了一百多年,樹大根深,患於齊國,榮氏依附於孟氏已數十年。)
孟氏統治魯國中北部,如今治下民眾超過三十萬。核心領地是郕城及其周邊附屬城邑,這些是孟氏的根本所在,人口多達十餘萬。
其餘地區多由孟氏旁支掌控地方,少數由榮氏這種獻土內附的附屬家族管理。榮氏平時向孟氏納賦、戰時領徒兵助戰,其餘的都由榮氏自主其政。
這種小宗+附屬家族的管理方式不僅是孟氏在用,三桓也在用,晉國的六卿也在用,列國的大家族也是這麽用的。
天子封諸侯,諸侯封卿族,卿族再封旁係。如此“三次分封”隱患不小,但是這一曆史時期血緣才是最可靠的紐帶,在****普世價值觀沒有廣傳之前,暫時沒有更好的領地管理方法。
夏諭要是發展的猛了,他的後代家族與孟氏也會產生競爭。曲沃代翼、戴氏篡宋,大宗小宗的爭鬥數不勝數。小宗們手裏有糧、有地、有軍隊,一但主宗勢微,起異心是很正常的事情。
原本的一城四鄉之地,榮氏是絕對的主宰、土皇帝。從東夷遍地的蠻地到如今的戶口繁盛的膏腴之地,榮氏先人篳路藍縷,百年耕耘,八九代人苦心經營方有今日家業。
如今,夏諭帶著幾千號馬仔空降汶陽領主大夫的位置,榮氏頭上平白多了幹爹義父。土皇帝肯定當不下去了,一不小心還可能被吃幹抹淨,很長一段時間都得夾著尾巴做人,如此這般榮平能高興就有鬼了。
好在前來就封地孟氏君子不是什麽紈絝殘暴之輩,孟子的賢名,榮平還是聽過的。
一念止,榮平朝著身前的孟氏隊伍躬身一禮,身後的數十汶榮氏子弟複行其禮:“榮氏宗主榮平領榮氏上下,恭迎孟子大駕。”
夏諭立於輕車之上,目光掃過這些榮氏鄉長、裏長、以及支撐“汶陽政府”運行的各部門中上層幹部,心中莫名。
片刻之後,夏諭下車疾行到榮平身前,親自將這位五十歲的老人扶起,清俊的臉上露出溫和的笑容,也不知有幾分真切:“榮兄免禮。”
“閱一路所見,汶陽民生富足,禮樂深植,榮氏功不可沒。”
榮兄?
這個稱唿讓年近五十的榮平右眼一跳。雖然有些別扭,但“頂頭上司”的禮遇還是他“感激不已”,一雙渾濁老眼竟有些濕潤,亦不知藏了多少虛假:“孟子天才英縱,賢德之名國中誰人不知?今領汶陽,榮氏上下無不期盼,願為君子麾下犬馬。”
“榮氏禮儀世家,閱怎敢視之為犬馬,理當引為臂助,共治汶陽。”說完場麵話,夏諭就要拉著自己的“榮兄”共乘一車以示親厚,榮平年紀大了推脫不過隻能從之,與孟氏的車馬隊伍一起入了汶陽城。
汶陽城並不算大,能容納近萬國人已有些擁擠。
孟氏來人五千餘眾,且多為丁壯,就算榮平事先為孟氏來人營造了一些宅邸,依舊此杯水車薪,堪堪容納千餘人。其餘部眾隻能分散安置在汶陽城內外。
剛剛安頓下來,夏諭就已經開始思量打開局麵的方法。
比起引榮氏為臂助,他更想將其當作走狗烹殺。提劍斬蛇首遠比與地頭蛇虛與委蛇容易,而且還能永絕後患。
榮氏並不算強,以自己手中武力可以輕鬆將榮氏上下百餘口連同數百私兵武裝連根拔起。但夏諭不能這麽做,因為師出無名,他堂堂孟子是要講道理的。
那,想辦法捏造師出之名如何?
