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央使者胡鬱賓笑道:“這些乃是在我未央作亂的頭目。順道帶上,隻不過是想勞煩魏國幫忙看看,是否認識。”
“貴使可真會說笑,你未央連滅數國,強橫無比。仇人無數,怕是你們自己也不記得有多少。有人想要反抗,那也是必然。這等事情,還是莫要與我大魏國聯係上為好。”
魏皇笑道:“我大魏與未央相交不深,也無仇怨。朕以為,未央也不想與我大魏因為一些無端猜測,鬧得不太愉快。貴使以為呢?”
“如此甚好。”
魏皇又說道:“貴使不遠千裏來到大魏,應該該不會隻是請我大魏幫忙識人吧?”
“自然。”胡胡賓拱手,道:“我未央中原各國皆簽訂了友好的貿易合作,外臣此次前來,是想征求下魏皇陛下的意思。”
“成!此事貴使可與我戶部官員商議。”
“外臣謝過陛下!”
未央斷定天下暫時太平,除非發生什麽變動,否則不會輕易打起來。所以才與各國都簽訂了貿易合作,自然是想把未央內積壓的商品推銷到各國。
沒錯,未央國內積壓了許多商品,大乾完全消化不了。
和以前相比,大乾的經濟小崩之後,反倒是大乾的物品和財富在往未央運輸。
大乾那邊打不開局麵,未央自然要趁著暫時的太平,在其他各國想辦法。否則,未央的經濟就會停滯下來。
一旦未央的發展停滯,怕是隻有靠戰爭才能解決國內的一些矛盾。
但眼下的未央國庫不是很充足,繼續開戰顯然是不明智的。
魏國死不承認,未央也沒有確鑿證據,有些事情大家心知肚明,也隻能不了了之。
敵對行為歸敵對行為,利益大家都想要。雙方展開多方麵的貿易合作對大家都有利,魏國自然也不會拒絕。
相對來說,大乾局麵極差。
要不是向未央借了一大筆錢,朝廷怕是也要停擺了。國內的新錢還沒施行幾年,價值一再貶值,如今連魏國的錢幣也趕不上了。
好在是未央大方,大乾暫時穩定住了局麵。
如何改變國內這尷尬地境地,成為了大乾的心頭大患。
未央與大乾的貿易量下降了許多,主要原因是大乾百姓買不起了。原本便宜的東西,突然就變貴,他們也是沒有辦法。
大乾朝堂商議了半天,最後終於想出了解決之法,直接放棄大乾錢幣,大乾全境都用未央錢幣。
雖然大乾會虧損很多,但隻是短痛。憑著大乾和未央的深厚交情,一兩年之後,大乾的情況就會完全得到改變。
這樣做會讓大乾落後於未央,卻也是最好的解決辦法。
大乾朝堂的決定讓大乾百姓非常不滿,但也沒有辦法。好在是大乾也降了稅,百姓才稍稍安了些心。畢竟,朝堂上作出如此決定,也是為他們著想。
魏平洛始終想不明白,充盈的國庫裏的錢,究竟花到了哪裏。似乎沒有做什麽事情,國庫裏的錢就不見了。
聽到大乾官宣的消息,未央朝堂一片歡喜。原本以為大乾還要硬撐幾年,沒想到他們如此果斷。
未央雖然沒有對大乾大肆收割一番,但大乾的命脈同樣已經掌握在了未央的手中。別的不說,就是那五十萬兩銀子,大乾至少二十年還不上。
二十年後的事情,誰說得準呢!
