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 路線的選擇
跨時空直播後,我成了時代導師 作者:等待日出的月亮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朱祁鎮躲進了帳篷裏,用帶著強烈腥臊味的羊毛毯子蒙著頭。他不想去看,也不想去聽蕭盼盼的吱哇亂叫,他更不想去迴想那幾天發生的一切。
可越是這樣,那一天的一幕又一幕越是能從他的眼前晃過。
那一天,他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見識到了什麽是戰場,也是第一次看見了地獄。
他其實一直被保護的很好,但他還是能看見那些自己最熟悉的那些人,被馬蹄踩成肉泥的樣子。
那些人曾經哪一個不是富貴顯榮,哪一個不是國家棟梁。但在那一天,他們和所有的螻蟻一樣,連反抗的機會都沒有。
他第一次聞到了如此濃鬱的鮮血味道,有點甜,但卻讓人窒息。
“皇帝親征是大事,隨行人員也不會隻有一些將軍。所以朱祁鎮帶上了幾乎三分之二個朝廷中樞跟著自己走了,包括了欽天監。”蕭盼盼繼續說道。
“經常帶兵打仗的人都知道,二十萬規模的大軍出兵需要的準備有多繁瑣,而且在進軍路線選擇上又需要多久的探討和布置,特別是沿途設置糧倉的關鍵問題。”
“再往前的曆史不用多說,您這個基本上以每十天行程為基礎,就會設置一個糧倉的習慣是擺在那的。”蕭盼盼搖頭,“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這種基礎知識,朱祁鎮好像沒讀過一樣。”
古人們對蕭盼盼的嘴裏能冒出兵法這件事已經習慣了,畢竟那個未來的時代連屠龍術都敢隨便教。
“所謂的軍事家,往往對這些事都能了然於胸,並且能敏銳的察覺到敵人的弱點和自己的弱點,這是一種天賦。”
“朱祁鎮顯然沒有這樣的天賦,他把戰爭當成了數字遊戲,甚至為此還特意放大了自己出兵的數量。當然,這在曆史上是一種常態。”
“但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和他相比起來,已經掌控了超過四十四萬戶人口的也先,走了相反的道路。”
朱棣下定決心,在自己的這個時空,一定要把草原收拾幹淨。
“以蒙古部族戰時四抽一的常規方式計算,也先能帶出的兵力起碼超過十萬人,外加上他能拉上戰場的各種仆從兵,也就是說,此戰他至少帶出來了十五萬人左右。”
“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蕭盼盼攤手,“朱祁鎮在沒有出發前,就已經輸了先手。”
這組數據讓朱元璋和朱棣都胸悶不已。特別是朱棣,多久沒有見過草原部族能實現這樣的總動員了。自從王保保死了之後,草原方麵,能調動的兵力也不過三,四萬人的規模而已。
“必須承認,也先是一個強大的敵人,他為了此戰準備了多年,其自己控製的中路軍旗下就有不下三萬人的瓦剌精銳騎兵,而且為了做好長期作戰的準備,他攜帶了大量的牛羊。說白了,這不是一次臨時起意。”
“明軍方麵,先是情報的大麵積失真,甚至說失靈,接著是整個指揮係統的混亂,最後就是倉促的出兵。勝利的天平正在往敵人的一邊傾斜。”
朱棣此時真的理解了傳承的作用,朱瞻基早亡,直接導致了這些事情根本沒有人教給朱祁鎮,導致他連最基本的軍事常識都沒有。
“朱祁鎮的行軍速度很快,十六日出發,當晚到唐家嶺,十七日到達龍虎台,十二天後,七月二十八日到達陽和城。”
“之前已經說過,這裏的大明軍隊吃了一場大敗,當時的戰場也沒有打掃,所以進入大明軍隊眼裏的是屍橫遍野,無數腐爛的肉塊堆疊在一起,光是屍臭的氣味,幾裏外都能聞到。真的是群鴉的盛宴。”
“這樣的場麵,對已經二十多年隻打過治安戰的三大營士兵造成的心理震懾是不小的,甚至出現了逃亡現象。”
朱棣詢問了一下蕭盼盼什麽是治安戰,得到答案後,他一時間也是哭笑不得。自己打出來的基本和平居然為軍隊的大軍團野戰能力下降提供了良好的環境,著實是一種黑色幽默了。
“在確定了前線的真實戰況後,朱祁鎮並沒有對自己的貿然出兵進行任何調整,而是有些意氣用事的想要繼續尋求跟瓦剌主力的決戰。但和所有時代中原王朝北伐時一樣,我們很難找到敵人主力。”
