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武女皇的起步是帶著委屈的
跨時空直播後,我成了時代導師 作者:等待日出的月亮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武女皇的時代是一個矛盾的時代。”蕭盼盼若有所思地說著,“這是她的權力來源所決定的。”
“這位將自己的一切逐漸獻祭給權力的女皇帝,給整個大唐帶來的所有影響都是極為深刻的,無論好壞。”
無論是李治時期的武媚娘,還是女皇時期的武瞾,此時都從蕭盼盼的話語中聽出了自己在後世的爭議。
而李隆基則安靜的等待著。
“要講清楚武女皇這個人的一生,就要從她走進大唐深宮的那一刻開始。”
唐王朝之前時代的人們這下高興了,誰不好奇一個女人是怎麽當上皇帝的呢?
“太宗皇帝為什麽會將未來的武女皇納入後宮,史料上的記載基本雷同,那就是武女皇長得漂亮,或者說武女皇不僅漂亮,而且有才華。”
蕭盼盼忍不住去想象一個十四歲的小蘿莉被一個四十一歲的中年霸道總裁看上的畫麵,一時間有點接受不了。
“這種說法似乎在側麵反映太宗皇帝的好色,畢竟玄武門之後,他把人家齊王妃也收了。”
騎在馬上的李世民差點沒從馬上摔下來。
“男人嘛,好色是正常的,更何況還是掌握至尊權力的皇帝,如果武女皇在十四歲時就天賦異稟,美得絕世傾城,這種說法肯定沒有問題。”
武媚娘低頭看了看自己的一對天賦,她覺得不小了。一旁的李治對此也是由衷的認可和點頭。
“可問題在於,武才人和太宗皇帝的交集實可以說少到了幾乎沒有的地步,除了那個她自己說的訓馬事件之外,也就是在太宗皇帝臥病在床的時候,參與過病人照顧的工作。這說明,太宗皇帝對於這位兼具美貌和才華的小丫頭根本沒什麽興趣。”
蕭盼盼頓了頓,“嗯,那個時候的武媚娘肯定已經天賦異稟了,要不然李治能那麽上頭?”
臭丫頭!李世民哭笑不得的吐槽了一下蕭盼盼。
“所以武女皇入宮的根本原因大概率不是什麽美貌和才華,根子還是在於太宗皇帝自己的政治安排。”
聽到這,武媚娘和武瞾都不由的一歎。
“根據我們這個時代的一些研究得出的結果是,武女皇能入宮的原因在於她的的父親,武士彠。”
“這位老哥在武德年間就累遷工部尚書,進封應國公。後又在貞觀年間曆利州、荊州都督的父親。大唐建國之初,還被封為太原元謀功臣,具有“約免一死”的法律特權。”
“但就是這樣的家世背景,武女皇的起步卻是隻有五品的才人。”蕭盼盼攤手,“實事求是的說,這個起步是可以用委屈來定義的。”
武媚娘和武瞾都在心裏暗暗點頭。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就拿太平公主的緋聞女友上官婉兒來說,這位罪臣之女的起步就是才人,反過來證明了武女皇的家世並沒有給她帶來任何的優勢。”蕭盼盼頓了頓,解釋了一下什麽是緋聞女友。
女皇武瞾眼角不住的抽了一下,太平公主和上官婉兒也是頗為無語,這後世的人是真會想啊。
百合區的大大們傳的。蕭盼盼在心裏迴答了她們的疑問
“之所以會這樣,根源在於武士彠的站隊。”蕭盼盼控製了一下自己的好奇心後,繼續說道:“這一點,比較他在武德時期和貞觀時期的官職上就能看明白。在大唐前期內重外輕的政治格局下,這位從工部尚書被外放到地方的都督,顯然是被降職了。”
“武士彠在武德時期出任工部尚書是正三品,而在貞觀時期在地方當都督最多就是從三品。所以一個推測就誕生了,這位太原元從在玄武門之變的立場上,顯然和太宗皇帝本人有一點小出入。”
李世民現在覺得,這件事已經不是小出入的問題了。而貞觀年間的武士彠也覺得,現在的問題可一點也不小了。
“一切的改變在貞觀九年,唐高祖李淵去世的這一年。”
李淵想罵街,自己的死亡時間被劇透了。
“武士彠因為李淵的駕崩,悲傷過度,死了。”蕭盼盼攤手,“這在當時絕對是一件大新聞。大臣哭皇帝或者太上皇是情理中事的事,多數的人對此隨一下感情份子,做做戲也就完了。”
“但對於武士彠來說,他的悲痛絕對是真實的,因為他的命運顯然和高祖李淵的命運深深綁定了,他不僅是在哭李淵,還是在哭自己。在他的心裏,李淵最後十年的苦悶何嚐不是他的苦悶呢?”
