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土木堡
跨時空直播後,我成了時代導師 作者:等待日出的月亮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八月初十,明軍到達宣府,居庸關就在眼前。”蕭盼盼繼續說道,“這時新的軍情傳來,也先的主力出現了,而且已經攻陷了大同周邊的堡壘,正在圍攻大同。”
“大同方麵,郭登的防守是有效的,大同沒有被攻陷,但軍兵還是傷亡了大半。”蕭盼盼攤手,“這是草原部族最慣常的作戰方式,真的就跟狼群捕獵時一樣,等待獵物自身疲憊的時候,一擁而上。”
“而且他們比狼高明,他們知道要掃清外圍障礙和側背威脅,最後步步緊逼,畢其功於一役。”
朱棣歎了口氣,無數的中原皇帝和武將都歎了口氣,他們反感敵人的這種打仗方法,不是沒有辦法應對,主要是很累,很麻煩。
“清理完背後的軍事隱患後,也先的主力開始尾隨朱祁鎮的軍隊,八月十三日,追兵迫近。”
“麵對這樣的情況,朱祁鎮的戰術選擇是讓人不解的,他先以恭順侯吳克忠,都督吳克勤去阻擊斷後,結果二人戰敗,吳家兄弟陣亡,明軍損失約一萬五千人。”
一萬五千人去阻擊,是想做什麽?朱棣不明白。
“緊接著,他又派出了成國公朱勇,永順伯薛綬率五萬人馬至鷂兒嶺。”蕭盼盼頓了頓,“從這個安排來看,他大概率是的確想在這裏跟瓦剌決戰。但這樣的軍事布置明顯是添油戰術。”
“需要知道一點,在這個時候,朱祁鎮應該能明確的知道瓦剌大軍的虛實情況。這不是一次什麽三五萬人的扣邊。”
“之前講過,朱勇是最早表態站隊王振的武勳,也就是說,他是徹底的帝黨,朱祁鎮也很信任他,所以給他的這五萬人是全軍精銳,這個舉動顯然就不是阻敵了。不過還沒等他把自己的兵力展開,戰報就又傳來了。”
蕭盼盼皺眉思考,“曆史上很多武將都會栽在冒進這件事上。此戰結果,朱勇冒進中伏,五萬精銳全軍覆沒。戰後朱勇被追責,一度不準其按禮製下葬。”
朱能看著自己才十二歲的兒子,得出結論,子不類父。
而這樣的損失,聽得朱棣大腦都快宕機了,在繼續下去,這支軍隊就要潰散了。
“連續的兩場大敗,損失人數達六萬五千人,且多是精銳。也就是說,這個時候的明軍已經沒有任何反擊能力了,現在他們最迫切的任務,就是以最快的速度撤迴居庸關。”
“瓦剌騎兵的鐵蹄聲此時正迴蕩在這支大明軍隊的膽魄上,巨大的陰影已經徹底籠罩在了他們的頭頂,軍心已經到了潰散的邊緣。”
“即便如此,也先的行軍依舊是不疾不徐的,他不斷的給這支明軍傳導著壓力,因為他知道,這支軍隊已經走投無路了。”
朱棣聽到這句話,立刻就把目光聚集到了地圖上離土木堡隻是相距二十裏的懷來城,隻要大軍進入城中,就能轉危為安。而蕭盼盼的話讓朱棣知道,這支軍隊進不去了。
“八月十四日,大軍抵達土木堡,開始紮營修整。緊接著,追上來的瓦剌大軍切斷了明軍和居庸關的通道。”
光幕上出現了土木堡的規製,一個仿佛大船一樣的城堡,南北長約500米,東西長約1000米,城牆高7米左右。
“土木堡跟榆林堡,雞鳴堡並稱京北三大堡壘,在這種地方修建堡壘通常是有整體防禦考量和規劃的。事實上也是如此,在這三大堡壘的防禦體係裏是包括了懷來城和桑幹河的。”