一念起,夏諭的思維便止不住了……
可以修書一封讓齊國的鮑牧幫個忙,賣個人情就是了。
汶陽地理位置利齊不利魯,榮氏想通敵賣國,“背刺”他這個孟子投誠齊國很合理吧?他可以先“查”出點榮氏投誠的證據給鮑氏送過去,再由鮑氏在齊國朝堂上爆出此事。
齊侯此時正計劃與魯國結盟,夏諭了解齊侯呂杵臼的為人,為大局計齊侯要麽選擇掩蓋“事實”息事寧人,要麽譴使至魯揭發榮氏……
這是有依據的,當年季氏的費邑宰以費邑投齊,一座人口兩萬餘的大邑,齊侯直接就還給了魯國,還將叛臣給送了迴來。
待事情爆出,臨淄孟氏情報人員造謠,鮑氏傳謠,淺淺的推波助瀾一番讓齊侯選擇收益更大的譴使至魯太容易了。
等齊國外交部長鮑國派的齊國外交大使鮑牧入了曲阜,魯國“內閣次輔”孟何忌與其嶽父魯國“攝政王”季意如統一步調,隨手一推。以魯公現在的窩囊樣,夏諭“查”出個什麽罪名榮氏這個“魯奸”都得受著。
此計可行,事成之後自己可以從容建設領地,最缺資曆升職的高官二代鮑牧刷了資曆,鮑氏拿了他的人情,齊魯關係也更進一步,會盟成功率提高,雙國高層對此也是喜聞樂見。
可自己花費如此多錢糧、人情關係、政治資源還授人以柄就為了榮氏上下百來口人?這不是高射炮打蚊子嗎?付出遠小於收獲,簡直血虧。
不行不行,虧本買賣不能做。
那,借刀殺人如何?
夏諭思緒又起:西邊的大野澤匪盜眾多,花些錢糧臨時招安個幾百人,稍作偽裝後將其分批渡入城中襲殺榮氏,等人殺的差不多了,他再出來收拾亂局,把兩邊一鍋端全部物理超度。
似乎可行,但漏洞太多了,盜匪的動機問題、汶陽的防衛問題,他出現的時機問題,幸存者問題……太多太多了。
而且以受益者陰謀論,但凡是個聰明人都能猜出兇手,到時候自己這個賢明君子的人設還要不要了?萬一要是盜匪傷及城中無辜民眾,他這個素來慈悲為懷、心思純良、心懷天下蒼生的孟子會難過的。
那,改行政製度,重建基層,自下而上,步步解權,逼反榮氏如何?
好像也不太行,時間問題暫且不論。榮氏在此紮根百年,在下層國人之間聲望甚高,被其扭曲政令脅民造反就遭了。榮氏滅了沒什麽,國人平民不可死傷過重,這是他統治的根基。
降維打擊花費高,耍陰謀容易毀人設,榮氏又有民意基礎。
思來想去,夏諭也沒想出合適的辦法。歸根結底,他覺得自己的心思還是太過純良,狠不下心。
夏諭現在最希望發生的事就是榮氏起兵叛亂,他好有個借口將汶陽的一切推倒重來。但榮氏隻要按部就班,少做少錯,夏諭為名聲所累還真不好動他。
如今之局,隻能先探明鄉情再恩威並舉,主導與榮氏的合作,溫水煮青蛙了。
再有,這汶陽城夏諭不想待太久,太擠了。而且位置也不好,位於他領地的最東側,難以輻射西邊齊、叔孫氏舊有的四個鄉邑。
如今正值六七月夏收之時,等國野之民收了糧食,他再募工於後世東平境內造座小城輻射全境。依新城建立新秩序新格局,還可以讓夏收之後的民眾增加收入。
翌日,榮氏設宴為孟氏來人洗塵,夏諭領著麾下家臣欣然而往,在榮氏的有意迎奉之下宴會氣氛和睦,滿是歡樂之聲。
“昔日齊軍肆掠鄉土,是孟子至齊營阻齊將興戈、往臨淄說服齊侯退兵。孟子仁德愛民,治政有術,今興治汶陽,是我國野之福。”
夏諭坐於主位之上,不時打量著正大肆吹捧他的榮平,平靜的臉上無半點笑意:“年前出使齊至此,見汶北田地荒蕪,民多逃散。不知今歲汶陽四鄉,鄉情如何?生民安定否?”
