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楚師敗績
輪迴長生,從請孔聖當家教開始 作者:好像又餓了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五月下旬,淮南之地,州來城(今安徽省鳳台縣附近),這裏乃是楚國控扼江淮的軍事重鎮,號稱東南鎖鑰,是故吳楚在此頻繁交兵。
吳軍大營,帥帳之中,公子光坐在軍案前,看著手中的軍報,眉頭緊皺,心中憂思不止。
先前,公子光帶領吳軍在此圍城圍了半個月了,州來城依舊紋絲不動。
吳軍擅野戰短於攻城,圍城多日,公子光麾的兩萬多吳軍已初顯疲態。另外楚國令尹陽匄帶領的七國聯軍已經越過雞父,距離州來不過數十裏。前有堅城,側有大軍,公子光隻得先率軍退往鍾離與吳王匯合(今安徽鳳陽東臨淮關),以此暫避敵鋒,伺機行動。
本以為此次伐楚難以建功,哪知峰迴路轉,昨日斥候傳來消息,七國聯軍走了一半,突然原地不動,軍中似有不穩。
公子光立即飛馬探查,得知楚令尹陽匄病故,楚軍大營現已盡皆縞素,楚國大司馬薳越被迫迴師雞父。
看到這份備報,公子光第一時間就覺得楚人在使詐,以此誘他急攻聯軍,伺機埋伏。可轉念一想,陽匄沒這個腦子,中夏諸侯也沒這個腦子,他屢敗楚國,深知這些卿大夫隻會打君子戰爭,直來直往,兩軍衝鋒對攻。
也隻有他們這些久居窮山惡水的吳人,喜歡“用兵以奇(不講武德)”,故常能以弱勝強。
再言,聯軍人數眾多、成分複雜,大軍一進一退都要慎之又慎。哪有這般置要救援的州來城不顧,卻在平原無險之地蹉跎,朝進夕退的,自亂軍心的?
用計不是這麽用的,楚帥也不怕給自己玩崩?
公子光越想越覺得有道理,陽匄估計是真的死了!楚軍軍心大亂,若是趁勢猛攻,聯軍必潰,自己絕不可錯失良機。
想罷,公子光趕忙前去麵見吳王,建議全軍出擊。可吳王僚覺得聯軍人多勢眾,就算主帥病故還有大司馬薳越在,強攻很難討到什麽便宜,不如兩人合軍去攻打州來。
公子光不願失去戰機,思慮片刻,又勸道:“隨從楚國的諸侯雖多,但均是些小國,而且都係為楚國所脅迫而來。況且這些小國也有各自的弱點,胡、沈兩國國君年幼驕狂,頓、許、蔡等國則一直憎恨楚國的壓迫,它們同楚國之間不是一條心。”
“至於楚軍內部,情況也很糟糕。主帥病死,楚司馬薳越資曆低淺,不能集中指揮,楚軍士氣低落,政令不一,貌似強大,實則虛弱。”
“七國聯軍同役而不同心,兵力雖多,但容易擊敗,不如率軍尾隨,伺機而動。”
公子光的分析合情合理,吳王僚欣然采納。
二人製定計劃,欲以雜兵攻擊胡、沈兩國軍隊,以此擾亂其他諸侯國軍隊,最後集中兵馬進攻楚軍。
準備好諸多事宜,公子光與吳王兩軍互為雞腳芝士,一前一後向西進軍,往雞父而去。
在雞父的楚國大司馬薳越還不知道自己即將大難臨頭,此時他正忙著應付沈、蔡等諸侯派來詢問令尹陽匄情況的使者。
好不容易搪塞過去,才休整了一兩天就傳來了吳軍逼近的消息。