“明軍到達土木堡時天都沒有黑,是可以衝一把進懷來城的,但明軍沒有這麽做。”蕭盼盼抿了抿嘴,“按照傳統說法是,因為王振堅持要等輜重車輛一起來才進城。導致明軍錯失了最佳時機。”
“這個提法顯然是不符合實情的,王振不通軍事這沒問題,但王振不是蠢貨,照顧輜重和明軍入城這是不衝突的。”
“另一種說法,王振在這時已經成為了也先的內奸,故意拖慢行軍速度。”
蕭盼盼搖頭,不太讚同這一觀點,“此時的王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張輔都不敢跟他炸刺,他甚至曾經自比周公。也先要用什麽東西來收買他,而且再次強調,朱祁鎮是實權皇帝。”
一個太監覺得自己是周公,算是打到了無數文人士大夫的怒氣點上,紛紛開始用絕妙的語言,問候起了王振和他的先人。
“根據後來史學家的考證,明軍不是不想進懷來,而是沒辦法進。還記得我之前講過的,瓦剌大軍是兵分四路嗎?東西兩路都是牽製,也先的中路也分成了兩支,其中一支由阿敕知院統帥。”
“這支大軍雖然一直沒有露麵,但也並沒有閑著。”蕭盼盼歎了口氣,“土木堡之變的三天前,這支軍隊已拿下了馬營,獨石控製了周圍的水源。”
地圖上高亮了這一區域,朱棣一看就明白為什麽明軍進不了懷來城了。
“馬營建於宣德七年,有堡樓四座,角樓四座,高三丈五,四門都有甕城。在當時的獨石路所轄的八個城堡之一,肩負預警,設伏的功能。和獨石城,鬆樹堡,雲州堡,君子堡等護衛犄角,倚仗。”
“獨石城更是兵家必爭之地,被譽為上穀之咽喉,神京之右臂。”
朱棣已經看明白了,馬營,獨石一丟,整個居庸關外,宣府以東就毫無防禦了。
“阿敕知院沒有強攻,而是切斷了城裏的水源,營中無水,馬營守將楊俊,獨石守將趙玫棄城,接著就是連鎖反應,龍門衛,懷來,永寧紛紛失守。”
“明軍對這個情況顯然是不了解的,所以在麵對懷來已經失守的現狀下,隻能選擇在土木堡紮營。”
“最後就是被圍困,因為極度缺水而疲憊到了極致。這時的情況就是精銳已經喪失,水源被斷,軍心潰散。”
“三天後,蹭著明君移營就水的機會,單方麵的屠殺開始了。明軍沒有成建製的對抗,有的隻是口渴到極致的放棄等死。”
蕭盼盼一歎。
她的堂哥當過兵,所以在涉及到土木堡缺水的問題時,她問過自己的堂哥。
他的迴答很樸實,“我行軍拉練時,二十公裏要喝光三壺水,10式水壺容量是1升,20公裏的消耗至少3升起步。土木堡怎麽得有個十萬人的明軍吧,你算算他們缺不缺水。”
幾萬大軍,進行了26天的高強度行軍,且是在後勤極度糟糕的情況下,然後又遭遇了兩場大敗,最後開始由行軍轉向紮營。這個過程完全可以用恐怖來形容。
按照自己堂哥給的信息,軍隊訓練做防禦工事時,單純用鐵鍬挖壕溝,建矮牆,搞出一個人的身位來,合格時間大約在半個小時左右。
古代打仗,幾萬人的軍隊,搞防禦工事,外加上搭建帳篷,挖廁所,安排警戒等等需要耗時多久她都不敢去想。就光是從行軍狀態轉向紮營狀態的命令傳達,恐怕就要耗費不少時間。
這樣的一支軍隊,在極度口渴的情況下被圍困了三天,他們的戰鬥力會銳減到什麽程度,最後沒有炸營,隻是坐著等死已經是精銳的表現了。
想到這些,蕭盼盼也是心裏發悶,“此戰結束後,瓦剌俘虜大明皇帝朱祁鎮,英國公張輔死於亂軍,成國公朱勇,永順伯薛綬,吳家兄弟已經戰死。”
