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是如何埋的?


    埋涉及到風水學的形成,是一個漫長的演化過程。


    包括後人總結的山地十不葬、墓有十不向等等。


    現在來看,其實都是基於地質、水文、環境、生態等總結得出的普世經驗。


    比如我們常說此地依山傍水真是個風水寶地,也說藏風聚氣、入土為安。


    好風水其實就是好生態,依山傍水、向陽、開闊、植被茂盛,自然就是好生態。


    所以古人講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


    其實原則上就是前朝後靠、左右有抱、多麵環山,中間形成一個凹地盆地。


    像個窩似的就是所謂的穴,四周的山在風水上叫砂。


    所以好的風水選址也叫砂環水抱。


    山是環繞的山,水得是流動的活水,不能是一潭死水。


    葬字上麵是草,意為植被生長。


    古人墳包上種樹,也就是封樹。


    向陽、生態好才能植被茂盛。


    葬字中間一個死,就不用過多解釋。


    下麵的廾字形,其實類似兩個胳膊摟起來的一個形象,類比四周圍起的山。


    活人平時也喜歡找個被窩圍成的窩待著,包括懶人沙發的設計也是同理。


    人從穴居以來,就形成了對背後有靠的安全感依賴,這算是深深刻進基因裏了。


    風水裏重要的幾項:尋龍、辯砂、點穴、納水等門類都有清楚的標準技巧。


    尋龍:尋龍堪輿口訣不多傳,尋龍認祖看尖圓,前迎後送無斷續,藕斷絲連玄又玄。


    辯砂:堪輿看砂須抱躔,前官後鬼要周全。左右蟬翼來交護,龍降虎伏轉灣環。


    抱躔即山環水抱。


    點穴:堪輿點穴納山川,山川平地穴天然,但看暈圓並應落,巒頭寶頂正方圓。


    八龍立向訣:點穴立向須貫通,八龍順逆要分清了,


    其實本質上就是五行陰陽生克的邏輯。


    所以說點穴立向很重要,古語有雲:立向不知生於克,葬者何必請地仙?


    地仙即風水先生。


    古代達官顯貴的陪葬豐富,死後依然在地底世界能夠安享富貴。


    平民百姓雖然沒有那麽多的豐厚陪葬,但在點穴選擇墳址上可謂是下足了功夫。


    也就是所謂的找個好地段下葬,能讓子孫後代繁衍昌盛。


    此外還有納水,風水風水,藏風納水。


    得水為上,藏風次之。


    故而水很重要,有道是:堪輿潮水穴宜高,屈曲潮來產英豪,水躔玄武千秋富,水繞青龍聲貴高。


    突出的一個山環著,還要加水繞,隻有這樣才能升聚。


    風水通過選取或者改造形成的微地形,能夠形成良好的通風光照的小氣候,達到生態的良性循環,這就是風水,也叫堪輿。


    通過考古發掘,我們可以看到國人入葬這件事自古都是如何變化的。


    曆史是一麵鏡子,但曆史隻是鏡中之影像,而墓葬才是實體的鏡子。


    目前國內發現最早的墓葬是一萬八千年前的北京山頂洞,洞中有最早的人類埋葬。


    把死者埋葬在居住的洞中,而不是扔在野外,並附有簡單的陪葬,這是人類對死亡意識的萌發。


    因為有愛,才能活著聚成部落,死後葬在一個墓地。


    因為有愛,才能讓死亡這件事變得令他者痛苦,從而珍惜不舍與銘記。


    既然愛自己的親人,怎麽舍得他的身體暴露在野外,任由野獸分食呢?


