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齊侯問策
輪迴長生,從請孔聖當家教開始 作者:好像又餓了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齊侯厚愛,閱感激莫名。”
“隻是,家中雙親年邁 ,兄長又不良於行,外臣需迴曲阜侍奉雙親。”
孟何忌:?
“再者,閱年幼尚未加冠,留在齊國為官必會遭受非議。”
“閱本為魯使,齊侯實不該無故扣押外臣。齊侯若是執意如此,日後列國便無人敢出使齊國了。為齊國聲譽計,還請齊侯慎重。”
一連串的拒絕下來,夏諭麵色堅定的盯著齊侯,齊侯也是目光灼灼,兩人大眼瞪大眼,誰也不願退讓。
忽得,齊侯呂杵臼歎了一口氣,見無法說服少年,隻得緩緩起身,語氣幽幽:“寡人自然不會扣押先生,引列國非議,不過……”
“寡人欲於梧宮絡續設宴一月,以禮樂歌舞、美酒佳肴禮遇使臣,想必列國也說不敢多說什麽。”
“這宴會,先生可有興趣?”
“……”夏諭無語了,一個月的宴會?你騙傻子呢?他要是敢留下來,不同意齊侯條件是迴不去魯國的。
齊侯能留他一個月就能留他一年,到時候讓副使迴去複命,編個理由讓他再留個三年不就是一句話的事,他又能怎麽辦?而且曲阜的魯公巴不得他迴不去,傷腦筋啊。
沒辦法,夏諭隻能無奈道:“齊侯如何才願意放外臣歸國?”
“先生,寡人……”
“請齊侯直言。”
“……”
見少年一副吃了秤砣鐵了心的模樣,齊侯呂杵臼也沒辦法了,妥協道:“既如此,寡人也不好多違先生之意。”
“齊國之內弊多矣,晉國於西部虎視眈眈,吳國越發強勢,楚國已不能製,數年內吳國將北上,先生何以教寡人?”
對於齊侯的問題,夏諭先定下道來,假意推脫:“閱並非齊人,更非齊臣,如此國家大事,外臣身為魯人不敢妄言之。”
齊侯再次懇切道:“先生可直言。”
歐了。夏諭對齊侯的性格有些了解,與其交談場麵話說一次就夠了。
夏諭沉思片刻,朗聲道:“撫三氏以安內,盟泗上南禦吳,滅萊莒設五都以圖強。”
“先生不訪直言,寡人洗耳恭聽。”聽少年有了主意,齊侯呂杵臼態度一百八十度大轉彎,笑著的迴到位置上,語氣中掩蓋不住的喜悅。
“閱若是說了,請齊侯放外臣歸魯。”
聽到這話,齊侯先是默然,片刻之後,語氣沉悶道:“好。”
“君無戲言!”
君無戲言?這是什麽話?齊侯聽得麵色怪異,心中思慮一番後,肯定道:“君無戲言!”
見齊侯答應了自己的要求,夏諭心中稍寬,齊侯最重信義,他願意賭一把他的人格。
於是夏諭緩緩道:“齊國有兩患,一為諸氏內憂,二為晉吳之外患。”
“齊國內弊,在於諸氏相爭,損耗國力。自桓公始,臨淄因權位之爭滅亡的家族多達數十。齊侯繼位以來,崔氏、慶封、欒氏等相繼敗亡,如今國高二守、田氏並尊,鮑氏為求壯大與田氏為伍,兩家因此聯合以抗二守。”
“國高二氏,實力勝於田鮑,齊侯與晏相居中平衡,難有大變。隻要齊侯繼續任用晏相梳理國政,安撫國、高、田三氏,拉攏鮑氏,緊盯田乞,並處理好一件事便可。”
“何事?”
“後繼之君。”
提這種事是很犯忌諱的,可夏諭心中有些怨氣,齊侯不是要他直言嗎?那就直言!