“泰寧侯陳瀛,萍鄉伯陳懷,襄城伯李珍,吏部左侍郎兼內閣學士曹鼐,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刑部右侍郎丁鉉,工部右侍郎王永和等,文武重臣五十餘人皆死。”
“大同方麵,郭登的防守是有效的,大同沒有被攻陷,但軍兵還是傷亡了大半。”蕭盼盼攤手,“這是草原部族最慣常的作戰方式,真的就跟狼群捕獵時一樣,等待獵物自身疲憊的時候,一擁而上。”
“而且他們比狼高明,他們知道要掃清外圍障礙和側背威脅,最後步步緊逼,畢其功於一役。”
朱棣歎了口氣,無數的中原皇帝和武將都歎了口氣,他們反感敵人的這種打仗方法,不是沒有辦法應對,主要是很累,很麻煩。
“清理完背後的軍事隱患後,也先的主力開始尾隨朱祁鎮的軍隊,八月十三日,追兵迫近。”
“麵對這樣的情況,朱祁鎮的戰術選擇是讓人不解的,他先以恭順侯吳克忠,都督吳克勤去阻擊斷後,結果二人戰敗,吳家兄弟陣亡,明軍損失約一萬五千人。”
一萬五千人去阻擊,是想做什麽?朱棣不明白。
“緊接著,他又派出了成國公朱勇,永順伯薛綬率五萬人馬至鷂兒嶺。”蕭盼盼頓了頓,“從這個安排來看,他大概率是的確想在這裏跟瓦剌決戰。但這樣的軍事布置明顯是添油戰術。”
“需要知道一點,在這個時候,朱祁鎮應該能明確的知道瓦剌大軍的虛實情況。這不是一次什麽三五萬人的扣邊。”
“之前講過,朱勇是最早表態站隊王振的武勳,也就是說,他是徹底的帝黨,朱祁鎮也很信任他,所以給他的這五萬人是全軍精銳,這個舉動顯然就不是阻敵了。不過還沒等他把自己的兵力展開,戰報就又傳來了。”
蕭盼盼皺眉思考,“曆史上很多武將都會栽在冒進這件事上。此戰結果,朱勇冒進中伏,五萬精銳全軍覆沒。戰後朱勇被追責,一度不準其按禮製下葬。”
朱能看著自己才十二歲的兒子,得出結論,子不類父。
而這樣的損失,聽得朱棣大腦都快宕機了,在繼續下去,這支軍隊就要潰散了。
“連續的兩場大敗,損失人數達六萬五千人,且多是精銳。也就是說,這個時候的明軍已經沒有任何反擊能力了,現在他們最迫切的任務,就是以最快的速度撤迴居庸關。”
“瓦剌騎兵的鐵蹄聲此時正迴蕩在這支大明軍隊的膽魄上,巨大的陰影已經徹底籠罩在了他們的頭頂,軍心已經到了潰散的邊緣。”
“即便如此,也先的行軍依舊是不疾不徐的,他不斷的給這支明軍傳導著壓力,因為他知道,這支軍隊已經走投無路了。”
朱棣聽到這句話,立刻就把目光聚集到了地圖上離土木堡隻是相距二十裏的懷來城,隻要大軍進入城中,就能轉危為安。而蕭盼盼的話讓朱棣知道,這支軍隊進不去了。
“八月十四日,大軍抵達土木堡,開始紮營修整。緊接著,追上來的瓦剌大軍切斷了明軍和居庸關的通道。”
光幕上出現了土木堡的規製,一個仿佛大船一樣的城堡,南北長約500米,東西長約1000米,城牆高7米左右。
“土木堡跟榆林堡,雞鳴堡並稱京北三大堡壘,在這種地方修建堡壘通常是有整體防禦考量和規劃的。事實上也是如此,在這三大堡壘的防禦體係裏是包括了懷來城和桑幹河的。”
“明軍到達土木堡時天都沒有黑,是可以衝一把進懷來城的,但明軍沒有這麽做。”蕭盼盼抿了抿嘴,“按照傳統說法是,因為王振堅持要等輜重車輛一起來才進城。導致明軍錯失了最佳時機。”
“這個提法顯然是不符合實情的,王振不通軍事這沒問題,但王振不是蠢貨,照顧輜重和明軍入城這是不衝突的。”
“另一種說法,王振在這時已經成為了也先的內奸,故意拖慢行軍速度。”
