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宇文融
跨時空直播後,我成了時代導師 作者:等待日出的月亮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宇文融完全沒想到自己居然從蕭盼盼的話裏聽出了讚賞。
也許是對自己當下要處理的工作過於關注的緣故,導致了他對任何會影響到括戶政策發展的事態都格外敏感,甚至抱有敵意。
相反的,蕭盼盼對宇文融並沒有什麽多餘的情感傾向,如果不是為了講安史之亂,她都不會去了解這個人的生平。
“宇文融的改革,是一個可以透視唐朝經濟發展變化的有效窗口。”蕭盼盼說道。
“宇文融的高祖是隋朝的平昌縣公,祖父在貞觀時期任尚書右丞,父親擔任過萊州長史。是一個典型的超級官好多代。”
聽到這種評價,宇文融是滿頭黑線。
“就這成分,絕對天生當紈絝子弟的料。”
宇文融的嘴角不自覺的抽動了一下。
“像他這樣的人,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就不用去社會上卷生卷死,當官什麽的都是娘胎自帶的,俗稱蔭庇。考科舉?不存在的。”
張說下意識的眯起了眼睛。
“這還不是最關鍵的,最關鍵的是他還是關隴貴族的成員,自己人。”
李隆基在心裏暗暗的點頭,眼裏全是不屑。
“可人家拿著這麽過硬的背景,居然還是從一個縣的主簿幹起的,他真的,我哭死。”
宇文融完全沒有聽懂蕭盼盼的這種感動。
畢竟他對自己的這段基層經曆也是格外認可和驕傲的。
要知道,在富平縣這種地方幹基層工作還是很難的。
“基層的鍛煉讓宇文融活出了蕭何的影子,無論是檔案歸納,還是民戶管理他都做得井井有條。特別是經過對基層的有效摸排後,他對大唐的財政基礎有了一個比較真實的認知。”
“這也是他能提出括戶改革方案的主要原因。”
說到這,蕭盼盼忍不住一歎,“所以啊,下基層很重要,關起門來拍腦袋想政策肯定是扯蛋的。”
被拿來和蕭何做比較,宇文融自然高興。
“從開元九年到開元十五年,由宇文融領導的括戶運動在大唐全麵的推進了起來。而在這個過程中,也可以看出一些您這位皇帝的某種做事風格。”
李隆基有種不好的預感。
“這裏需要說明一下你們大唐的戶部係統,從而才能知道什麽叫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大唐戶部有四個司,戶部司掌管天下戶口,田地,製定賦稅標準。度支司負責財政預算和財政開支。金部司是物資管理和出納,倉部司官糧草。”
“具體的錢糧征發和運輸又由地方州縣負責。”蕭盼盼頓了頓,“州縣官吏根據戶部下達的標準征錢糧。最後,糧食運輸到由司農寺管理是洛陽含嘉倉,金銀物資運輸到由太府寺管理的長安左藏庫。”
蕭盼盼喝了口水,心想財政體係這玩意兒,果然哪個時代都不好弄。
“這套財政係統看上去責任清晰,條理分明,但這幾個衙門不僅是組織臃腫,行政效率低下,而且常常互相推諉。故而在麵對開元初期財政疾病麵前真的是束手無策。”
蕭盼盼一樂,“和你這個皇帝後麵二十年一樣,隻能擺爛度日。”
李隆基覺得自己不該給這丫頭那麽多錢。
“所以在宇文融蹦躂出來時,你是真的很興奮啊,不止是你,還有什麽乾源曜啊,高力士啊都很興奮。因為你打算對這個一用到底,就這麽個人,一用到底!”
