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漢之交是一個分水嶺,在此之前是厚葬的秦漢。
而東漢的建立光武帝劉秀,他所處的亂世皇陵毀壞、盜墓猖獗,也讓他有所感悟,轉而提倡薄葬。
但時間很短,天下剛太平,大家都惦記著身後事了,一個勁往墓裏塞東西。】
彈幕區:
『曹操馬上出山了。』
『曹操:感謝各位厚葬的先漢與後漢皇帝貴族們。』
『謝謝他們出軍費?』
『那可不,兩漢皇帝出軍費,支持曹操一統天下,這才叫天命加身。』
『所以劉備失敗,是因為沒去盜墓?』
『兩漢皇帝都沒給劉備軍費,所以劉備沒有天命。』
『地獄級冷笑話。』
【此前的墓葬都是豎穴槨室,往下挖坑,然後放個棺材。
而在西漢中期,出現了橫穴式墓。
正常下挖一個坑後,然後不向下挖,改為橫向去挖。
挖出地下的空間,然後用磚石結構建造出墓室。
和地麵住的房子一樣,這也得益於兩漢磚石技術的發展。
橫穴式墓,就比較符合我們認知中盜墓小說裏進入的那種墓室了。
墓室本身就相當於槨,所以也叫石槨、磚槨。
進了墓室,棺材就孤零零的放在那,其他的陪葬品該怎麽放,就怎麽放,這種墓室一直沿用後世。
到了漢末,天下又亂套了,不少人又開始打盜墓的主意,比如曹操的摸金校尉。
後來北方平定,曹操的兒子曹丕稱帝,他覺得盜墓猖獗的原因一定程度上是因為奢侈無度的厚葬。
另一方麵就在於封樹,那麽大的一個個大封土堆碼在那,這不就是此地無銀三百兩,告訴別人這有個大墓,快來挖嗎?
曹丕於是提倡薄葬,曹魏又迴歸到古代不封不樹的古製了。
曹丕他爹曹操的墓地麵建築也被毀掉,讓人找不到。
但好巧不巧,時隔千年,曹操的高陵,近些年也偶然被發現並發掘。
雖然已經被盜,阿瞞的頭像皮球一樣被踢到了墓室的地麵上,但還是能看出薄葬的痕跡。
俗話說:賣鹽的喝淡湯,編涼席的睡光床。
曹操搞了摸金校尉,專門盜墓發糧餉。
自己的生前身後事都看透了,一世梟雄臨終之前囑咐的事都是些婆婆媽媽的事。
“分香賣履!”
曹操告訴自己的夫人們把香都給分了吧,我死後你們要自力更生,沒事就做鞋子賣了換錢。
所以蘇軾評價曹操:平生真偽,死見真性。
羅貫中在三國曹操去世的這一迴中引用了《鄴中歌》來迴顧曹操的一生。
前麵誇讚其平生霸業:功首罪魁非兩人,遺臭流芳本一身。……安有斯人不作逆,小不為霸大不王?
而到了結尾:霸王降作兒女鳴,無可奈何中不平。
向帳明知非有益,分香未可謂無情。
嗚唿!古人作事無巨細,寂寞豪華皆有意。
書生輕議塚中人,塚中笑爾書生氣!】
“軍師,俺以後可以葬在你附近嗎?”
張飛不想被考古,更不想被盜墓。
曹操的頭都被踢在牆角,自己的墓若是被盜,又能好到哪兒去?
關羽一拍桌案,嚇的張飛連忙縮迴了頭。
“軍師,我也葬你附近。”
張飛:?
“二哥,我還以為你要罵我,結果你也……”
“嗯???”
“二哥,你都成仙帝了,還有誰盜你的墓啊?”
“不怕一萬,就怕萬一啊!”
劉備笑道:“以後咱們都埋一起,還有子龍他們,都埋一起。”
張飛仰著脖子道:“大哥,先說好,是我們一起埋武侯祠,還是埋昭烈帝廟?”
“這之間,區別可大著呢。”
關羽也勸道:“大哥,未來你可是皇帝,怎麽能與臣子合葬?”
