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封地,貴族們的經濟特權主要通過“食實封”來體現。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大賞功臣,房玄齡、杜如晦得到了食實封一千三百戶。
而皇帝的堂叔淮安王李神通隻有五百戶,於是他大鬧朝堂。
“臣舉兵關西,首應義旗,今房玄齡、杜如晦等專弄刀筆,功居臣上,臣竊不服。”
李世民則毫不留情地打了叔叔的臉,直接說道:“當初打竇建德時,叔叔你全軍覆沒。”
“後來打劉黑闥,叔叔你又望風而逃。”】
大唐,長安。
“現在服沒服?”李淵看自己這堂弟越看越來氣。
打仗打仗不行,站隊站隊不行。
滿以為兩邊交好,不論誰登基自己都有一份功勞。
玄武門的時候裝瞎子,二郎登基又想憑平時交情占個好位置。
想得美!房杜等人拿命陪二郎博,你付出了什麽?還想和他們搶封賞?
武德九年九月,在朝堂被嘲諷一次。
如今貞觀二年,又被天幕嘲諷一次。
李神通很氣,但隻能咬碎牙往肚子裏咽。
“臣弟服了!”
李淵現在無所畏懼,不耐煩的問道“別什麽臣弟臣弟,朕現在是太上皇,難道你要自降輩分和二郎一輩?”
混賬叔德,你這是無理也要攪三分!
李神通繼續咬牙,一不小心咬到腮幫子,嘴角滲血,行禮說道:“是臣說錯了,臣服了!”
“服了就好……”李淵略做思索狀,突然又問道:“該不會是口服心不服吧?”
“不是!”
“不是就好,否則朕讓你體驗一下兒時的遊戲。”
李淵說的遊戲,包括但不限於:脫光了吊樹上打、模擬兩軍交戰和砍俘虜頭……
李神通這下真服了,天知道李淵會不會把假砍頭變成真砍頭。
到時候裝瘋賣傻,說一句兒時玩遊戲就這樣的。
難道陛下會殺了太上皇為我償命?
……
【為什麽李神通要爭這個食實封呢?
因為這裏麵都是錢呐!
唐帝國的財政收入主要是對全國21歲到59歲的男丁征收實物稅,這就是著名的租庸調製。】租庸調 秦朝,鹹陽。
始皇喃喃自語:“大秦能否用?”
“用不上!”扶蘇聽見始皇的呢喃,用極為肯定的語氣否定了,然後又補充道:“至少現在用不上!”
始皇麵露喜色,看來扶蘇變聰明了。
果然,寡人自創的鼓勵式教育頗有成效。
什麽後人視頻說的,都是後人了,很明顯是借鑒朕的!
始皇略帶鼓勵的聲音響起:“哦~為何?”
扶蘇定了定心神,稍微整理了一下思路,解釋道:“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
“不是所有好政策,都可以一股腦套在大秦。”
“比如延續千年的科舉製,以考試取人才,至少現在的大秦就沒法用。”
“而租庸調製更複雜,不僅涉及賦稅征收之法,還涉及大秦的勞役、刑法等。”
“若是要用,不亞於商君變法,整個秦法至少大半都要跟著改動。”
“而如果突然改製,上下不通,加上六國從中作亂,大秦隻會更亂。”
“現如今大秦最需要的是穩定,逐步解決身上的頑疾,而非下猛藥!”
扶蘇躬身行禮,示意始皇自己已經說完,請父皇點評。
始皇捋著胡須,強忍住心中的歡喜,隻露出一個淺淺的微笑,誇讚道:“能想到這層,已經很不容易了。”
“隻是還差了一點點更深的東西,不過已經很強了。”
扶蘇麵露思索狀,這就是我和父皇的差距嗎?
我以為我已經想的夠多了,沒想到父皇在這短短的時間已經想到更深層了。
父皇,恐怖如斯!
始皇見扶蘇望著自己,露出一副敬仰狀。
這傻孩子,又犯什麽病了?
他該不會以為朕真的想的更深層的東西了吧?
……
就這一瞬間,朕能想到的和你想到的其實差不多。
始皇又對扶蘇說道:“朕確實想到了,但不能告訴你。”
扶蘇連忙搶答道:“兒臣知道,得自己悟出來,因為自己悟出來的才屬於自己。”
始皇輕輕點頭,誇道:“孺子可教。”
【食實封按開元之前的製度,你封戶裏的男丁繳納的賦稅,你可以拿到2\/3。
打個比方:李神通有五百戶,這些封戶並不是集中居住的,而是分散在不同的地區。
作為皇帝的近親,他可以優先挑選那些每戶有5~7丁,屬於小地主級別的富戶。
五百戶,做簡單個乘法,能分到兩三千男丁的賦稅。
唐代的爵位可以世襲,隻是郡王需要降襲為國公,食實封也能在家族裏傳承。
除此之外,貴族們的特權並沒有我們在電視劇中看到的那樣,可以生殺予奪,威風八麵。
要想擁有這樣的權力,還是要靠實實在在的官職。
但是他們在仕途上確實要比普通人起點要高很多,更容易做到高層。
國公出身,一進入官場,散階就能敘到正六品上,而科舉及第的新科進士一般隻能敘到從九品下,之間相差了十五個大級。】
彈幕區:
〖原來每品還有上下之分啊?〗
〖你才知道啊。〗
〖而且唐朝的科舉製也對貴族格外優待,真的如問劍江湖演的一樣,百姓的卷子送去柴房生火。〗
〖突然有點理解黃巢了,換我我也反。〗
大唐,長安。
“唉……”
李世民想動科舉,但又沒法動。
盡量保證公平吧。
【唐朝有曆史上最後一個貴族社會之稱,這批貴族主要由北周的關隴貴族和魏晉南北朝的門閥士族構成。
關隴貴族,比如:李淵的祖父、楊堅的父親等,還有同一時代的八柱國於謹家族。
於謹家族曆經三個朝代不倒。於謹家族 北周、隋、唐三朝,於氏家族國公、郡公這樣的高爵可謂層出不窮。
魏晉南北朝的士族,也就是剛才提到的河東三大姓,他們都是大士族。
但是唐朝同時也是貴族社會瓦解的時代。
關隴貴族、士族門閥憑借血統擁有的爵位,已不再具有稀缺性,爵位作為一種社會身份尺度的作用開始動搖。
從唐高宗李治時代開始,為了對抗門閥,已經開始“泛恩敘爵”。
凡新帝繼位、改元、立太子、南郊祭天等等場合常常給文武百官散階三品以上賜爵一級,四品各加一階,
家世平凡的白居易也能憑借這個政策做到馮翊縣開國侯。
為了平定安史之亂,唐肅宗至唐代宗的中的十三年間,封異姓王一百一十二人。
新崛起的軍功貴族,比如郭子儀家族一門一郡王、四國公、三縣男。郭子儀 安史之亂後,朝廷控製的區域越來越小,食實封也無法兌現了,開始通過發放一定數量的錢物來取代,貴族的經濟特權也名存實亡。
此外,部分異姓爵位,朝廷不給承襲或者拖著不辦理這個繼承手續。
於是憑借血統世襲的製度開始崩潰了。
網上有一種說法說是黃巢消滅的門閥,不能說不對,至少很不全麵。
黃巢隻是殺了長安那群貴族,其他的門閥可還活的好好的。
其實是宋朝的一係列國策消滅了門閥。
雖然他通過國策消滅了門閥,卻又導致官員數量尾大不掉、士紳崛起,但這不屬於今天的內容,不必多提。】
彈幕區:
〖所以沒有萬世永安的製度,要一直變革。〗
〖宋不重文抑武,就要重演唐末藩鎮,但是又導致軍人地位低下,外戰外行。〗
〖對啊,不大開科舉,就會重迴門閥,可開了,官員士紳又成新門閥了。〗
〖至少比門閥時代好,好歹有個上升空間。〗
長安城外。
黃巢認為彈幕說的很對:“確實不對,也不全麵。”
世家門閥不是都有族譜嗎?
