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完午飯寇婉雪帶著妹妹迴去了,宋氏正在家裏織女紅,看著迴來的兩個女兒道:“怎麽去了這麽久,不是說送廚娘過去就迴來嗎?”


    “娘,柳哥哥做了肯德基給我們吃,可好吃了,等廚娘迴來我也可以天天吃了!”霜兒興奮的娘親顯擺了一下。


    “肯德基?這是什麽雞?”宋氏也很好奇,沒聽說過什麽肯德基這種雞。


    “娘,就是雞肉放鍋裏炸的,不過確實挺好吃的”寇婉雪迴答道。


    “這孩子,倒是真會吃,雞肉放鍋裏炸這也太可惜了!”雞肉燉湯多好呀,宋氏想道。


    “娘,真的很好吃,廚娘迴來我也要吃!”霜兒反對的說道,雞湯哪有肯德基好吃。


    “好,等廚娘迴來讓她給你們做!”父母對於子女的要求永遠都是不吝嗇。


    在沒有辣椒的宋朝,柳鶴很無奈,總感覺嘴裏少了點什麽味道,還好宋代的製糖業已經非常發達了,不管是紅糖還是白糖在市麵上都經常看得到。


    說到了肯德基柳鶴就想起了後世的麵包,在宋朝肯定是沒有麵包這個東西的,但是此時的歐洲是有的,歐洲也就是現在的大食國統治區域,歐洲一直都是以烤作為烹飪食物的主要方式,同樣都是小麥麵粉,華夏民族喜歡包子饅頭,而喜歡烤食物的歐洲則創造了麵包,都是需要發酵,需要麵粉,一個蒸一個烤。


    麵包柳鶴可是很久沒吃到了,現在府中有這麽大的地方,做個簡易的烤爐出來完全是可行的,於是柳鶴叫老爹帶著娘親和廚娘王嬸去附近的河裏撿石頭,越大越好。


    柳鶴則來到了城區的一家打鐵鋪,打鐵鋪不僅僅會打農具,刀劍,更會打製鐵鍋之類的日常居民用具,柳鶴是要做一塊鐵板,長方形的鐵板,打鐵師傅看著這個年輕工子的要求很是奇怪,鐵板能做什麽,而且需要這麽多的鐵,價格可不便宜,雖然製作並不難,但是畢竟耗時間耗材料。


    柳鶴仔細地跟打鐵師傅說了一下大概的大小,太小了很浪費,所以要做的寬一點長一點,一定要平,否則烤出來的麵包表麵就會凹凸不平。


    這麽一塊鐵板可不便宜,花了柳鶴五百吊錢,普通家庭很多人鐵鍋都買不起,隻有那些富裕的大家族才舍得去購買鐵鍋,鐵一直在曆史長河中都是很貴的,特別是古代,而且煉鐵的技術在宋朝已經是全球最頂尖的水平,鐵器產品也不能賣給西夏等外部區域,隻能在大宋內部交易。


    收了錢財,打鐵師傅便讓柳鶴兩天後過來拿,這麽大一塊鐵,很耗時間,需要一點一點的澆灌,還要盡量其中一麵是平的,這個難度又加大了一點。


    柳鶴迴到家裏跟父母一起去河裏撿石頭了,大的石頭畢竟少,小的也能湊合著用,柳鶴突然想起來光石頭還夠還需要找到黏性很高的高黏土來,於是讓爹娘繼續撿石頭,柳鶴則向著家中農田後麵的一座小山丘走去,看看有沒有適合的高黏土。


    在幾棵鬆樹底下,柳鶴發現了高黏土的身影,真是雙喜臨門呐,高黏土配上鬆樹葉這在後世製作泥土房屋時都用過。


    有了這些材料,打造一個麵包窯爐的計劃就更加方便的推行了,兒子要在家建造一個窯爐柳本良夫婦還是很支持的,又不用花什麽錢,河裏的石頭大家都可以撿,至於山上的泥土好像就是他們家的。


    在靠近廚房旁邊的一塊空地上,柳鶴用樹枝在地上畫了一個長方形,先要把這個地基給壓實了,柳本良拿著一個柳鶴做的大榔錘,用力的在地上錘著,廖氏則在一旁把那些陷進去的底麵鋪上高嶺土,柳本良繼續拿著大榔錘把鋪在上麵的高黏土也給錘平。


    地基打紮實了之後,柳鶴跟老爹兩人就開始砌牆麵,大的石頭砌在最下麵,石頭之間的縫隙直接用高黏土黏在一起,其實跟做一個土灶差不多的原理,砌好到胸口高的時候開始封頂,柳鶴在打鐵鋪買了幾根長長的鐵條,把鐵條橫在牆壁的兩端,用一塊大幕板固定住底部,柳鶴開始在鐵條上鋪滿高黏土和鬆樹葉拌勻結合的產物。