此話一出,冷場是必然的,不少人放下手中酒食,向榮平行注目禮。
榮平放下酒爵,壓住心中不悅,麵帶羞愧之色:“孟子容稟,去歲齊兵肆掠四境,大掠野民,多有人眾西逃大澤。今歲春耕之時,城中國人疲弊,各鄉戶口不足,田畝多有閑置……”
夏諭皺了皺眉:“各鄉還餘多少丁口?”
“約有千餘人。”
“四鄉僅餘四千鄉民?齊師不義!害我四鄉戶口減半!田乞小兒……”
就在夏諭怒容難止,快要爆粗問候田乞家中女性成員近況的時候,榮平之子榮定小聲提醒道:“孟子息怒,是四鄉共餘千人……”
夏諭:?
沃德發?
先前,孟閱受天子加冠,平定偽王朝的事跡傳到曲阜,國中大震。三桓子弟多以之為榜樣,更有不少家臣蠢蠢欲動。
能力強,聲望高,有封地不去,還是先宗主嫡子。這麽一個人在暇邑待久了實在惹眼,君不見晉國曲沃代翼、鄭莊公克段故事。
宗主大位已定,為了先父基業、孟氏的穩定,夏諭主動辭行就封。對此孟何忌沉默良久,最終還是點了點頭。
沒搞什麽挽留辭讓的戲碼,多餘。
二人本就是雙胞胎,自小同吃同住,家庭和睦,生活富足,上學也是一起上的私教,形影不離十餘年。再是貴族教育早熟、心思重,十三四歲正熱血的年紀,兄弟之間真沒那麽多彎彎繞繞。
先父早逝,閱弟如今慮及大局,離家就封,孟何忌覺得這個兄長,理當準備好一切。
戰車五十乘,犀甲、青銅甲、惡金鐵甲各類甲胄千餘副,劍盾矛戈器杖數千,糧草、布帛、輜重無數,隨行女婢、仆從三百、錢財數十車,更有數目可觀的耕牛、肉羊,各類工匠、庖廚過百。
除此之外還有二十餘位自願追隨的家臣,兄弟倆的“幼教”蔡計就在其中。還有就是十餘名孔門人士,多為貧寒之家向學的子弟。
一直跟隨夏諭的五六百甲士及其家人也被孟何忌一並打包贈送,再加上夏諭從洛陽帶迴來的兩千多人,就封隊伍人數超過五千,各類車馬綿延十餘裏。
如此陣仗,讓魯國上下對孟氏的豪橫程度有了新的認識。
狗大戶啊。
孟氏確實是算是狗大戶。
魯縞、齊鹽、各式紙張、連鎖酒肆、不是壟斷就是經濟上位,孟氏依此獲利巨萬,更不要說還有治下龐大領地的產出。
天下之富,莫過於魯,魯國之富,莫過於孟,還真不是一句玩笑話。
其實孟何忌也有點肉疼,些許錢財倒是沒什麽,孟氏有的是錢。主要是鎧甲與工匠,那才是最珍貴的,孟氏花錢砸了幾十年,也就積累了甲胄八千多副,批甲士四千餘,華北淮上的犀牛幾乎都死絕多點皮甲,工匠那也是給一個少一個。
一次送出近八分之一,說不心疼是不可能的。但沒辦法,汶陽那地方環境太差,閱弟雖然足智多謀,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多準備一些總是沒錯的。
暇邑,一番惜別之後,夏諭拜別阿母與兄長,出城門一路西行,數千眾綿延不絕直指汶陽。
夏諭的封地一開始是汶陽的一城四鄉,之後老爹打包了汶南兩鄉,齊侯陪嫁了汶北三處鄉邑,加上老爹從叔孫氏拿到的一處鄉邑,一共一城十鄉。(大致泰安的汶上縣城西一直延伸到東平湖,汶南兩鄉、汶陽四鄉中的兩鄉在汶上,其餘六鄉在東平)
