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守府上,王匡坐在首位。
蔡邕、鄒正等文臣坐在左側,高順、羅信等武將坐在右側。
按照王匡的意思,按照文官、武官分開坐。
沒有把王匡帶來的嫡係和河內本土的文武官員刻意分開。
這樣倒是讓雙方的減少了幾分對立感。
酒過三巡,菜過五味。
眾人漸漸熟絡起來。
各自結對飲酒。
“太守大人,下官敬您一杯。”鄒正舉杯來到王匡麵前,恭聲道。
“鄒縣令,暢飲。”王匡自然很給麵子,兩人仰頭將杯中之酒飲盡。
“剛好,我有個問題想要請教鄒縣令,還請隨我找個安靜的地方。”王匡拉住鄒正的手臂,低聲道。
“好,下官定然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兩人來到一處涼亭,分別坐下後,王匡問道:
“此地是太守府,我這個太守坐在這裏,卻不見郡丞、長史來見,鄒縣令可有見教?”
鄒正歎了口氣,道:“河內郡已經有三年多沒有郡守就任,一直是郡丞在掌權。
而且從並州大局來看,前有丁原又代已故刺史張懿成為並州刺史,後有董卓為並州牧。
然,自三月以來,董卓沒有正式主政並州,而是屯兵河東郡。
同時,丁原也沒有再像之前那樣監理九郡,選擇握緊兵權,屯兵此地。
因為種種原因,此二人都沒有去碰並州的權力中心,太原。
故而,如今的並州九郡幾乎都是各自為政。
在看河內郡,三年無郡守,隻有郡丞各縣幾乎各自為政,業已成風。
丁刺史在時,懷縣上下皆聽從其調遣,河內郡也有了一點凝聚之勢,郡丞心中忌憚丁刺史的權力,轉移到了野王縣為政。
因此,各縣有政事幾乎都去野王縣相商,不再來懷縣。”
聽聞鄒正講明原委,王匡點點頭,這些基本上和他得到的消息一致。
“你來說說這個郡丞吧。”
“好。”鄒正沉思了一番,開口道:“郡丞名為衛臨,河東衛氏人。”
“衛氏乃是商賈大族,衛臨是這一代衛氏中的頂梁柱,是衛氏中鮮有從政之人。
本來衛臨為郡丞和故太守就有些矛盾,但是太守三年前卻被朝中調走,在進京述職的路上遇到山匪被殺死。
早有傳言,說是衛氏暗中下手。
如此一來,衛臨在河內的勢力逐漸膨脹。
奈何丁刺史五萬大軍屯駐懷縣,衛臨政治上的手段在軍權麵前施展不了,隻好無奈去了野王縣。
上月傳來丁刺史被賊子呂布刺殺,懷縣百姓皆悲痛。
有傳言示意,那衛臨想趁機運作一番,迴到河內,暫代太守之職位。
沒想到,朝廷傳來消息說是您為新任河內太守,絕了他的盤算,至今也沒有迴到懷縣。”
鄒正幾乎把所有的事情都講出來了,甚至一些捕風捉影的傳聞也沒有遺漏。
“嗬嗬,看來這位郡丞不是善與之人啊。”王匡笑嗬嗬道。
“衛臨絕不是大人的對手,也不敢對太守使陰招。
如今太守大人領兵馬上任河內,天下誰人不知?雖然沒有當初丁刺史那般多人馬,但是鎮壓一郡足矣。”鄒正道。
“最後一個問題,懷縣人口幾何?耕地幾何?”王匡問出最後一個問題。
“懷縣乃是河內之郡治,有民兩萬戶,六萬八千餘人。
每年能收口錢和算賦約600萬錢。
沁水兩岸耕地加上一些零散耕地,有近十三萬畝,若無天災年產糧約三十五萬石,每年可收入一萬石糧食外加一百三十萬錢的田地稅。
因每年土地有絕收,百姓有生死,這些都會有些變動,但每年能收入七百萬錢,一萬石糧食。”