“具體怎麽用的,首先就是監察禦史的官位不動,然後給他特權,允許他建立搜括使衙門。”
“就這樣他開始派遣官吏去核查戶口,而這些官吏和他一樣,都隻是臨時工,更重要的是,這些人和他混的是一個圈子,都是貴族出身。”
“隨著被查出的逃戶增多,如何安置又成了問題,於是你開始支持他查土地,整理流失國土,用來安置逃戶。”
“就這幫二世祖衝到官僚家裏去查超額土地的架勢,哪個官太太都攔不住。”
什麽亂七八糟的說法。宇文融很無語。
“隨著各地官僚的抵抗,宇文融身上的職能越來越多。他不僅可以抓人,還有權審理地方的稅務和司法。最後,本來就是兵部員外郎加監察禦史的他,徹底進化成了勸農使。”
“一時間手握戶口安撫,地方巡視,官吏督查,甚至有先斬後奏的權力,可謂是真正意義上的走上了人生巔峰。”
“而他也沒有辜負你的信任,在他的努力下,朝廷編戶增加了八十多萬戶,控製的土地增加了全國的十分之一,財政收益大漲。”
“在這樣的功績下,你於開元十七年拜其為宰相。”
宇文融聽到這,興奮的不能自已。
而這時蕭盼盼卻說道:“就是這樣的一個人,被打上了一個聚斂之臣的標簽。”
“為什麽很多人都看不慣他呢?因為他除了侵害了所有官僚的經濟利益之外,還損害了他們的政治利益。”
“在整個括戶的過程中,宇文融的勸農司讓大唐那龐大的財務體係陷入到了極度難堪的境地裏。”
“剛剛說了,這個僵化的體係不僅不能應對大唐的財政危機,而且本質工作也做的非常糟糕。比如本該由它們掌握的各種數據都是全麵失真的。”
“在這樣的背景下,宇文融這裏卻有各種詳實數據,同時擁有超高的行政效率。於是戶部整個體係被架空。”
“到了開元十三年,宇文融已經將監察權和財政權都抓到了手裏。”
李隆基的眉頭深深的皺了起來。
“在宇文融的對立麵,是傳統士大夫的強烈鄙夷。哪怕如張說這樣文武兼備的人才也不認可宇文融的做法。”
“這是傳統士大夫的必然思維模式,他們中是有真正心懷天下和百姓的大才,但他們隻會輕徭薄賦,不會創造財富。”
“在他們看來,宇文融的做法就是在徹底的壓榨老百姓。”
“於是在價值觀的巨大差異下,以宇文融為首的“斂財集團”和以張說為首的文士集團開始了黨爭。”
“結果嘛,還是您這位皇帝贏了,張說被罷相,宇文融被貶,最後流配涯州,死於途中。”
“說好的一用到底,終究沒有實現。”
也許是對自己當下要處理的工作過於關注的緣故,導致了他對任何會影響到括戶政策發展的事態都格外敏感,甚至抱有敵意。
相反的,蕭盼盼對宇文融並沒有什麽多餘的情感傾向,如果不是為了講安史之亂,她都不會去了解這個人的生平。
“宇文融的改革,是一個可以透視唐朝經濟發展變化的有效窗口。”蕭盼盼說道。
“宇文融的高祖是隋朝的平昌縣公,祖父在貞觀時期任尚書右丞,父親擔任過萊州長史。是一個典型的超級官好多代。”
聽到這種評價,宇文融是滿頭黑線。
“就這成分,絕對天生當紈絝子弟的料。”
宇文融的嘴角不自覺的抽動了一下。
“像他這樣的人,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就不用去社會上卷生卷死,當官什麽的都是娘胎自帶的,俗稱蔭庇。考科舉?不存在的。”
張說下意識的眯起了眼睛。
“這還不是最關鍵的,最關鍵的是他還是關隴貴族的成員,自己人。”
李隆基在心裏暗暗的點頭,眼裏全是不屑。
“可人家拿著這麽過硬的背景,居然還是從一個縣的主簿幹起的,他真的,我哭死。”
宇文融完全沒有聽懂蕭盼盼的這種感動。
畢竟他對自己的這段基層經曆也是格外認可和驕傲的。
要知道,在富平縣這種地方幹基層工作還是很難的。
“基層的鍛煉讓宇文融活出了蕭何的影子,無論是檔案歸納,還是民戶管理他都做得井井有條。特別是經過對基層的有效摸排後,他對大唐的財政基礎有了一個比較真實的認知。”
“這也是他能提出括戶改革方案的主要原因。”