    於是選擇帶迴居住的山洞埋藏起來,生者與死者共處一洞之中,並且在周圍撒上赤鐵礦粉。


    現代考古認為撒赤鐵礦粉對血液的模擬,畢竟鮮紅的血液是人類對生命最直觀的視覺感受。


    正是原始人類的這種側隱之心,帶領著這個種群最終統治了地球。


    而國人則是把尊老、敬祖、死者為大刻進了民族記憶之中。


    在六千年前的半坡遺址,已經能看到成體係、成建製的家族集體墓葬。


    有單人葬,也有合葬。


    因為此時族內禁止通婚,所以未見有男女合葬墓。


    成年人的下葬方式主要是仰身葬、俯身葬、屈肢葬。


    簡單來說就是躺著死、趴著死、蜷著死。


    除此之外還有二次葬,先在別處等身體腐爛之後留下骨頭,再二次埋入地下。


    這種方式,如今在廣西地區還有遺留。


    此外,還有裝殮未成年兒童的甕棺。


    上麵有孔,目的可能是寄希望於靈魂的飛升。


    而如今發現的墓葬裏死者的頭大多朝著西方或者西北,可能與信仰有關,向著太陽落下的地方逝去。


    而到了夏商周秦漢,就可以正式劃分古代墓葬。


    墓葬本質上就是挖坑,那怎麽在平地上挖坑呢?


    最簡單的方式是往下挖,如打井一般。


    豎著挖的穴叫:豎穴土坑墓。


    大的墓葬比較深,越往深處麵積越小。


    於是為了便於下挖,在四周有迴字形的階梯,像個方形的漏鬥,最下麵的位置用來放棺槨。


    人躺的木頭盒子叫棺材,但古代高規格的墓葬不光有木棺,還得有木槨,合稱棺槨。


    棺即關,把屍體關起封閉在裏麵。


    在高等級的墓葬中,棺材外部還有一個包裹棺的木結構,即槨。


    說文解字:槨者,以木圍之周於觀,如城之有郭也。


    城的外圈是郭,棺的外圈就是槨。


    棺相當於內城,槨相當於外城,各種陪葬器都可以安置在槨室裏。


    湖南博物館裏有一個棺槨,去看一下就可以很直觀的感受槨的巨大。


    而槨室葬的最高等級,叫黃腸題湊。


    名字很晦澀,但分開來看就很好理解。


    黃腸:黃心柏木的芯。


    題:頭,木頭的頭,即年輪的切麵。


    湊:木頭向內排列。


    翻譯過來就是,用一根根木頭芯,把露出的年輪部分當成木頭的頭,一個個的湊在一起排列。


    類似拚樂高,打造出一座木頭房子。


    牆壁都是一根根木頭塞成的牆體,從外部看都是這個年輪的切麵。


    不論是先秦的秦公一號大幕,還是漢代廣陵王墓都采用了黃腸題湊。


    黃腸題湊從周朝一直盛行到漢代。


    這種形製很高級,但太費木頭了。


    比如北京大葆台一號墓,用了一萬五千八百八十根柏木。


    而黃腸題湊隻用芯,先秦又盛行厚葬之風,哪來的那麽多合適的木頭給封建貴族消耗呢?


    所以後來,這玩意兒跟金絲楠木一樣。


    越往後就越稀有了,到東漢幾乎就沒有能搞這一套的了。】


    “秦公一號?”


    “又把朕的祖先挖了?”


    始皇對今日的視頻,不甚滿意。


    朕要造槍術、造船術、飛天術、增產術。


    朕對墓葬毫無興趣,往前的不能挖、往後的挖不到。


    “走,去看看墨家巨子。”


    議事完畢,農家隻留了幾個人在場,負責遇到農事,好提意見。


    其他弟子都去研究如何增產,如何打造耕種器具。


    儒家除了叔孫通和淳於越,也都不在。


    都去根據後世拚音、字體,造新字。


    墨家不必多說,一個人都沒剩。


    法家,就李斯一人。


    被儒家二人夾在中間,一動不動。


    有這時間,不如去看看墨家研製火器。


    興許,朕還能出出主意。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刷視頻:震驚古人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水光山色與人親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水光山色與人親並收藏刷視頻:震驚古人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