齊侯並未未因提及繼承問題而動氣,反而笑道:“內憂之事,寡人已知曉。先生所說的設五都之事?”
內憂之事,少年的建議和晏相的謀劃大差不差,隻是多了個拉攏鮑氏而已,齊侯呂杵臼多少也能明白少年的用心。他最好奇的還是是設置五都之事,這個才是重頭戲。
夏諭隨即為齊侯解惑:“欲設五都,需先滅萊夷餘孽與莒國,解決東、南邊患,之後建都改製,整合國力,待五都俱全,五年可卻吳楚,十年磨齊劍便足以爭鋒於晉,再興桓公霸業。”
“何為五都?五都者,囤糧備甲、正軍護民,齊國四境之劍盾也!”
“高唐本為齊國大邑,與晉隔河相望,有控扼河濟,屏庇西北,防禦晉國之能,宜設為北都。”
“齊魯衛三國交界之處,鄰近大澤,水路縱橫,四通八達,險要之地,在此新建一大邑,奉先君宗廟,以為西都。西都者,齊國西南鎖鑰也,進可拓地於曹、衛,退可保境安民。”
“此二都者,其責在守土禦晉,安定西北,建都之時,望齊侯慎之再慎。”
“東都者,必建於膠萊河之瀕,齊侯可先掃平萊夷餘孽,使齊國疆域直抵東海。再以東都整合膠萊之利,反補臨淄,此齊國百年大業也。”
“建南都,必先滅莒國。莒國本是東夷人建國,常常侵擾泗上。平滅夷狄,開拓中夏乃是順天應命之事,齊侯作為東部方伯,聯合泗上諸侯共討惡莒,名正言順,諸侯從者眾矣,可輕滅莒國。”
“莒國都城位於沂山與五蓮山之間,齊侯若滅莒需搶占此地。以此為南都,屯兵備甲,沂沭河穀便盡在齊國掌控之下,進可南拓淮北諸夷,退可憑依兩山之險,將北上的吳楚之師拒之門外。”
“最後一都,想必齊侯已經知曉。”夏諭含笑著看向齊侯,他覺得自己說了這麽多,姓薑的就是再傻,也該明白最後一都該設在哪了。
果不其然,齊侯自信一笑:“中都臨淄。”
“齊侯英睿,中都臨淄何解?”謀士獻策不能自己一個在那阿巴阿巴,一定要讓領導、君主有參與感和成就感。不要以為上位者不屑於合情合理的裝個小13,孔聖人都喜歡人前顯聖,更不要說凡人了,再說上麵爽了還能虧待了你?夏諭深知其中五味,果斷把最容易的最後一都設想交給齊侯補齊。
齊侯思慮片刻,分析道:“按先生的構想,中都地方必是四通八達之地,有連接四都,四方支援之能。臨淄本為齊都,四周都是平原,道路眾多,城中兵馬糧草冠絕天下,又位於四都之中,為中都再合適不過。”
夏諭沒說話,隻是微微側身給齊侯倒上一杯茶湯,而後舉杯相敬:“以茶代酒,敬齊侯一爵。”
齊侯呂杵臼先是一愣,見少年舉杯笑的溫和,他明白自己說對了,不由得心中一陣舒爽。
寡人真是個小機靈鬼。
“先生請。”呂杵臼淡淡一笑,麵容鄭重,亦是舉杯相敬。
半杯茶下肚,兩人再次相視一笑。
夏諭又道:“五都若成,不出十年,齊國便能稱霸於列國。”
腦海中將五都的位置與齊國境內的山川地理結合,北都高唐是田氏的根基所在,國高的領地也距萊、莒甚遠,東、南兩“都”他完全可以自己掌控……齊侯呂杵臼眼睛越來越亮。先盟魯,再聯合泗上諸侯吞滅萊莒,之後建五都加強對四境的控製,待齊劍大成,南卻吳楚,會盟諸侯,他有生之年似乎可以恢複桓公的霸業?
