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永徽之政帶來的曆史偏轉
跨時空直播後,我成了時代導師 作者:等待日出的月亮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朝日殘鶯伴妾啼,開簾隻見草萋萋,庭前時有東風入,楊柳千條盡向西。”蕭盼盼念了一首劉方平的詩。
這首詩不僅讓武媚娘黯然神傷,也讓無數活在帝皇後宮中的女人們黯然神傷。
皇帝從後宮的偶然路過,如同東風一樣,後宮裏的女人們費盡心思的討好著皇帝,如同風吹楊柳一般。
倒是女皇武瞾卻品出了一些別樣的味道,畢竟現在的她才是那個偶然路過的東風。
“從十四歲到二十五歲,十二年的無望等待,在你們的那個時代很難熬吧。”蕭盼盼幽幽一歎,“在這十二年裏,武女皇不過是一個政治擺件。說她遭受了什麽欺淩,羞辱肯定不至於,但那種不被重視的感覺,她想必是體會的淋漓盡致了。”
“而且,從武女皇訓馬的故事裏,還有她後續一連串的政治手腕中,我們都能看得出來這位姐姐絕對不是一個甘願就此放棄自己的人,所以當她看見李治這個機會時,她會毫不猶豫的抓住,這一抓就是三十多年。”
“我們還能在一起很久。”武媚娘對李治說道。
“我們會永遠在一起。”李治迴應道。
蕭盼盼要看見此時二人的眼神對視,肯定會渾身起雞皮疙瘩。
“關於武女皇如何通過廢王立武事件上位這件事,其實沒有什麽可贅述的,一方麵是王皇後的自以為是促使了李治去尋求更好的伴侶,另一方麵就是之前提過的,李治需要憑空造牌來對付自己那身份完美的舅舅。”
蕭盼盼停頓了一下,“這裏重點要說一下永徽之政這個時代,它關係著李治的第一次蛻變,也關係著武女皇對權力的第一次接觸。”
蕭盼盼的話,不免讓二人共同迴憶起了那段歲月,對於他們來說,這是一段關於勝利的歲月,哪怕隔了其實也沒多久。
“永徽是李治用的第一個年號,共六年,永徽的最後一年,李治廢太子李忠為梁王,立李弘為太子,改年號顯慶。”
“李治在位的時間長達三十四年,但古代的史學家很顯然更重視永徽這個時代。”
武瞾笑了,她很清楚為什麽。
“永徽之政是《新唐書》首發,《舊唐書》並沒有專門對永徽這個時代進行過評價,甚至沒有出現“永徽之政”這個概念。相反的,在《高宗本紀》後的史臣日裏,《舊唐書》對高宗進行了否定的評價。”
“大意是李治這孩子原來挺好的,挺乖的,但後來他放縱於後宮,忽視了國政,聽信讒言,毒害皇後,讓舅舅含冤,導致忠心的正直的大臣被排擠,奸佞小人占據高位,最終使得國家動蕩,宗廟也成為了廢墟。”
“哼!”李治一拳砸在了身前的桌案上,整張臉因為手疼而憋的通紅。
害得武媚娘在一旁一邊憋笑,一邊安撫。很顯然,她已經完全的把自己帶入到了蕭盼盼提過的那些身份當中去了。
“《新唐書》對高宗的評價也一般,直接的將武氏之亂自然的歸罪於李治。”蕭盼盼頓了頓,“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對於李治的評價,基本都是從武女皇的角度出發的。而永徽政治這個概念則是放在了長孫無忌傳中。”
“史書強調了長孫無忌和褚遂良等人的功績,稱永徽之政有貞觀之風是這兩人的努力。但最後政歸武氏,幾至亡國是李治的問題。”
“翻譯一下就是,長孫無忌這批貞觀老臣的失敗是唐朝政治的一個轉折點。所以在史書中,高度評價永徽之政是要和顯慶年間進行對比,甚至說是要對之後的時代進行政治否定的。”
“對於永徽年間,史書對李治的肯定態度隻有一個,那就是對長孫無忌和褚遂良恭己以聽之,這是一種從屬地位。”
一句從屬地位,算是點到了各時空皇帝的麻經上。
“永徽之政後的政治之所以受到批判,是因為李治不再聽從這些老臣的安排。”
“我們當代的史學家也指出,永徽之政是為了頌揚長孫無忌,褚遂良為首的貞觀老臣執政的時代,但這六年的強盛,實事求是的說,應該是要歸於太宗皇帝時代的。當然,貞觀老臣們有自然有一份功勞。”
“所以在我們當下的史學界看來,對這麽短的一個時期進行總結性的評論,並將其冠以某某之治的曆史評價是不妥的。”
