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章 生產力與生產關係(貳)
大周神相:不信東風喚不迴 作者:南嶽大都督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原材料為什麽也是生產力的要素?”
薑雲逸道:“殿下,西洋人的火炮厲害,一個是工藝,另一個就是鐵。鑄炮對鐵的要求極高,而鐵就是最重要的工業原料之一。
如果我們的冶鐵工藝提上來了,冶煉出的鐵好一大截,那麽我們的冷兵器、火器都能得到大幅提升。而且,許多對鐵有較高要求的東西是不是也能誕生?
就比如,現在的船都是木頭的,以後有沒有可能用鐵來鑄船?這鐵甲船和木頭船的強度能是一樣的麽?這木船的龍骨都需要參天大樹,但能用於造船的參天大樹是很罕見的。
所以,現在船的長度主要受限於樹的高度,如果將來冶鐵工藝得到大幅提升,可不可以用鐵來澆築龍骨呢?如此一來,船的長度是不是就可以大幅加長,也就能裝更多的火炮,一艘戰艦就能幹沉西洋人十艘木船。”
眾人聞言大為震撼,還可以這樣?
姬十三蹙眉道:“明相,用鐵來造船,不會下沉麽?便是不會下沉,得多少風帆才能驅得動?”
薑雲逸道:“殿下,鐵片進水肯定會下沉,但鐵殼子會不會下沉取決於密度。”
所有人都一臉懵逼,啥是密度?
“所謂密度,就是一種東西的單位重量。比如,一升粟米和一升高粱,重量是不一樣的。因為粟米和高粱密度不同。
同樣大小的金和銅重量當然也是不一樣的,正是因為金比銅的密度更大。
理解了這個問題,再來看造船。
木船之所以能浮在水麵上,主要是因為木頭的密度比水小,也就是隻要密度比水小的,都能浮在水麵上。
但問題是,一塊木板就算能浮在水麵上,也不可能載太多貨的。所以,船體被構造成一個空殼子,如此一來,船的實際密度是木頭殼子加殼子所包住的氣平均出來的密度,這就遠遠比水小了,所以船能載很多貨物。
同理,隻要鐵殼子加上氣的平均密度遠小於水,那就能輕易漂浮在水麵上。”
眾人恍然大悟,好像是這麽個道理。
姬十三若有所思地道:“這鐵和木頭的密度,差多少?”
薑雲逸道:“殿下,迴頭叫博物院對天下萬物的密度進行測量,統一成表格融入教材之中。就以水為標準,假設水的密度為一,其他物質以此為基準確定密度。”
姬十三點點頭:“此事甚好,孤會親自盯著的。”
薑雲逸又解釋道:“動力源是產業革命的核心支柱之一。過去的動力主要就是三種:人力、畜力和自然之力,如風、流水等。
鐵甲船肯定不可能再靠風帆和人力來驅動,必須采用更強勁的動力源。
博物院剛剛上馬了一個重要項目:蒸汽機。
以後的船,是靠燒煤來驅動的。這蒸汽機不僅可以上船,還可以用來拉車不是?甚至如果動力夠強,還能上天。
蒸汽機對鐵的要求較之火炮有過之而無不及,所以冶鐵的根本性可見一斑。
產業變革是一整個體係的變革,不是某一方麵的獨自變化,朝廷要以係統思維,統籌調配各方麵資源,一體推進整體發展,盡量不要有短板。”
姬十三微微頷首:“孤大致了解了,明相快講生產關係吧,孤感覺這個生產關係比生產力更緊要。”
眾人倍感壓力山大,太子不愧是科舉能拔頭籌的學神,理解東西就是比旁人快。
攤上這樣聰慧好學的君主,還有無所不通、無所不能的相爺,這特麽不要說糊弄了,就是拚命去做,都沒底氣能過關吧?
薑雲逸徐徐說道:“生產關係是指人們在物質資料的生產過程中形成的社會關係,是生產方式的社會形式,包括生產資料所有製的形式、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和相互關係以及產品分配的形式等。”
眾人邊記邊皺眉頭,感覺每一個字都能聽懂,但湊一塊兒是個什麽鬼?
姬十三皺眉問道:“生產關係決定社會關係?”
薑雲逸解釋道:“一定的社會關係是圍繞一定的生產關係形成的,一旦生產關係發生變化,社會關係必定隨之發生變化。
我們周人的社會生產關係是從農耕漁獵開始的,所以三代以前主要就是以部族為主體開展農耕漁獵活動。”
姬十三立刻問道:“部族這種社會關係,是因為農耕漁獵的生產需要麽?”