“這不合禮製啊!”
合著我劉玄德,隻能孤孤零零的?
劉備麵露委屈之色,剛要感慨一番。
卻見眾人捂著嘴偷笑,連孔明都埋著頭,不停抖落的身子。
“好啊,竟敢作弄兄長,討打!”
“又不是我一個人說的,你打二哥去啊!”
張三爺邊逃邊解釋:“大哥,葬一起可以,牌額寫你也可以。”
“但進門可得寫武侯祠。”
“孤……”
曹操一時無言,盜墓的被盜墓的把墓盜了。
又聽後人言三國演義對自己的評價,歎道:“後人,知我也。”
【三國時期的帝王陵墓都很簡陋。
但南北朝時期,墓前神道兩側開始安置石像生、神道柱等逐漸開始成為範式。
中國墓葬的形式正在緩慢的迴溫,等待著一個大一統盛世的到來,終於迎來了華夏第二帝國隋唐時代。
華夏第一帝國,秦漢時代的覆鬥形封土已經成為曆史。
自李世民的昭陵開始,一個以山為陵、鑿山為室的陵墓新時代就此到來。
唐陵,也就是常說的關中十八陵,大部分都采用以山為陵的形製。
依托天然的山體,雄渾莊重,盡顯皇家氣象。
並附有各種陪葬墓,陵前神道南向延伸,地下墓室依然是磚石結構。
關中十八陵大都被盜,但武則天和李治合葬的乾陵卻是穩如泰山。
無字空碑,向晚長立,待青史,書功過,斟浮名。】
“屮艸芔茻!”
“都是以山為陵,為何治兒的……”
李世民不明白,治兒的陵墓在哪兒?為何就能千年不被盜?
是不敢挖,還是挖不進去?
很明顯是第二種,盜墓者還有不敢挖的嗎?
“你保佑的唄。”
“?”
李淵解釋道:“一個你兒子,一個你兒媳,肯定是你保佑的啊。”
“阿耶,你不要太過分!!!”
走廊上,李世民停下腳步。
今日議事,李淵沒來。
天幕亮起,李淵也沒來。
長孫皇後勸道:“二郎,去請父皇來同觀天幕吧。”
李世民知長孫皇後是為調節父子關係,但仍是不想去。
“子學父,後人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李世民便去了,沒讓臣子隨同。
但此時,李世民很後悔來請李淵,這張破嘴,每日少譏諷兩句,不行嗎?
瞥見兒子捂著耳朵,抬頭望天。
李世民更後悔帶著李承乾一起來。
“什麽過分不過分的,就咱們祖孫三人,又沒外人。”
“你放心,到了殿內,朕肯定會給你麵子的。”
“你要是不開心,私底下也別叫阿耶了,直唿其名,喊朕李淵也成。”
“吸~”
“唿~”
“吸~”
“唿~”
“阿耶,何必如此呢?”
唐皇憋出一個笑臉。
“阿耶教訓兒子,理所應當。”
【唐朝之後又是五代亂世,國家分裂,活人都生靈塗炭,墓葬更是草率。
總體形製還是仿照漢唐,如北宋的鞏義八陵。
宋代對風水相當癡迷,嚴格遵行五音姓利的理論。
按照姓氏對應宮、商、角、徵、羽,然後再對應五行金、木、水、火、土,在地理上根據方位選擇墓址。
大宋的官家姓趙,五音裏屬於角。
選址要東南高西北低,這跟傳統的北高南低完全相反。
北宋的陵墓在鞏義,南宋則在紹興。
對南宋的君臣而言,南方隻是臨安。
即使死在這,也早晚要將陵墓遷迴北方老家。
可等來的卻是蒙古的鐵蹄,然後妖僧楊璉真盜掘毀壞南宋六陵,掠奪陪葬品,並把宋理宗的頭蓋骨做成法器。
直到明朝建立,朱元璋登基之後才下令重新修繕,並把宋理宗的頭骨入土為安。
曆朝曆代都有墓葬被盜,可曾聽說過元朝帝陵被盜?