“所以李淵的死給了他一個安全的發泄理由,然後他就因為發泄過度,跟著自己敬愛的太上皇一起走了。”
“忠臣啊。”李淵暗暗的感歎道。
蕭盼盼頓了頓,“武士彠的死在當時應該是引起了一陣輿論風暴的,就當時的社會價值觀來說,所謂忠君愛國,不過是大家一句口號而已,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忠不忠,愛不愛的,完全看利益綁定。”
“可如果真的有一個人會因為皇帝的死跟著悲痛而亡時,其對當時時代所帶來的震撼來說顯然是不言而喻的,這絕對能登上感動大唐十大人物榜單的前列了。而輿論的發酵也大概率開始將這件事引導向了另一個方向,一個太宗皇帝會感到壓力的方向。”
一眾政治人物立刻就明白了這個壓力究竟是什麽。
“武士彠的死亡是無可挑剔的,甚至可以用至忠,至孝來形容。而這直接關係到,太宗皇帝對太原元從的態度,這是一個無比現實的政治考量。”
“太原元從功臣,這個幾乎淡出了貞觀時代的概念,因為武士彠的死而再次被擺上了台麵。不管太宗皇帝本人對這件事是什麽感受,他都不能對對武士彠釋放出任何一點惡意。”
“武德九年十月,玄武門之變後,太宗皇帝自己搞了一次功臣評定,其中裴寂、長孫順德、柴紹、劉弘基、唐儉、張平高等人這些原來的太原功臣,已經變成了新時代的貞觀功臣,所以這些人已經無法代表這個概念了。當然,他們自己可能也沒有這個興趣。”
“逆臣!”李淵在心裏繼續罵道。
“於是武士彠身上的太原功臣標簽瞬間加重,而用我們現代的話說就是,這老小子的統戰資價值被直接拉滿了。”
“於是,太宗皇帝把這次的統戰重心放到了武女皇身上。一個五品才人,不管對於武家來說有多麽委屈,不管是不是皇帝的表麵功夫,這都是太宗皇帝的皇恩浩蕩,武家必須叩拜跪接。”
“這位將自己的一切逐漸獻祭給權力的女皇帝,給整個大唐帶來的所有影響都是極為深刻的,無論好壞。”
無論是李治時期的武媚娘,還是女皇時期的武瞾,此時都從蕭盼盼的話語中聽出了自己在後世的爭議。
而李隆基則安靜的等待著。
“要講清楚武女皇這個人的一生,就要從她走進大唐深宮的那一刻開始。”
唐王朝之前時代的人們這下高興了,誰不好奇一個女人是怎麽當上皇帝的呢?
“太宗皇帝為什麽會將未來的武女皇納入後宮,史料上的記載基本雷同,那就是武女皇長得漂亮,或者說武女皇不僅漂亮,而且有才華。”
蕭盼盼忍不住去想象一個十四歲的小蘿莉被一個四十一歲的中年霸道總裁看上的畫麵,一時間有點接受不了。
“這種說法似乎在側麵反映太宗皇帝的好色,畢竟玄武門之後,他把人家齊王妃也收了。”
騎在馬上的李世民差點沒從馬上摔下來。
“男人嘛,好色是正常的,更何況還是掌握至尊權力的皇帝,如果武女皇在十四歲時就天賦異稟,美得絕世傾城,這種說法肯定沒有問題。”
武媚娘低頭看了看自己的一對天賦,她覺得不小了。一旁的李治對此也是由衷的認可和點頭。
“可問題在於,武才人和太宗皇帝的交集實可以說少到了幾乎沒有的地步,除了那個她自己說的訓馬事件之外,也就是在太宗皇帝臥病在床的時候,參與過病人照顧的工作。這說明,太宗皇帝對於這位兼具美貌和才華的小丫頭根本沒什麽興趣。”
蕭盼盼頓了頓,“嗯,那個時候的武媚娘肯定已經天賦異稟了,要不然李治能那麽上頭?”
