譙周鑽了諸葛亮話中的空子,劉琰也表示了支持,雖說這兩人在朝廷中沒有幾個實權,但兩個人都是劉彰時代的老臣,說話可是有十足的份量。


    因此如果張遵和李豐硬來,可能會引起不小的政治爭端,這個代價是成都的蔣琬都承擔不起的,更何況他們兩個。況且張遵還有一些話,不能給李豐明說。


    隨著二人帶著兵馬收攏了今天的成果,便撤迴了廷尉府。然後張遵便讓其他人走開,隻留下了自己和李豐。


    “你呀,為什麽要走,不就是個劉琰嘛,你不願意出麵得罪人,我給漢中的我爹寫信。”李豐氣唿唿的說。


    張遵倒是一臉為難,似乎是有些話想說但又說不出口。


    李豐一看張遵這表情,則是一臉不耐煩的說:“你有什麽話想說就說,咱們之間什麽交情。”


    “那好,有些話,我信任你才給你說,不論你聽到了什麽,左耳朵進右耳朵出。”張遵一臉嚴肅。


    李豐的印象裏麵張遵很少這麽嚴肅,看來還是很重要的事情。當然,李豐和張遵的交情也是很久了,畢竟連特務潛伏工作張遵都能放手讓李豐去做。


    李豐點了點頭,隨後張遵便讓李豐坐的近了一些,悄悄的給李豐耳語了起來。


    李豐聽著聽著,臉上的表情由不耐煩逐漸變得不可思議,然後又一臉驚詫的看向了這個自己從小到大的玩伴。


    “你膽子也太大了,這種話也敢說,還給丞相專門去信。”李豐說道。


    張遵給李豐傳達的意思很簡單,對於牡丹和譙周的情況,包括劉琰和譙周開始在政治上往一隊站的情況,張遵都有注意到。


    因此張遵給諸葛亮寫了一封信,意見是廷尉府的反間諜部門不抓捕牡丹,而是讓牡丹順利的潛伏在成都譙周的身邊。


    這樣一來再故意的讓他們露出些馬腳,乃至於多留下些證據,因為牡丹隻要在成都,便會有所活動,做的越多,自然紕漏就會越多。


    故意讓以譙周為首的益州派反對北伐的官員們犯些錯,然後暗中收集證據,在合理的時候給予整個益州派致命一擊。


    因此,今天廷尉府抓捕牡丹的事,不久前張遵故意漏了個假消息給劉琰,因此環首刀和牡丹才會提前準備逃跑。


    結果張遵提前行動,剛好逮住了大部分,而牡丹出於謹慎這才逃過一劫,結果事情的發展正好順了張遵的意,劉琰主動露了狐狸尾巴。


    其實今天即便劉琰不來,張遵也會想個辦法或者是弄個口子把孫尚彩放出去。


    李豐聽了,覺得張遵一個二十出頭的年輕人政治頭腦這麽深,覺得有些不可思議,自己的爹李嚴可是蜀國二把手,自己卻對於朝廷的事情沒想過這麽深。


    長安城,雍州刺史府。


    諸葛亮看著張遵寫來的信,臉上的表情變得十分嚴肅,甚至有些複雜。他沒有想到,張翼德一個戰場上奮勇當先,不在官場上經營的大將,他的孫子張遵竟然會有這些心思。


    其實張遵也還是太年輕,他的想法,符合現在蜀國朝廷的需要,壓製地方反對北伐的一派,不過如果給十年前的諸葛亮,諸葛亮絕對會給他一封措辭嚴厲的信罵他一頓。


    因為這種手段,諸葛亮看不上用,對於同朝為臣的人,諸葛亮認為能規勸,能團結就要團結,不能用這種下作的手段,這是諸葛亮的人品。


    不過現在的諸葛亮,卻突然看向了自己不久前寫的那個“臣諸葛亮請陛下親啟”的盒子,那個裏麵,有許多話等於是他給劉禪的遺言。


    諸葛亮明白,自己的日子也就是不到十年,他活著蜀漢內部還能安定,死後呢,必須有一派保持絕對的壓製力,這樣才能繼續興複漢室。


    而這一派,那必須是和自己一樣堅定支持作戰的一派,而這麽一來,在他活著就必須要想辦法壓製住這些求偏安,求穩的一派。


    這麽看來,張遵的主意雖說有點損,不過確實是麵對對手的一個好手段,語氣自己想辦法打倒對手,不如主動去找對手的錯誤,等到對手犯渾,自然可以取勝。


    諸葛亮的表情很複雜,也很猶豫。最終經過思慮再三,給張遵寫了一封迴信,信中沒有表示對張遵做法的反對,但卻提了醒。


    不可捏造罪名,所有事情必須按照蜀漢的法度來做。他之所以破了例同意讓張遵這麽做,原因也很簡單。


    因為這個人是張遵,張翼德的孫子,在蜀漢老一代人的孩子裏麵,張遵算是最有本事的幾個之一,如果張翼德的孫子都不值得信任的話,那誰還值得信任呢。


    而和諸葛亮的迴信同一個時間段迴來的,還有一個重要的人,這個人便是高凡。


    “你們兩個可真是厲害啊,丞相沒有在成都端掉魏國和吳國這麽大的一個賊窩子。”高凡,張遵,趙廣,李豐坐在糜家樓的特殊包間裏,有說有笑的吃著酒菜。


    “唉,沒想到啊,我北上為父親奔了次喪,結果南方發生了這麽多的事。”趙廣感慨的說。


    幾個人互相聊著,趙廣說的自然是關中司馬懿和諸葛亮首次在渭南十幾萬大軍對峙的情況。


    張遵,李豐自然是說如何端掉了望東樓,高凡則是有聲有色的說著在交州如何四十五天拿下五個郡的事情。


    “四十五天拿下五個郡,你這功勞可不小啊。”三個人齊齊說道。


    “交州地廣人稀,算不得什麽大功勞,這次在永安四萬人扛了吳軍七十天的四個將軍這才算是大功。”高凡謙虛的說。


    隨著四個人推杯換盞,多時未見的夥伴訴說著思念與功勞,雖說他們的大漢在這幾年風風雨雨,但終歸,一切的事情還正在變好。


    隻是,一直為大漢遮風擋雨的參天大樹諸葛亮,也正在漸漸的老去。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穿越三國,從七擒孟獲開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梨大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梨大工並收藏穿越三國,從七擒孟獲開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