薑雲逸搖搖頭:“部族的形成是人的動物性本能導致的,與其他群居動物一樣,人是因為共同謀生以及繁衍的需求而形成部族的,生存需求是最原始最基礎的需求。”
姬十三若有所思地微微頷首,卻聽薑雲逸接著道:“經過漫長的生產實踐,我們周人的先祖發現,種地的收益最大,更容易吃飽肚子,所以種地就從農耕漁獵中脫穎而出,成為最核心的生產方式,並圍繞種地逐漸演化出各種社會形態。
從部族到部族聯盟,到奴隸製時代的井田製,到封建地主與雇農的關係,再到大周的自耕農。其核心邏輯都是圍繞種地展開和發展的。曆代成功和不成功的變革也始終是圍繞土地展開的,所以,我們大周也可稱之為農耕文明。”
姬十三道:“燕國屬於什麽文明?”
薑雲逸解釋道:“燕人是從草原起家的,所以他過去的生產關係和社會關係都是圍繞放羊展開的。二百年前燕人先祖學了周禮改造燕國社會,但這種改造是不徹底的,並直接導致了燕東燕西的分裂。
燕西遊牧部族的問題,不僅是燕國的問題,也是我們大周的問題。草原遊牧部族一直是中原農耕文明的最大威脅,所以,要想辦法一勞永逸地解決這個問題。
我們要和燕國公平競爭,看誰能拿出更穩定更科學合理的生產關係和社會關係,來穩定燕西乃至整個草原部族。
上穀郡望山堡處的新城快要築好了,等來年開春,就在那裏辦一個大集,糧食、布、茶葉、鐵鍋、粗陶,凡是草原人能用得上的,應有盡有,用他們的牛羊來換就行,價格實實惠惠的。
要叫他們養成公平交易的習慣,不要缺什麽就來搶,這種野蠻的陋習必須改掉,爭取用五十年時間叫草原部族也沐浴在文明的光輝之下。”
聽到薑雲逸說得如此露骨,眾人不由神色詭異。明相幾乎把對燕國的野心寫在腦門兒上了,這毫無疑問是要跟燕東爭奪燕西控製權。
燕國怎可能善罷甘休?
薑雲逸道:“殿下,西洋人的火炮厲害,一個是工藝,另一個就是鐵。鑄炮對鐵的要求極高,而鐵就是最重要的工業原料之一。
如果我們的冶鐵工藝提上來了,冶煉出的鐵好一大截,那麽我們的冷兵器、火器都能得到大幅提升。而且,許多對鐵有較高要求的東西是不是也能誕生?
就比如,現在的船都是木頭的,以後有沒有可能用鐵來鑄船?這鐵甲船和木頭船的強度能是一樣的麽?這木船的龍骨都需要參天大樹,但能用於造船的參天大樹是很罕見的。
所以,現在船的長度主要受限於樹的高度,如果將來冶鐵工藝得到大幅提升,可不可以用鐵來澆築龍骨呢?如此一來,船的長度是不是就可以大幅加長,也就能裝更多的火炮,一艘戰艦就能幹沉西洋人十艘木船。”
眾人聞言大為震撼,還可以這樣?
姬十三蹙眉道:“明相,用鐵來造船,不會下沉麽?便是不會下沉,得多少風帆才能驅得動?”
薑雲逸道:“殿下,鐵片進水肯定會下沉,但鐵殼子會不會下沉取決於密度。”
所有人都一臉懵逼,啥是密度?
“所謂密度,就是一種東西的單位重量。比如,一升粟米和一升高粱,重量是不一樣的。因為粟米和高粱密度不同。
同樣大小的金和銅重量當然也是不一樣的,正是因為金比銅的密度更大。
理解了這個問題,再來看造船。
木船之所以能浮在水麵上,主要是因為木頭的密度比水小,也就是隻要密度比水小的,都能浮在水麵上。
但問題是,一塊木板就算能浮在水麵上,也不可能載太多貨的。所以,船體被構造成一個空殼子,如此一來,船的實際密度是木頭殼子加殼子所包住的氣平均出來的密度,這就遠遠比水小了,所以船能載很多貨物。
同理,隻要鐵殼子加上氣的平均密度遠小於水,那就能輕易漂浮在水麵上。”
眾人恍然大悟,好像是這麽個道理。
姬十三若有所思地道:“這鐵和木頭的密度,差多少?”