我這次按著族譜殺,保證全送去地府!
“這下應該算全麵了吧?”
【宋代,科舉擴招,每年雲集汴京的考生有近萬人,宋太宗淳化三年達到驚人的一萬七千多人,錄取率將近1\/10。
因為及第的人太多,仁宗天聖五年特別下詔設置了上限:“進士奏名勿過五百人,諸科勿過千人。”
而唐朝明經、進士合在一起也就百人左右。
同時為了防止黃巢這種屢試不第,直接掀攤子的出現,宋朝還有“特奏名製度”。
積累到一定舉數和年齡,如果還是考不中,就直接免試通過,再賜予出身或官銜。
據統計,有宋一代特奏名出身者約有五萬人,占整個科舉及第人數的45%。
這種製度,還會有哪個讀書人去鋌而走險呢?
有宋一朝,爵位完全虛散化。
首先,爵位不能世襲。
其次,食邑數本來已經是一串數字了,而現在食實封也成了一串數字。
北宋前期,食實封一戶,還會給二十五文錢,隨俸祿發放。
元豐改製,幹脆把這塊福利也取消了。
同時成為貴族的門檻也低了,元豐改製後,寄祿官六品以上就可以申請爵位。
北宋前期,爵位分十二等。
入門封某縣開國男, 食邑三百戶。
升官或者朝廷大禮,新皇登基照例都會賜食邑。
累計到五百戶,可申請某縣開國子。
累計七百戶,可申請某縣開國伯。
累計一千戶,可申請某郡開國侯。
其實類似現在商家搞的積分製度一樣,分夠了就黑鐵升青銅,青銅升白銀,白銀升黃金。
如果做到宰相,不論食邑有沒攢夠,直接封國公。
所以我們熟知的許多宋朝人物都有爵位。
寇準:萊國公。
晏殊:臨淄郡開國公。
範仲淹:隴南郡開國公。
司馬光:河內郡開國公局。
爵號一般為某人的郡望。】
彈幕區:
〖所以司馬光還真是河內司馬氏?〗
〖是不是司馬懿後代不好說,但肯定是一個祖宗。〗
〖小時候學司馬光砸缸,還說他好聰明,長大了肯定是大才。〗
〖確實大才,有功也有過。〗
〖拉倒吧,他的過肯定大於功。〗
北宋。
王安石一挑眉,問道:“君實,不評價一下嗎?”
司馬光氣的胡須抖動,襆頭上的兩個小翅膀都在左右搖晃。
“王安石,你不要太過分!”
直唿其名,和罵娘沒多大區別,但王安石不氣,笑著說道:“你看你,又急。”
“我沒讓你評價自己的功過,我說河內司馬氏。”
“我特麽不是司馬懿的後代!”
哈哈,王安石心裏暗笑道,看來是真被氣糊塗了。
雖然晉朝名聲不好,但也是曆代承認的正統王朝,提及帝王還是要用尊稱的,何況還是你同宗先祖。
“嘖嘖嘖……君實勿急,我也沒說你是他後代啊。”
“我知道你是宣帝的弟弟,安平王的後代。”
王安石明悟了一個道理,要和他們鬥,就要比他們更惡、更不要臉!
你們不是喜歡拿私德來否定一個人嗎?
我直接從根上否定你,把你祖墳刨了,否定你整個家族!
司馬光還要開口反駁,龍椅上的趙官家重重拍在桌案上,很難得的發了一次火。
“朝堂重地,又有天幕在上,吵吵鬧鬧成何體統!”
趙官家拉了司馬光一把,不拉不行。
王安石挖了個大坑給司馬光跳。
介甫坑坑君實就算了,就怕有人要坐實司馬光是在世司馬懿的名號,往他家裏藏盔甲、再安排市井孩童唱歌謠。
到那時,不管誰做的,君實一黨和變法派的臉麵是徹底撕破了。
到那時,還變什麽法……群臣不在朝堂上械鬥都算老天保佑。
【楊萬裏:廬陵郡開國侯。
包括總共就沒上過幾年班的陸遊也有爵位,是渭南縣開國伯。
異姓大臣在世時最高可封郡王,大宋第一位生前封的非宗室郡王是一位宦官,名叫童貫。】
……
明清兩朝宦官:“吾輩楷模啊。”
唐朝宦官:“這算個啥,名那有權好用,他敢廢立皇帝嗎?”
十常侍:“吾等不能落於後人啊!”
【在電視劇《知否》裏演繹的貴族們的地位和財富,其實更符合明朝。
明朝爵位製度,算是是封建時代的一股逆流了,又再造了一批憑借血統世代富貴的特權階層。
經過一番演變,明朝的爵位製度大致在永樂年間簡化為公侯伯三等,同列正一品,淩駕於所有文武大臣之上。
爵有世爵和流爵之分。
前者可以世襲到大明滅亡,後者爵止本身,子孫降為世襲指揮使。
朱元璋給開國功臣共封了九公、五十一侯、四伯。
大部分沒能排上爵位的開國功臣也能像戚繼光的祖先一樣擁有世襲武職。
比如戚家,不論子孫賢愚與否,世代擔任,正四品的登州衛指揮使。】
大明,應天府。
“咱怎麽就逆流了!”
“站著說話不腰疼,你來!”
“指不定還沒咱做得好!”
隨著朱元璋的怒罵,彈幕徐徐飄過:
〖老朱做的最正確的事情之一,就是封了戚繼光的祖先。〗
〖戚家軍太可惜了。〗
〖如果沒有萬曆,戚繼光會不會超越嶽武穆的成就?〗
〖不僅不發糧餉,就因為人家想要迴自己的糧餉,就盡數騙殺。〗
〖沒全殺,隻殺了最精銳的三千多人。〗
〖換在萬曆的角度也勉強可以理解,誰知道你們是來討薪,還是來謀反的?〗
〖謀反個屁,前腳讓人家去朝鮮打仗,戚家軍平定倭寇,結果不僅有功不賞,連原本的餉銀也不發,換你你願意不?〗
〖明朝皇帝真不能怪臣子不忠心,於謙被殺,張居正都死了還把人家墳刨了,戚家軍更慘,先在沿海平倭患,朝鮮鬧倭寇,又是戚家軍平的,結果就因為不想發錢就把精銳全殺了,這種情況,誰還忠心明朝,誰就是傻子。〗
〖其實戚家軍之死和張居正也有點關係,萬曆皇帝要否定張居正的一切,而戚家軍和他沾邊,所以精銳必須死,其餘全部打散。〗
〖戚家軍挺冤的,那時候朝堂是張居正主政,戚繼光為了糧餉,隻能討好張居正啊,否則隨便卡一下,沿海的倭亂還平不平?〗
〖還有文官的原因,他們不願意見到有人因軍功而崛起,打壓功勳貴族是文官的集體意見。〗
一條條彈幕,猶如一根根針紮在老朱的心頭上。
“我這都特麽什麽後代!”
“不想給錢,就殺精銳?”
“你怕武人造反,你殺主將啊!殺精銳幹嗎?”
朱棣心知又要遭毒打,連忙把大哥、二哥、三哥,護在身前。
老朱卻沒有打朱棣的心思,目光惡狠狠的望向群臣,不停的磨牙!
還是收拾少了,為了一己私利,敢置大明江山於不顧!