王匡聞言,有些詫異於懷縣的稅收,在此時有這個體量的稅收,已經算是不錯了。
也不枉費沁水和黃河在此交流。
隻是十三萬畝地還是太少了,至少要三十萬畝地才好。
九萬八千人也不夠,最好有十八九萬人。
王匡不打算問這河內郡有多少戶人家,估計這鄒正大概率不知道,但是王匡猜測不會超過二十萬戶,不到五十萬人。
但是想到世家、豪門望族家中私藏隱瞞的土地、佃戶、家仆,說不定這個數字還能往上竄一竄。
“多謝鄒縣令指點,王匡心中已有打算。”
“能為大人盡些綿薄之力,是下官的榮幸。”鄒正連忙道,恭敬卻不諂媚。
“鄒兄,以後太守府還有許多事情需要鄒兄援手,還望到時不要推脫才好。”王匡起身走在前麵道。
聽得王匡拋來橄欖枝,鄒正知道這是機會,深吸一口氣,鄭重道:“鄒正願為太守大人效勞。”
“哈哈哈,好!人不負我,我不負人。鄒縣令請放心。”王匡聞言很高興,拍了拍鄒正的肩膀說道。
“多謝太守提點。”鄒正聞言也露出來笑容。
王匡和鄒正迴到了前廳,宴會將近結束。
“今天感謝諸位招待,王匡十分感謝。
不過今天就先到這裏,大家迴去後好好休息,明日一早來太守府議事,切勿遲到。”
“是!”眾人均起身稱是。
眾人離去之後,王匡招來曹性。
“叔廉,我有一事要你立刻去辦。”
“請大人吩咐。”曹性聞言,頓時酒醒三分。
“你親自去野王,持我手書,告知衛臨迴懷縣述職。
派人持我書信,去迎接張遼、孫觀大軍。”
“末將遵命!”曹性此時意識到責任重大,酒氣頓消。
“你且去找好人選,稍後過來。”王匡說著說著想到書信都沒寫好,連忙打發曹性離開。
王匡招來侍者,讓其帶路找到書房。
擺齊筆墨紙硯,正準備磨著墨,才想到妻子範氏不在身邊。
“夫人……”王匡出神地望著窗外,黑漆漆一片,明月不見。
還有那剛剛誕生的小生命……
“來人,去請文姬小姐。”王匡忽然想到老友蔡邕的女兒雖年僅十六,但是琴棋書畫無一不通。
有她代筆就毫無問題了。
不行啊,這狗爬的字還是要好好練練。
不然老是找人代筆還真不是個事兒。
不多時,蔡琰來到。
“文姬拜見太守大人。”蔡琰盈盈一拜,綽約多姿,美人資質已見一斑。
“文姬,我與伯喈兄是至交好友,你稱唿我叔父便可。”王匡看著身高五尺左右的小文姬道。
“叔父。”文姬乖巧一拜。
“文姬,我請你來是想請你代筆,幫我書寫一些信件。”王匡點點頭道。
“是。”文姬沒有多問,走到書案前,挑選合適毛筆。
王匡見狀,自覺走到一邊賣力磨墨。
“第一封信………”
蔡邕、鄒正等文臣坐在左側,高順、羅信等武將坐在右側。
按照王匡的意思,按照文官、武官分開坐。
沒有把王匡帶來的嫡係和河內本土的文武官員刻意分開。
這樣倒是讓雙方的減少了幾分對立感。
酒過三巡,菜過五味。
眾人漸漸熟絡起來。
各自結對飲酒。
“太守大人,下官敬您一杯。”鄒正舉杯來到王匡麵前,恭聲道。
“鄒縣令,暢飲。”王匡自然很給麵子,兩人仰頭將杯中之酒飲盡。
“剛好,我有個問題想要請教鄒縣令,還請隨我找個安靜的地方。”王匡拉住鄒正的手臂,低聲道。
“好,下官定然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兩人來到一處涼亭,分別坐下後,王匡問道:
“此地是太守府,我這個太守坐在這裏,卻不見郡丞、長史來見,鄒縣令可有見教?”