“寡人庸碌半生,雖有賢臣相輔,奈何國中紛亂,霸業難成。今得先生之言,使寡人如撥雲霧而睹青天……”見齊侯歎服不止,夏諭心中不置可否。
設立五都是戰國初年田齊控製地方的行政製度。當時三晉大行郡縣,革新改製,齊國也搞了個另類的郡縣製——五都製度。
大邑供奉國君宗廟便是都,齊國的五都將國家分為五個行政單位。臨淄是是真正的都城,其餘四都類似於宋朝時期遼國的五京,可看作是地方省會和軍事重鎮的結合體。
樂毅伐齊連下七十餘城,唯莒、即墨不克。之後田單能帶領齊人恢複齊國、驅逐燕軍,憑借的可不是區區兩座城池,而是莒、即墨兩個“省會”重鎮!其中囤積了大量物資、軍隊還有周圍部分附屬城邑的支持,這股力量可不弱。
夏諭給齊侯獻策,開疆拓土建立五都隻能算拾人牙慧,不過把田齊的製度搬到薑齊想想就有意思。
再者……不變法改製,這最多隻能算是個弱化版另類郡縣製。不過,這一製度絕對比現在各國的封君采邑製度先進。
齊侯呂杵臼再次問道:“先生所說的盟泗上南禦吳的意思是?”
“齊侯不是已經在做了嗎?”
“汶陽盟魯之事?”
夏諭點點頭:“然也。”
“泗上諸國除魯宋衛之外,國弱民少,地方狹小,向來依附霸主以求庇護。安定時依附晉、魯,吳兵至,晉人漠視諸國則附吳,若齊侯出兵則棄吳附齊,不足慮也。”
“衛國在晉國之側,無萬全準備不可輕動,齊侯當從長計議。剩下的宋、魯便是齊侯南卻吳國、一匡天下的關鍵。吳人日後北上,宋國首當其衝。我料宋吳交戰之時,晉國的態度必是沉默,屆時齊侯當如何做?”
齊侯略作思量,隨即正色道:“請先生教我!”
夏諭輕笑一聲,似是胸有成竹,聲音中都帶著自信:“閱有上中下三策。”
“上策,盟魯救宋卻吳。”
“中策,坐視宋國戰敗依附吳國,盟魯以對吳宋。”
“下策,等吳國傀儡宋魯,裹挾泗上,齊國一力對之。”
上策齊國難獲大利,吳國不打疼泗上諸國,齊國怎麽力挽狂瀾恢複霸業?下策太過消極幾如綏靖,曆史上的艾陵之戰就是例子,吳國盡服淮泗挑戰齊國,一戰俘斬齊軍十餘萬,齊國公族幾乎全滅。
夏諭所獻三策,中策實際上才是上策。
這一獻策方式幾乎是中夏謀士的答題模板,上策急,下策緩,中策才最合適。
那為什麽要這麽出主意呢?
一來顯得自己足智多謀,目光長遠,看事情多角度;
二來有轉圜餘地,一般情況下隻要上位者不是傻子都會選中策。可一但中策失利,謀士也有理由給自己開脫“主公選上策何至於此”。
為上出謀,不僅要謀事顯能力,更要謀己留退路。
齊侯聽完少年所言,感歎道:“先生竟已看到十年內將要發生之事,真神人也。”
夏諭:???
這…齊侯不會信了吧?他就吹個流弊,提出一種可能而已。曆史上吳國大規模伐齊還有近二十年呢。
夏諭趕緊打了“補丁”留後路:“非也非也,齊侯可還記閱先前在朝會上提到過的,若無大的變故,吳國定會北上?”
齊侯微微頷首,疑惑道:“莫非?”