文人埋下頭,不敢麵對老朱的目光,心裏委屈極了。
又不是我們幹的!
再者,打壓功勳貴族是應該的,換誰來都一樣!
文人造反,十年不成。
武人造反,一朝一夕。
不壓住他們,龍椅上坐的人姓不姓朱還兩說呢?
你還怪我們?
你應該謝我們!
【胡惟庸案,朱元璋清洗了一批功臣。
藍玉案後,又清洗了一批。
洪武朝的大掃除,最後隻有八家幸存。
這九家裏,江陰侯和安陸侯建文帝時被削爵,曹國公李景隆、長新侯耿炳文,朱棣時被秋後算賬,再加上被奪爵的鳳翔侯。
始封鳳翔侯張龍的孫女,正是朱高熾的妻子,誠孝張皇後。
所以開國功臣最好隻剩下了魏國公徐家、雲南黔國公沐家、武定侯郭家。
這三家被皇明祖訓列為親戚之家。
“有司隻許舉奏,不得擅自拿問。”
這三家與接下來加入的靖難功臣構成了大明勳貴的主體。
明朝的勳貴是典型的軍事貴族,他們是皇帝的家臣,附屬於大股東的小股東。
政治上他們長期壟斷的京師衛戍部隊——京營提督、五軍都督府掌印、南京守備、操江提督、雲南、兩廣、湖廣、漕運四總兵等高級軍職,牢牢的幫皇帝掌握著軍隊。
比如南京的魏國公一脈除了擁有祭祀朱元璋孝陵這一政治意義集中的職責外,還世代擔任南京守備。
雲南的黔國公世襲鎮南將軍和雲南總兵。
經濟上勳貴們除了固定的俸祿,還享有莊田和不受約束的經商特權。
大明嘉靖年間十七大巨富,魏國公、秦國公,還有屬於靖難功臣的成國公都上榜了。】
大明,應天府。
知曉自己未來命運的勳貴們,心思不一。
隻有極少數沒腦子的想試試博一博。
但即便是經常被勳貴們調侃沒腦子的藍玉,心中造反的念頭也隻是一閃而過。
藍玉望向太子,一瞬間就知道自己為何而死了。
太子、太孫早死,上位又選了朱允炆做接班人,怕他壓不住我們,也怕我們裹挾二爺作亂。
當務之急是搞清楚太子怎麽死的,患了什麽病,能用什麽藥醫治。
不然,難道造反嗎?
上位對勳貴可不差,手下那群人現在過得好著呢,人家憑啥跟你一起造反?
畫大餅,說將來給他們封王、封公?
別鬧了,人家現在過得不差,憑啥拿性命去博一個不確定的未來。
再者說,自己死了,最開心的就是他們。
我們不死,他們怎麽出頭?
何況打仗是打的過上位,還是打的過徐達?
人家徐達一脈活的好好的,還擁有祭祀上位的權力,一看就是朱棣幹的。
徐家幫朱棣造太子的反都有可能,唯獨不可能幫我們造上位的反。
“唉……”
藍玉歎了口氣,還是別想了,越想越糟心。
等吧,看天幕會不會透露太子的死因。
【相比於唐朝的濫封,明朝屬於很吝嗇爵賞的,朱元璋還定了文官非大功不許封公侯的祖訓。
“凡文官非有大功勳於國家,而所司朦朧奏請輒封公侯爵者,當該官吏及受封之人皆斬,其生前出將入相,能除大患、盡忠報國者,同開國功助一體,封侯諡公,不拘此律。”
所以明朝隻有九個文官封了爵,除去開國的三位、靖難的一位以及奪門之變的楊善和徐有貞,真正憑借實打實的軍功的隻有三人。
靖遠伯王驥、威寧伯王越、新建伯王守仁。】
彈幕區:
〖王驥不是也參與了奪門之變嗎?〗
〖但是他的爵位是在這之前,先打阿岱汗,後打麓川,憑軍功掙來的。〗
〖三人是不是親戚啊?〗
〖不是。〗
〖王驥是洪武年生人,活躍在永樂、仁宣、正統、景泰,奪門之變後沒多久就死了。〗
〖王越生於宣宗年間,活躍在成化、弘治,三次出塞收複河套,二次遠襲韃靼。〗
〖王守仁就是王陽明,心學大家,被稱為最後一位聖人。〗
大明,武宗時期。
“有趣,有趣。”
朱厚照提筆又寫一封信,準備讓人快馬加鞭送給王陽明。
“不要假投,戰場上真打,不要放水。”
“朕要試試自己能不能打過聖人!”
“放心,朕贏了,會恕你無罪,還會加官進爵。”
朱厚照邊寫邊念叨,身旁的江彬聽的心驚肉跳。
“皇爺……那要是輸了呢?”
朱厚照停下筆,迴過頭來笑道:“吾兒大才,怎麽能把這個忘了呢?”
“夫戰者,未算勝,先算敗。”
江彬提起的心放下了,還好皇爺聽勸,讓王陽明潛伏進去就成了,千萬別真打。
朱厚照提筆又寫,又邊寫邊念叨道:“如果朕輸了,你偷偷放開路,讓朕落敗而逃。”
“而後你協助寧王,割據江南,登基稱帝。”
????
!!!!
江彬覺得要麽自己撞邪了,要麽皇爺被鬼上身了!
江彬顧不上禮儀,連忙奪過朱厚照手中的筆,隨後跪到在地。
“請皇爺賜罪!”
“把筆拿來!”
江彬隻是不停地磕頭,但把筆緊緊握在手中。
皇爺這想法,但凡出點差錯,大明江山就完了。
朱厚照看他頭皮都磕破了,鮮血直流,有些心疼。
“唉……別磕了。”
“朕讓你別磕了!”
江彬聽的朱厚照怒吼,隻能停下,但筆緊緊握住,還望向桌上還沒寫完的書信,想一把搶手。
朱厚照又好氣又好笑又有些許感動,難道朕隻有一支筆、一張紙嗎?
“朕問你,要是寧王真能割據江南,那江南人是支持他,還是支持朕?”
江彬有些不確定的迴答道:“支持他吧……”
“把吧字去掉,是肯定會支持他,那江南是不是都是反賊?”
“是!”
“那反賊應該受什麽處罰?”
江彬有些明悟了:“誅九族!”
朱厚照雙手一攤,這不就得了。
“不讓寧王真的割據江南,他們怎麽會入局?”
“總的要讓人看見希望,他們才會投寧王。”
“朕可以肯定,寧王起事之初,他們會許諾寧王除了一切實際幫助的所有幫助。”
“但朕若是大敗,寧王割據稱帝,他們至少會拿出一半家底支持寧王。”
“所以,即便王陽明打不贏朕,朕自己也會偽裝成大敗!”
“皇爺,這可一點差錯都不能出,否則就是天下大亂!”江彬問道:“您就不怕弄假成真嗎?”
“這等於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王陽明身上,若是他有一點點反心……”
江彬沒說完,朱厚照明白他的意思,但他並沒有解釋,而是反問道:“你不是喜歡賭錢嗎?”
“你開賭之前會覺得自己輸嗎?”
“皇爺,這不一樣……”
“一樣!”
“朕不是賭,朕信他!”
“他即便不忠於朱家皇帝,也該忠於天下萬民!”
“而朕能使天下萬民,有飯吃、有衣穿,不必忍受暴政!”
朱厚照把江彬扶起來,拍了拍他身上的灰塵。
“衣服有灰塵拍拍就幹淨了,但髒了隻能用水才能洗的幹淨。”
“大明想要變革,非一場大雨洗淨汙垢不可!”
“否則,太祖爺從南京皇陵裏爬出來也沒用。”
南直隸。
“恭喜守仁兄。”
王陽明對祝賀的人一一迴禮,但心裏並沒有多大的感覺。
聖人不聖人有什麽用?