薳越現在是進退兩難,進兵吧,不一定打得過,退兵吧,以老楚王的性格自己三族難保。不過很快他就不用糾結了,因為公子光已經替他做了決定。
六月一日,吳軍突然出現在雞父戰場,這場被後世網友戲稱為“鄂豫皖兒童節之戰”的戰役打響。
吳軍的突然進攻出乎楚國大司馬薳越的意料,倉促之中,他讓胡、沈、陳、頓、蔡、許六國軍隊列為前陣,以掩護楚軍。
見此,吳王僚以自己所帥的中軍,公子光所帥的右軍,掩餘所帥的左軍等主力預作埋伏,而以不習戰陣的三千囚徒為誘兵攻打胡、沈、陳諸軍。
雙方交戰不久,未受過軍事訓練的吳國刑徒烏合之眾立即散亂退卻。胡、沈、陳等軍見狀遂貿然追擊,捕捉戰俘,紛紛進入了吳軍主力的預定伏擊圈中。
這時,公子光當機立斷,五萬吳軍從三麵突然出擊,很快戰勝了胡、沈、陳三國軍隊,並俘殺胡、沈國君和陳國統帥。而後又縱所俘的三國士卒逃迴本陣。
這些士卒僥幸逃得性命,便紛紛狂奔,口中還叫嚷不已:“國君已亡,大司馬已亡。”
許、蔡、頓三國軍隊見狀,頓時軍心動搖,陣勢不穩。這時吳軍乘勝擂鼓呐喊衝殺向前,直撲三國之師。三國之師的陣勢本已動搖,又見吳軍蜂擁而來,哪裏還有作戰的勇氣,於是紛紛不戰而潰,亂作一團。
楚軍還沒列好陣,即被許、蔡等諸侯軍之退卻所擾亂,已無迴天之力,迅速陷於潰敗。
此戰薳越僅以身免,事後不久便於楚都“畏罪自殺”。
這場大敗對楚國的打擊是巨大的,令尹(丞相)、大司馬(三軍總司令)兩位重臣一死一逃,一戰損失五六萬楚軍,接近楚軍總數的四分之一,可以說是元氣大傷。
吳國也趁勢奪取了州來,橫掃淮南。最重要的是楚國南方霸主的位置被撼動,仆從國胡、沈兩國的國君被俘殺也導致楚王威望大減,自此楚國開始走下坡路。
然而,這一切暫時和臨淄的夏某人沒有關係,此刻他正和晏嬰父子喝酒吹牛皮呢。
“賢侄似是有什麽心事?”夏諭看了一眼神思不屬的大侄子晏圉,將酒爵中的酒水一飲而盡,齊酒度數不高,勝在清冽,比混濁的魯酒好喝多了,他很喜歡。
看著空空的酒爵,少年想著什麽時候蒸餾點“工業酒精”級別的烈酒給晏子嚐嚐。
晏嬰:有你我也是服氣。
“多謝叔父關心,圉……”晏圉欲言又止,思慮再三後還是沒臉說出口。
最近季斯頻繁的約他出去玩樂,剛開始晏圉也沒多想,直到二人又來了一次“密室”三人行,床第之間季斯那渴望的眼神給他驚到了,嚇得晏圉捂著屁股就跑了。
今日季斯又約他去女閭,晏圉想都沒想就拒絕了,並發誓從此之後再也不會在季斯麵前裸露身體。
都怪父親!要不是當初父親要他去接待季斯那個混蛋,也不會和那人一起樸昌……
“圉兒?”見兒子言語扭捏、猶豫不決, 晏子微微有些不悅道。
“父親,孩兒隻是在想象那日叔父於朝堂之上,舌戰群臣的英姿。”
晏子聽到這話,知道逆子是在搪塞,但他也不想問太多,而是扭頭看向少年,提出自己的疑慮:“閱弟,僅以三勝三敗之論來看,吳國未必會勝,何況楚國令尹陽匄雖不是柱國定邦之輩,但也談不上無能,你為何那般肯定吳國會打敗楚國?”
