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聰明的李林甫
跨時空直播後,我成了時代導師 作者:等待日出的月亮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李隆基算是看明白了,這個蕭盼盼正在對自己淩遲。
她在從自己身上出現的每一個失誤裏去解讀安史之亂爆發的直接原因,而蕭盼盼接下來的話,也證實了他的想法。
“剛剛聊了你在執政邏輯上對節度使縱容的根源,接下來聊聊經濟上縱容的根源。”
“本質上來說,所有的經濟問題,最後都會發酵成政治問題。但比較遺憾的是,我國的主流士大夫群體,對經濟問題的研究都不夠係統和深入。”
“當然,這也沒什麽好苛責的,畢竟大部分的經濟理論都需要相應的現實樣板去背書,而這些東西大多都要到工業革命後才會冒頭。”
“但是,對各種經濟現象不夠重視就很不可取了。一個國家的中樞絕不能缺少專業的經濟學家,而經濟學不是用來斂財的。”
蕭盼盼鄭重的說道。
各時空中,那些已經漸漸擺脫了傳統儒學桎梏的士人學子們,每一個人都在無比的期待著,蕭盼盼將未來的那些經濟學知識公布出來。
蕭盼盼要是知道了這群人的想法,肯定會想辦法讓小三三統計一下,誰會成為哈耶克的門徒,然後告訴他們的皇帝,把這群人送到敵國去,這樣你就可以躺贏了。
“在告別了宇文融後,你這位皇帝總是會懷念他,因為財政不足的問題並沒有被解決。你常常跟自己麵前那些幹體麵活的人說,我已經按照你們的想法辦了宇文融,現在國家財政不足,該怎麽辦?”
“他們的迴答也很樸素,就是吱吱吱。”蕭盼盼表現了一下什麽叫吱聲。
“畢竟他們並不知道怎麽解決這個問題,但他們卻清楚,站在道德高地上,我是正確的!”
“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你一頭就紮進了李林甫的懷裏,雖然你欣賞張九齡,但張九齡不管飽啊。”
聽到這的張九齡腦袋瓜嗡嗡的,什麽叫不管飽?我是吃食嗎?
“唐朝從建國以來就麵對著一個巨大的問題,那就是缺錢。”蕭盼盼頓了頓,“不是普通老百姓的那種缺錢,是國家層麵的貨幣供應量不足。”
“唐代是一個貴族門閥社會向庶族地主社會轉型的時代,翻譯過來就是唐代的經濟基礎正在醞釀著一場巨變。這場巨變的第一個表現形式就莊園經濟的瓦解,和商品經濟的逐步發展。”
“莊園經濟和貴族政治的瓦解除了有生產力發展作為背書之外,最大的外部原因是他們經曆了從唐太宗開始,到唐高宗,武女皇,然後再到你的持續性打壓過程。”
“在這一點上,我們可以從政府掌握的戶口中可以看到一些端倪,隋朝朝廷鼎盛時期大概掌握了900萬戶的人口,到了唐朝建立時,這個數據降到了200萬戶。”
“十年時間,人口減掉了70%,這都是楊廣加隋末戰亂造成的嗎?顯然不是,因為肯定有一部分人口被貴族莊園隱匿了。”
“到了貞觀年間,太宗皇帝統計到的也隻有三百萬戶左右,也就是說貞觀年間的人口數據其實是失真的。”
聽到這的李世民很氣,接著他就被蕭盼盼驚得差點從馬上摔下來。
“唐初的局麵是內憂外患,李世民先生不可能去大動幹戈搞土地清查,能消減宗室開支,清理冗官已經是政治操作的極限了。”
“這也就隻有李世民這種永遠在勝利的人敢玩。要知道,有楊廣這個關隴貴族叛徒的例子擺在那,誰敢輕易的對自己動刀子啊。”
關隴貴族的叛徒,這個提法倒是讓大唐時代的帝王將相們感到意外,但又莫名的覺得契合。
“但戶口不夠就沒有錢,李世民再能搞精兵突擊也是要花錢的,所以在財政困難的問題麵前,他就玩了一出衙門辦公自負盈虧。我沒錢開工資,但我可以給衙門批土地 給衙門釋放政策,你們自己去賺錢。”
李世民覺得這方法很不錯。
“朝廷經商,很快就會變成放高利貸 。但玩金融是有風險的,所以李世民先生又搞了一個捉錢令史,這些人深諳搞錢的技巧,讓他們去放貸,賺了升官,賠了受罰。”
“當時整個大唐中央朝廷,編製就七百多人,這些捉錢令史就占了六百多個名額。可見天可汗是真缺錢啊。”