知行合一,做好自己就好。
現在的緊要事是寧王。
寧王一係是真的沒有造反天賦,不說鬧的人盡皆知。
但剛來南直隸的王陽明和遠在北京的朱厚照都知道了。
甚至連具體舉事日期以及人數,兵馬布置,王陽明都大概知道一二。
告別眾人,王陽明迴答屋內提筆給北京寫信,告知寧王將要謀反之事。
寫完書信,王陽明走到院落中,看著竹子,細細思索起來。
如何用最少的兵、最短的時間平寧王之亂?
大明,永樂年間。
“王驥,是永樂四年那個?”
朱棣對這人挺有印象,年幼時父母相繼去世,他“哀毀盡禮”,得到了鄉薦。
永樂四年,進士及第,授了兵科給事中,後又被派去應天府當縣丞。
“應該是。”
“那他現在在哪兒?”
大胖思索一番,迴答道:“行在都察院。”
“那就把人叫來,既然能打仗,下次出征就跟著朕!”
大胖翻了個白眼:“爹,才說好先不打,你又把下次打仗都預定好了……”
朱棣沒和大胖解釋,隻是把小朱叫到身邊囑咐道:“有沒有真才實學,跟朕出去一趟便知。”
“若是有真才實學,你就用!”
“但是!”朱棣強調道:“但是,你若是又和曆史上一樣身體不好,你死之前找個理由把他殺了!”
漢王爺接話道:“爹,還用以後,現在就宰了,還敢參與奪門之變,看我不活剮了他!”
“閉嘴!”
朱棣一腳把漢王爺踹開。
能打仗的本來就沒幾個,好不容易有一個,還殺了?
先往死裏用,用完了再殺。
【而清朝屬於逆流中的逆流,爵製又重新變得複雜,既有宗室爵位,又有非宗室爵位,在乾隆朝最終完成漢化定型,分為九等二十七級。
這套製度稱“世爵世職製”。世爵世職 公、侯、伯、子、男五等稱世爵。
輕車都尉、騎都尉、雲騎尉、恩騎尉稱世職。
非宗室爵位,除了部分像八大鐵帽子王一樣可以世襲罔替之外。
其餘大部分都是按次承襲,次數用完,朝廷的福利也就發完了。
一等公成為非宗室能獲得的最高爵位,加個括號:除了福康安。】
彈幕區:
〖原來福康安不是宗室?〗
〖他是乾隆最愛的富察皇後的侄兒,所以對他格外的好。〗
〖不是說他是乾隆的私生子,所以待遇才那麽好嗎?〗
〖野史你也信?〗
〖好像也不全是野史吧,乾隆在位時候民間就有謠傳。〗
清朝,乾隆年間。
“查!”
“讓和珅給朕去查!”
乾隆使出一個九族剝離術,帶著壓抑不住的怒氣吩咐道:“朕要誅造謠者十族!”
太監連忙前往大牢去傳詔,不過走在路上想起天幕曾經的評論:發怒不是因為生氣,而是因為聽到實話!
“該不會,真是皇上的私生子吧?”
太監越想越覺得像真的,否則福康安生母怎麽死的不明不白?
大牢裏。
愛爾蘭使團長借著酒意,伸手搭在和珅肩膀上:“和兄,你就給我說說嘛,是不是真的是皇上他老人家的私生子?”
“這在我們那裏都不稀奇,要是沒私生子才是稀奇。”
“要是沒幾個私生子,出門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貴族。”
和珅提起酒杯一碰,伸手點了點使團長,笑道:“老馬啊,你學壞了。”
被和珅揭穿,老馬也不尷尬,又換了個話題:“被天幕揭穿,皇上接下來會怎麽做?”
和珅提點道:“什麽叫揭穿?”
“福康安隻是皇上的侄兒,僅此而已!”
使團長連忙打了個哈哈:“多謝和大人,是我喝醉了。”
“還叫什麽和大人,叫我兄長!”和珅一臉不悅,等到老馬自罰三杯,才為他解釋起來。
“陛下接下來肯定會派我去查造謠者!”
“兄長,你要走了?”使團長酒意退出,瞬間清醒。
和大人多好啊,人長的好看,說話又好聽,還請我們吃美食、喝美酒,還說要帶我們去睡美人。
他走了,萬一來個兇狠的韃靼人,怎麽辦?
“勿急,我不會走的。”
“因為這造謠者就在北京城內!”
???
使團長不理解,難道和大人早就知道?
哼,和珅心裏冷笑一聲,果然是蠻夷。
要不是為了反清複明的大業,我早弄死你們了。
滿人都可以反清複明,沒道理紅毛蠻夷不可以?
火器、蒸汽機,你們就造吧,造完就是我大明忠武王的了!
一念投明起,刹那天地寬。
幾個視頻的時間,和珅連起事之後的稱號都想好了。
為了反清複明,臥底在大清……呸,韃子朝堂,占一個忠字。
未來靠著火槍火炮,攻陷紫禁城,光複故都,占一個武字。
忠武王,沒毛病!
傳旨的太監來了,和珅欣然領命。
查,大查特查。
不把他們幹掉,怎麽把我的人……反清複明的義士安排進來?
“唉……”和珅麵向南方,長歎一口氣。
太祖爺,我為了光複大明,操心的可太多了。
【雍正八年,四爺覺得一等公、二等公的叫法很廉價,不能體現獲爵者“公忠體國”的精神,於是要求公爵都要賜嘉名、美號。
這個政策,在乾隆十四年又擴大到了侯伯一級。
比如:雍正二年,嶽鍾琪隨年羹堯平定羅卜藏丹津,獲封三等公。
乾隆十四年,已經被奪爵的嶽鍾琪被再次啟用,以平定大金川之功又獲封三等公。
而這時候就有嘉號了,稱威信公。
清朝的世爵世製是真正的貴族製度,經濟上每一級的俸銀都比同級別的文官高。俸銀 政治待遇上,他們也並沒有被束之高閣。
公侯伯子男,可以補授正二品的武職副都統。
末等的恩騎尉,也能補正六品的驍騎校。
乾隆十三年,又對世職改授文職做了規定。
輕車都尉可以做正五品的科道郎中,騎都尉可以直接做從五品的員外郎,雲騎尉可以直接做正六品的主事。
許多八旗貴族子弟可以直接通過“揀選侍衛”這條快車道入室進入高層,比如乾隆的兩大寵臣傅恆與和珅。
乾隆三十四年,和珅承襲三等輕車都尉,然後被揀選為三等侍衛, 八年後,他就成了戶部侍郎兼軍機大臣。
層級越多,容量越大,就能普惠越多的八旗貴族。
這套製度,第一個非八旗漢人文官獲得世職者是雍正時期的張廷玉。
晚清,太平天國運動時,鹹豐帝曾許下承諾:“誰攻下天京就封誰為郡王!”
但最終,曾國藩隻封到了一等侯,連三等公都不肯給。
這大概就是皇帝心目中給非八旗漢人設計的封爵上限吧。】
清,雍正年間。
雍正想要改改,促進滿漢一體。
至少不能像從前一樣區別對待,否則反清複明之亂,或許會從北京起。
“唉。”
雍正一個大比兩個大,本想吃顆丹藥緩解下,想起後人說丹藥有毒,又放下了。
“難!難!難!”
別說滿人不同意,連漢八旗的人都不會同意。
我好不容易才入旗,結果和那群沒入旗的一個待遇,那我不是白入旗了?
“大清不會亡在我手裏吧?”