薑雲逸道:“殿下,迴頭叫博物院對天下萬物的密度進行測量,統一成表格融入教材之中。就以水為標準,假設水的密度為一,其他物質以此為基準確定密度。”
姬十三點點頭:“此事甚好,孤會親自盯著的。”
薑雲逸又解釋道:“動力源是產業革命的核心支柱之一。過去的動力主要就是三種:人力、畜力和自然之力,如風、流水等。
鐵甲船肯定不可能再靠風帆和人力來驅動,必須采用更強勁的動力源。
博物院剛剛上馬了一個重要項目:蒸汽機。
以後的船,是靠燒煤來驅動的。這蒸汽機不僅可以上船,還可以用來拉車不是?甚至如果動力夠強,還能上天。
蒸汽機對鐵的要求較之火炮有過之而無不及,所以冶鐵的根本性可見一斑。
產業變革是一整個體係的變革,不是某一方麵的獨自變化,朝廷要以係統思維,統籌調配各方麵資源,一體推進整體發展,盡量不要有短板。”
姬十三微微頷首:“孤大致了解了,明相快講生產關係吧,孤感覺這個生產關係比生產力更緊要。”
眾人倍感壓力山大,太子不愧是科舉能拔頭籌的學神,理解東西就是比旁人快。
攤上這樣聰慧好學的君主,還有無所不通、無所不能的相爺,這特麽不要說糊弄了,就是拚命去做,都沒底氣能過關吧?
薑雲逸徐徐說道:“生產關係是指人們在物質資料的生產過程中形成的社會關係,是生產方式的社會形式,包括生產資料所有製的形式、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和相互關係以及產品分配的形式等。”
眾人邊記邊皺眉頭,感覺每一個字都能聽懂,但湊一塊兒是個什麽鬼?
姬十三皺眉問道:“生產關係決定社會關係?”
薑雲逸解釋道:“一定的社會關係是圍繞一定的生產關係形成的,一旦生產關係發生變化,社會關係必定隨之發生變化。
我們周人的社會生產關係是從農耕漁獵開始的,所以三代以前主要就是以部族為主體開展農耕漁獵活動。”
姬十三立刻問道:“部族這種社會關係,是因為農耕漁獵的生產需要麽?”
薑雲逸搖搖頭:“部族的形成是人的動物性本能導致的,與其他群居動物一樣,人是因為共同謀生以及繁衍的需求而形成部族的,生存需求是最原始最基礎的需求。”
姬十三若有所思地微微頷首,卻聽薑雲逸接著道:“經過漫長的生產實踐,我們周人的先祖發現,種地的收益最大,更容易吃飽肚子,所以種地就從農耕漁獵中脫穎而出,成為最核心的生產方式,並圍繞種地逐漸演化出各種社會形態。
從部族到部族聯盟,到奴隸製時代的井田製,到封建地主與雇農的關係,再到大周的自耕農。其核心邏輯都是圍繞種地展開和發展的。曆代成功和不成功的變革也始終是圍繞土地展開的,所以,我們大周也可稱之為農耕文明。”
姬十三道:“燕國屬於什麽文明?”
薑雲逸解釋道:“燕人是從草原起家的,所以他過去的生產關係和社會關係都是圍繞放羊展開的。二百年前燕人先祖學了周禮改造燕國社會,但這種改造是不徹底的,並直接導致了燕東燕西的分裂。
燕西遊牧部族的問題,不僅是燕國的問題,也是我們大周的問題。草原遊牧部族一直是中原農耕文明的最大威脅,所以,要想辦法一勞永逸地解決這個問題。
我們要和燕國公平競爭,看誰能拿出更穩定更科學合理的生產關係和社會關係,來穩定燕西乃至整個草原部族。
上穀郡望山堡處的新城快要築好了,等來年開春,就在那裏辦一個大集,糧食、布、茶葉、鐵鍋、粗陶,凡是草原人能用得上的,應有盡有,用他們的牛羊來換就行,價格實實惠惠的。
要叫他們養成公平交易的習慣,不要缺什麽就來搶,這種野蠻的陋習必須改掉,爭取用五十年時間叫草原部族也沐浴在文明的光輝之下。”
聽到薑雲逸說得如此露骨,眾人不由神色詭異。明相幾乎把對燕國的野心寫在腦門兒上了,這毫無疑問是要跟燕東爭奪燕西控製權。
燕國怎可能善罷甘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