站在齊國立場,晏子是希望楚國勝的,楚國勝了想北上淮泗,晉國不會坐視不管;若是吳國贏了北上,晉國大概率會冷眼旁觀,引導吳國挑戰齊國。
可楚國要是輸了,他這位忘年交估計要被君上當百靈鳥養……
“晏兄,兵無常勢,水無常形,戰場之上瞬息萬變,哪有什麽必勝之理,閱也不過是在賭罷了。”
“賭贏了,名利雙收,賭輸了,齊侯也不會要我的性命,至多……那不是還有晏兄你嗎?”夏諭笑的瀟灑,仿佛將生死置之度外,半開玩笑的朝著晏子說道。
“你啊,倒是灑脫。”晏嬰聞言微微搖頭,對少年的淡然也是佩服,可他總覺得少年隱瞞了些什麽,且看吳楚之戰結果如何。
“兵無常勢,水無常形?”晏圉喃喃道。
晏圉細細咀嚼,越想越發覺得其中蘊含至理,同時心中又有不少疑惑,朝著少年問道:“仲父,列國交戰皆是期地而戰,以戰車、徒兵衝殺,兵眾血勇者勝。兵無常勢,何解?”
聽到這話,夏諭微微一愣,隨即想到孫武還沒發跡,《孫子兵法》更是連影都沒有,大侄子疑惑也很正常,於是笑著給晏圉解釋道:“將兵作戰沒有一成不變的方式,應根據敵情采取靈活對策,這便是兵無常勢。”
晏圉:……
見好大侄子似乎還是不明白,夏諭存了調笑的心思,舉例道:“圉兒,若有一日叔父領三軍五萬人伐齊,與你戰於曆下,你為齊國大司馬麾下亦有三軍,該當如何?”
晏圉不假思索道:“自然是練兵備,整卒伍,揚士氣,親領三軍往曆下與叔父決一勝負。”
聽到這話,夏諭收斂了笑容,緊盯著大侄子,直看得晏圉心中發毛。見差不多了,才緩緩道:“我若是置一軍於平陵山區南北設伏,自領兩軍於西側列陣,你當如何?”
“這……”
“或是我留一猛將於曆下大造聲勢,率大軍迴魯,再繞道陽關出泰山,直驅空虛的臨淄,你又當如何?”
“這便是兵無常勢。”
好大侄兒麵色微怔,反應過來後隨即反駁道:“如此用兵豈是君子所為?叔父這樣做便是勝了也會失信於列國,為天下所不容!”
少年自顧自的給自己倒了一爵酒,一飲而盡,有些喝嗨了,笑容越發不羈:“失信於列國?若是晉國發兵來攻,能一戰吞滅齊國,就是失信於天下也值當了。晉國隻要吞並了齊國之地,列國聯合起來也奈何不了它分毫。”
“戰爭是政治的延續。”
“一但列國君主們意識到這一點之後,諸侯之間的兼並會越發沒有底線,周禮將進一步崩潰。”
後麵就該戰國、大一統了。
此話一出,晏子臉色微變,長久以來列國征伐遵守禮製,除了蠻夷中夏君子們沒人會失約避戰轉而去偷襲埋伏,因為這樣會遭天下唾棄,不容於姬周天下,就算贏了也沒用。
現在不同了,晉楚齊的體量太大,若是有人不顧信義……
孫子:正是在下。
楚國:嗚嗚
晏圉臉色驚疑不定,這番話給他的衝擊太大了:“這這這……若是列國交戰皆是如此,那天下豈不是亂套了?”