雍正輕揉著額頭兩側,不禁苦笑出聲:“不會亡在我手裏,天幕說我死的早。”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大賞功臣,房玄齡、杜如晦得到了食實封一千三百戶。
而皇帝的堂叔淮安王李神通隻有五百戶,於是他大鬧朝堂。
“臣舉兵關西,首應義旗,今房玄齡、杜如晦等專弄刀筆,功居臣上,臣竊不服。”
李世民則毫不留情地打了叔叔的臉,直接說道:“當初打竇建德時,叔叔你全軍覆沒。”
“後來打劉黑闥,叔叔你又望風而逃。”】
大唐,長安。
“現在服沒服?”李淵看自己這堂弟越看越來氣。
打仗打仗不行,站隊站隊不行。
滿以為兩邊交好,不論誰登基自己都有一份功勞。
玄武門的時候裝瞎子,二郎登基又想憑平時交情占個好位置。
想得美!房杜等人拿命陪二郎博,你付出了什麽?還想和他們搶封賞?
武德九年九月,在朝堂被嘲諷一次。
如今貞觀二年,又被天幕嘲諷一次。
李神通很氣,但隻能咬碎牙往肚子裏咽。
“臣弟服了!”
李淵現在無所畏懼,不耐煩的問道“別什麽臣弟臣弟,朕現在是太上皇,難道你要自降輩分和二郎一輩?”
混賬叔德,你這是無理也要攪三分!
李神通繼續咬牙,一不小心咬到腮幫子,嘴角滲血,行禮說道:“是臣說錯了,臣服了!”
“服了就好……”李淵略做思索狀,突然又問道:“該不會是口服心不服吧?”
“不是!”
“不是就好,否則朕讓你體驗一下兒時的遊戲。”
李淵說的遊戲,包括但不限於:脫光了吊樹上打、模擬兩軍交戰和砍俘虜頭……
李神通這下真服了,天知道李淵會不會把假砍頭變成真砍頭。
到時候裝瘋賣傻,說一句兒時玩遊戲就這樣的。
難道陛下會殺了太上皇為我償命?
……
【為什麽李神通要爭這個食實封呢?
因為這裏麵都是錢呐!
唐帝國的財政收入主要是對全國21歲到59歲的男丁征收實物稅,這就是著名的租庸調製。】租庸調 秦朝,鹹陽。
始皇喃喃自語:“大秦能否用?”
“用不上!”扶蘇聽見始皇的呢喃,用極為肯定的語氣否定了,然後又補充道:“至少現在用不上!”
始皇麵露喜色,看來扶蘇變聰明了。
果然,寡人自創的鼓勵式教育頗有成效。
什麽後人視頻說的,都是後人了,很明顯是借鑒朕的!
始皇略帶鼓勵的聲音響起:“哦~為何?”
扶蘇定了定心神,稍微整理了一下思路,解釋道:“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
“不是所有好政策,都可以一股腦套在大秦。”
“比如延續千年的科舉製,以考試取人才,至少現在的大秦就沒法用。”
“而租庸調製更複雜,不僅涉及賦稅征收之法,還涉及大秦的勞役、刑法等。”
“若是要用,不亞於商君變法,整個秦法至少大半都要跟著改動。”
“而如果突然改製,上下不通,加上六國從中作亂,大秦隻會更亂。”
“現如今大秦最需要的是穩定,逐步解決身上的頑疾,而非下猛藥!”
扶蘇躬身行禮,示意始皇自己已經說完,請父皇點評。
始皇捋著胡須,強忍住心中的歡喜,隻露出一個淺淺的微笑,誇讚道:“能想到這層,已經很不容易了。”
“隻是還差了一點點更深的東西,不過已經很強了。”
扶蘇麵露思索狀,這就是我和父皇的差距嗎?
我以為我已經想的夠多了,沒想到父皇在這短短的時間已經想到更深層了。
父皇,恐怖如斯!
始皇見扶蘇望著自己,露出一副敬仰狀。
這傻孩子,又犯什麽病了?
他該不會以為朕真的想的更深層的東西了吧?
……
就這一瞬間,朕能想到的和你想到的其實差不多。
始皇又對扶蘇說道:“朕確實想到了,但不能告訴你。”
扶蘇連忙搶答道:“兒臣知道,得自己悟出來,因為自己悟出來的才屬於自己。”
始皇輕輕點頭,誇道:“孺子可教。”
【食實封按開元之前的製度,你封戶裏的男丁繳納的賦稅,你可以拿到2\/3。
打個比方:李神通有五百戶,這些封戶並不是集中居住的,而是分散在不同的地區。
作為皇帝的近親,他可以優先挑選那些每戶有5~7丁,屬於小地主級別的富戶。
五百戶,做簡單個乘法,能分到兩三千男丁的賦稅。
唐代的爵位可以世襲,隻是郡王需要降襲為國公,食實封也能在家族裏傳承。
除此之外,貴族們的特權並沒有我們在電視劇中看到的那樣,可以生殺予奪,威風八麵。
要想擁有這樣的權力,還是要靠實實在在的官職。
但是他們在仕途上確實要比普通人起點要高很多,更容易做到高層。
國公出身,一進入官場,散階就能敘到正六品上,而科舉及第的新科進士一般隻能敘到從九品下,之間相差了十五個大級。】
彈幕區:
〖原來每品還有上下之分啊?〗
〖你才知道啊。〗
〖而且唐朝的科舉製也對貴族格外優待,真的如問劍江湖演的一樣,百姓的卷子送去柴房生火。〗
〖突然有點理解黃巢了,換我我也反。〗
大唐,長安。
“唉……”
李世民想動科舉,但又沒法動。
盡量保證公平吧。
【唐朝有曆史上最後一個貴族社會之稱,這批貴族主要由北周的關隴貴族和魏晉南北朝的門閥士族構成。
關隴貴族,比如:李淵的祖父、楊堅的父親等,還有同一時代的八柱國於謹家族。
於謹家族曆經三個朝代不倒。於謹家族 北周、隋、唐三朝,於氏家族國公、郡公這樣的高爵可謂層出不窮。
魏晉南北朝的士族,也就是剛才提到的河東三大姓,他們都是大士族。
但是唐朝同時也是貴族社會瓦解的時代。
關隴貴族、士族門閥憑借血統擁有的爵位,已不再具有稀缺性,爵位作為一種社會身份尺度的作用開始動搖。
從唐高宗李治時代開始,為了對抗門閥,已經開始“泛恩敘爵”。
凡新帝繼位、改元、立太子、南郊祭天等等場合常常給文武百官散階三品以上賜爵一級,四品各加一階,
家世平凡的白居易也能憑借這個政策做到馮翊縣開國侯。
為了平定安史之亂,唐肅宗至唐代宗的中的十三年間,封異姓王一百一十二人。
新崛起的軍功貴族,比如郭子儀家族一門一郡王、四國公、三縣男。郭子儀 安史之亂後,朝廷控製的區域越來越小,食實封也無法兌現了,開始通過發放一定數量的錢物來取代,貴族的經濟特權也名存實亡。
此外,部分異姓爵位,朝廷不給承襲或者拖著不辦理這個繼承手續。
於是憑借血統世襲的製度開始崩潰了。
網上有一種說法說是黃巢消滅的門閥,不能說不對,至少很不全麵。
黃巢隻是殺了長安那群貴族,其他的門閥可還活的好好的。
其實是宋朝的一係列國策消滅了門閥。
雖然他通過國策消滅了門閥,卻又導致官員數量尾大不掉、士紳崛起,但這不屬於今天的內容,不必多提。】
彈幕區:
〖所以沒有萬世永安的製度,要一直變革。〗
〖宋不重文抑武,就要重演唐末藩鎮,但是又導致軍人地位低下,外戰外行。〗
〖對啊,不大開科舉,就會重迴門閥,可開了,官員士紳又成新門閥了。〗
〖至少比門閥時代好,好歹有個上升空間。〗
長安城外。
黃巢認為彈幕說的很對:“確實不對,也不全麵。”
世家門閥不是都有族譜嗎?