蒙古人實行密葬,人死了找個地兒埋了之後,地麵也看不出來。
東西更簡單,把樹鏤空就是個棺材,最多拿黃金箍一下。
然後萬馬踏平,魂歸塵土。
元朝皇帝並沒有按風水學來下葬,這也是到現在一座元代帝陵也沒有發現的原因。
在曆史上,元代的帝陵可以直接跳過。
經曆了秦漢的覆鬥封土,唐的以山為陵,時間來到了明清。
這是封建中央集權的頂峰,同樣也是陵墓製度的成熟期。
明陵一共有十八座。
除了北京的明十三陵墓,還有南京的明孝陵,這是朱元璋和馬皇後的墓。
明皇陵,在朱元璋的老家安徽鳳陽,埋葬著朱元璋的父母兄嫂。
明祖陵,在江蘇盱眙,埋著朱元璋的爺爺還有太爺爺的衣冠塚。
明顯陵,嘉靖皇帝給他爹扣上皇帝帽子,王陵改稱帝陵。
明景帝陵墓,朱祁鈺的墓,位於北京海澱。
明朝帝陵的顯著特點是依照風水理論,在選址上選擇北高南低的山環水抱之地。
地麵陵園也按照前堂後寢的格局,沿中軸線排列。
明清區別於此前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寶城寶頂的陵墓形式。
在地宮之上起墳,用黃土夯實成為一個圓形的土包,這叫做寶頂。
然後周圍一圈用城牆給圍起來,叫做寶城。
整體感覺像是一碗大米飯。
明清普遍采用這種形製,隻不過明朝的寶鼎一般是圓形,而清朝的則是一個長圓形、橢圓形。
清朝一共是十二座陵墓。
分為入關前的關外三陵,也就是女真人的祖墳清祖陵,努爾哈赤的清福陵,皇太極的清昭陵。
福陵、昭陵都在沈陽。
而關內九陵又分為清東陵和清西陵,都在河北。
看了這麽多無所不用其極的埋葬方法,大家有沒有想過中國人到底是如何看待死亡的呢?
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
孟子說:舍生而取義者也。
司馬遷說: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文天祥說: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近現代,更有秋瑾、譚嗣同等無數仁人誌士舍身而忘死,
更有無數先烈,既是白求恩,也是張思德。
人終究是要死的,縱有千年鐵門檻,終需一個土饅頭。
我們如何看待自己的死亡?
如果把這個問題想透了,人生就通達了。
大難不死,必有後福!
大難之後並不是說你沒有坎坷了,是所有的坎坷皆不能沒過你的眼了。
人生過的不是長度,而是密度。】
評論區:
〖元朝沒被盜,不是因為不到一百年,時間短嗎?〗
〖時間短,但元朝皇帝可不少。〗
〖學會了,有沒有兄弟夥一起?〗
〖小心機關。〗
〖我覺得我現在強的可怕,什麽機關我都不怕!〗
〖公安機關也不怕?〗
〖我們是去山西,還是陝西,兄弟們誰帶路?〗
〖我看刑,特別合逝。〗
〖我有族譜,挖自己家祖宗應該不犯法吧?〗
〖挖你爹和爺爺的,大概率不犯法,再往上就犯法了。〗
〖如果你年齡夠小,恰巧你曾祖長壽,你挖也不犯法。〗
〖什麽意思?〗
〖意思是他曾祖如果才埋了一二十年,想挖就挖唄,不算盜墓。〗
“甚是無趣。”
始皇評價一句,又帶著眾人前行,剛出宮門。
“砰!”
似有天雷而降。
“墨家成了?”
“墨家成了!”
始皇麵露喜色,卻突兀的站不住身子。
“嘣!”
似地動山搖,內侍扶著始皇。
“墨家在幹什麽?”
“威力如此之大?”
始皇就要狂奔而行,卻被李斯攔住。
“陛下,危險。”
“臣等先去。”
城外。
巨子滿臉泥土,癱坐在地上。
“威力如此之大嗎?”
看著三丈外的大坑,巨子猛的站起身來。
“哈哈,成功了!”