莫名的,劉徹覺得自己和這個李世民絕對能聊得來。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朝廷經商客觀上助推了大唐全民經商的社會氛圍,這也為後來李林甫的一係列改革提供了基礎。”
蕭盼盼頓了頓,“時間來到了你的時代,缺錢的問題一直沒有解決,這個時候李林甫站了出來。”
“這裏有一個背景,那就是實物稅的各種麻煩到了開元時代開始大規模顯現。”
“什麽運輸耗費,保存損耗,貪汙腐敗都大規模的冒頭。更重要的是,底層百姓的繳稅壓力越來越大,逃戶越來越多。”
“這個問題本質上還是租庸調製和均田製不合理造成的。從官方口徑上來說,大唐分田是每丁得一百畝,每一百畝隻收兩石。即每畝地交兩升。這種五十稅一的稅率簡直就是大善人。”
“但實際上,大部分人能分到的永業田和口分田能到三十畝就不錯了。所以,在依舊收兩石的情況下,稅率可以達到百分之二十。”
“這還隻是台麵上的,台麵下的就是租庸調製的那個調,就是紡織品,或者其它的替代物。這些東西最後的運輸成本和損耗成本是歸在老百姓身上的。”
“至於徭役的恐怖,我之前詳細說過了。”
“而這些負麵的問題,到了開元時代總爆發的根子,在於大唐朝廷要花錢的地方越來越多。”
“拋開你們這些權貴的各種奢侈浪費,光是膨脹的政府周轉和長期的對外戰爭,就足夠一個普通帝國直接崩潰了。”
李隆基聽到這,頭都大了一圈。
“然後,小機靈鬼李林甫在這種情況下想了個辦法,老百姓就別交實物稅了,麻煩,交銅錢吧。”
蕭盼盼頓了頓,“先說結論,老百姓要交銅錢,但大唐一直缺銅錢,所以從一開始就是錢貴糧賤。”
“接著,李林甫在通過你們時代的銀行櫃坊,大規模的吸納社會流動資金,再一次推高銅錢價值,老百姓手上的糧食就更不值錢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老百姓隻能賣地,大規模的土地兼並因此開始全麵燃向整個大唐帝國,完全到了無法控製的局麵。”
“而你,李隆基,對此毫不在意。因為李林甫把自己從社會上吸納到的大量資金擺到了你的麵前,然後告訴你,咱有錢,想怎麽花就怎麽花。”
“在那一刻,你放棄了對社會深層矛盾的繼續探索和糾正,放棄了對募兵製的管控。”
“然後抱著你心愛的琵琶,和完美的愛人,開始沉浸在了金融資本創造的虛假繁榮中,不可自拔。”
她在從自己身上出現的每一個失誤裏去解讀安史之亂爆發的直接原因,而蕭盼盼接下來的話,也證實了他的想法。
“剛剛聊了你在執政邏輯上對節度使縱容的根源,接下來聊聊經濟上縱容的根源。”
“本質上來說,所有的經濟問題,最後都會發酵成政治問題。但比較遺憾的是,我國的主流士大夫群體,對經濟問題的研究都不夠係統和深入。”
“當然,這也沒什麽好苛責的,畢竟大部分的經濟理論都需要相應的現實樣板去背書,而這些東西大多都要到工業革命後才會冒頭。”
“但是,對各種經濟現象不夠重視就很不可取了。一個國家的中樞絕不能缺少專業的經濟學家,而經濟學不是用來斂財的。”
蕭盼盼鄭重的說道。
各時空中,那些已經漸漸擺脫了傳統儒學桎梏的士人學子們,每一個人都在無比的期待著,蕭盼盼將未來的那些經濟學知識公布出來。
蕭盼盼要是知道了這群人的想法,肯定會想辦法讓小三三統計一下,誰會成為哈耶克的門徒,然後告訴他們的皇帝,把這群人送到敵國去,這樣你就可以躺贏了。
“在告別了宇文融後,你這位皇帝總是會懷念他,因為財政不足的問題並沒有被解決。你常常跟自己麵前那些幹體麵活的人說,我已經按照你們的想法辦了宇文融,現在國家財政不足,該怎麽辦?”
“他們的迴答也很樸素,就是吱吱吱。”蕭盼盼表現了一下什麽叫吱聲。
“畢竟他們並不知道怎麽解決這個問題,但他們卻清楚,站在道德高地上,我是正確的!”
“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你一頭就紮進了李林甫的懷裏,雖然你欣賞張九齡,但張九齡不管飽啊。”
聽到這的張九齡腦袋瓜嗡嗡的,什麽叫不管飽?我是吃食嗎?