我這次按著族譜殺,保證全送去地府!
“這下應該算全麵了吧?”
【宋代,科舉擴招,每年雲集汴京的考生有近萬人,宋太宗淳化三年達到驚人的一萬七千多人,錄取率將近1\/10。
因為及第的人太多,仁宗天聖五年特別下詔設置了上限:“進士奏名勿過五百人,諸科勿過千人。”
而唐朝明經、進士合在一起也就百人左右。
同時為了防止黃巢這種屢試不第,直接掀攤子的出現,宋朝還有“特奏名製度”。
積累到一定舉數和年齡,如果還是考不中,就直接免試通過,再賜予出身或官銜。
據統計,有宋一代特奏名出身者約有五萬人,占整個科舉及第人數的45%。
這種製度,還會有哪個讀書人去鋌而走險呢?
有宋一朝,爵位完全虛散化。
首先,爵位不能世襲。
其次,食邑數本來已經是一串數字了,而現在食實封也成了一串數字。
北宋前期,食實封一戶,還會給二十五文錢,隨俸祿發放。
元豐改製,幹脆把這塊福利也取消了。
同時成為貴族的門檻也低了,元豐改製後,寄祿官六品以上就可以申請爵位。
北宋前期,爵位分十二等。
入門封某縣開國男, 食邑三百戶。
升官或者朝廷大禮,新皇登基照例都會賜食邑。
累計到五百戶,可申請某縣開國子。
累計七百戶,可申請某縣開國伯。
累計一千戶,可申請某郡開國侯。
其實類似現在商家搞的積分製度一樣,分夠了就黑鐵升青銅,青銅升白銀,白銀升黃金。
如果做到宰相,不論食邑有沒攢夠,直接封國公。
所以我們熟知的許多宋朝人物都有爵位。
寇準:萊國公。
晏殊:臨淄郡開國公。
範仲淹:隴南郡開國公。
司馬光:河內郡開國公局。
爵號一般為某人的郡望。】
彈幕區:
〖所以司馬光還真是河內司馬氏?〗
〖是不是司馬懿後代不好說,但肯定是一個祖宗。〗
〖小時候學司馬光砸缸,還說他好聰明,長大了肯定是大才。〗
〖確實大才,有功也有過。〗
〖拉倒吧,他的過肯定大於功。〗
北宋。
王安石一挑眉,問道:“君實,不評價一下嗎?”
司馬光氣的胡須抖動,襆頭上的兩個小翅膀都在左右搖晃。
“王安石,你不要太過分!”
直唿其名,和罵娘沒多大區別,但王安石不氣,笑著說道:“你看你,又急。”
“我沒讓你評價自己的功過,我說河內司馬氏。”
“我特麽不是司馬懿的後代!”
哈哈,王安石心裏暗笑道,看來是真被氣糊塗了。
雖然晉朝名聲不好,但也是曆代承認的正統王朝,提及帝王還是要用尊稱的,何況還是你同宗先祖。
“嘖嘖嘖……君實勿急,我也沒說你是他後代啊。”
“我知道你是宣帝的弟弟,安平王的後代。”
王安石明悟了一個道理,要和他們鬥,就要比他們更惡、更不要臉!
你們不是喜歡拿私德來否定一個人嗎?
我直接從根上否定你,把你祖墳刨了,否定你整個家族!
司馬光還要開口反駁,龍椅上的趙官家重重拍在桌案上,很難得的發了一次火。
“朝堂重地,又有天幕在上,吵吵鬧鬧成何體統!”
趙官家拉了司馬光一把,不拉不行。
王安石挖了個大坑給司馬光跳。
介甫坑坑君實就算了,就怕有人要坐實司馬光是在世司馬懿的名號,往他家裏藏盔甲、再安排市井孩童唱歌謠。
到那時,不管誰做的,君實一黨和變法派的臉麵是徹底撕破了。
到那時,還變什麽法……群臣不在朝堂上械鬥都算老天保佑。
【楊萬裏:廬陵郡開國侯。
包括總共就沒上過幾年班的陸遊也有爵位,是渭南縣開國伯。
異姓大臣在世時最高可封郡王,大宋第一位生前封的非宗室郡王是一位宦官,名叫童貫。】
……
明清兩朝宦官:“吾輩楷模啊。”
唐朝宦官:“這算個啥,名那有權好用,他敢廢立皇帝嗎?”
十常侍:“吾等不能落於後人啊!”
【在電視劇《知否》裏演繹的貴族們的地位和財富,其實更符合明朝。
明朝爵位製度,算是是封建時代的一股逆流了,又再造了一批憑借血統世代富貴的特權階層。
經過一番演變,明朝的爵位製度大致在永樂年間簡化為公侯伯三等,同列正一品,淩駕於所有文武大臣之上。
爵有世爵和流爵之分。
前者可以世襲到大明滅亡,後者爵止本身,子孫降為世襲指揮使。
朱元璋給開國功臣共封了九公、五十一侯、四伯。
大部分沒能排上爵位的開國功臣也能像戚繼光的祖先一樣擁有世襲武職。
比如戚家,不論子孫賢愚與否,世代擔任,正四品的登州衛指揮使。】
大明,應天府。
“咱怎麽就逆流了!”
“站著說話不腰疼,你來!”
“指不定還沒咱做得好!”
隨著朱元璋的怒罵,彈幕徐徐飄過:
〖老朱做的最正確的事情之一,就是封了戚繼光的祖先。〗
〖戚家軍太可惜了。〗
〖如果沒有萬曆,戚繼光會不會超越嶽武穆的成就?〗
〖不僅不發糧餉,就因為人家想要迴自己的糧餉,就盡數騙殺。〗
〖沒全殺,隻殺了最精銳的三千多人。〗
〖換在萬曆的角度也勉強可以理解,誰知道你們是來討薪,還是來謀反的?〗
〖謀反個屁,前腳讓人家去朝鮮打仗,戚家軍平定倭寇,結果不僅有功不賞,連原本的餉銀也不發,換你你願意不?〗
〖明朝皇帝真不能怪臣子不忠心,於謙被殺,張居正都死了還把人家墳刨了,戚家軍更慘,先在沿海平倭患,朝鮮鬧倭寇,又是戚家軍平的,結果就因為不想發錢就把精銳全殺了,這種情況,誰還忠心明朝,誰就是傻子。〗
〖其實戚家軍之死和張居正也有點關係,萬曆皇帝要否定張居正的一切,而戚家軍和他沾邊,所以精銳必須死,其餘全部打散。〗
〖戚家軍挺冤的,那時候朝堂是張居正主政,戚繼光為了糧餉,隻能討好張居正啊,否則隨便卡一下,沿海的倭亂還平不平?〗
〖還有文官的原因,他們不願意見到有人因軍功而崛起,打壓功勳貴族是文官的集體意見。〗
一條條彈幕,猶如一根根針紮在老朱的心頭上。
“我這都特麽什麽後代!”
“不想給錢,就殺精銳?”
“你怕武人造反,你殺主將啊!殺精銳幹嗎?”
朱棣心知又要遭毒打,連忙把大哥、二哥、三哥,護在身前。
老朱卻沒有打朱棣的心思,目光惡狠狠的望向群臣,不停的磨牙!
還是收拾少了,為了一己私利,敢置大明江山於不顧!
文人埋下頭,不敢麵對老朱的目光,心裏委屈極了。
又不是我們幹的!