“走,去向陛下報喜。”
“再請求陛下找段城牆實驗一番。”
而東漢的建立光武帝劉秀,他所處的亂世皇陵毀壞、盜墓猖獗,也讓他有所感悟,轉而提倡薄葬。
但時間很短,天下剛太平,大家都惦記著身後事了,一個勁往墓裏塞東西。】
彈幕區:
『曹操馬上出山了。』
『曹操:感謝各位厚葬的先漢與後漢皇帝貴族們。』
『謝謝他們出軍費?』
『那可不,兩漢皇帝出軍費,支持曹操一統天下,這才叫天命加身。』
『所以劉備失敗,是因為沒去盜墓?』
『兩漢皇帝都沒給劉備軍費,所以劉備沒有天命。』
『地獄級冷笑話。』
【此前的墓葬都是豎穴槨室,往下挖坑,然後放個棺材。
而在西漢中期,出現了橫穴式墓。
正常下挖一個坑後,然後不向下挖,改為橫向去挖。
挖出地下的空間,然後用磚石結構建造出墓室。
和地麵住的房子一樣,這也得益於兩漢磚石技術的發展。
橫穴式墓,就比較符合我們認知中盜墓小說裏進入的那種墓室了。
墓室本身就相當於槨,所以也叫石槨、磚槨。
進了墓室,棺材就孤零零的放在那,其他的陪葬品該怎麽放,就怎麽放,這種墓室一直沿用後世。
到了漢末,天下又亂套了,不少人又開始打盜墓的主意,比如曹操的摸金校尉。
後來北方平定,曹操的兒子曹丕稱帝,他覺得盜墓猖獗的原因一定程度上是因為奢侈無度的厚葬。
另一方麵就在於封樹,那麽大的一個個大封土堆碼在那,這不就是此地無銀三百兩,告訴別人這有個大墓,快來挖嗎?
曹丕於是提倡薄葬,曹魏又迴歸到古代不封不樹的古製了。
曹丕他爹曹操的墓地麵建築也被毀掉,讓人找不到。
但好巧不巧,時隔千年,曹操的高陵,近些年也偶然被發現並發掘。
雖然已經被盜,阿瞞的頭像皮球一樣被踢到了墓室的地麵上,但還是能看出薄葬的痕跡。
俗話說:賣鹽的喝淡湯,編涼席的睡光床。
曹操搞了摸金校尉,專門盜墓發糧餉。
自己的生前身後事都看透了,一世梟雄臨終之前囑咐的事都是些婆婆媽媽的事。
“分香賣履!”
曹操告訴自己的夫人們把香都給分了吧,我死後你們要自力更生,沒事就做鞋子賣了換錢。
所以蘇軾評價曹操:平生真偽,死見真性。
羅貫中在三國曹操去世的這一迴中引用了《鄴中歌》來迴顧曹操的一生。
前麵誇讚其平生霸業:功首罪魁非兩人,遺臭流芳本一身。……安有斯人不作逆,小不為霸大不王?
而到了結尾:霸王降作兒女鳴,無可奈何中不平。
向帳明知非有益,分香未可謂無情。
嗚唿!古人作事無巨細,寂寞豪華皆有意。
書生輕議塚中人,塚中笑爾書生氣!】
“軍師,俺以後可以葬在你附近嗎?”
張飛不想被考古,更不想被盜墓。
曹操的頭都被踢在牆角,自己的墓若是被盜,又能好到哪兒去?
關羽一拍桌案,嚇的張飛連忙縮迴了頭。
“軍師,我也葬你附近。”
張飛:?
“二哥,我還以為你要罵我,結果你也……”
“嗯???”
“二哥,你都成仙帝了,還有誰盜你的墓啊?”
“不怕一萬,就怕萬一啊!”
劉備笑道:“以後咱們都埋一起,還有子龍他們,都埋一起。”
張飛仰著脖子道:“大哥,先說好,是我們一起埋武侯祠,還是埋昭烈帝廟?”
“這之間,區別可大著呢。”
關羽也勸道:“大哥,未來你可是皇帝,怎麽能與臣子合葬?”
“這不合禮製啊!”