“因為此時的也先已經帶著瓦剌主力消失了。這是騎兵的常規作戰套路,利用廣闊的戰場空間和騎兵的機動性來反複拉扯,最後找到戰機,實現優勢情況下的決戰。”
“順帶一提,朱元璋先生,您洪武五年的北伐,徐達在嶺北敗於王保保的原因也是這樣。”
徐達認定,這一次自己要宰了王保保。
“麵對這樣的情況,朱祁鎮帶兵一路趕到了大同,在這裏王振見到了大同的鎮守太監郭敬。此人不是一般太監,是四朝太監,是從您這個時代活到正統時代的太監。”
朱棣一怔,他還真不知道這個郭敬是誰。
“郭敬和王振的交好,所以詳細的講述了大同的兵敗和也先軍隊的情況。”
“既然王振此時知道了真實的現狀,那朱祁鎮自然也就知道了。再次強調,王振隻是朱祁鎮推出來的打手而已。”
“朱祁鎮作為實權皇帝已經掌握了中樞權力,也掌握了軍隊主導權,所以這次他的親征和後來他的兒子,還有朱厚照的情況不同,不是為了控製軍隊,更多的是為了增加自己的榮譽和影響力。”
“所以在了解了真實的敵我情況後,朱祁鎮選擇了班師。這顯然是個正確的決定,但問題就出在了班師路線的選擇上。”
朱棣把目光死死的盯在了地圖上的土木堡。
“八月初三,大同副總兵郭登建議,從紫荊關迴北京。但最後明軍選擇的是往東,從居庸關入北京。”
“關於這條路線選擇的原因有三種說法,第一,是王振害怕大軍踩壞自己家鄉蔚州的莊稼,所以慫恿朱祁鎮走的居庸關。”
“第二,根據當時的地方誌記錄,王振是建議朱祁鎮走紫荊關的。”
“第三,是一些非官方的史料記錄,朱祁鎮不走紫荊關的原因是他依舊想尋求與也先決戰,如果走蔚州,到紫荊關一線是一路平原,到時候不好作戰,甚至還會被已經突破了長城防線的瓦剌騎兵突擊。”
“但走居庸關則可以依托地形進行反擊。”
蕭盼盼看了看資料,“我個人的觀點是,走居庸關就是朱祁鎮自己的選擇,原因就是他想繼續尋求和瓦剌決戰,建立不世之功的機會。”
“在八月十三日時,在探知到後方有瓦剌追擊後,他選擇了在雷家站駐蹕,因為這裏的地形適合步兵展開,有利於決戰。”
朱棣搖頭,這時候已經不是尋求決戰的時候了,軍隊已經不可能有戰心了,也沒有戰機了。
“但不管當時人是怎麽考慮的,曆史給出的答案是,走居庸關是錯誤。”
可越是這樣,那一天的一幕又一幕越是能從他的眼前晃過。
那一天,他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見識到了什麽是戰場,也是第一次看見了地獄。
他其實一直被保護的很好,但他還是能看見那些自己最熟悉的那些人,被馬蹄踩成肉泥的樣子。
那些人曾經哪一個不是富貴顯榮,哪一個不是國家棟梁。但在那一天,他們和所有的螻蟻一樣,連反抗的機會都沒有。
他第一次聞到了如此濃鬱的鮮血味道,有點甜,但卻讓人窒息。
“皇帝親征是大事,隨行人員也不會隻有一些將軍。所以朱祁鎮帶上了幾乎三分之二個朝廷中樞跟著自己走了,包括了欽天監。”蕭盼盼繼續說道。
“經常帶兵打仗的人都知道,二十萬規模的大軍出兵需要的準備有多繁瑣,而且在進軍路線選擇上又需要多久的探討和布置,特別是沿途設置糧倉的關鍵問題。”
“再往前的曆史不用多說,您這個基本上以每十天行程為基礎,就會設置一個糧倉的習慣是擺在那的。”蕭盼盼搖頭,“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這種基礎知識,朱祁鎮好像沒讀過一樣。”
古人們對蕭盼盼的嘴裏能冒出兵法這件事已經習慣了,畢竟那個未來的時代連屠龍術都敢隨便教。
“所謂的軍事家,往往對這些事都能了然於胸,並且能敏銳的察覺到敵人的弱點和自己的弱點,這是一種天賦。”
“朱祁鎮顯然沒有這樣的天賦,他把戰爭當成了數字遊戲,甚至為此還特意放大了自己出兵的數量。當然,這在曆史上是一種常態。”
“但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和他相比起來,已經掌控了超過四十四萬戶人口的也先,走了相反的道路。”
朱棣下定決心,在自己的這個時空,一定要把草原收拾幹淨。