鄒正歎了口氣,道:“河內郡已經有三年多沒有郡守就任,一直是郡丞在掌權。
而且從並州大局來看,前有丁原又代已故刺史張懿成為並州刺史,後有董卓為並州牧。
然,自三月以來,董卓沒有正式主政並州,而是屯兵河東郡。
同時,丁原也沒有再像之前那樣監理九郡,選擇握緊兵權,屯兵此地。
因為種種原因,此二人都沒有去碰並州的權力中心,太原。
故而,如今的並州九郡幾乎都是各自為政。
在看河內郡,三年無郡守,隻有郡丞各縣幾乎各自為政,業已成風。
丁刺史在時,懷縣上下皆聽從其調遣,河內郡也有了一點凝聚之勢,郡丞心中忌憚丁刺史的權力,轉移到了野王縣為政。
因此,各縣有政事幾乎都去野王縣相商,不再來懷縣。”
聽聞鄒正講明原委,王匡點點頭,這些基本上和他得到的消息一致。
“你來說說這個郡丞吧。”
“好。”鄒正沉思了一番,開口道:“郡丞名為衛臨,河東衛氏人。”
“衛氏乃是商賈大族,衛臨是這一代衛氏中的頂梁柱,是衛氏中鮮有從政之人。
本來衛臨為郡丞和故太守就有些矛盾,但是太守三年前卻被朝中調走,在進京述職的路上遇到山匪被殺死。
早有傳言,說是衛氏暗中下手。
如此一來,衛臨在河內的勢力逐漸膨脹。
奈何丁刺史五萬大軍屯駐懷縣,衛臨政治上的手段在軍權麵前施展不了,隻好無奈去了野王縣。
上月傳來丁刺史被賊子呂布刺殺,懷縣百姓皆悲痛。
有傳言示意,那衛臨想趁機運作一番,迴到河內,暫代太守之職位。
沒想到,朝廷傳來消息說是您為新任河內太守,絕了他的盤算,至今也沒有迴到懷縣。”
鄒正幾乎把所有的事情都講出來了,甚至一些捕風捉影的傳聞也沒有遺漏。
“嗬嗬,看來這位郡丞不是善與之人啊。”王匡笑嗬嗬道。
“衛臨絕不是大人的對手,也不敢對太守使陰招。
如今太守大人領兵馬上任河內,天下誰人不知?雖然沒有當初丁刺史那般多人馬,但是鎮壓一郡足矣。”鄒正道。
“最後一個問題,懷縣人口幾何?耕地幾何?”王匡問出最後一個問題。
“懷縣乃是河內之郡治,有民兩萬戶,六萬八千餘人。
每年能收口錢和算賦約600萬錢。
沁水兩岸耕地加上一些零散耕地,有近十三萬畝,若無天災年產糧約三十五萬石,每年可收入一萬石糧食外加一百三十萬錢的田地稅。
因每年土地有絕收,百姓有生死,這些都會有些變動,但每年能收入七百萬錢,一萬石糧食。”
王匡聞言,有些詫異於懷縣的稅收,在此時有這個體量的稅收,已經算是不錯了。
也不枉費沁水和黃河在此交流。
隻是十三萬畝地還是太少了,至少要三十萬畝地才好。
九萬八千人也不夠,最好有十八九萬人。
王匡不打算問這河內郡有多少戶人家,估計這鄒正大概率不知道,但是王匡猜測不會超過二十萬戶,不到五十萬人。
但是想到世家、豪門望族家中私藏隱瞞的土地、佃戶、家仆,說不定這個數字還能往上竄一竄。
“多謝鄒縣令指點,王匡心中已有打算。”
“能為大人盡些綿薄之力,是下官的榮幸。”鄒正連忙道,恭敬卻不諂媚。
“鄒兄,以後太守府還有許多事情需要鄒兄援手,還望到時不要推脫才好。”王匡起身走在前麵道。
聽得王匡拋來橄欖枝,鄒正知道這是機會,深吸一口氣,鄭重道:“鄒正願為太守大人效勞。”
“哈哈哈,好!人不負我,我不負人。鄒縣令請放心。”王匡聞言很高興,拍了拍鄒正的肩膀說道。
“多謝太守提點。”鄒正聞言也露出來笑容。
王匡和鄒正迴到了前廳,宴會將近結束。
“今天感謝諸位招待,王匡十分感謝。
不過今天就先到這裏,大家迴去後好好休息,明日一早來太守府議事,切勿遲到。”
“是!”眾人均起身稱是。
眾人離去之後,王匡招來曹性。
“叔廉,我有一事要你立刻去辦。”
“請大人吩咐。”曹性聞言,頓時酒醒三分。
“你親自去野王,持我手書,告知衛臨迴懷縣述職。
派人持我書信,去迎接張遼、孫觀大軍。”
“末將遵命!”曹性此時意識到責任重大,酒氣頓消。
“你且去找好人選,稍後過來。”王匡說著說著想到書信都沒寫好,連忙打發曹性離開。
王匡招來侍者,讓其帶路找到書房。
擺齊筆墨紙硯,正準備磨著墨,才想到妻子範氏不在身邊。
“夫人……”王匡出神地望著窗外,黑漆漆一片,明月不見。
還有那剛剛誕生的小生命……
“來人,去請文姬小姐。”王匡忽然想到老友蔡邕的女兒雖年僅十六,但是琴棋書畫無一不通。
有她代筆就毫無問題了。
不行啊,這狗爬的字還是要好好練練。
不然老是找人代筆還真不是個事兒。
不多時,蔡琰來到。
“文姬拜見太守大人。”蔡琰盈盈一拜,綽約多姿,美人資質已見一斑。
“文姬,我與伯喈兄是至交好友,你稱唿我叔父便可。”王匡看著身高五尺左右的小文姬道。
“叔父。”文姬乖巧一拜。
“文姬,我請你來是想請你代筆,幫我書寫一些信件。”王匡點點頭道。
“是。”文姬沒有多問,走到書案前,挑選合適毛筆。
王匡見狀,自覺走到一邊賣力磨墨。
“第一封信………”