夏諭沒有明說,賣了個關子:“吳楚或有大變,齊侯不必太過憂慮南事。”
“先生可否明言。”
夏諭衝齊侯搖了搖頭,神色從容,語氣悠悠,裝13道:“天機不可泄露。”
齊侯:“……”
此時,少年在呂杵臼心中的形象越發偉岸,幾乎與晏子一般無二,某些方麵甚至還略勝一二,可惜不能為他所用。
想到這,齊侯再次嚐試到:“先生,今夜寡人將於梧宮為先生設宴,聊表謝意,還請先生莫要推辭。”
“外臣身體抱恙,隻能辜負齊侯美意了。不過,閱倒是有個問題想請教齊侯。”
“先生但說無妨。”
“君無戲言?”
“君無戲言!”
夏諭沉吟片刻,鼓起勇氣,從懷中掏出青鳥玉佩放在齊侯麵前,輕聲問道:“齊侯可否為在下解惑,薑雅氏崔還是氏呂?”
聽到這話,齊侯呂杵臼眉頭微皺,身體慢慢緊繃,眼神銳利得看向少年,見其一臉正色,不似在開玩笑。齊侯沉默片刻後,聲音沉悶道:“先生何意?”
夏諭語氣幽幽:“齊侯不覺得薑雅的身份疑點太多了。”
薑雅是已故齊相崔杼之女?可她才二十七!崔杼都死了三十年了!就算是私生的遺腹子年歲怎麽也三十了!齊侯以為差幾歲年齡可以捏造一二,可他夏某人有透視掛啊。
謊報年齡,永遠十八在他這不存在的。
再者青鳥是薑氏圖騰,崔氏雖也曾是薑姓公族,可到底與薑呂一脈不同。齊侯那日“代為轉交”的崔氏白玉,分明是薑呂一脈之物!
見齊侯仍在嘴硬,夏諭也不好逼迫太甚,隻能半開玩笑道:“閱問過晏相,崔杼麵貌不佳,雅姐姐如此風華絕代,怎麽可能是崔氏女?倒是齊侯,年輕時便是天下一等一的“美人”,眉眼與雅姐姐亦有七八分相似……”
“隻是,家中雙親年邁 ,兄長又不良於行,外臣需迴曲阜侍奉雙親。”
孟何忌:?
“再者,閱年幼尚未加冠,留在齊國為官必會遭受非議。”
“閱本為魯使,齊侯實不該無故扣押外臣。齊侯若是執意如此,日後列國便無人敢出使齊國了。為齊國聲譽計,還請齊侯慎重。”
一連串的拒絕下來,夏諭麵色堅定的盯著齊侯,齊侯也是目光灼灼,兩人大眼瞪大眼,誰也不願退讓。
忽得,齊侯呂杵臼歎了一口氣,見無法說服少年,隻得緩緩起身,語氣幽幽:“寡人自然不會扣押先生,引列國非議,不過……”
“寡人欲於梧宮絡續設宴一月,以禮樂歌舞、美酒佳肴禮遇使臣,想必列國也說不敢多說什麽。”
“這宴會,先生可有興趣?”
“……”夏諭無語了,一個月的宴會?你騙傻子呢?他要是敢留下來,不同意齊侯條件是迴不去魯國的。
齊侯能留他一個月就能留他一年,到時候讓副使迴去複命,編個理由讓他再留個三年不就是一句話的事,他又能怎麽辦?而且曲阜的魯公巴不得他迴不去,傷腦筋啊。
沒辦法,夏諭隻能無奈道:“齊侯如何才願意放外臣歸國?”
“先生,寡人……”
“請齊侯直言。”
“……”
見少年一副吃了秤砣鐵了心的模樣,齊侯呂杵臼也沒辦法了,妥協道:“既如此,寡人也不好多違先生之意。”
“齊國之內弊多矣,晉國於西部虎視眈眈,吳國越發強勢,楚國已不能製,數年內吳國將北上,先生何以教寡人?”