“嗝”少年打了個嗝,望著快二十歲的大侄兒充滿求知欲的眼神,輕笑道:
“天下早就亂套了。”
“百餘年之後,兩國交戰,國力強則以煌煌大勢相壓,以強攻弱,易如反掌。”
“兩軍交戰,統帥智則可以以弱勝強,水火之勢皆可用之對敵,八百亦能破十萬軍。”
“兵勢勝,萬眾一心,不懼矛戈,有五萬眾便能天下無敵手。”
少年說得一臉自信,忽然覺得不能把g立的太滿,會被打臉的,於是謙虛道:“愚見而已,當不得真。”
“叔父,我想跟在你身旁侍奉左右,學兵法習禮樂。”晏圉聽的熱血沸騰,腦袋一熱就想跟著夏諭去魯國學習。
夏諭看了一眼麵色鐵青的晏子,以及他頭上花白的頭發,正色道:“賢侄啊,莫要義氣用事,叔父我隻是隨意胡謅兩句而已。晏相是天下數一數二的賢者,你跟著晏相學習足夠一生受用了。”
“再說,你忍心拋下老邁的雙親嗎?為人,當以侍奉雙親為先。需知:父母在,不遠遊。”
遊必有方,夏諭默默在心中補充道。
晏圉默然片刻,昂首看向老邁的父親以及屋外蒼老的母親,不由得鼻尖發酸,眼眶微紅。他突然覺得自己挺不是東西的,讓父母親如此操心。
自己若是一直這樣下去,最後估計隻能乖乖迴老家繼承封地、統領萬民,一輩子錦衣玉食當個廢物了。
想到這,晏圉哭喪著:“父親…”
晏子:……逆子!我甜蜜還沒死呢!
之後就是一番孝子慈父,引人催淚的一幕……看著傻兒子一把鼻涕,一把眼淚的,晏子最先受不了,讓他滾去沽酒。
待晏圉走了,席間還剩兩人,夏諭悄悄悄悄問了晏子一個問題,這也是他此行的目的之一:“當年諸家聯合慶封滅崔,崔氏可留有遺孤?”
聽到這個莫名其妙的問題,晏子微微一愣,他作為崔氏被滅的全程參與者,敢當著逆臣崔杼的麵為先齊君哭喪,當然記得一些細節。
隻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自己腦海中不少記憶都模糊了。思慮再三後,晏子也隻能不確定道:“逆臣崔杼應是沒有後嗣留存,旁支倒是有可能。”
“晏兄確定?”
“崔杼兒女不多,且大多年紀不小,各家滅門之時不會放過的,你問這些做什麽?”
“沒什麽。”
……
吳軍大營,帥帳之中,公子光坐在軍案前,看著手中的軍報,眉頭緊皺,心中憂思不止。
先前,公子光帶領吳軍在此圍城圍了半個月了,州來城依舊紋絲不動。
吳軍擅野戰短於攻城,圍城多日,公子光麾的兩萬多吳軍已初顯疲態。另外楚國令尹陽匄帶領的七國聯軍已經越過雞父,距離州來不過數十裏。前有堅城,側有大軍,公子光隻得先率軍退往鍾離與吳王匯合(今安徽鳳陽東臨淮關),以此暫避敵鋒,伺機行動。
本以為此次伐楚難以建功,哪知峰迴路轉,昨日斥候傳來消息,七國聯軍走了一半,突然原地不動,軍中似有不穩。
公子光立即飛馬探查,得知楚令尹陽匄病故,楚軍大營現已盡皆縞素,楚國大司馬薳越被迫迴師雞父。
看到這份備報,公子光第一時間就覺得楚人在使詐,以此誘他急攻聯軍,伺機埋伏。可轉念一想,陽匄沒這個腦子,中夏諸侯也沒這個腦子,他屢敗楚國,深知這些卿大夫隻會打君子戰爭,直來直往,兩軍衝鋒對攻。
也隻有他們這些久居窮山惡水的吳人,喜歡“用兵以奇(不講武德)”,故常能以弱勝強。
再言,聯軍人數眾多、成分複雜,大軍一進一退都要慎之又慎。哪有這般置要救援的州來城不顧,卻在平原無險之地蹉跎,朝進夕退的,自亂軍心的?
用計不是這麽用的,楚帥也不怕給自己玩崩?