合著我劉玄德,隻能孤孤零零的?
劉備麵露委屈之色,剛要感慨一番。
卻見眾人捂著嘴偷笑,連孔明都埋著頭,不停抖落的身子。
“好啊,竟敢作弄兄長,討打!”
“又不是我一個人說的,你打二哥去啊!”
張三爺邊逃邊解釋:“大哥,葬一起可以,牌額寫你也可以。”
“但進門可得寫武侯祠。”
“孤……”
曹操一時無言,盜墓的被盜墓的把墓盜了。
又聽後人言三國演義對自己的評價,歎道:“後人,知我也。”
【三國時期的帝王陵墓都很簡陋。
但南北朝時期,墓前神道兩側開始安置石像生、神道柱等逐漸開始成為範式。
中國墓葬的形式正在緩慢的迴溫,等待著一個大一統盛世的到來,終於迎來了華夏第二帝國隋唐時代。
華夏第一帝國,秦漢時代的覆鬥形封土已經成為曆史。
自李世民的昭陵開始,一個以山為陵、鑿山為室的陵墓新時代就此到來。
唐陵,也就是常說的關中十八陵,大部分都采用以山為陵的形製。
依托天然的山體,雄渾莊重,盡顯皇家氣象。
並附有各種陪葬墓,陵前神道南向延伸,地下墓室依然是磚石結構。
關中十八陵大都被盜,但武則天和李治合葬的乾陵卻是穩如泰山。
無字空碑,向晚長立,待青史,書功過,斟浮名。】
“屮艸芔茻!”
“都是以山為陵,為何治兒的……”
李世民不明白,治兒的陵墓在哪兒?為何就能千年不被盜?
是不敢挖,還是挖不進去?
很明顯是第二種,盜墓者還有不敢挖的嗎?
“你保佑的唄。”
“?”
李淵解釋道:“一個你兒子,一個你兒媳,肯定是你保佑的啊。”
“阿耶,你不要太過分!!!”
走廊上,李世民停下腳步。
今日議事,李淵沒來。
天幕亮起,李淵也沒來。
長孫皇後勸道:“二郎,去請父皇來同觀天幕吧。”
李世民知長孫皇後是為調節父子關係,但仍是不想去。
“子學父,後人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李世民便去了,沒讓臣子隨同。
但此時,李世民很後悔來請李淵,這張破嘴,每日少譏諷兩句,不行嗎?
瞥見兒子捂著耳朵,抬頭望天。
李世民更後悔帶著李承乾一起來。
“什麽過分不過分的,就咱們祖孫三人,又沒外人。”
“你放心,到了殿內,朕肯定會給你麵子的。”
“你要是不開心,私底下也別叫阿耶了,直唿其名,喊朕李淵也成。”
“吸~”
“唿~”
“吸~”
“唿~”
“阿耶,何必如此呢?”
唐皇憋出一個笑臉。
“阿耶教訓兒子,理所應當。”
【唐朝之後又是五代亂世,國家分裂,活人都生靈塗炭,墓葬更是草率。
總體形製還是仿照漢唐,如北宋的鞏義八陵。
宋代對風水相當癡迷,嚴格遵行五音姓利的理論。
按照姓氏對應宮、商、角、徵、羽,然後再對應五行金、木、水、火、土,在地理上根據方位選擇墓址。
大宋的官家姓趙,五音裏屬於角。
選址要東南高西北低,這跟傳統的北高南低完全相反。
北宋的陵墓在鞏義,南宋則在紹興。
對南宋的君臣而言,南方隻是臨安。
即使死在這,也早晚要將陵墓遷迴北方老家。
可等來的卻是蒙古的鐵蹄,然後妖僧楊璉真盜掘毀壞南宋六陵,掠奪陪葬品,並把宋理宗的頭蓋骨做成法器。
直到明朝建立,朱元璋登基之後才下令重新修繕,並把宋理宗的頭骨入土為安。
曆朝曆代都有墓葬被盜,可曾聽說過元朝帝陵被盜?
