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四日。


    小內閣第五次集體學習因不可抗力推遲了一天。


    帝國年輕一代的政治新星們齊聚一堂,除了在外未歸的,在洛的都來了。


    宋九齡的孫子、世子宋延慶嫡子宋時行也被硬塞了進來。


    趙李二相孫子都在這裏,紙糊的首相那也是首相,看不起誰呢?


    姬十三今日似乎精心打扮過的,妝上得有點重,看著就很怪異。


    畢竟是皇帝了,薑雲逸也不好調戲他,其他人就更不敢過問了。


    隻有姬十三有苦自知,前日晚上,兩位夫人可是打翻了醋壇子,把他一頓抓抓抓,不得不推遲了一天。


    薑雲逸站在小黑板前,唰唰唰寫下兩個大字:


    糧食!


    “天大地大,吃飯最大。老百姓吃不飽飯,就會造反;朝廷不解決溫飽問題,就沒有辦法搞工業化。


    運河貫通是最關鍵的一步,但遠遠不是全部。”


    姬十三問道:“明相今日是要講田政麽?”


    薑雲逸搖搖頭:“陛下,臣曆次集體學習,講的都是客觀存在的規律性東西,含有主觀的成分相對較少。


    田政的難點是社會資源公平分配及其長效保障機製的問題,其客觀的部分其實沒有什麽難點,在座各位都是清楚其症結所在的。


    今天主要圍繞糧食本身展開,明確該如何看待糧食問題,由此更清晰直觀地認識到,天下到底需要多少糧食?應該主要考量哪些重要因素?”


    眾人聞言不由耳目一新,從去年底的貨幣金融、天下水網、天文地理、生產力與生產關係,到今日的糧食問題,確實都是客觀的內容為主,用於開闊視野的。


    姬十三問道:“以後會涉及主觀的東西麽?”


    薑雲逸道:“肯定會有,但未必是臣主講,而是真正的討論交流,必須集思廣益。


    因為主觀的東西過於主觀了,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生搬硬套,反倒容易畫虎不成反類犬。


    何況,臣主觀層麵的東西,也不是一定正確的,甚至臣先前授課的客觀內容,也大多是淺嚐輒止,不保證沒有錯誤,重要的是能對諸位更好地認識世界有所助益。


    我們的集體學習,以及未來的教育體係,主要解決的就是建構日益完整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以及掌握建構方法,尤其對於帝國的精英們來說,這比掌握一兩樣謀生技能重要得多。”


    “明相過謙了,每次聽聞明相高論,朕總能耳目一新。”


    姬十三恭維了一句,薑雲逸接著道:


    “今天圍繞糧食問題,主講三個內容,第一,糧食是什麽?第二,影響糧食生產的各方麵因素有哪些?第三,我們需要多少糧食?”


    眾人聞言或詫異,或皺眉沉思。


    這第一、第二個問題不是人盡皆知的麽?


    薑雲逸接著道:“第一,糧食是什麽?這個說法有點歧義,更確切地說,是糧食都包括哪些?


    我們熟知的就是五穀,稻、黍、稷、麥、豆,這些不囉嗦,有問題去請教許夫子。


    我要講的是,大周以外有沒有其他農作物?世界這麽大,這肯定是有的。


    關鍵是有沒有在大周能夠大麵積種植,並且產量明顯高過現在主糧的?


    我想,這肯定也是有的。眼下我們還下不了海,不可能立刻去取來,隻能想其他辦法尋覓。


    這個問題,迴頭與鴻臚寺和潛龍衛專門探討。


    這是這個問題第一個需要清楚認識的點。”


    “明相不提,朕竟然都不曾考慮過這個問題?”


    姬十三有些驚異地感慨了一句。


    皇帝帶了頭,其他人也都議論紛紛,這個問題的確不提還真想不到。


    如果海外有更好的主糧,直接弄迴來,糧食產量立刻上一個台階,這也太劃算了吧?


    薑雲逸接著道:“第二點,我們今天吃的糧食及其他食物,都是我們的祖先經過幾千年精挑細選後的結果。


    今日的五穀和最初的五穀是一樣的麽?


    這顯然不是的。


    所以,最現實的問題:現在的糧食還有沒有改良的空間?”


    嘩!


    眾人再次騷動起來。


    姬十三斷然道:“朕以為,一定有!”


    薑雲逸點點頭:“過去糧食優選和改良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所以短時間內很難看到明顯變化。


    那麽,我們為什麽不能集中資源加快這個過程呢?


    博物院農科所不就是幹這個的麽?


    農家舉薦的那幾位老農,人人封官,引起了不小的非議,因為他們可能連大字都不識幾個。


    但我要說的是,他們可能創造的社稷價值,會超過成千上萬的尋常讀書人。


    我上書給他們請官,還堂而皇之見諸報端,就是告訴天下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哪怕你連字都不識,隻要能對社稷做出有益的貢獻,一樣可以逆天改命。


    隻要這個氛圍起來了,全社會的創造力才能爆發出來,現在來看,還遠遠不夠,還得繼續加碼刺激。”


    姬十三果斷道:“朕這裏沒有任何問題。”


    “主糧的優良新品種引進、和老品種改良,是糧食是什麽這個問題的關鍵節點,朝廷會不遺餘力去推動。


    除了主糧以外,還有其他的糧食、瓜果蔬菜也可以改良,以豐富天下人的食譜。


    眼下這個方向並不緊迫,但未來,待普遍性解決了溫飽問題後,老百姓對食物的標準會自然而然提高,屆時更豐富的食物種類會成為農業經濟的重要方向。”


    眾人邊記錄邊頻頻點頭,在座每個人都代表一方勢力,迴去肯定要被許多人追問。


    哪些能說,哪些不能說,哪些說多少,都得仔細權衡,如果自己都沒搞懂,可就丟大臉了。


    “第三點,和主旨稍微有點遠,姑且放在這裏。就是糧食加工存儲問題。


    朝廷要花大力氣沿運河構建特大型常平倉,集中存放朝廷糧食。


    我們的糧倉目前來看還不錯,但有沒有改良的空間?


    如果朝廷不重視,就隻能碰運氣。隻有遇到那種既有能力又有責任心還有背景的太倉官員時,才有可能改良太倉存儲方式。


    但凡條件差點意思,都不可能動得了。


    司農寺有個李保忠,已經五十一歲了,原本隻是一個小官倉的典事,這輩子本來到頭了。


    因為在去歲太倉失火事件中冒尖,被本相強行提拔成了太倉丞。前日又提拔成了同知太倉事,秩比六百石。


    許多人以為本相要對司農寺下手了,今日順便說個清楚明白。


    本相剛當上齊國公府世曾孫時,糧食及田政問題便是主要思考和調研對象之一。


    前年時,本相專門去考察了洛都幾座官倉的狀況,還和李保忠聊過半日。


    此人有才能有責任心,隻因出身中小世家旁係,兢兢業業當了二十多年吏員,才得了一個最小的官位。”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周神相:不信東風喚不迴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南嶽大都督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南嶽大都督並收藏大周神相:不信東風喚不迴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