對於齊侯的問題,夏諭先定下道來,假意推脫:“閱並非齊人,更非齊臣,如此國家大事,外臣身為魯人不敢妄言之。”
齊侯再次懇切道:“先生可直言。”
歐了。夏諭對齊侯的性格有些了解,與其交談場麵話說一次就夠了。
夏諭沉思片刻,朗聲道:“撫三氏以安內,盟泗上南禦吳,滅萊莒設五都以圖強。”
“先生不訪直言,寡人洗耳恭聽。”聽少年有了主意,齊侯呂杵臼態度一百八十度大轉彎,笑著的迴到位置上,語氣中掩蓋不住的喜悅。
“閱若是說了,請齊侯放外臣歸魯。”
聽到這話,齊侯先是默然,片刻之後,語氣沉悶道:“好。”
“君無戲言!”
君無戲言?這是什麽話?齊侯聽得麵色怪異,心中思慮一番後,肯定道:“君無戲言!”
見齊侯答應了自己的要求,夏諭心中稍寬,齊侯最重信義,他願意賭一把他的人格。
於是夏諭緩緩道:“齊國有兩患,一為諸氏內憂,二為晉吳之外患。”
“齊國內弊,在於諸氏相爭,損耗國力。自桓公始,臨淄因權位之爭滅亡的家族多達數十。齊侯繼位以來,崔氏、慶封、欒氏等相繼敗亡,如今國高二守、田氏並尊,鮑氏為求壯大與田氏為伍,兩家因此聯合以抗二守。”
“國高二氏,實力勝於田鮑,齊侯與晏相居中平衡,難有大變。隻要齊侯繼續任用晏相梳理國政,安撫國、高、田三氏,拉攏鮑氏,緊盯田乞,並處理好一件事便可。”
“何事?”
“後繼之君。”
提這種事是很犯忌諱的,可夏諭心中有些怨氣,齊侯不是要他直言嗎?那就直言!
齊侯並未未因提及繼承問題而動氣,反而笑道:“內憂之事,寡人已知曉。先生所說的設五都之事?”
內憂之事,少年的建議和晏相的謀劃大差不差,隻是多了個拉攏鮑氏而已,齊侯呂杵臼多少也能明白少年的用心。他最好奇的還是是設置五都之事,這個才是重頭戲。
夏諭隨即為齊侯解惑:“欲設五都,需先滅萊夷餘孽與莒國,解決東、南邊患,之後建都改製,整合國力,待五都俱全,五年可卻吳楚,十年磨齊劍便足以爭鋒於晉,再興桓公霸業。”
“何為五都?五都者,囤糧備甲、正軍護民,齊國四境之劍盾也!”
“高唐本為齊國大邑,與晉隔河相望,有控扼河濟,屏庇西北,防禦晉國之能,宜設為北都。”
“齊魯衛三國交界之處,鄰近大澤,水路縱橫,四通八達,險要之地,在此新建一大邑,奉先君宗廟,以為西都。西都者,齊國西南鎖鑰也,進可拓地於曹、衛,退可保境安民。”
“此二都者,其責在守土禦晉,安定西北,建都之時,望齊侯慎之再慎。”
“東都者,必建於膠萊河之瀕,齊侯可先掃平萊夷餘孽,使齊國疆域直抵東海。再以東都整合膠萊之利,反補臨淄,此齊國百年大業也。”
“建南都,必先滅莒國。莒國本是東夷人建國,常常侵擾泗上。平滅夷狄,開拓中夏乃是順天應命之事,齊侯作為東部方伯,聯合泗上諸侯共討惡莒,名正言順,諸侯從者眾矣,可輕滅莒國。”
“莒國都城位於沂山與五蓮山之間,齊侯若滅莒需搶占此地。以此為南都,屯兵備甲,沂沭河穀便盡在齊國掌控之下,進可南拓淮北諸夷,退可憑依兩山之險,將北上的吳楚之師拒之門外。”