他治下領地東西長、南北短,呈平放的橢圓形,悠悠汶水川流其間,最終匯入濟水與大野澤。在汶水滋養之下,兩岸土地肥沃,灌溉便利。
後世有言:“自古聞名膏腴地,齊魯必爭汶陽田。”
夏諭的領地土地質量沒的說,平原地區兼有水利,交通便利,體量麵積也還行,唯一的缺點就是太容易挨打了。
北邊一馬平川還有個強齊,南邊與東麵是叔孫氏領地與國都曲阜,西邊沿著汶水可以一直連到大野澤與濟水,和衛國和曹國隔水相望。
敵人要是來攻,除了一條汶水幾乎無險可守。可問題是,夏諭治下三萬民至少有兩萬五在北邊,要是退到南岸那還打個毛線,直接投了就行。也難怪一座汶北鄉邑千餘人,叔孫氏說給了就給了,這地理位置實在是食之無味啊,不如丟給孟氏屏障北方。
而且按河流山脈地緣分割平衡,汶水北岸和他老孟家在陽關之外的領地長勺地區一樣,齊國更容易占據並形成穩定統治 。
總結下來,和平年代這地方發展經濟民生是個好去處,萬一發生戰爭,上次田乞伐魯就是先例,隻能憑汶陽城堅守一守,其餘鄉邑彈指即下。
防禦性差,那就隻能揚長避短,夏諭初步計劃,先點亮科技樹發展經濟民生,若有餘力就再搞一搞基建。
三日之後,夏諭的就封隊伍抵汶水,在汶南兩鄉養豬多時的趙要前來相迎。其人自齊軍伐魯之時便至汶南經營,如今養殖場已初具規模,產量喜人。
對這個忠心耿耿的家臣一番勉勵嘉獎,夏諭便領著五千餘人浩浩蕩蕩的渡過汶水來到汶陽之野。榮氏宗主榮平已領著數十榮氏子弟、宗老在此恭候多時。
榮氏,先前也提過,屬於孟氏的附屬小家族。(榮氏先祖榮叔公,姬姓公族,奉周王命見魯桓公,有功於社稷,封為上穀大夫,始遷於魯,宅居郕邑,後遷至汶北建城 。自魯桓公至今,榮氏已在此耕耘了一百多年,樹大根深,患於齊國,榮氏依附於孟氏已數十年。)
孟氏統治魯國中北部,如今治下民眾超過三十萬。核心領地是郕城及其周邊附屬城邑,這些是孟氏的根本所在,人口多達十餘萬。
其餘地區多由孟氏旁支掌控地方,少數由榮氏這種獻土內附的附屬家族管理。榮氏平時向孟氏納賦、戰時領徒兵助戰,其餘的都由榮氏自主其政。
這種小宗+附屬家族的管理方式不僅是孟氏在用,三桓也在用,晉國的六卿也在用,列國的大家族也是這麽用的。
天子封諸侯,諸侯封卿族,卿族再封旁係。如此“三次分封”隱患不小,但是這一曆史時期血緣才是最可靠的紐帶,在****普世價值觀沒有廣傳之前,暫時沒有更好的領地管理方法。
夏諭要是發展的猛了,他的後代家族與孟氏也會產生競爭。曲沃代翼、戴氏篡宋,大宗小宗的爭鬥數不勝數。小宗們手裏有糧、有地、有軍隊,一但主宗勢微,起異心是很正常的事情。
原本的一城四鄉之地,榮氏是絕對的主宰、土皇帝。從東夷遍地的蠻地到如今的戶口繁盛的膏腴之地,榮氏先人篳路藍縷,百年耕耘,八九代人苦心經營方有今日家業。
如今,夏諭帶著幾千號馬仔空降汶陽領主大夫的位置,榮氏頭上平白多了幹爹義父。土皇帝肯定當不下去了,一不小心還可能被吃幹抹淨,很長一段時間都得夾著尾巴做人,如此這般榮平能高興就有鬼了。