再者,打壓功勳貴族是應該的,換誰來都一樣!
文人造反,十年不成。
武人造反,一朝一夕。
不壓住他們,龍椅上坐的人姓不姓朱還兩說呢?
你還怪我們?
你應該謝我們!
【胡惟庸案,朱元璋清洗了一批功臣。
藍玉案後,又清洗了一批。
洪武朝的大掃除,最後隻有八家幸存。
這九家裏,江陰侯和安陸侯建文帝時被削爵,曹國公李景隆、長新侯耿炳文,朱棣時被秋後算賬,再加上被奪爵的鳳翔侯。
始封鳳翔侯張龍的孫女,正是朱高熾的妻子,誠孝張皇後。
所以開國功臣最好隻剩下了魏國公徐家、雲南黔國公沐家、武定侯郭家。
這三家被皇明祖訓列為親戚之家。
“有司隻許舉奏,不得擅自拿問。”
這三家與接下來加入的靖難功臣構成了大明勳貴的主體。
明朝的勳貴是典型的軍事貴族,他們是皇帝的家臣,附屬於大股東的小股東。
政治上他們長期壟斷的京師衛戍部隊——京營提督、五軍都督府掌印、南京守備、操江提督、雲南、兩廣、湖廣、漕運四總兵等高級軍職,牢牢的幫皇帝掌握著軍隊。
比如南京的魏國公一脈除了擁有祭祀朱元璋孝陵這一政治意義集中的職責外,還世代擔任南京守備。
雲南的黔國公世襲鎮南將軍和雲南總兵。
經濟上勳貴們除了固定的俸祿,還享有莊田和不受約束的經商特權。
大明嘉靖年間十七大巨富,魏國公、秦國公,還有屬於靖難功臣的成國公都上榜了。】
大明,應天府。
知曉自己未來命運的勳貴們,心思不一。
隻有極少數沒腦子的想試試博一博。
但即便是經常被勳貴們調侃沒腦子的藍玉,心中造反的念頭也隻是一閃而過。
藍玉望向太子,一瞬間就知道自己為何而死了。
太子、太孫早死,上位又選了朱允炆做接班人,怕他壓不住我們,也怕我們裹挾二爺作亂。
當務之急是搞清楚太子怎麽死的,患了什麽病,能用什麽藥醫治。
不然,難道造反嗎?
上位對勳貴可不差,手下那群人現在過得好著呢,人家憑啥跟你一起造反?
畫大餅,說將來給他們封王、封公?
別鬧了,人家現在過得不差,憑啥拿性命去博一個不確定的未來。
再者說,自己死了,最開心的就是他們。
我們不死,他們怎麽出頭?
何況打仗是打的過上位,還是打的過徐達?
人家徐達一脈活的好好的,還擁有祭祀上位的權力,一看就是朱棣幹的。
徐家幫朱棣造太子的反都有可能,唯獨不可能幫我們造上位的反。
“唉……”
藍玉歎了口氣,還是別想了,越想越糟心。
等吧,看天幕會不會透露太子的死因。
【相比於唐朝的濫封,明朝屬於很吝嗇爵賞的,朱元璋還定了文官非大功不許封公侯的祖訓。
“凡文官非有大功勳於國家,而所司朦朧奏請輒封公侯爵者,當該官吏及受封之人皆斬,其生前出將入相,能除大患、盡忠報國者,同開國功助一體,封侯諡公,不拘此律。”
所以明朝隻有九個文官封了爵,除去開國的三位、靖難的一位以及奪門之變的楊善和徐有貞,真正憑借實打實的軍功的隻有三人。
靖遠伯王驥、威寧伯王越、新建伯王守仁。】
彈幕區:
〖王驥不是也參與了奪門之變嗎?〗
〖但是他的爵位是在這之前,先打阿岱汗,後打麓川,憑軍功掙來的。〗
〖三人是不是親戚啊?〗
〖不是。〗
〖王驥是洪武年生人,活躍在永樂、仁宣、正統、景泰,奪門之變後沒多久就死了。〗
〖王越生於宣宗年間,活躍在成化、弘治,三次出塞收複河套,二次遠襲韃靼。〗
〖王守仁就是王陽明,心學大家,被稱為最後一位聖人。〗
大明,武宗時期。
“有趣,有趣。”
朱厚照提筆又寫一封信,準備讓人快馬加鞭送給王陽明。
“不要假投,戰場上真打,不要放水。”
“朕要試試自己能不能打過聖人!”
“放心,朕贏了,會恕你無罪,還會加官進爵。”
朱厚照邊寫邊念叨,身旁的江彬聽的心驚肉跳。
“皇爺……那要是輸了呢?”
朱厚照停下筆,迴過頭來笑道:“吾兒大才,怎麽能把這個忘了呢?”
“夫戰者,未算勝,先算敗。”
江彬提起的心放下了,還好皇爺聽勸,讓王陽明潛伏進去就成了,千萬別真打。
朱厚照提筆又寫,又邊寫邊念叨道:“如果朕輸了,你偷偷放開路,讓朕落敗而逃。”
“而後你協助寧王,割據江南,登基稱帝。”
????
!!!!
江彬覺得要麽自己撞邪了,要麽皇爺被鬼上身了!
江彬顧不上禮儀,連忙奪過朱厚照手中的筆,隨後跪到在地。
“請皇爺賜罪!”
“把筆拿來!”
江彬隻是不停地磕頭,但把筆緊緊握在手中。
皇爺這想法,但凡出點差錯,大明江山就完了。
朱厚照看他頭皮都磕破了,鮮血直流,有些心疼。
“唉……別磕了。”
“朕讓你別磕了!”
江彬聽的朱厚照怒吼,隻能停下,但筆緊緊握住,還望向桌上還沒寫完的書信,想一把搶手。
朱厚照又好氣又好笑又有些許感動,難道朕隻有一支筆、一張紙嗎?
“朕問你,要是寧王真能割據江南,那江南人是支持他,還是支持朕?”
江彬有些不確定的迴答道:“支持他吧……”
“把吧字去掉,是肯定會支持他,那江南是不是都是反賊?”
“是!”
“那反賊應該受什麽處罰?”
江彬有些明悟了:“誅九族!”
朱厚照雙手一攤,這不就得了。
“不讓寧王真的割據江南,他們怎麽會入局?”
“總的要讓人看見希望,他們才會投寧王。”
“朕可以肯定,寧王起事之初,他們會許諾寧王除了一切實際幫助的所有幫助。”
“但朕若是大敗,寧王割據稱帝,他們至少會拿出一半家底支持寧王。”
“所以,即便王陽明打不贏朕,朕自己也會偽裝成大敗!”
“皇爺,這可一點差錯都不能出,否則就是天下大亂!”江彬問道:“您就不怕弄假成真嗎?”
“這等於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王陽明身上,若是他有一點點反心……”
江彬沒說完,朱厚照明白他的意思,但他並沒有解釋,而是反問道:“你不是喜歡賭錢嗎?”
“你開賭之前會覺得自己輸嗎?”
“皇爺,這不一樣……”
“一樣!”
“朕不是賭,朕信他!”
“他即便不忠於朱家皇帝,也該忠於天下萬民!”
“而朕能使天下萬民,有飯吃、有衣穿,不必忍受暴政!”
朱厚照把江彬扶起來,拍了拍他身上的灰塵。
“衣服有灰塵拍拍就幹淨了,但髒了隻能用水才能洗的幹淨。”
“大明想要變革,非一場大雨洗淨汙垢不可!”
“否則,太祖爺從南京皇陵裏爬出來也沒用。”
南直隸。
“恭喜守仁兄。”
王陽明對祝賀的人一一迴禮,但心裏並沒有多大的感覺。
聖人不聖人有什麽用?