公子光越想越覺得有道理,陽匄估計是真的死了!楚軍軍心大亂,若是趁勢猛攻,聯軍必潰,自己絕不可錯失良機。
想罷,公子光趕忙前去麵見吳王,建議全軍出擊。可吳王僚覺得聯軍人多勢眾,就算主帥病故還有大司馬薳越在,強攻很難討到什麽便宜,不如兩人合軍去攻打州來。
公子光不願失去戰機,思慮片刻,又勸道:“隨從楚國的諸侯雖多,但均是些小國,而且都係為楚國所脅迫而來。況且這些小國也有各自的弱點,胡、沈兩國國君年幼驕狂,頓、許、蔡等國則一直憎恨楚國的壓迫,它們同楚國之間不是一條心。”
“至於楚軍內部,情況也很糟糕。主帥病死,楚司馬薳越資曆低淺,不能集中指揮,楚軍士氣低落,政令不一,貌似強大,實則虛弱。”
“七國聯軍同役而不同心,兵力雖多,但容易擊敗,不如率軍尾隨,伺機而動。”
公子光的分析合情合理,吳王僚欣然采納。
二人製定計劃,欲以雜兵攻擊胡、沈兩國軍隊,以此擾亂其他諸侯國軍隊,最後集中兵馬進攻楚軍。
準備好諸多事宜,公子光與吳王兩軍互為雞腳芝士,一前一後向西進軍,往雞父而去。
在雞父的楚國大司馬薳越還不知道自己即將大難臨頭,此時他正忙著應付沈、蔡等諸侯派來詢問令尹陽匄情況的使者。
好不容易搪塞過去,才休整了一兩天就傳來了吳軍逼近的消息。
薳越現在是進退兩難,進兵吧,不一定打得過,退兵吧,以老楚王的性格自己三族難保。不過很快他就不用糾結了,因為公子光已經替他做了決定。
六月一日,吳軍突然出現在雞父戰場,這場被後世網友戲稱為“鄂豫皖兒童節之戰”的戰役打響。
吳軍的突然進攻出乎楚國大司馬薳越的意料,倉促之中,他讓胡、沈、陳、頓、蔡、許六國軍隊列為前陣,以掩護楚軍。
見此,吳王僚以自己所帥的中軍,公子光所帥的右軍,掩餘所帥的左軍等主力預作埋伏,而以不習戰陣的三千囚徒為誘兵攻打胡、沈、陳諸軍。
雙方交戰不久,未受過軍事訓練的吳國刑徒烏合之眾立即散亂退卻。胡、沈、陳等軍見狀遂貿然追擊,捕捉戰俘,紛紛進入了吳軍主力的預定伏擊圈中。
這時,公子光當機立斷,五萬吳軍從三麵突然出擊,很快戰勝了胡、沈、陳三國軍隊,並俘殺胡、沈國君和陳國統帥。而後又縱所俘的三國士卒逃迴本陣。
這些士卒僥幸逃得性命,便紛紛狂奔,口中還叫嚷不已:“國君已亡,大司馬已亡。”
許、蔡、頓三國軍隊見狀,頓時軍心動搖,陣勢不穩。這時吳軍乘勝擂鼓呐喊衝殺向前,直撲三國之師。三國之師的陣勢本已動搖,又見吳軍蜂擁而來,哪裏還有作戰的勇氣,於是紛紛不戰而潰,亂作一團。
楚軍還沒列好陣,即被許、蔡等諸侯軍之退卻所擾亂,已無迴天之力,迅速陷於潰敗。
此戰薳越僅以身免,事後不久便於楚都“畏罪自殺”。
這場大敗對楚國的打擊是巨大的,令尹(丞相)、大司馬(三軍總司令)兩位重臣一死一逃,一戰損失五六萬楚軍,接近楚軍總數的四分之一,可以說是元氣大傷。
吳國也趁勢奪取了州來,橫掃淮南。最重要的是楚國南方霸主的位置被撼動,仆從國胡、沈兩國的國君被俘殺也導致楚王威望大減,自此楚國開始走下坡路。