向東來不止一次前往未央城,想要再從未央購買一批馬匹,但都被未央以各種借口拒絕了。
未央不是不想賺這個錢,而是一個必要的提防。
大夏看起來在戰場上進展不大,可亂戰多年,他們從來沒有吃過多大的虧。小勝小敗,勝多敗少。一次從未央購買了五千戰馬,保守估計總共的騎兵數量已經超過一萬。
一萬騎兵可並不是一個小數目,未央不得不防。
魏國一分為三,除了大乾是真的弱,其他兩國軍力都不簡單。否則,又怎會在同時與兩國交戰的情況之下,還遊刃有餘。
李傾城親自去偵測過魏齊夏三國的軍力情況,對中原各國的情況有一個大致分析。
按軍事實力來看,魏國仍是最強,夏楚應該差不多,齊國次之,大乾除開洛陽城的守軍,是真的弱。
若要論騎兵,那未央是當之無愧的第一。
步兵方麵,未央還差點意思。
一是未央的人口要少於這些國家,二是未央一直以來都是在草原作戰,攻城極少,步兵得到的鍛煉也不多。
未央不似中原大國,動不動就可以聚集起來十萬二十萬的兵力,消耗掉了很快又能補充。
未央的人口和兵力來源主要是三陽之地以及關中,四百餘萬人能召募出來多少兵力大家都心中有數。
代郡和燕國舊地雖然也有四五百萬的人口,除了代郡相對歸心一些,燕國舊地不過剛歸,百姓的歸屬感並沒有那麽強。這些招募來的士兵的士氣和戰力必定要弱上一些。
至於樓然、突夷和東夷這些地方,被未央消滅了大量有生力量,能招募來的也不過幾萬,也是以騎兵為主。
和中原國家對戰,全部騎兵顯然是不行的。中原國家可不會以騎兵對騎兵,更講究策略和城池的攻守。
他們不會傻到以己之短攻彼之長,所以未央才不得不放緩自己前進的步伐。
一年時間很快就過了,太平了一年,未央對燕國舊地的控製和歸化也完成得很順利。
未央的低稅率對普通百姓是最大的利好,家中有人參軍還能再減免一分,這如何能不讓人心動。
原燕國大小貴族世家也認清了現實,燕國真的亡了,無人再念及燕國的好。
那些試圖和未央講道理的人,墳頭草最少也有三寸高了。
未央全境一片太平,再無異聲發出。
廣遼城經過一年多的建設,也有了個初步的雛形,東夷舊地的百姓也漸漸開始習慣自己未央子民的身份。僅有少數和原東夷王兩個王子有聯係的人,在邊角之地與官軍遊鬥,試圖卷土重來。
在所有人看來,那幾十幾百的人,和山間土匪無異。
與以前血雨腥風的日子相比,歸順未央享受太平才是更好的選擇。
隨著未央加大對騷擾百姓安寧的東夷頑固分子的打擊,最後一支亂軍也逃向了綠水江南岸。東夷舊地,大局已定。
“貴使可真會說笑,你未央連滅數國,強橫無比。仇人無數,怕是你們自己也不記得有多少。有人想要反抗,那也是必然。這等事情,還是莫要與我大魏國聯係上為好。”
魏皇笑道:“我大魏與未央相交不深,也無仇怨。朕以為,未央也不想與我大魏因為一些無端猜測,鬧得不太愉快。貴使以為呢?”
“如此甚好。”
魏皇又說道:“貴使不遠千裏來到大魏,應該該不會隻是請我大魏幫忙識人吧?”
“自然。”胡胡賓拱手,道:“我未央中原各國皆簽訂了友好的貿易合作,外臣此次前來,是想征求下魏皇陛下的意思。”
“成!此事貴使可與我戶部官員商議。”
“外臣謝過陛下!”