好在前來就封地孟氏君子不是什麽紈絝殘暴之輩,孟子的賢名,榮平還是聽過的。
一念止,榮平朝著身前的孟氏隊伍躬身一禮,身後的數十汶榮氏子弟複行其禮:“榮氏宗主榮平領榮氏上下,恭迎孟子大駕。”
夏諭立於輕車之上,目光掃過這些榮氏鄉長、裏長、以及支撐“汶陽政府”運行的各部門中上層幹部,心中莫名。
片刻之後,夏諭下車疾行到榮平身前,親自將這位五十歲的老人扶起,清俊的臉上露出溫和的笑容,也不知有幾分真切:“榮兄免禮。”
“閱一路所見,汶陽民生富足,禮樂深植,榮氏功不可沒。”
榮兄?
這個稱唿讓年近五十的榮平右眼一跳。雖然有些別扭,但“頂頭上司”的禮遇還是他“感激不已”,一雙渾濁老眼竟有些濕潤,亦不知藏了多少虛假:“孟子天才英縱,賢德之名國中誰人不知?今領汶陽,榮氏上下無不期盼,願為君子麾下犬馬。”
“榮氏禮儀世家,閱怎敢視之為犬馬,理當引為臂助,共治汶陽。”說完場麵話,夏諭就要拉著自己的“榮兄”共乘一車以示親厚,榮平年紀大了推脫不過隻能從之,與孟氏的車馬隊伍一起入了汶陽城。
汶陽城並不算大,能容納近萬國人已有些擁擠。
孟氏來人五千餘眾,且多為丁壯,就算榮平事先為孟氏來人營造了一些宅邸,依舊此杯水車薪,堪堪容納千餘人。其餘部眾隻能分散安置在汶陽城內外。
剛剛安頓下來,夏諭就已經開始思量打開局麵的方法。
比起引榮氏為臂助,他更想將其當作走狗烹殺。提劍斬蛇首遠比與地頭蛇虛與委蛇容易,而且還能永絕後患。
榮氏並不算強,以自己手中武力可以輕鬆將榮氏上下百餘口連同數百私兵武裝連根拔起。但夏諭不能這麽做,因為師出無名,他堂堂孟子是要講道理的。
那,想辦法捏造師出之名如何?
一念起,夏諭的思維便止不住了……
可以修書一封讓齊國的鮑牧幫個忙,賣個人情就是了。
汶陽地理位置利齊不利魯,榮氏想通敵賣國,“背刺”他這個孟子投誠齊國很合理吧?他可以先“查”出點榮氏投誠的證據給鮑氏送過去,再由鮑氏在齊國朝堂上爆出此事。
齊侯此時正計劃與魯國結盟,夏諭了解齊侯呂杵臼的為人,為大局計齊侯要麽選擇掩蓋“事實”息事寧人,要麽譴使至魯揭發榮氏……
這是有依據的,當年季氏的費邑宰以費邑投齊,一座人口兩萬餘的大邑,齊侯直接就還給了魯國,還將叛臣給送了迴來。
待事情爆出,臨淄孟氏情報人員造謠,鮑氏傳謠,淺淺的推波助瀾一番讓齊侯選擇收益更大的譴使至魯太容易了。
等齊國外交部長鮑國派的齊國外交大使鮑牧入了曲阜,魯國“內閣次輔”孟何忌與其嶽父魯國“攝政王”季意如統一步調,隨手一推。以魯公現在的窩囊樣,夏諭“查”出個什麽罪名榮氏這個“魯奸”都得受著。
此計可行,事成之後自己可以從容建設領地,最缺資曆升職的高官二代鮑牧刷了資曆,鮑氏拿了他的人情,齊魯關係也更進一步,會盟成功率提高,雙國高層對此也是喜聞樂見。
可自己花費如此多錢糧、人情關係、政治資源還授人以柄就為了榮氏上下百來口人?這不是高射炮打蚊子嗎?付出遠小於收獲,簡直血虧。
不行不行,虧本買賣不能做。
那,借刀殺人如何?