    等了一天高黏土幹了,柳鶴在把那塊長方形的鐵板放了進去,然後跟老爹兩個人繼續砌牆,經過三天的奮戰,看著眼前這個充滿了歐洲建築風格的窯爐柳鶴還是很有成就感。


    整個窯爐,遠遠看去就是一個下麵是長方形,頂部是弧形的歐式建築,下麵長方形的是用來燒柴火的,柴火的溫度透過泥土傳到長方形的鐵板上,從而實現烤製功能,弧形的頂部則可以最大程度的保存裏麵的溫度,隻留下了正方形的小口,剛好可以看到裏麵的整個空間。


    柳本良廖氏和廚娘王嬸看著這個四不像的窯子都很好奇,這個建築物無比奇怪,做的這麽醜,不過看著柳鶴一臉笑嘻嘻的樣子,也就不好意思去質疑了。


    柳鶴讓父親在窯爐地下開始燒火,柳鶴則拿了一條抹布把長方形鐵板上的泥土抹了幾遍,直到抹布洗出來的水是清色的時候柳鶴才停止,那塊長方形的鐵其實就是鍋,類似後世烤箱裏麵的鐵板,抹幹淨之後柳鶴挖了很多固體的豬油放在鐵板上,今天是做不了麵包,得先把鐵板吸入油脂,以後製作麵包的時候才能更省事。


    寇準家的廚娘王嬸已經在柳鶴家裏待了快十天了,每天晚上柳鶴都會炒三個不同的菜,一邊炒製一邊告訴王嬸為什麽要這麽做,第二天中午王嬸則按照柳鶴教的做法把晚上的三個菜重新製作一遍,每道菜柳鶴都是選擇比較有代表性的,比如蘿卜,柳鶴會告訴王嬸,食材是一樣的,但是製作方法卻是千變萬化,可以切片爆炒,也可以切絲炒,還可以切塊燉,需要掌握的是每種技法的精髓,而不是單個菜品的做法。


    王嬸也很聰明,學的也快,雖然現在炒的菜雖然沒有柳鶴的好吃,但比以前進步了太多,而且柳鶴一家對她也挺好的,還讓她上桌一起吃飯,把她當做自家人,而不是下人,王嬸還是很感激的。


    麵包窯爐燒了一個晚上,第二天柳鶴起來就開始準備製作大宋的第一塊麵包了。四個人每個人雙手捧著一個簸箕,這是柳鶴專門叫竹篾師傅定做的,圓形竹簸箕中間一塊細布,細布上麵當然放的是麵粉,柳鶴是在過濾麵粉,做麵包是要用高筋麵粉,普通的麵粉適合做包子,不適合做麵包。


    這些麵粉已經在石磨裏過了幾遍磨了,但是柳鶴還是不放心,所以用這個簸箕刷子繼續刷選一遍,粗麵粉可以留著下次做包子用,細麵粉則用來做麵包。


    把細麵粉加入清水,加入酵母,少許鹽,加入奶酪,葡萄幹,加入白糖,和成光滑的麵團,其實這步跟做包子是一樣的,做到三光,開封府有很多胡人開的商鋪,裏麵也奶酪,製作麵包可是少不了黃油的。


    揉成麵團後發酵一個小時,麵團變成兩倍大之後,繼續揉麵使其裏麵的空氣排出,用菜刀切成等量的小塊狀放入小鐵托盤裏,再把裝著麵團的托盤放入還有餘熱的窯爐裏繼續發酵半個小時。


    拿出購買的蜂蜜加入一點水拌勻,用毛刷蘸著蜂蜜水把麵包團上麵刷一下,刷完之後撒上少許去了核切成碎末的紅棗幹。


    看著窯爐裏麵的麵包又變大了一倍,柳鶴趕緊吩咐老爹開始加大火力,柳鶴拿著一塊木板把入口處封閉了起來,隨著窯爐裏溫度的增加,麵團們開始大力的生長,時間和溫度賦予了食物最神奇之處,二十分鍾後柳鶴讓老爹減少了柴火,降低了窯爐的溫度。


    又過了五分鍾,柳鶴打開了封閉的窯爐門,用夾子和厚衣服做成的手套把裏麵的托盤拿了出來,看著一個個排列整齊的金黃色麵包,被陽光一曬煞是好看,把托盤放著窯爐旁的桌子上,柳鶴用手按了一下烤好的麵包,按中的部位立刻凹陷了進去,看來做的很成功。


    柳鶴實在忍不住了,拿了一個吃了起來,雖然很燙嘴,但是超級美味,後世麵包的香味讓柳鶴差點激動的掉下了眼淚,太難得了,穿越後物是人非,要不是有這些熟悉的味道陪伴著他,肯定會很孤獨。


    示意爹娘和王嬸不要客氣,趕緊嚐一下,前前後後做這個窯爐可是光了七八天的時間,三人也很想知道花這麽大力氣去做的食物究竟有多好吃,吃完第一口三人就驚呆了,要不是親眼看見三人絕不會相信這麽美味又甜又香又軟口的食物竟然是麵粉做的。


    “哇,這麽香,這味道宮中禦廚也做不出來,雲德迴去定讓父王好好賞你!”一個少年男子的聲音傳來,柳鶴和爹娘們都懵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宋新國公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柳鶴雲峰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柳鶴雲峰並收藏大宋新國公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