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幕裏再次出現了中國地圖,一條紅線從地圖的東北方向一路向西南方向蜿蜒而過,以這條線為基礎,整個國土被分為了兩大塊,並標注了不同的顏色,北邊是越來越深的橘紅色,南邊則從土黃逐漸向淺藍,深藍過渡。


    “所謂四百毫米等降雨線,是指同一時間內,在我們的國土上,降水量相同的各個點,被連接起來後的一條線。”


    隨著蕭盼盼的解說,地圖上的那條紅線被特別高亮了起來。


    一眾古代的帝王將相看著這條線經過的地方,立刻就明白了為什麽後人會將這條線總結出來。


    “這條等降雨線也是一條地理分界線,大致經過大興安嶺,張家口,蘭州,喜馬拉雅山脈東部。是我國半濕潤和半幹旱地區的分界線。”小三三貼心的將地圖上的地名,和直播連接到的時代做了對應。“降水量決定了當地是森林植被還是草原植被,也決定了當地的生產方式是農耕還是遊牧。”


    “我們可以看到,曆史上長城的建設,大致上是和等降雨線的位置重合的。”光幕裏的等降雨線和三條古長城的位置被統一高亮了起來。“這條線本質上就是農耕文明的生命線。”


    一眾古人頓時間恍然大悟。


    “為什麽你們古代難以實現對草原地區長期且有效的統治,根源就在於農業文明對降水量的必然需求,決定了農耕民族的生產發展方式向北突破,隻能到達這條線。”


    蕭盼盼頓了頓,“雖然都是靠天吃飯,但農耕文明優越於遊牧文明的根源在於可持續性的物資產出,從而保證了一個地區一年四季的穩定發展。”


    “這也是為什麽在古代的治國思想中,總是強調靜的原因。不折騰,讓老百姓安安心心種田,人就能繁衍下去,國家的財富也會越來越多,文明就能發展起來。”


    李世民讚同地點了點頭,經過隋朝的二世而亡之後,他非常認可治國在於靜這個觀點。


    “但很可惜,你想靜,別人不可能讓你靜,遊牧文明的生存環境決定了他們無法實現財物的穩定增產,所以他們想生存下去,隻能靠外部劫掠。所以在生產力沒有大幅度提高之前,在生產方式沒有徹底變革之前,遊牧部族對農耕民族的侵略就不可能被真正解決。”


    嬴政,劉徹,李世民,朱元璋,朱棣還有無數的皇帝,眼神中都染上了一抹無力。他們這些人都曾經考慮過一勞永逸的解決邊患。但在這一刻,他們知道自己曾經的這種考慮隻是不切實際的幻想,畢竟他們真管不了老天爺每年的降水量。


    “既然說到了降水量,這裏在大致給你們說一下中國的五大氣候類型。”光幕裏的地圖出現了變化。


    “首先是溫帶季風氣候,主要位於東北,河北,山西,河南,山東,陝西關中地區,也就是傳統的中原王朝核心地區。“隨著蕭盼盼的說明,這些區域被標注成了清澈的藍色,”這種氣候的特點是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幹燥,降水量大概在750到1000毫米左右。”


    “這也是為什麽,這一片地區是農業文明發祥地的重要原因。當然東北比較例外,主要還是受溫度的影響,所以一直沒有開發出來。”


    古代的精英們了然的點了點頭。


    “這片地區之外,向南方延伸直到臨近泉州,西到巴蜀大部,東到沿海,是亞熱帶季風氣候,這一氣候的特點是夏季炎熱,冬季溫和,雨熱同期,降水豐沛,降水量大概在800到1600毫米之間。所以當整個南方被開發出來後,其農業生產能力必然高於北方。”


    地圖上的這片地區被標記成了深藍色。


    “繼續向南,是熱帶季風氣候。全年高溫,降水也豐沛,但雨季跟風向有關。這一片占地麵積不大,但如果你們以後能把整個東南亞地區占住了,那麵積自然就大了。”


    蕭盼盼頓了頓,“四百毫米等降雨線外,則是草原地區的溫帶大陸性氣候,特點是幹燥少雨,年溫差,日溫差都很大。就是白天特別熱,晚上特別冷。”


    “但我強調一下,別覺得這裏不適合種地,在狹義的西域地區真的很適合種植棉花,那邊晝夜溫差大,日照長,而這玩意兒喜歡光照。同時那一片的水資源也很豐富,多河穀盆地,土地也肥沃,因為溫差大害蟲還少,真是天然的棉花生產基地。”


    一眾富有進取心的皇帝自然都記得這件事。


    “然後是高原山地氣候,就是所謂的吐蕃,西藏地區,氣溫低,風力大,降水少。”


    這些信息對古人來說是頗為重要的,特別是對統治者來說,他們可以根據這些信息去完善自己手上原本比較粗糙的農業區域的識別和劃分問題。


    “這些不同的氣候是怎麽形成的?”劉徹問。


    “地形,氣壓,季風,大海等等。具體的就不細說了,以後我把專業的教材發給你們,你們自己去學就行了,這裏主要是說明降水量對文明發展的影響。”


    “那何為小冰河期?”劉徹繼續提問。


    “所謂小冰河期是指在一個時間段內,全球範圍內的氣溫下降,注意是總體的氣溫下降,在氣溫表現上是會產生波動的。直觀上去看就是北方封凍千裏,南方寒冷異常,常年不結冰的河水變成冰河。這就是所謂的小冰河期了。”


    這個概念讓一眾帝王將相瞬間感到了背脊發涼,所謂常年不結冰的河都成了冰河意味著什麽,他們太清楚了。


    “根據當下的研究,小冰河期在我們中國的曆史上一共出現過四次,第一次是商朝末年,第二次是東漢末年到兩晉,第三次是唐中後期到北宋,第四次就是明末到清朝初年。”


    古代的精英們呆住了,他們完全沒有想到所謂的小冰河期居然跨度這麽大,他們原本以為這不過和那種普通的幹旱,洪澇一樣的災害,發生一次就幾年的時間而已。


    “從這幾個時間段你們大致就能看出來,小冰河期和王朝的滅亡是有關聯的。隨著氣溫的降低,緊接著自然就是糧食的大麵積減產,國家財政減少,然後是牲畜,人口的大規模死亡,從而導致瘟疫開始廣泛傳播,活不下去的老百姓紛紛起義造反,王朝進入滅亡倒計時。”


    無數的皇帝倒吸了一口涼氣。


    “這還是中原地區內部的問題,要知道,農耕民族冷,遊牧部族更冷,而且他們對天災的抵抗力更弱,於是他們為了生存必須大規模南下。而在這個時期,大部分中原王朝的國防力量已經處於崩塌階段,然後就是永嘉南渡,靖康之恥和大明覆滅。”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跨時空直播後,我成了時代導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等待日出的月亮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等待日出的月亮並收藏跨時空直播後,我成了時代導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