知行合一,做好自己就好。
現在的緊要事是寧王。
寧王一係是真的沒有造反天賦,不說鬧的人盡皆知。
但剛來南直隸的王陽明和遠在北京的朱厚照都知道了。
甚至連具體舉事日期以及人數,兵馬布置,王陽明都大概知道一二。
告別眾人,王陽明迴答屋內提筆給北京寫信,告知寧王將要謀反之事。
寫完書信,王陽明走到院落中,看著竹子,細細思索起來。
如何用最少的兵、最短的時間平寧王之亂?
大明,永樂年間。
“王驥,是永樂四年那個?”
朱棣對這人挺有印象,年幼時父母相繼去世,他“哀毀盡禮”,得到了鄉薦。
永樂四年,進士及第,授了兵科給事中,後又被派去應天府當縣丞。
“應該是。”
“那他現在在哪兒?”
大胖思索一番,迴答道:“行在都察院。”
“那就把人叫來,既然能打仗,下次出征就跟著朕!”
大胖翻了個白眼:“爹,才說好先不打,你又把下次打仗都預定好了……”
朱棣沒和大胖解釋,隻是把小朱叫到身邊囑咐道:“有沒有真才實學,跟朕出去一趟便知。”
“若是有真才實學,你就用!”
“但是!”朱棣強調道:“但是,你若是又和曆史上一樣身體不好,你死之前找個理由把他殺了!”
漢王爺接話道:“爹,還用以後,現在就宰了,還敢參與奪門之變,看我不活剮了他!”
“閉嘴!”
朱棣一腳把漢王爺踹開。
能打仗的本來就沒幾個,好不容易有一個,還殺了?
先往死裏用,用完了再殺。
【而清朝屬於逆流中的逆流,爵製又重新變得複雜,既有宗室爵位,又有非宗室爵位,在乾隆朝最終完成漢化定型,分為九等二十七級。
這套製度稱“世爵世職製”。世爵世職 公、侯、伯、子、男五等稱世爵。
輕車都尉、騎都尉、雲騎尉、恩騎尉稱世職。
非宗室爵位,除了部分像八大鐵帽子王一樣可以世襲罔替之外。
其餘大部分都是按次承襲,次數用完,朝廷的福利也就發完了。
一等公成為非宗室能獲得的最高爵位,加個括號:除了福康安。】
彈幕區:
〖原來福康安不是宗室?〗
〖他是乾隆最愛的富察皇後的侄兒,所以對他格外的好。〗
〖不是說他是乾隆的私生子,所以待遇才那麽好嗎?〗
〖野史你也信?〗
〖好像也不全是野史吧,乾隆在位時候民間就有謠傳。〗
清朝,乾隆年間。
“查!”
“讓和珅給朕去查!”
乾隆使出一個九族剝離術,帶著壓抑不住的怒氣吩咐道:“朕要誅造謠者十族!”
太監連忙前往大牢去傳詔,不過走在路上想起天幕曾經的評論:發怒不是因為生氣,而是因為聽到實話!
“該不會,真是皇上的私生子吧?”
太監越想越覺得像真的,否則福康安生母怎麽死的不明不白?
大牢裏。
愛爾蘭使團長借著酒意,伸手搭在和珅肩膀上:“和兄,你就給我說說嘛,是不是真的是皇上他老人家的私生子?”
“這在我們那裏都不稀奇,要是沒私生子才是稀奇。”
“要是沒幾個私生子,出門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貴族。”
和珅提起酒杯一碰,伸手點了點使團長,笑道:“老馬啊,你學壞了。”
被和珅揭穿,老馬也不尷尬,又換了個話題:“被天幕揭穿,皇上接下來會怎麽做?”
和珅提點道:“什麽叫揭穿?”
“福康安隻是皇上的侄兒,僅此而已!”
使團長連忙打了個哈哈:“多謝和大人,是我喝醉了。”
“還叫什麽和大人,叫我兄長!”和珅一臉不悅,等到老馬自罰三杯,才為他解釋起來。
“陛下接下來肯定會派我去查造謠者!”
“兄長,你要走了?”使團長酒意退出,瞬間清醒。
和大人多好啊,人長的好看,說話又好聽,還請我們吃美食、喝美酒,還說要帶我們去睡美人。
他走了,萬一來個兇狠的韃靼人,怎麽辦?
“勿急,我不會走的。”
“因為這造謠者就在北京城內!”
???
使團長不理解,難道和大人早就知道?
哼,和珅心裏冷笑一聲,果然是蠻夷。
要不是為了反清複明的大業,我早弄死你們了。
滿人都可以反清複明,沒道理紅毛蠻夷不可以?
火器、蒸汽機,你們就造吧,造完就是我大明忠武王的了!
一念投明起,刹那天地寬。
幾個視頻的時間,和珅連起事之後的稱號都想好了。
為了反清複明,臥底在大清……呸,韃子朝堂,占一個忠字。
未來靠著火槍火炮,攻陷紫禁城,光複故都,占一個武字。
忠武王,沒毛病!
傳旨的太監來了,和珅欣然領命。
查,大查特查。
不把他們幹掉,怎麽把我的人……反清複明的義士安排進來?
“唉……”和珅麵向南方,長歎一口氣。
太祖爺,我為了光複大明,操心的可太多了。
【雍正八年,四爺覺得一等公、二等公的叫法很廉價,不能體現獲爵者“公忠體國”的精神,於是要求公爵都要賜嘉名、美號。
這個政策,在乾隆十四年又擴大到了侯伯一級。
比如:雍正二年,嶽鍾琪隨年羹堯平定羅卜藏丹津,獲封三等公。
乾隆十四年,已經被奪爵的嶽鍾琪被再次啟用,以平定大金川之功又獲封三等公。
而這時候就有嘉號了,稱威信公。
清朝的世爵世製是真正的貴族製度,經濟上每一級的俸銀都比同級別的文官高。俸銀 政治待遇上,他們也並沒有被束之高閣。
公侯伯子男,可以補授正二品的武職副都統。
末等的恩騎尉,也能補正六品的驍騎校。
乾隆十三年,又對世職改授文職做了規定。
輕車都尉可以做正五品的科道郎中,騎都尉可以直接做從五品的員外郎,雲騎尉可以直接做正六品的主事。
許多八旗貴族子弟可以直接通過“揀選侍衛”這條快車道入室進入高層,比如乾隆的兩大寵臣傅恆與和珅。
乾隆三十四年,和珅承襲三等輕車都尉,然後被揀選為三等侍衛, 八年後,他就成了戶部侍郎兼軍機大臣。
層級越多,容量越大,就能普惠越多的八旗貴族。
這套製度,第一個非八旗漢人文官獲得世職者是雍正時期的張廷玉。
晚清,太平天國運動時,鹹豐帝曾許下承諾:“誰攻下天京就封誰為郡王!”
但最終,曾國藩隻封到了一等侯,連三等公都不肯給。
這大概就是皇帝心目中給非八旗漢人設計的封爵上限吧。】
清,雍正年間。
雍正想要改改,促進滿漢一體。
至少不能像從前一樣區別對待,否則反清複明之亂,或許會從北京起。
“唉。”
雍正一個大比兩個大,本想吃顆丹藥緩解下,想起後人說丹藥有毒,又放下了。
“難!難!難!”
別說滿人不同意,連漢八旗的人都不會同意。
我好不容易才入旗,結果和那群沒入旗的一個待遇,那我不是白入旗了?
“大清不會亡在我手裏吧?”
雍正輕揉著額頭兩側,不禁苦笑出聲:“不會亡在我手裏,天幕說我死的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