臭丫頭!李世民哭笑不得的吐槽了一下蕭盼盼。
“所以武女皇入宮的根本原因大概率不是什麽美貌和才華,根子還是在於太宗皇帝自己的政治安排。”
聽到這,武媚娘和武瞾都不由的一歎。
“根據我們這個時代的一些研究得出的結果是,武女皇能入宮的原因在於她的的父親,武士彠。”
“這位老哥在武德年間就累遷工部尚書,進封應國公。後又在貞觀年間曆利州、荊州都督的父親。大唐建國之初,還被封為太原元謀功臣,具有“約免一死”的法律特權。”
“但就是這樣的家世背景,武女皇的起步卻是隻有五品的才人。”蕭盼盼攤手,“實事求是的說,這個起步是可以用委屈來定義的。”
武媚娘和武瞾都在心裏暗暗點頭。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就拿太平公主的緋聞女友上官婉兒來說,這位罪臣之女的起步就是才人,反過來證明了武女皇的家世並沒有給她帶來任何的優勢。”蕭盼盼頓了頓,解釋了一下什麽是緋聞女友。
女皇武瞾眼角不住的抽了一下,太平公主和上官婉兒也是頗為無語,這後世的人是真會想啊。
百合區的大大們傳的。蕭盼盼在心裏迴答了她們的疑問
“之所以會這樣,根源在於武士彠的站隊。”蕭盼盼控製了一下自己的好奇心後,繼續說道:“這一點,比較他在武德時期和貞觀時期的官職上就能看明白。在大唐前期內重外輕的政治格局下,這位從工部尚書被外放到地方的都督,顯然是被降職了。”
“武士彠在武德時期出任工部尚書是正三品,而在貞觀時期在地方當都督最多就是從三品。所以一個推測就誕生了,這位太原元從在玄武門之變的立場上,顯然和太宗皇帝本人有一點小出入。”
李世民現在覺得,這件事已經不是小出入的問題了。而貞觀年間的武士彠也覺得,現在的問題可一點也不小了。
“一切的改變在貞觀九年,唐高祖李淵去世的這一年。”
李淵想罵街,自己的死亡時間被劇透了。
“武士彠因為李淵的駕崩,悲傷過度,死了。”蕭盼盼攤手,“這在當時絕對是一件大新聞。大臣哭皇帝或者太上皇是情理中事的事,多數的人對此隨一下感情份子,做做戲也就完了。”
“但對於武士彠來說,他的悲痛絕對是真實的,因為他的命運顯然和高祖李淵的命運深深綁定了,他不僅是在哭李淵,還是在哭自己。在他的心裏,李淵最後十年的苦悶何嚐不是他的苦悶呢?”
“所以李淵的死給了他一個安全的發泄理由,然後他就因為發泄過度,跟著自己敬愛的太上皇一起走了。”
“忠臣啊。”李淵暗暗的感歎道。
蕭盼盼頓了頓,“武士彠的死在當時應該是引起了一陣輿論風暴的,就當時的社會價值觀來說,所謂忠君愛國,不過是大家一句口號而已,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忠不忠,愛不愛的,完全看利益綁定。”
“可如果真的有一個人會因為皇帝的死跟著悲痛而亡時,其對當時時代所帶來的震撼來說顯然是不言而喻的,這絕對能登上感動大唐十大人物榜單的前列了。而輿論的發酵也大概率開始將這件事引導向了另一個方向,一個太宗皇帝會感到壓力的方向。”
一眾政治人物立刻就明白了這個壓力究竟是什麽。
“武士彠的死亡是無可挑剔的,甚至可以用至忠,至孝來形容。而這直接關係到,太宗皇帝對太原元從的態度,這是一個無比現實的政治考量。”
“太原元從功臣,這個幾乎淡出了貞觀時代的概念,因為武士彠的死而再次被擺上了台麵。不管太宗皇帝本人對這件事是什麽感受,他都不能對對武士彠釋放出任何一點惡意。”
“武德九年十月,玄武門之變後,太宗皇帝自己搞了一次功臣評定,其中裴寂、長孫順德、柴紹、劉弘基、唐儉、張平高等人這些原來的太原功臣,已經變成了新時代的貞觀功臣,所以這些人已經無法代表這個概念了。當然,他們自己可能也沒有這個興趣。”
“逆臣!”李淵在心裏繼續罵道。
“於是武士彠身上的太原功臣標簽瞬間加重,而用我們現代的話說就是,這老小子的統戰資價值被直接拉滿了。”
“於是,太宗皇帝把這次的統戰重心放到了武女皇身上。一個五品才人,不管對於武家來說有多麽委屈,不管是不是皇帝的表麵功夫,這都是太宗皇帝的皇恩浩蕩,武家必須叩拜跪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