“唐朝從建國以來就麵對著一個巨大的問題,那就是缺錢。”蕭盼盼頓了頓,“不是普通老百姓的那種缺錢,是國家層麵的貨幣供應量不足。”
“唐代是一個貴族門閥社會向庶族地主社會轉型的時代,翻譯過來就是唐代的經濟基礎正在醞釀著一場巨變。這場巨變的第一個表現形式就莊園經濟的瓦解,和商品經濟的逐步發展。”
“莊園經濟和貴族政治的瓦解除了有生產力發展作為背書之外,最大的外部原因是他們經曆了從唐太宗開始,到唐高宗,武女皇,然後再到你的持續性打壓過程。”
“在這一點上,我們可以從政府掌握的戶口中可以看到一些端倪,隋朝朝廷鼎盛時期大概掌握了900萬戶的人口,到了唐朝建立時,這個數據降到了200萬戶。”
“十年時間,人口減掉了70%,這都是楊廣加隋末戰亂造成的嗎?顯然不是,因為肯定有一部分人口被貴族莊園隱匿了。”
“到了貞觀年間,太宗皇帝統計到的也隻有三百萬戶左右,也就是說貞觀年間的人口數據其實是失真的。”
聽到這的李世民很氣,接著他就被蕭盼盼驚得差點從馬上摔下來。
“唐初的局麵是內憂外患,李世民先生不可能去大動幹戈搞土地清查,能消減宗室開支,清理冗官已經是政治操作的極限了。”
“這也就隻有李世民這種永遠在勝利的人敢玩。要知道,有楊廣這個關隴貴族叛徒的例子擺在那,誰敢輕易的對自己動刀子啊。”
關隴貴族的叛徒,這個提法倒是讓大唐時代的帝王將相們感到意外,但又莫名的覺得契合。
“但戶口不夠就沒有錢,李世民再能搞精兵突擊也是要花錢的,所以在財政困難的問題麵前,他就玩了一出衙門辦公自負盈虧。我沒錢開工資,但我可以給衙門批土地 給衙門釋放政策,你們自己去賺錢。”
李世民覺得這方法很不錯。
“朝廷經商,很快就會變成放高利貸 。但玩金融是有風險的,所以李世民先生又搞了一個捉錢令史,這些人深諳搞錢的技巧,讓他們去放貸,賺了升官,賠了受罰。”
“當時整個大唐中央朝廷,編製就七百多人,這些捉錢令史就占了六百多個名額。可見天可汗是真缺錢啊。”
莫名的,劉徹覺得自己和這個李世民絕對能聊得來。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朝廷經商客觀上助推了大唐全民經商的社會氛圍,這也為後來李林甫的一係列改革提供了基礎。”
蕭盼盼頓了頓,“時間來到了你的時代,缺錢的問題一直沒有解決,這個時候李林甫站了出來。”
“這裏有一個背景,那就是實物稅的各種麻煩到了開元時代開始大規模顯現。”
“什麽運輸耗費,保存損耗,貪汙腐敗都大規模的冒頭。更重要的是,底層百姓的繳稅壓力越來越大,逃戶越來越多。”
“這個問題本質上還是租庸調製和均田製不合理造成的。從官方口徑上來說,大唐分田是每丁得一百畝,每一百畝隻收兩石。即每畝地交兩升。這種五十稅一的稅率簡直就是大善人。”
“但實際上,大部分人能分到的永業田和口分田能到三十畝就不錯了。所以,在依舊收兩石的情況下,稅率可以達到百分之二十。”
“這還隻是台麵上的,台麵下的就是租庸調製的那個調,就是紡織品,或者其它的替代物。這些東西最後的運輸成本和損耗成本是歸在老百姓身上的。”
“至於徭役的恐怖,我之前詳細說過了。”
“而這些負麵的問題,到了開元時代總爆發的根子,在於大唐朝廷要花錢的地方越來越多。”
“拋開你們這些權貴的各種奢侈浪費,光是膨脹的政府周轉和長期的對外戰爭,就足夠一個普通帝國直接崩潰了。”
李隆基聽到這,頭都大了一圈。
“然後,小機靈鬼李林甫在這種情況下想了個辦法,老百姓就別交實物稅了,麻煩,交銅錢吧。”
蕭盼盼頓了頓,“先說結論,老百姓要交銅錢,但大唐一直缺銅錢,所以從一開始就是錢貴糧賤。”
“接著,李林甫在通過你們時代的銀行櫃坊,大規模的吸納社會流動資金,再一次推高銅錢價值,老百姓手上的糧食就更不值錢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老百姓隻能賣地,大規模的土地兼並因此開始全麵燃向整個大唐帝國,完全到了無法控製的局麵。”
“而你,李隆基,對此毫不在意。因為李林甫把自己從社會上吸納到的大量資金擺到了你的麵前,然後告訴你,咱有錢,想怎麽花就怎麽花。”
“在那一刻,你放棄了對社會深層矛盾的繼續探索和糾正,放棄了對募兵製的管控。”
“然後抱著你心愛的琵琶,和完美的愛人,開始沉浸在了金融資本創造的虛假繁榮中,不可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