“這種評價對應的時代,如文景之治,昭宣中興,貞觀之治都是一個穩定,且時間較長的時代,而永徽之政不過持續了五年不到,大唐中樞的內部矛盾就直接激化了。”
“《新唐書》和《資治通鑒》這種帶有技術性論述的記錄,主要還是為了突出李治的錯誤,從而達到否定李治的目的。而整個永徽之政的核心論點,也都集中在了君臣關係上。”
李治聽到這,長舒了一口氣,對自己的老婆感歎道,“這後世的人分析事情的方式,朕喜歡。”
武則天在心裏苦笑,他們也能把咱們所有的錯誤都掰開了揉碎了來講。
“李治為什麽會這麽信任武女皇,根源就在這段君臣關係中。”蕭盼盼搓了搓臉,“永徽之政在全國的發展中,本質上貞觀之治的延續。但在朝廷內部,貞觀時代那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已經消失了。而李治也逐漸意識到,自己的努力毫無效果。”
說到這,蕭盼盼感到了某種命運般的軌跡安排。
“正如史書所說,李治一開始是很乖,很聽話的,他非常努力的想當太宗皇帝期望的一個好接班人,他不僅勤政,還樂於納諫,親自一個一個的接見各地的刺史,詢問民間的情況。”
“在永徽時代的頭兩年,晉州連續發生地震,作為曾經的晉王,在天人感應的大旗下,李治是很憂心的,所以他去問了張行成。這位當年親自攙扶著李治坐上皇位的貞觀老臣給出了迴答,是恐有女人幹政或大臣密謀的事情發生。”
“麵對這一解讀,李治的對策是讓五品以上的官員給朝廷提出意見。但結果是雖然有人上疏,但有用的意見一個沒有。長孫無忌對此的說法是,咱們做的太好了,所以大家都沒有什麽可說的。”
蕭盼盼莫名的想到了李林甫,當然她也知道,這兩個人不能放在一個檔次去比。
“這次的事件對李治來說肯定是一次不小的打擊,而且從招五品官來詢問朝政得失來看,李治針對的是大臣密謀的問題。”
“而他的這種應對一直持續到了永徽五年都還在繼續。他覺得奇怪,自己老爹的時代,每天都有幹不完的事,怎麽到自己的時候,居然就隻剩下坐在龍椅上發呆了呢?”
“在這個過程中,對他積極性打擊最大的一個事件,就是立太子。可以這麽說,李治是被群臣逼著立了這個太子。先不管他喜不喜歡這個太子,他所處的退讓,妥協和被動的局麵是顯而易見的。”
“這段經曆應該是徹底塑造了之後的李治,也順理成章的讓武女皇成為了李治唯一的政治盟友。”
這首詩不僅讓武媚娘黯然神傷,也讓無數活在帝皇後宮中的女人們黯然神傷。
皇帝從後宮的偶然路過,如同東風一樣,後宮裏的女人們費盡心思的討好著皇帝,如同風吹楊柳一般。
倒是女皇武瞾卻品出了一些別樣的味道,畢竟現在的她才是那個偶然路過的東風。
“從十四歲到二十五歲,十二年的無望等待,在你們的那個時代很難熬吧。”蕭盼盼幽幽一歎,“在這十二年裏,武女皇不過是一個政治擺件。說她遭受了什麽欺淩,羞辱肯定不至於,但那種不被重視的感覺,她想必是體會的淋漓盡致了。”
“而且,從武女皇訓馬的故事裏,還有她後續一連串的政治手腕中,我們都能看得出來這位姐姐絕對不是一個甘願就此放棄自己的人,所以當她看見李治這個機會時,她會毫不猶豫的抓住,這一抓就是三十多年。”
“我們還能在一起很久。”武媚娘對李治說道。
“我們會永遠在一起。”李治迴應道。
蕭盼盼要看見此時二人的眼神對視,肯定會渾身起雞皮疙瘩。
“關於武女皇如何通過廢王立武事件上位這件事,其實沒有什麽可贅述的,一方麵是王皇後的自以為是促使了李治去尋求更好的伴侶,另一方麵就是之前提過的,李治需要憑空造牌來對付自己那身份完美的舅舅。”
蕭盼盼停頓了一下,“這裏重點要說一下永徽之政這個時代,它關係著李治的第一次蛻變,也關係著武女皇對權力的第一次接觸。”
蕭盼盼的話,不免讓二人共同迴憶起了那段歲月,對於他們來說,這是一段關於勝利的歲月,哪怕隔了其實也沒多久。
“永徽是李治用的第一個年號,共六年,永徽的最後一年,李治廢太子李忠為梁王,立李弘為太子,改年號顯慶。”
“李治在位的時間長達三十四年,但古代的史學家很顯然更重視永徽這個時代。”
武瞾笑了,她很清楚為什麽。
“永徽之政是《新唐書》首發,《舊唐書》並沒有專門對永徽這個時代進行過評價,甚至沒有出現“永徽之政”這個概念。相反的,在《高宗本紀》後的史臣日裏,《舊唐書》對高宗進行了否定的評價。”