“最後一都,想必齊侯已經知曉。”夏諭含笑著看向齊侯,他覺得自己說了這麽多,姓薑的就是再傻,也該明白最後一都該設在哪了。
果不其然,齊侯自信一笑:“中都臨淄。”
“齊侯英睿,中都臨淄何解?”謀士獻策不能自己一個在那阿巴阿巴,一定要讓領導、君主有參與感和成就感。不要以為上位者不屑於合情合理的裝個小13,孔聖人都喜歡人前顯聖,更不要說凡人了,再說上麵爽了還能虧待了你?夏諭深知其中五味,果斷把最容易的最後一都設想交給齊侯補齊。
齊侯思慮片刻,分析道:“按先生的構想,中都地方必是四通八達之地,有連接四都,四方支援之能。臨淄本為齊都,四周都是平原,道路眾多,城中兵馬糧草冠絕天下,又位於四都之中,為中都再合適不過。”
夏諭沒說話,隻是微微側身給齊侯倒上一杯茶湯,而後舉杯相敬:“以茶代酒,敬齊侯一爵。”
齊侯呂杵臼先是一愣,見少年舉杯笑的溫和,他明白自己說對了,不由得心中一陣舒爽。
寡人真是個小機靈鬼。
“先生請。”呂杵臼淡淡一笑,麵容鄭重,亦是舉杯相敬。
半杯茶下肚,兩人再次相視一笑。
夏諭又道:“五都若成,不出十年,齊國便能稱霸於列國。”
腦海中將五都的位置與齊國境內的山川地理結合,北都高唐是田氏的根基所在,國高的領地也距萊、莒甚遠,東、南兩“都”他完全可以自己掌控……齊侯呂杵臼眼睛越來越亮。先盟魯,再聯合泗上諸侯吞滅萊莒,之後建五都加強對四境的控製,待齊劍大成,南卻吳楚,會盟諸侯,他有生之年似乎可以恢複桓公的霸業?
“寡人庸碌半生,雖有賢臣相輔,奈何國中紛亂,霸業難成。今得先生之言,使寡人如撥雲霧而睹青天……”見齊侯歎服不止,夏諭心中不置可否。
設立五都是戰國初年田齊控製地方的行政製度。當時三晉大行郡縣,革新改製,齊國也搞了個另類的郡縣製——五都製度。
大邑供奉國君宗廟便是都,齊國的五都將國家分為五個行政單位。臨淄是是真正的都城,其餘四都類似於宋朝時期遼國的五京,可看作是地方省會和軍事重鎮的結合體。
樂毅伐齊連下七十餘城,唯莒、即墨不克。之後田單能帶領齊人恢複齊國、驅逐燕軍,憑借的可不是區區兩座城池,而是莒、即墨兩個“省會”重鎮!其中囤積了大量物資、軍隊還有周圍部分附屬城邑的支持,這股力量可不弱。
夏諭給齊侯獻策,開疆拓土建立五都隻能算拾人牙慧,不過把田齊的製度搬到薑齊想想就有意思。
再者……不變法改製,這最多隻能算是個弱化版另類郡縣製。不過,這一製度絕對比現在各國的封君采邑製度先進。
齊侯呂杵臼再次問道:“先生所說的盟泗上南禦吳的意思是?”
“齊侯不是已經在做了嗎?”
“汶陽盟魯之事?”
夏諭點點頭:“然也。”
“泗上諸國除魯宋衛之外,國弱民少,地方狹小,向來依附霸主以求庇護。安定時依附晉、魯,吳兵至,晉人漠視諸國則附吳,若齊侯出兵則棄吳附齊,不足慮也。”
“衛國在晉國之側,無萬全準備不可輕動,齊侯當從長計議。剩下的宋、魯便是齊侯南卻吳國、一匡天下的關鍵。吳人日後北上,宋國首當其衝。我料宋吳交戰之時,晉國的態度必是沉默,屆時齊侯當如何做?”