“以蒙古部族戰時四抽一的常規方式計算,也先能帶出的兵力起碼超過十萬人,外加上他能拉上戰場的各種仆從兵,也就是說,此戰他至少帶出來了十五萬人左右。”
“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蕭盼盼攤手,“朱祁鎮在沒有出發前,就已經輸了先手。”
這組數據讓朱元璋和朱棣都胸悶不已。特別是朱棣,多久沒有見過草原部族能實現這樣的總動員了。自從王保保死了之後,草原方麵,能調動的兵力也不過三,四萬人的規模而已。
“必須承認,也先是一個強大的敵人,他為了此戰準備了多年,其自己控製的中路軍旗下就有不下三萬人的瓦剌精銳騎兵,而且為了做好長期作戰的準備,他攜帶了大量的牛羊。說白了,這不是一次臨時起意。”
“明軍方麵,先是情報的大麵積失真,甚至說失靈,接著是整個指揮係統的混亂,最後就是倉促的出兵。勝利的天平正在往敵人的一邊傾斜。”
朱棣此時真的理解了傳承的作用,朱瞻基早亡,直接導致了這些事情根本沒有人教給朱祁鎮,導致他連最基本的軍事常識都沒有。
“朱祁鎮的行軍速度很快,十六日出發,當晚到唐家嶺,十七日到達龍虎台,十二天後,七月二十八日到達陽和城。”
“之前已經說過,這裏的大明軍隊吃了一場大敗,當時的戰場也沒有打掃,所以進入大明軍隊眼裏的是屍橫遍野,無數腐爛的肉塊堆疊在一起,光是屍臭的氣味,幾裏外都能聞到。真的是群鴉的盛宴。”
“這樣的場麵,對已經二十多年隻打過治安戰的三大營士兵造成的心理震懾是不小的,甚至出現了逃亡現象。”
朱棣詢問了一下蕭盼盼什麽是治安戰,得到答案後,他一時間也是哭笑不得。自己打出來的基本和平居然為軍隊的大軍團野戰能力下降提供了良好的環境,著實是一種黑色幽默了。
“在確定了前線的真實戰況後,朱祁鎮並沒有對自己的貿然出兵進行任何調整,而是有些意氣用事的想要繼續尋求跟瓦剌主力的決戰。但和所有時代中原王朝北伐時一樣,我們很難找到敵人主力。”
“因為此時的也先已經帶著瓦剌主力消失了。這是騎兵的常規作戰套路,利用廣闊的戰場空間和騎兵的機動性來反複拉扯,最後找到戰機,實現優勢情況下的決戰。”
“順帶一提,朱元璋先生,您洪武五年的北伐,徐達在嶺北敗於王保保的原因也是這樣。”
徐達認定,這一次自己要宰了王保保。
“麵對這樣的情況,朱祁鎮帶兵一路趕到了大同,在這裏王振見到了大同的鎮守太監郭敬。此人不是一般太監,是四朝太監,是從您這個時代活到正統時代的太監。”
朱棣一怔,他還真不知道這個郭敬是誰。
“郭敬和王振的交好,所以詳細的講述了大同的兵敗和也先軍隊的情況。”
“既然王振此時知道了真實的現狀,那朱祁鎮自然也就知道了。再次強調,王振隻是朱祁鎮推出來的打手而已。”
“朱祁鎮作為實權皇帝已經掌握了中樞權力,也掌握了軍隊主導權,所以這次他的親征和後來他的兒子,還有朱厚照的情況不同,不是為了控製軍隊,更多的是為了增加自己的榮譽和影響力。”
“所以在了解了真實的敵我情況後,朱祁鎮選擇了班師。這顯然是個正確的決定,但問題就出在了班師路線的選擇上。”
朱棣把目光死死的盯在了地圖上的土木堡。
“八月初三,大同副總兵郭登建議,從紫荊關迴北京。但最後明軍選擇的是往東,從居庸關入北京。”
“關於這條路線選擇的原因有三種說法,第一,是王振害怕大軍踩壞自己家鄉蔚州的莊稼,所以慫恿朱祁鎮走的居庸關。”
“第二,根據當時的地方誌記錄,王振是建議朱祁鎮走紫荊關的。”
“第三,是一些非官方的史料記錄,朱祁鎮不走紫荊關的原因是他依舊想尋求與也先決戰,如果走蔚州,到紫荊關一線是一路平原,到時候不好作戰,甚至還會被已經突破了長城防線的瓦剌騎兵突擊。”
“但走居庸關則可以依托地形進行反擊。”
蕭盼盼看了看資料,“我個人的觀點是,走居庸關就是朱祁鎮自己的選擇,原因就是他想繼續尋求和瓦剌決戰,建立不世之功的機會。”
“在八月十三日時,在探知到後方有瓦剌追擊後,他選擇了在雷家站駐蹕,因為這裏的地形適合步兵展開,有利於決戰。”
朱棣搖頭,這時候已經不是尋求決戰的時候了,軍隊已經不可能有戰心了,也沒有戰機了。
“但不管當時人是怎麽考慮的,曆史給出的答案是,走居庸關是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