說到這,蕭盼盼忍不住一歎,“所以啊,下基層很重要,關起門來拍腦袋想政策肯定是扯蛋的。”
被拿來和蕭何做比較,宇文融自然高興。
“從開元九年到開元十五年,由宇文融領導的括戶運動在大唐全麵的推進了起來。而在這個過程中,也可以看出一些您這位皇帝的某種做事風格。”
李隆基有種不好的預感。
“這裏需要說明一下你們大唐的戶部係統,從而才能知道什麽叫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大唐戶部有四個司,戶部司掌管天下戶口,田地,製定賦稅標準。度支司負責財政預算和財政開支。金部司是物資管理和出納,倉部司官糧草。”
“具體的錢糧征發和運輸又由地方州縣負責。”蕭盼盼頓了頓,“州縣官吏根據戶部下達的標準征錢糧。最後,糧食運輸到由司農寺管理是洛陽含嘉倉,金銀物資運輸到由太府寺管理的長安左藏庫。”
蕭盼盼喝了口水,心想財政體係這玩意兒,果然哪個時代都不好弄。
“這套財政係統看上去責任清晰,條理分明,但這幾個衙門不僅是組織臃腫,行政效率低下,而且常常互相推諉。故而在麵對開元初期財政疾病麵前真的是束手無策。”
蕭盼盼一樂,“和你這個皇帝後麵二十年一樣,隻能擺爛度日。”
李隆基覺得自己不該給這丫頭那麽多錢。
“所以在宇文融蹦躂出來時,你是真的很興奮啊,不止是你,還有什麽乾源曜啊,高力士啊都很興奮。因為你打算對這個一用到底,就這麽個人,一用到底!”
“具體怎麽用的,首先就是監察禦史的官位不動,然後給他特權,允許他建立搜括使衙門。”
“就這樣他開始派遣官吏去核查戶口,而這些官吏和他一樣,都隻是臨時工,更重要的是,這些人和他混的是一個圈子,都是貴族出身。”
“隨著被查出的逃戶增多,如何安置又成了問題,於是你開始支持他查土地,整理流失國土,用來安置逃戶。”
“就這幫二世祖衝到官僚家裏去查超額土地的架勢,哪個官太太都攔不住。”
什麽亂七八糟的說法。宇文融很無語。
“隨著各地官僚的抵抗,宇文融身上的職能越來越多。他不僅可以抓人,還有權審理地方的稅務和司法。最後,本來就是兵部員外郎加監察禦史的他,徹底進化成了勸農使。”
“一時間手握戶口安撫,地方巡視,官吏督查,甚至有先斬後奏的權力,可謂是真正意義上的走上了人生巔峰。”
“而他也沒有辜負你的信任,在他的努力下,朝廷編戶增加了八十多萬戶,控製的土地增加了全國的十分之一,財政收益大漲。”
“在這樣的功績下,你於開元十七年拜其為宰相。”
宇文融聽到這,興奮的不能自已。
而這時蕭盼盼卻說道:“就是這樣的一個人,被打上了一個聚斂之臣的標簽。”
“為什麽很多人都看不慣他呢?因為他除了侵害了所有官僚的經濟利益之外,還損害了他們的政治利益。”
“在整個括戶的過程中,宇文融的勸農司讓大唐那龐大的財務體係陷入到了極度難堪的境地裏。”
“剛剛說了,這個僵化的體係不僅不能應對大唐的財政危機,而且本質工作也做的非常糟糕。比如本該由它們掌握的各種數據都是全麵失真的。”
“在這樣的背景下,宇文融這裏卻有各種詳實數據,同時擁有超高的行政效率。於是戶部整個體係被架空。”
“到了開元十三年,宇文融已經將監察權和財政權都抓到了手裏。”
李隆基的眉頭深深的皺了起來。
“在宇文融的對立麵,是傳統士大夫的強烈鄙夷。哪怕如張說這樣文武兼備的人才也不認可宇文融的做法。”
“這是傳統士大夫的必然思維模式,他們中是有真正心懷天下和百姓的大才,但他們隻會輕徭薄賦,不會創造財富。”
“在他們看來,宇文融的做法就是在徹底的壓榨老百姓。”
“於是在價值觀的巨大差異下,以宇文融為首的“斂財集團”和以張說為首的文士集團開始了黨爭。”
“結果嘛,還是您這位皇帝贏了,張說被罷相,宇文融被貶,最後流配涯州,死於途中。”
“說好的一用到底,終究沒有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