齊侯略作思量,隨即正色道:“請先生教我!”
夏諭輕笑一聲,似是胸有成竹,聲音中都帶著自信:“閱有上中下三策。”
“上策,盟魯救宋卻吳。”
“中策,坐視宋國戰敗依附吳國,盟魯以對吳宋。”
“下策,等吳國傀儡宋魯,裹挾泗上,齊國一力對之。”
上策齊國難獲大利,吳國不打疼泗上諸國,齊國怎麽力挽狂瀾恢複霸業?下策太過消極幾如綏靖,曆史上的艾陵之戰就是例子,吳國盡服淮泗挑戰齊國,一戰俘斬齊軍十餘萬,齊國公族幾乎全滅。
夏諭所獻三策,中策實際上才是上策。
這一獻策方式幾乎是中夏謀士的答題模板,上策急,下策緩,中策才最合適。
那為什麽要這麽出主意呢?
一來顯得自己足智多謀,目光長遠,看事情多角度;
二來有轉圜餘地,一般情況下隻要上位者不是傻子都會選中策。可一但中策失利,謀士也有理由給自己開脫“主公選上策何至於此”。
為上出謀,不僅要謀事顯能力,更要謀己留退路。
齊侯聽完少年所言,感歎道:“先生竟已看到十年內將要發生之事,真神人也。”
夏諭:???
這…齊侯不會信了吧?他就吹個流弊,提出一種可能而已。曆史上吳國大規模伐齊還有近二十年呢。
夏諭趕緊打了“補丁”留後路:“非也非也,齊侯可還記閱先前在朝會上提到過的,若無大的變故,吳國定會北上?”
齊侯微微頷首,疑惑道:“莫非?”
夏諭沒有明說,賣了個關子:“吳楚或有大變,齊侯不必太過憂慮南事。”
“先生可否明言。”
夏諭衝齊侯搖了搖頭,神色從容,語氣悠悠,裝13道:“天機不可泄露。”
齊侯:“……”
此時,少年在呂杵臼心中的形象越發偉岸,幾乎與晏子一般無二,某些方麵甚至還略勝一二,可惜不能為他所用。
想到這,齊侯再次嚐試到:“先生,今夜寡人將於梧宮為先生設宴,聊表謝意,還請先生莫要推辭。”
“外臣身體抱恙,隻能辜負齊侯美意了。不過,閱倒是有個問題想請教齊侯。”
“先生但說無妨。”
“君無戲言?”
“君無戲言!”
夏諭沉吟片刻,鼓起勇氣,從懷中掏出青鳥玉佩放在齊侯麵前,輕聲問道:“齊侯可否為在下解惑,薑雅氏崔還是氏呂?”
聽到這話,齊侯呂杵臼眉頭微皺,身體慢慢緊繃,眼神銳利得看向少年,見其一臉正色,不似在開玩笑。齊侯沉默片刻後,聲音沉悶道:“先生何意?”
夏諭語氣幽幽:“齊侯不覺得薑雅的身份疑點太多了。”
薑雅是已故齊相崔杼之女?可她才二十七!崔杼都死了三十年了!就算是私生的遺腹子年歲怎麽也三十了!齊侯以為差幾歲年齡可以捏造一二,可他夏某人有透視掛啊。
謊報年齡,永遠十八在他這不存在的。
再者青鳥是薑氏圖騰,崔氏雖也曾是薑姓公族,可到底與薑呂一脈不同。齊侯那日“代為轉交”的崔氏白玉,分明是薑呂一脈之物!
見齊侯仍在嘴硬,夏諭也不好逼迫太甚,隻能半開玩笑道:“閱問過晏相,崔杼麵貌不佳,雅姐姐如此風華絕代,怎麽可能是崔氏女?倒是齊侯,年輕時便是天下一等一的“美人”,眉眼與雅姐姐亦有七八分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