然而,這一切暫時和臨淄的夏某人沒有關係,此刻他正和晏嬰父子喝酒吹牛皮呢。
“賢侄似是有什麽心事?”夏諭看了一眼神思不屬的大侄子晏圉,將酒爵中的酒水一飲而盡,齊酒度數不高,勝在清冽,比混濁的魯酒好喝多了,他很喜歡。
看著空空的酒爵,少年想著什麽時候蒸餾點“工業酒精”級別的烈酒給晏子嚐嚐。
晏嬰:有你我也是服氣。
“多謝叔父關心,圉……”晏圉欲言又止,思慮再三後還是沒臉說出口。
最近季斯頻繁的約他出去玩樂,剛開始晏圉也沒多想,直到二人又來了一次“密室”三人行,床第之間季斯那渴望的眼神給他驚到了,嚇得晏圉捂著屁股就跑了。
今日季斯又約他去女閭,晏圉想都沒想就拒絕了,並發誓從此之後再也不會在季斯麵前裸露身體。
都怪父親!要不是當初父親要他去接待季斯那個混蛋,也不會和那人一起樸昌……
“圉兒?”見兒子言語扭捏、猶豫不決, 晏子微微有些不悅道。
“父親,孩兒隻是在想象那日叔父於朝堂之上,舌戰群臣的英姿。”
晏子聽到這話,知道逆子是在搪塞,但他也不想問太多,而是扭頭看向少年,提出自己的疑慮:“閱弟,僅以三勝三敗之論來看,吳國未必會勝,何況楚國令尹陽匄雖不是柱國定邦之輩,但也談不上無能,你為何那般肯定吳國會打敗楚國?”
站在齊國立場,晏子是希望楚國勝的,楚國勝了想北上淮泗,晉國不會坐視不管;若是吳國贏了北上,晉國大概率會冷眼旁觀,引導吳國挑戰齊國。
可楚國要是輸了,他這位忘年交估計要被君上當百靈鳥養……
“晏兄,兵無常勢,水無常形,戰場之上瞬息萬變,哪有什麽必勝之理,閱也不過是在賭罷了。”
“賭贏了,名利雙收,賭輸了,齊侯也不會要我的性命,至多……那不是還有晏兄你嗎?”夏諭笑的瀟灑,仿佛將生死置之度外,半開玩笑的朝著晏子說道。
“你啊,倒是灑脫。”晏嬰聞言微微搖頭,對少年的淡然也是佩服,可他總覺得少年隱瞞了些什麽,且看吳楚之戰結果如何。
“兵無常勢,水無常形?”晏圉喃喃道。
晏圉細細咀嚼,越想越發覺得其中蘊含至理,同時心中又有不少疑惑,朝著少年問道:“仲父,列國交戰皆是期地而戰,以戰車、徒兵衝殺,兵眾血勇者勝。兵無常勢,何解?”
聽到這話,夏諭微微一愣,隨即想到孫武還沒發跡,《孫子兵法》更是連影都沒有,大侄子疑惑也很正常,於是笑著給晏圉解釋道:“將兵作戰沒有一成不變的方式,應根據敵情采取靈活對策,這便是兵無常勢。”
晏圉:……
見好大侄子似乎還是不明白,夏諭存了調笑的心思,舉例道:“圉兒,若有一日叔父領三軍五萬人伐齊,與你戰於曆下,你為齊國大司馬麾下亦有三軍,該當如何?”
晏圉不假思索道:“自然是練兵備,整卒伍,揚士氣,親領三軍往曆下與叔父決一勝負。”
聽到這話,夏諭收斂了笑容,緊盯著大侄子,直看得晏圉心中發毛。見差不多了,才緩緩道:“我若是置一軍於平陵山區南北設伏,自領兩軍於西側列陣,你當如何?”
“這……”
“或是我留一猛將於曆下大造聲勢,率大軍迴魯,再繞道陽關出泰山,直驅空虛的臨淄,你又當如何?”