蒙古人實行密葬,人死了找個地兒埋了之後,地麵也看不出來。
東西更簡單,把樹鏤空就是個棺材,最多拿黃金箍一下。
然後萬馬踏平,魂歸塵土。
元朝皇帝並沒有按風水學來下葬,這也是到現在一座元代帝陵也沒有發現的原因。
在曆史上,元代的帝陵可以直接跳過。
經曆了秦漢的覆鬥封土,唐的以山為陵,時間來到了明清。
這是封建中央集權的頂峰,同樣也是陵墓製度的成熟期。
明陵一共有十八座。
除了北京的明十三陵墓,還有南京的明孝陵,這是朱元璋和馬皇後的墓。
明皇陵,在朱元璋的老家安徽鳳陽,埋葬著朱元璋的父母兄嫂。
明祖陵,在江蘇盱眙,埋著朱元璋的爺爺還有太爺爺的衣冠塚。
明顯陵,嘉靖皇帝給他爹扣上皇帝帽子,王陵改稱帝陵。
明景帝陵墓,朱祁鈺的墓,位於北京海澱。
明朝帝陵的顯著特點是依照風水理論,在選址上選擇北高南低的山環水抱之地。
地麵陵園也按照前堂後寢的格局,沿中軸線排列。
明清區別於此前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寶城寶頂的陵墓形式。
在地宮之上起墳,用黃土夯實成為一個圓形的土包,這叫做寶頂。
然後周圍一圈用城牆給圍起來,叫做寶城。
整體感覺像是一碗大米飯。
明清普遍采用這種形製,隻不過明朝的寶鼎一般是圓形,而清朝的則是一個長圓形、橢圓形。
清朝一共是十二座陵墓。
分為入關前的關外三陵,也就是女真人的祖墳清祖陵,努爾哈赤的清福陵,皇太極的清昭陵。
福陵、昭陵都在沈陽。
而關內九陵又分為清東陵和清西陵,都在河北。
看了這麽多無所不用其極的埋葬方法,大家有沒有想過中國人到底是如何看待死亡的呢?
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
孟子說:舍生而取義者也。
司馬遷說: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文天祥說: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近現代,更有秋瑾、譚嗣同等無數仁人誌士舍身而忘死,
更有無數先烈,既是白求恩,也是張思德。
人終究是要死的,縱有千年鐵門檻,終需一個土饅頭。
我們如何看待自己的死亡?
如果把這個問題想透了,人生就通達了。
大難不死,必有後福!
大難之後並不是說你沒有坎坷了,是所有的坎坷皆不能沒過你的眼了。
人生過的不是長度,而是密度。】
評論區:
〖元朝沒被盜,不是因為不到一百年,時間短嗎?〗
〖時間短,但元朝皇帝可不少。〗
〖學會了,有沒有兄弟夥一起?〗
〖小心機關。〗
〖我覺得我現在強的可怕,什麽機關我都不怕!〗
〖公安機關也不怕?〗
〖我們是去山西,還是陝西,兄弟們誰帶路?〗
〖我看刑,特別合逝。〗
〖我有族譜,挖自己家祖宗應該不犯法吧?〗
〖挖你爹和爺爺的,大概率不犯法,再往上就犯法了。〗
〖如果你年齡夠小,恰巧你曾祖長壽,你挖也不犯法。〗
〖什麽意思?〗
〖意思是他曾祖如果才埋了一二十年,想挖就挖唄,不算盜墓。〗
“甚是無趣。”
始皇評價一句,又帶著眾人前行,剛出宮門。
“砰!”
似有天雷而降。
“墨家成了?”
“墨家成了!”
始皇麵露喜色,卻突兀的站不住身子。
“嘣!”
似地動山搖,內侍扶著始皇。
“墨家在幹什麽?”
“威力如此之大?”
始皇就要狂奔而行,卻被李斯攔住。
“陛下,危險。”
“臣等先去。”
城外。
巨子滿臉泥土,癱坐在地上。
“威力如此之大嗎?”
看著三丈外的大坑,巨子猛的站起身來。
“哈哈,成功了!”
“走,去向陛下報喜。”
“再請求陛下找段城牆實驗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