蕭盼盼搖頭,不太讚同這一觀點,“此時的王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張輔都不敢跟他炸刺,他甚至曾經自比周公。也先要用什麽東西來收買他,而且再次強調,朱祁鎮是實權皇帝。”
一個太監覺得自己是周公,算是打到了無數文人士大夫的怒氣點上,紛紛開始用絕妙的語言,問候起了王振和他的先人。
“根據後來史學家的考證,明軍不是不想進懷來,而是沒辦法進。還記得我之前講過的,瓦剌大軍是兵分四路嗎?東西兩路都是牽製,也先的中路也分成了兩支,其中一支由阿敕知院統帥。”
“這支大軍雖然一直沒有露麵,但也並沒有閑著。”蕭盼盼歎了口氣,“土木堡之變的三天前,這支軍隊已拿下了馬營,獨石控製了周圍的水源。”
地圖上高亮了這一區域,朱棣一看就明白為什麽明軍進不了懷來城了。
“馬營建於宣德七年,有堡樓四座,角樓四座,高三丈五,四門都有甕城。在當時的獨石路所轄的八個城堡之一,肩負預警,設伏的功能。和獨石城,鬆樹堡,雲州堡,君子堡等護衛犄角,倚仗。”
“獨石城更是兵家必爭之地,被譽為上穀之咽喉,神京之右臂。”
朱棣已經看明白了,馬營,獨石一丟,整個居庸關外,宣府以東就毫無防禦了。
“阿敕知院沒有強攻,而是切斷了城裏的水源,營中無水,馬營守將楊俊,獨石守將趙玫棄城,接著就是連鎖反應,龍門衛,懷來,永寧紛紛失守。”
“明軍對這個情況顯然是不了解的,所以在麵對懷來已經失守的現狀下,隻能選擇在土木堡紮營。”
“最後就是被圍困,因為極度缺水而疲憊到了極致。這時的情況就是精銳已經喪失,水源被斷,軍心潰散。”
“三天後,蹭著明君移營就水的機會,單方麵的屠殺開始了。明軍沒有成建製的對抗,有的隻是口渴到極致的放棄等死。”
蕭盼盼一歎。
她的堂哥當過兵,所以在涉及到土木堡缺水的問題時,她問過自己的堂哥。
他的迴答很樸實,“我行軍拉練時,二十公裏要喝光三壺水,10式水壺容量是1升,20公裏的消耗至少3升起步。土木堡怎麽得有個十萬人的明軍吧,你算算他們缺不缺水。”
幾萬大軍,進行了26天的高強度行軍,且是在後勤極度糟糕的情況下,然後又遭遇了兩場大敗,最後開始由行軍轉向紮營。這個過程完全可以用恐怖來形容。
按照自己堂哥給的信息,軍隊訓練做防禦工事時,單純用鐵鍬挖壕溝,建矮牆,搞出一個人的身位來,合格時間大約在半個小時左右。
古代打仗,幾萬人的軍隊,搞防禦工事,外加上搭建帳篷,挖廁所,安排警戒等等需要耗時多久她都不敢去想。就光是從行軍狀態轉向紮營狀態的命令傳達,恐怕就要耗費不少時間。
這樣的一支軍隊,在極度口渴的情況下被圍困了三天,他們的戰鬥力會銳減到什麽程度,最後沒有炸營,隻是坐著等死已經是精銳的表現了。
想到這些,蕭盼盼也是心裏發悶,“此戰結束後,瓦剌俘虜大明皇帝朱祁鎮,英國公張輔死於亂軍,成國公朱勇,永順伯薛綬,吳家兄弟已經戰死。”
“泰寧侯陳瀛,萍鄉伯陳懷,襄城伯李珍,吏部左侍郎兼內閣學士曹鼐,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刑部右侍郎丁鉉,工部右侍郎王永和等,文武重臣五十餘人皆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