未央斷定天下暫時太平,除非發生什麽變動,否則不會輕易打起來。所以才與各國都簽訂了貿易合作,自然是想把未央內積壓的商品推銷到各國。
沒錯,未央國內積壓了許多商品,大乾完全消化不了。
和以前相比,大乾的經濟小崩之後,反倒是大乾的物品和財富在往未央運輸。
大乾那邊打不開局麵,未央自然要趁著暫時的太平,在其他各國想辦法。否則,未央的經濟就會停滯下來。
一旦未央的發展停滯,怕是隻有靠戰爭才能解決國內的一些矛盾。
但眼下的未央國庫不是很充足,繼續開戰顯然是不明智的。
魏國死不承認,未央也沒有確鑿證據,有些事情大家心知肚明,也隻能不了了之。
敵對行為歸敵對行為,利益大家都想要。雙方展開多方麵的貿易合作對大家都有利,魏國自然也不會拒絕。
相對來說,大乾局麵極差。
要不是向未央借了一大筆錢,朝廷怕是也要停擺了。國內的新錢還沒施行幾年,價值一再貶值,如今連魏國的錢幣也趕不上了。
好在是未央大方,大乾暫時穩定住了局麵。
如何改變國內這尷尬地境地,成為了大乾的心頭大患。
未央與大乾的貿易量下降了許多,主要原因是大乾百姓買不起了。原本便宜的東西,突然就變貴,他們也是沒有辦法。
大乾朝堂商議了半天,最後終於想出了解決之法,直接放棄大乾錢幣,大乾全境都用未央錢幣。
雖然大乾會虧損很多,但隻是短痛。憑著大乾和未央的深厚交情,一兩年之後,大乾的情況就會完全得到改變。
這樣做會讓大乾落後於未央,卻也是最好的解決辦法。
大乾朝堂的決定讓大乾百姓非常不滿,但也沒有辦法。好在是大乾也降了稅,百姓才稍稍安了些心。畢竟,朝堂上作出如此決定,也是為他們著想。
魏平洛始終想不明白,充盈的國庫裏的錢,究竟花到了哪裏。似乎沒有做什麽事情,國庫裏的錢就不見了。
聽到大乾官宣的消息,未央朝堂一片歡喜。原本以為大乾還要硬撐幾年,沒想到他們如此果斷。
未央雖然沒有對大乾大肆收割一番,但大乾的命脈同樣已經掌握在了未央的手中。別的不說,就是那五十萬兩銀子,大乾至少二十年還不上。
二十年後的事情,誰說得準呢!
向東來不止一次前往未央城,想要再從未央購買一批馬匹,但都被未央以各種借口拒絕了。
未央不是不想賺這個錢,而是一個必要的提防。
大夏看起來在戰場上進展不大,可亂戰多年,他們從來沒有吃過多大的虧。小勝小敗,勝多敗少。一次從未央購買了五千戰馬,保守估計總共的騎兵數量已經超過一萬。
一萬騎兵可並不是一個小數目,未央不得不防。
魏國一分為三,除了大乾是真的弱,其他兩國軍力都不簡單。否則,又怎會在同時與兩國交戰的情況之下,還遊刃有餘。
李傾城親自去偵測過魏齊夏三國的軍力情況,對中原各國的情況有一個大致分析。
按軍事實力來看,魏國仍是最強,夏楚應該差不多,齊國次之,大乾除開洛陽城的守軍,是真的弱。
若要論騎兵,那未央是當之無愧的第一。
步兵方麵,未央還差點意思。
一是未央的人口要少於這些國家,二是未央一直以來都是在草原作戰,攻城極少,步兵得到的鍛煉也不多。
未央不似中原大國,動不動就可以聚集起來十萬二十萬的兵力,消耗掉了很快又能補充。
未央的人口和兵力來源主要是三陽之地以及關中,四百餘萬人能召募出來多少兵力大家都心中有數。
代郡和燕國舊地雖然也有四五百萬的人口,除了代郡相對歸心一些,燕國舊地不過剛歸,百姓的歸屬感並沒有那麽強。這些招募來的士兵的士氣和戰力必定要弱上一些。
至於樓然、突夷和東夷這些地方,被未央消滅了大量有生力量,能招募來的也不過幾萬,也是以騎兵為主。
和中原國家對戰,全部騎兵顯然是不行的。中原國家可不會以騎兵對騎兵,更講究策略和城池的攻守。
他們不會傻到以己之短攻彼之長,所以未央才不得不放緩自己前進的步伐。
一年時間很快就過了,太平了一年,未央對燕國舊地的控製和歸化也完成得很順利。
未央的低稅率對普通百姓是最大的利好,家中有人參軍還能再減免一分,這如何能不讓人心動。
原燕國大小貴族世家也認清了現實,燕國真的亡了,無人再念及燕國的好。
那些試圖和未央講道理的人,墳頭草最少也有三寸高了。
未央全境一片太平,再無異聲發出。
廣遼城經過一年多的建設,也有了個初步的雛形,東夷舊地的百姓也漸漸開始習慣自己未央子民的身份。僅有少數和原東夷王兩個王子有聯係的人,在邊角之地與官軍遊鬥,試圖卷土重來。
在所有人看來,那幾十幾百的人,和山間土匪無異。
與以前血雨腥風的日子相比,歸順未央享受太平才是更好的選擇。
隨著未央加大對騷擾百姓安寧的東夷頑固分子的打擊,最後一支亂軍也逃向了綠水江南岸。東夷舊地,大局已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