夏諭思緒又起:西邊的大野澤匪盜眾多,花些錢糧臨時招安個幾百人,稍作偽裝後將其分批渡入城中襲殺榮氏,等人殺的差不多了,他再出來收拾亂局,把兩邊一鍋端全部物理超度。
似乎可行,但漏洞太多了,盜匪的動機問題、汶陽的防衛問題,他出現的時機問題,幸存者問題……太多太多了。
而且以受益者陰謀論,但凡是個聰明人都能猜出兇手,到時候自己這個賢明君子的人設還要不要了?萬一要是盜匪傷及城中無辜民眾,他這個素來慈悲為懷、心思純良、心懷天下蒼生的孟子會難過的。
那,改行政製度,重建基層,自下而上,步步解權,逼反榮氏如何?
好像也不太行,時間問題暫且不論。榮氏在此紮根百年,在下層國人之間聲望甚高,被其扭曲政令脅民造反就遭了。榮氏滅了沒什麽,國人平民不可死傷過重,這是他統治的根基。
降維打擊花費高,耍陰謀容易毀人設,榮氏又有民意基礎。
思來想去,夏諭也沒想出合適的辦法。歸根結底,他覺得自己的心思還是太過純良,狠不下心。
夏諭現在最希望發生的事就是榮氏起兵叛亂,他好有個借口將汶陽的一切推倒重來。但榮氏隻要按部就班,少做少錯,夏諭為名聲所累還真不好動他。
如今之局,隻能先探明鄉情再恩威並舉,主導與榮氏的合作,溫水煮青蛙了。
再有,這汶陽城夏諭不想待太久,太擠了。而且位置也不好,位於他領地的最東側,難以輻射西邊齊、叔孫氏舊有的四個鄉邑。
如今正值六七月夏收之時,等國野之民收了糧食,他再募工於後世東平境內造座小城輻射全境。依新城建立新秩序新格局,還可以讓夏收之後的民眾增加收入。
翌日,榮氏設宴為孟氏來人洗塵,夏諭領著麾下家臣欣然而往,在榮氏的有意迎奉之下宴會氣氛和睦,滿是歡樂之聲。
“昔日齊軍肆掠鄉土,是孟子至齊營阻齊將興戈、往臨淄說服齊侯退兵。孟子仁德愛民,治政有術,今興治汶陽,是我國野之福。”
夏諭坐於主位之上,不時打量著正大肆吹捧他的榮平,平靜的臉上無半點笑意:“年前出使齊至此,見汶北田地荒蕪,民多逃散。不知今歲汶陽四鄉,鄉情如何?生民安定否?”
此話一出,冷場是必然的,不少人放下手中酒食,向榮平行注目禮。
榮平放下酒爵,壓住心中不悅,麵帶羞愧之色:“孟子容稟,去歲齊兵肆掠四境,大掠野民,多有人眾西逃大澤。今歲春耕之時,城中國人疲弊,各鄉戶口不足,田畝多有閑置……”
夏諭皺了皺眉:“各鄉還餘多少丁口?”
“約有千餘人。”
“四鄉僅餘四千鄉民?齊師不義!害我四鄉戶口減半!田乞小兒……”
就在夏諭怒容難止,快要爆粗問候田乞家中女性成員近況的時候,榮平之子榮定小聲提醒道:“孟子息怒,是四鄉共餘千人……”
夏諭:?
沃德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