“大意是李治這孩子原來挺好的,挺乖的,但後來他放縱於後宮,忽視了國政,聽信讒言,毒害皇後,讓舅舅含冤,導致忠心的正直的大臣被排擠,奸佞小人占據高位,最終使得國家動蕩,宗廟也成為了廢墟。”
“哼!”李治一拳砸在了身前的桌案上,整張臉因為手疼而憋的通紅。
害得武媚娘在一旁一邊憋笑,一邊安撫。很顯然,她已經完全的把自己帶入到了蕭盼盼提過的那些身份當中去了。
“《新唐書》對高宗的評價也一般,直接的將武氏之亂自然的歸罪於李治。”蕭盼盼頓了頓,“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對於李治的評價,基本都是從武女皇的角度出發的。而永徽政治這個概念則是放在了長孫無忌傳中。”
“史書強調了長孫無忌和褚遂良等人的功績,稱永徽之政有貞觀之風是這兩人的努力。但最後政歸武氏,幾至亡國是李治的問題。”
“翻譯一下就是,長孫無忌這批貞觀老臣的失敗是唐朝政治的一個轉折點。所以在史書中,高度評價永徽之政是要和顯慶年間進行對比,甚至說是要對之後的時代進行政治否定的。”
“對於永徽年間,史書對李治的肯定態度隻有一個,那就是對長孫無忌和褚遂良恭己以聽之,這是一種從屬地位。”
一句從屬地位,算是點到了各時空皇帝的麻經上。
“永徽之政後的政治之所以受到批判,是因為李治不再聽從這些老臣的安排。”
“我們當代的史學家也指出,永徽之政是為了頌揚長孫無忌,褚遂良為首的貞觀老臣執政的時代,但這六年的強盛,實事求是的說,應該是要歸於太宗皇帝時代的。當然,貞觀老臣們有自然有一份功勞。”
“所以在我們當下的史學界看來,對這麽短的一個時期進行總結性的評論,並將其冠以某某之治的曆史評價是不妥的。”
“這種評價對應的時代,如文景之治,昭宣中興,貞觀之治都是一個穩定,且時間較長的時代,而永徽之政不過持續了五年不到,大唐中樞的內部矛盾就直接激化了。”
“《新唐書》和《資治通鑒》這種帶有技術性論述的記錄,主要還是為了突出李治的錯誤,從而達到否定李治的目的。而整個永徽之政的核心論點,也都集中在了君臣關係上。”
李治聽到這,長舒了一口氣,對自己的老婆感歎道,“這後世的人分析事情的方式,朕喜歡。”
武則天在心裏苦笑,他們也能把咱們所有的錯誤都掰開了揉碎了來講。
“李治為什麽會這麽信任武女皇,根源就在這段君臣關係中。”蕭盼盼搓了搓臉,“永徽之政在全國的發展中,本質上貞觀之治的延續。但在朝廷內部,貞觀時代那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已經消失了。而李治也逐漸意識到,自己的努力毫無效果。”
說到這,蕭盼盼感到了某種命運般的軌跡安排。
“正如史書所說,李治一開始是很乖,很聽話的,他非常努力的想當太宗皇帝期望的一個好接班人,他不僅勤政,還樂於納諫,親自一個一個的接見各地的刺史,詢問民間的情況。”
“在永徽時代的頭兩年,晉州連續發生地震,作為曾經的晉王,在天人感應的大旗下,李治是很憂心的,所以他去問了張行成。這位當年親自攙扶著李治坐上皇位的貞觀老臣給出了迴答,是恐有女人幹政或大臣密謀的事情發生。”
“麵對這一解讀,李治的對策是讓五品以上的官員給朝廷提出意見。但結果是雖然有人上疏,但有用的意見一個沒有。長孫無忌對此的說法是,咱們做的太好了,所以大家都沒有什麽可說的。”
蕭盼盼莫名的想到了李林甫,當然她也知道,這兩個人不能放在一個檔次去比。
“這次的事件對李治來說肯定是一次不小的打擊,而且從招五品官來詢問朝政得失來看,李治針對的是大臣密謀的問題。”
“而他的這種應對一直持續到了永徽五年都還在繼續。他覺得奇怪,自己老爹的時代,每天都有幹不完的事,怎麽到自己的時候,居然就隻剩下坐在龍椅上發呆了呢?”
“在這個過程中,對他積極性打擊最大的一個事件,就是立太子。可以這麽說,李治是被群臣逼著立了這個太子。先不管他喜不喜歡這個太子,他所處的退讓,妥協和被動的局麵是顯而易見的。”
“這段經曆應該是徹底塑造了之後的李治,也順理成章的讓武女皇成為了李治唯一的政治盟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