“這便是兵無常勢。”
好大侄兒麵色微怔,反應過來後隨即反駁道:“如此用兵豈是君子所為?叔父這樣做便是勝了也會失信於列國,為天下所不容!”
少年自顧自的給自己倒了一爵酒,一飲而盡,有些喝嗨了,笑容越發不羈:“失信於列國?若是晉國發兵來攻,能一戰吞滅齊國,就是失信於天下也值當了。晉國隻要吞並了齊國之地,列國聯合起來也奈何不了它分毫。”
“戰爭是政治的延續。”
“一但列國君主們意識到這一點之後,諸侯之間的兼並會越發沒有底線,周禮將進一步崩潰。”
後麵就該戰國、大一統了。
此話一出,晏子臉色微變,長久以來列國征伐遵守禮製,除了蠻夷中夏君子們沒人會失約避戰轉而去偷襲埋伏,因為這樣會遭天下唾棄,不容於姬周天下,就算贏了也沒用。
現在不同了,晉楚齊的體量太大,若是有人不顧信義……
孫子:正是在下。
楚國:嗚嗚
晏圉臉色驚疑不定,這番話給他的衝擊太大了:“這這這……若是列國交戰皆是如此,那天下豈不是亂套了?”
“嗝”少年打了個嗝,望著快二十歲的大侄兒充滿求知欲的眼神,輕笑道:
“天下早就亂套了。”
“百餘年之後,兩國交戰,國力強則以煌煌大勢相壓,以強攻弱,易如反掌。”
“兩軍交戰,統帥智則可以以弱勝強,水火之勢皆可用之對敵,八百亦能破十萬軍。”
“兵勢勝,萬眾一心,不懼矛戈,有五萬眾便能天下無敵手。”
少年說得一臉自信,忽然覺得不能把g立的太滿,會被打臉的,於是謙虛道:“愚見而已,當不得真。”
“叔父,我想跟在你身旁侍奉左右,學兵法習禮樂。”晏圉聽的熱血沸騰,腦袋一熱就想跟著夏諭去魯國學習。
夏諭看了一眼麵色鐵青的晏子,以及他頭上花白的頭發,正色道:“賢侄啊,莫要義氣用事,叔父我隻是隨意胡謅兩句而已。晏相是天下數一數二的賢者,你跟著晏相學習足夠一生受用了。”
“再說,你忍心拋下老邁的雙親嗎?為人,當以侍奉雙親為先。需知:父母在,不遠遊。”
遊必有方,夏諭默默在心中補充道。
晏圉默然片刻,昂首看向老邁的父親以及屋外蒼老的母親,不由得鼻尖發酸,眼眶微紅。他突然覺得自己挺不是東西的,讓父母親如此操心。
自己若是一直這樣下去,最後估計隻能乖乖迴老家繼承封地、統領萬民,一輩子錦衣玉食當個廢物了。
想到這,晏圉哭喪著:“父親…”
晏子:……逆子!我甜蜜還沒死呢!
之後就是一番孝子慈父,引人催淚的一幕……看著傻兒子一把鼻涕,一把眼淚的,晏子最先受不了,讓他滾去沽酒。
待晏圉走了,席間還剩兩人,夏諭悄悄悄悄問了晏子一個問題,這也是他此行的目的之一:“當年諸家聯合慶封滅崔,崔氏可留有遺孤?”
聽到這個莫名其妙的問題,晏子微微一愣,他作為崔氏被滅的全程參與者,敢當著逆臣崔杼的麵為先齊君哭喪,當然記得一些細節。
隻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自己腦海中不少記憶都模糊了。思慮再三後,晏子也隻能不確定道:“逆臣崔杼應是沒有後嗣留存,旁支倒是有可能。”
“晏兄確定?”
“崔杼兒女不多,且大多年紀不小,各家滅門之時不會放過的,你問這些做什麽?”
“沒什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